中医辨证分型与肝硬化营养不良关系研究论文_周贯忠

周贯忠(河南省辉县市人民医院 453600)

【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肝硬化病人营养不良的关系,为辨证治疗思路及方法的运用提供量化标准。方法 依据中医辨证标准、肝硬化诊断(1993 年)要求,对入住我院的128 例肝胆内科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应用主观综合评价法(SGA),对各项参数及肝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以探究中医辨证分型与肝硬化营养不良之间的内在关系及规律。结果 从研究中发现各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肝气郁结组最轻;脾虚湿盛组、湿热内蕴组次之;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血瘀组最重。结论 从肝硬化营养不良的评估,可以为中医辨证分型研究提供量化依据,为改善病程、病情提供客观有价值的参考指标。

【关键词】中医辨证分型 肝硬化 营养不良 临床指标 关系研究【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5)10-0244-01

肝硬化病情较为复杂,病死率较高,主要以肝组织弥漫性纤维化等特征诱发的慢性肝病。中医学在临床上主要以“胁痛、黄疸、积聚、鼓胀”等病症来研究[1]。随着中医药在肝硬化预防及治疗中的显著成效,近年来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研究也较多。本研究将从症型与肝硬化营养不良的关系来进行探讨,总结其相关规律性。

1 一般资料及方法

1.1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以1993 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疾病研讨会制定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辩证及疗效评定标准》为参考,分为肝气郁结证、脾虚湿盛证、湿热内蕴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血瘀证六类。

1.2 病例对象临床病例以2012 年-2014 年入住我院中医内科的肝胆患者128 例,男性84 例,女性44 例。其中乙肝72 例,丙肝23 例,酒精肝33 例。所有患者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对于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消耗性疾病患者,以及严重心脑血管、精神病疾病患者除外。

1.3 研究方法对于以影像学检查以B 超、CT、磁共振(MRI) 等检查结果符合肝硬化征象的患者,采用主观综合评价法(SGA) 进行营养不良标准评定,并从生化参数如血清白蛋白、胆固醇、肌酐身高指数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 为有统计学差异,P<0.01 为有显著性差异。

SGA 评定标准及内容参考表如下:

2 结果在128 例患者中,年龄最小33 岁,最大68 岁,平均年龄43.5岁。中医辨证分型结果:肝气郁结20 人(15.6%),脾虚湿盛23人(17.9%),湿热内蕴25 人(19.5%),肝肾阴虚21 人(16.4%),脾肾阳虚16 人(12.5%),血瘀证23 人(17.9%)。其中SGA 得分评定I 级患者35 例(27.3%),II 级患者50 例(39.0%),III 级患者43 例(33.7%)。经卡方检验得到P=0.0000,两因素间相关关系α=0.0500。统计可知,肝气郁结组SGA 得分低于脾虚湿盛组、湿热内蕴组(P<0.05),肝脾湿盛组低于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血瘀组(P<0.05),脾虚湿盛组、湿热内蕴组无显著差异(P>0.05),其他组间无显著差异性(P>0.05)。血清白蛋白统计结果:肝气郁结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湿热内蕴组高于脾虚湿盛组(P<0.05),脾虚湿盛组高于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P>0.05),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均高于血瘀组(P<0.05),肝肾阴虚组、脾肾阳虚组无差异(P>0.05)。胆固醇结果:肝气郁结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湿热内蕴组高于脾虚湿盛组(P<0.05),脾虚湿盛组高于肝肾阴虚组和脾肾阳虚组(P<0.01),肝肾阴虚组和脾肾阳虚组高于血瘀组(P<0.05),肝肾阴虚组和脾肾阳虚组无显著差异(P>0.05)。肌酐身高指数结果:肝气郁结组明显高于其他组(P<0.01),湿热内蕴组高于脾虚湿盛组(P<0.01),脾虚湿盛组高于肝肾阴虚组(P<0.05),肝肾阴虚组和脾肾阳虚组高于血瘀组(P<0.05),肝肾阴虚组和脾肾阳虚组无差异(P>0.05)。

3 讨论

肝硬化作为慢性病,发生营养不良是普遍存在的。中医上对肝硬化的病因分析为邪毒侵袭、饮酒内伤导致感染郁结所致,常伴随血瘀、气滞、水蓄等病症。[2] 在中医临床上,以辨病因、病位、病势、病性、病机来进行对症施治。[3] 肝硬化导致肝功能失代偿期的变化,诱发消化系统功能障碍,门脉高压症引发腹水,进一步加重营养不良。[4] 中医上对肝气郁结病理的分析多在气分,病轻者以功能受损为主;湿热内蕴和脾虚湿盛证型对脾胃消化影响较大,但正气尚足,营养状况尚可;对于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患者,因病损较重,对营养消耗较大,再加上患者消化功能减退,易出现较重营养不良;血瘀组以肝血瘀滞为主,因出血点、瘀血点等原因导致严重营养不良。

《内经》有云:“有诸于内,必形于外”。利用主观综合评价法(SGA)从中医证型与营养不良关系上来进行客观评估,从患者营养不良的程度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上来探讨其演变规律,分析患者的营养状况等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 谢芳, 乔飞, 隋云华. 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Child-Pugh 分级相关性研究[J]. 江苏中医药. 2011(03).[2] 汪俊宏. 肝硬化辨证分型与辅助性检查指标及PGA 指数的相关性研究[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3] 龚向京, 彭中娟, 戴琦.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中医证型的临床特点分析[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4(11).[4] 张运芝, 罗玲, 袁春兰, 张大志, 杨振松. 肝硬化患者营养不良评估的新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5(15).作者简介:周贯忠,79 年12 月,本科,主治中医师;研究方向:消化内科(脾胃肝胆)、神经内科。

论文作者:周贯忠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18

标签:;  ;  ;  ;  ;  ;  ;  ;  

中医辨证分型与肝硬化营养不良关系研究论文_周贯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