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电影业述评_中国电影论文

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年中论文,国电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电影在突破百万票房纪录之后仅仅3年就成功迈过两百亿关口。上年度国产影片票房份额领先地位丧失之后一年便有惊无险地夺回份额过半的“优势地位”。电影产业的结构调整仍在继续,电影行业“江山更有才人出”的吐故纳新更加明显。虽然电影工业化整体水平、国际传播能力等等仍然不如人意,但中国电影产业保持着连续12年的上升势头,长期延续着全球电影的发展奇迹。

一、数字解读:延续高速发展的整体态势

1.1 电影产量:十二年来首次出现调整性负增长

2013年国产故事片产量638部,同比减少影片生产数量多达107部①。年度生产产品中接近50%进入院线发行。生产泡沫有所消退,产量走向供求平衡。

图表 1-1 2001年~2013年 内地故事片产量(部)

1.2 电影票房:全球增幅最大、增幅有所放缓的电影市场

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217.69亿元,同比增长27.51%。中国电影市场化改革用七年时间突破百亿大关,然后仅用三年时间就突破200亿纪录。票房总收入相当于36亿美金,为全球第一大电影市场北美地区的三分之一,稳稳领先于不到30亿美金总收入的全球第三大市场日本,票房增幅全球最快②。影院票房增加的同时,国产电影海外收入却仅仅勉强止住下滑,非影院市场对电影业贡献有限。

1.3 电影观众:观影规模继续扩大,观影频次提高明显

2013年全国电影观众观影人次6.1亿,增幅30%;平均票价37元,略高于前一年36元的平均票价。③内地观众总人次在印度、北美市场之后居全球第三;人均年观影人次0.4次;如果限于7亿城镇人口,人均年观影不到一次,远低于欧美以及印度、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平均水平,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1.4 电影银幕:新增数量创新高,放映实现数字化

2013年内地新开影院903家,新增银幕5077块,新增座位48万个。日均新增银幕14块,银幕总数达到18195块。全年共放映2880万场,同比增加821万场。院线影院基本实现数字化放映。中国已成全球3D银幕占比最高的市场。

图表 1-2 2003年~2013年 中国电影市场主要收入(亿元人民币)

图表 1-3 2007年~2013年 内地电影观影人次增长趋势(万人次)

图表 1-4 2002年~2013年 内地影院与银幕增长趋势

图表 1-5 2007年~2013年 国产与进口影片市场份额

1.5 电影产品:33部国产影片票房过亿,份额优势失而复得

全年院线发行上映电影305部,60部影片票房超亿元人民币,其中,国产片33部(含1部跨年影片)。在约218亿总票房中,国产片收入127.67亿元,同比增长54.32%,占比58.65%;进口片收入90.02亿,同比增长2.30%,占比41.35%。国产片夺回刚刚失守的份额优势。《西游·降魔篇》以累积票房12.46亿元的成绩成为全年票房冠军,也成为历年来国产影片总票房居《泰囧》之后的第二名④。

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整体数据连续保持良好。产品数量下调,票房收入提高,终端建设繁荣,观众人次上升,国产影片市场竞争力加强,中国电影产业仍然处在高速发展阶段。

二、产业格局:新媒介环境下的动态调整

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格局稳中有变。传统的强势电影企业继续领跑中国电影,而具有新媒体基因的新公司正在成为后起之秀。电影行业海内外的并购、重组更加频繁,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全球市场,提升国内国际核心竞争力。中国电影产业处在谋篇布局的动态调整之中。

2.1 政策鼓励新技术应用,正面应对好莱坞挑战

2012年新增引进分账发行14部高新格式好莱坞电影,国产电影受到猝不及防的冲击,当年失守50%的国产电影票房份额“底线”。3D和巨幕电影的技术奇观优势,迫使电影管理部门采取措施鼓励国产电影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提升电影技术含量。

2012年国家电影专项资金办公室发布通知鼓励拍摄高新技术格式影片。2013年12月15日,专资办出台补贴细则,在原标准不变的情况下,按区间增加补贴金额。影片票房在5000万元(含)至1亿元、在1亿元(含)至3亿元、在3亿元(含)至5亿元这三个区间内的影片将逐级增加奖励金额。这也是官方连续两年加大对电影技术的扶持力度。

这项政策,一方面鼓励国产3D和IMAX、中国巨幕(CFGS)影片的生产,另一方面也预防制片方可能为拿“补贴”去生产所谓高新技术格式电影,于是,选择高新技术和票房两个指标考核,不仅鼓励运用高新技术,而且鼓励高新技术应用提升电影市场竞争力。虽然2013年3D和巨幕影片票房前十部中仅有2部为国产片,但全年票房前十位中6部都是高新技术电影,美国近三年来年产量30来部高新技术影片在票房前30位的影片中也占到多半,这充分说明高新技术应用对于电影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性。电影政策向高新技术倾斜,既是未雨绸缪也是亡羊补牢。

本年度电影政策基本稳定。在国务院简政放权要求下,电影的属地审查、梗概备案等等都从过去的“试行办法”变为明确规定。而酝酿已久的电影法(电影促进法),呼吁已久的电影分级管理,乱象丛生的电影市场规范,本年度仍然没有解决。中国电影的政策促进空间似乎越来越有限。

2.2 资本并购频繁,资源整合加速

从2009年华谊兄弟公司创业板上市开始,中国影视企业正式步入资本市场。博纳影业、光线传媒、华录百纳、新文化传媒等相继在境内外上市,早些年上市的中视传媒、湖南广电传媒以及乐视网等也纷纷介入电影业。以影视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目前已超10家。PPTV、新丽传媒、小马奔腾、长城影视、大唐辉煌等也先后递交上市申请;中国电影集团、上海电影集团、万达院线等企业的上市计划也在进程中。

较大规模的影视公司和已上市公司都试图通过资本运作,完善产业链,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竞争门槛,保持优势地位;而一些行业外资本,则被《泰囧》13亿的单片票房所鼓舞,纷纷投入影视圈来博名夺利。本年度,据不完全统计,影视界超过亿元人民币的资本运作案超过10起。

华谊兄弟7月24日宣布购买银汉科技50.88%的股权,预估值约6.72亿元,并被媒体称为“A股并购手游第一单”。电影与游戏的结合,一方面是产业链的扩展,另一方面也是产品的互动。这是华谊兄弟向新媒体行业布下的棋子。9月2日华谊兄弟公告,其全资子公司浙江华谊以2.52亿元收购张国立为法人代表的浙江常升影视制作有限公司70%的股权。这是华谊夯实电视剧板块的又一举措,也是面向资本市场的高调曝光。华谊兄弟12月24日公告,拟以自有资金3.978亿元收购浙江永乐影视股份有限公司51%的股权,再次表明电视剧内容是华谊兄弟公司“业绩”的可靠保障。

华策影视7月29日宣布,以现金及发行股份相结合的方式收购上海克顿文化传媒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交易金额16.52亿,并进行5.5亿元的配套融资。其间因涉嫌内幕交易遭立案,但证监会后来恢复了公司并购重组申请的审核。内容生产企业以巨资并购专业市场咨询调查公司,显示了数据重要性。华策12月1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以1.8亿元从郭敬明手中受让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6%股权。在《小时代》显示市场号召力之后,抢到了郭敬明作品优先投资权。

奥飞动漫9月16日以6.3亿元收购已经形成影响的“喜羊羊”品牌。动漫从电影内容更全面地走向后市场经营,体现了动漫产品用电影做广告、在影院外挣钱的经营模式。

万达集团9月22日宣布,投资至少300亿元建设青岛东方影都。多位世界著名影人高调到场,万达拉开了全球化全产业链电影产业的大格局。

乐视网9月30日宣布,以现金和发行股份结合的方式,购买东阳市花儿影视文化有限公司100%的股权,以发行股份的方式购买乐视新媒体文化(天津)有限公司99.5%的股权,最终花费15.98亿元。互联网与影视内容供应商更加深入地走向融合。

光线传媒与新丽传媒股份有限公司10月25日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8.29亿元购买王子文持有的新丽传媒27.642%股权。光线意在扩大内容生产企业规模。

宋城股份12月9日公告称,以不超过1.23亿元收购深圳大盛国际传媒有限公司35%的股权。旅游业与影视娱乐业建立了资本联系的纽带。

2013年的重要收购案主体多数为上市公司,涉及的最大金额为26亿美元,最小为1.23亿,累计超过220亿人民币,也超出了全年国内电影市场总票房。这些收购,动机复杂,效果各异,但资本对电影行业的影响的确越来越明显。中国数千家影视小企业希望获得稳定的资本支持;同时,上市公司也需要稳定的业绩增长和漂亮的财务报表。这些并购体现了行业资源整合,提升竞争台阶的需要。

中国影视业的“领头羊”华谊兄弟,公司市值大约400亿人民币,远远不能与迪士尼、环球影业这样的“巨无霸”龙头企业千亿美元的市值相比,甚至也不能与国内顶尖互联网企业媲美。正如王长田所想象:“国内会形成一批传媒娱乐的巨型集团,大概会在10家以内。这些公司共同的特点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结合,内容和渠道结合。”华谊兄弟公司总裁王中磊也认为:“好莱坞的六大公司当初也是从制作开始,最后变成了全球化的公司……未来中国也一样,也会出几大娱乐集团来使这个行业变得越来越规范。”⑤这种局面,未来几年中会逐渐明朗。

2.3 影视企业内容为王,资本市场翻云覆雨

中国影视企业规模小,除万达影视以外多数企业靠影片“吃饭”。影片市场竞争力对企业影响巨大,甚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影视企业在资本市场上也因为影片价值难以预测,而有意无意地搅动着资本市场的起伏不定。

《泰囧》上线时,出品方光线传媒股价21.40元,票房破10亿元之后,光线传媒收盘价34.99元。14个交易日中股价急升64%。华谊兄弟在资本市场的经历更是跌宕起伏。出品发行古装悬疑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首日票房6400万元,推高股价至81.8元,两个月间股价翻倍。随后因上映《西游·降魔篇》,华谊兄弟股价6个交易日上涨25%。春节假期过后,大涨逾8%后随大市又一路下行。⑥《私人订制》公演前,华谊兄弟股价涨幅逾30%。但提前看片会后,华谊兄弟应声跌停,市值一日蒸发40亿。⑦一部影片成败可以撬动几十亿的股市价值。

随着影视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下翻腾,影视业终于跻身中国富豪行列。在10月份公布的2013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王长田夫妇以122.5亿美元排名第45位,成为影视业首富。跻身富豪百强的影视业人物还有广东奥飞动漫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冬青,以86.6亿美元排在第92位。乐视影业CEO贾跃亭,以72亿美元排第122位;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王中军),以65.9亿美元排第142位。⑧王长田等电影业领军人物跻身福布斯富豪榜,反映了电影业的突飞猛进以及电影产品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

来自其他行业的上榜富豪也纷纷涉足电影业。榜首的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高调进入国内国际电影业。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排名第八的马云和排名第五的马化腾,也分别是华谊兄弟的第三和第四大股东。⑨行业外企业和资金的进入,有时会对电影产业的供求关系产生难以预期的影响,导致行业秩序难以形成,但也大大强化了电影业的资金运行能力,提升了电影行业的经济规模。

中国电影产业在沿着“做大做强”方向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出台“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将促进国有电影企业公司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建立健全市场体系,也会推动中国影视行业突破某些环节中仍然存在的条块分割的体制束缚。

三、电影制作:产品线布局渐趋完整

中国作为世界电影产量大国,本年度电影生产数量的负增长,是对电影市场供求关系的良性调整,降低了资源竞争和消耗,提高了市场集中度,可能带来电影质量的提升。随着电影制作公司的规模化、专业化,电影制作的门槛也得到了相应提升,大量非专业的电影制片被挡在门槛之外。

3.1 制作机构:民营主导,国营分化

中国电影制作机构众多。据不完全统计,638部国产影片的生产主体多达近四五百家,但真正能提供被影院市场所接受、创造市场影响力产品的企业,主要还是集中在国有的中国电影集团和民营的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乐视影业等,几家公司票房份额都接近或超过10%。此外,万达影视、上影集团以及香港的寰亚、安乐、银都等也都在电影制作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

在2013年院线发行的影片中,国有集团出品或参与出品的影片共约70部,产出51亿以上票房。民营集团参与出品的影片近240部,其中以民营集团为第一出品方的影片207部,共产出票房超过102亿。民营机构的电影制作依然保持了明显的市场优势。而国营电影机构则承担了更多的各级党政部门的主旋律任务,推出了《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这样的影片。30多个国有电影制片单位,除中影、上影以外,西影、潇湘、珠影还有一定的电影生产能力,天津、河北等小厂有一定特色,而大多数国产电影机构都处在勉强维持生产的状态。

中影集团(中影股份)作为中国国营电影企业的国家队,依赖其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品牌优势,参与出品和发行影片25部。上影集团,作为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南方国有影业集团,本年度主导出品发行的影片数量不多,其主导出品或联合出品的影片市场影响也一般。中影、上影两家国有电影企业都在筹备上市。其他国有电影企业本年度都在寻找各自突破口。

图表 3-1 2013年国有、民营电影制作数量对比(部)

图表 3-2 2013年国有、民营制作票房对比(亿元人民币)

电影行业中竞争力活跃的仍然是多家民营电影企业。2013年,80部票房过千万的影片中,69部由民营公司主导;32部过亿影片中,29部由民营公司主导。民营企业已构成中国电影产业的中坚力量。华谊兄弟、光线影业、博纳影业三国鼎立,乐视影业、万达影视、小马奔腾等迅速成长。

华谊电影近年来一直占有国产电影大约四分之一的票房份额。2013年制作及发行6部电影,票房累计30亿元,相比2012年的21亿元,增幅达45%,占全年国产影片票房总量23%,稳居国内民营电影公司第一位。

定位于“年轻态、正青春、新势力”的光线影业,继《泰囧》的奇迹之后,本年度虽然没有贡献太大惊喜,但市值和电影票房份额仅次于华谊兄弟,巩固了“坐二望一”的地位。

博纳影业本年度共发行11部电影,动作片和喜剧片6部,博纳继续依靠香港导演为主的武打和警匪动作片稳住位置,动作片以54%的份额成为博纳影业年度票房的中坚。博纳影业制作与发行电影累计票房达12.4亿,较上年增长72%,占国产片全年总票房10%。虽然没有重磅作品,但全年制作发行影片累计票房位列民营公司第三位。

紧随其后的是2012年刚刚成立的乐视公司。乐视表现堪称黑马,成立第一年就有6.25亿票房进账,排名民营企业第四。本年度,公司主导出品郭敬明电影《小时代》(1、2),拿下近8亿票房,全年以10亿票房成绩紧紧咬住排名第三的“老牌”企业博纳。乐视强调自己是“互联网电影公司”,善于在策划、推广、渠道等方面利用电影与新媒体的互动,体现了电影产业正在进入互联网时代。

万达影视、银都机构、寰亚电影、安乐、海润影业、新丽传媒、文传世纪华视影视、星美影业等公司基本构成民营企业第二阵营,各有特色,相互补充,带来了中国电影类型的相对多样化。

电影产业的繁荣,吸引了许多行业外的进入者。中国大大小小电影公司数以千计,但2013年参与投资电影且影片票房超过1亿元的影视企业不过20来家,参与投资电影且票房过5亿的公司只有14家。10家左右的“大企业”,很可能将构成未来中国电影制作格局的主体。而若干家有特色的电影制作企业,则会扮演美国独立制片公司的角色。中国电影制片业大格局雏形已经渐渐显现出来。

3.2 制作人才:新生代上位

2013年,虽然香港资深导演周星驰、徐克、王家卫、陈可辛、杜琪峰等仍然宝刀不老,但内地的资深导演们却在一批青年导演冲击下或者缺席或者失势。同属“第五代”背景的内地三大导演陈凯歌、张艺谋和冯小刚过去十多年一直是电影创作的标杆,也是电影票房的旗帜。但从2011年《失恋33天》开始,经过2012年《人再途之泰囧》的冲击,“大导演”的这种领袖地位逐渐动摇。2013年更显示了新生代电影人的全面崛起。张艺谋、陈凯歌偃旗息鼓,票房之王冯小刚回到驾轻就熟的喜剧路线,《私人订制》占尽贺岁档期天时地利的优势,但不仅没有超越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甚至还被演员转行的赵薇处女作《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票房成绩拉在身后。

从导演到演员,一代新的电影人都在迅速成长。《北京遇上西雅图》的导演薛晓路、《小时代》系列的郭敬明、《不二神探》的王子鸣、《全民目击》的非行、《寒战》的导演陆剑青和梁乐民、《风暴》的导演袁锦麟等,或者是处女作导演或者是不超过3部影片的新导演,但票房成绩都高居前列。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类扶持新导演的计划以及支持新导演拍片的影视机构推波助澜之下,2013年首次拍摄故事片并公映的新人导演应在50人以上。虽然这些影片艺术品质参差不齐,但新导演的清新、时尚改变了电影产品的气质。

青年编剧的崛起,也是国产电影大片主导模式发生变化的原因。青年编剧束焕为徐峥完成了《人再途之泰囧》的编剧,将好莱坞公路喜剧片类型完整地借用到国产电影创作中;继《失恋33天》之后,编剧鲍鲸鲸又带来《等风来》,网络文学深度融合在电影创作中;薛晓路、非行、宁浩等编导合一,文学性与电影性从策划开始就相互结合。他们大多将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创作经验与中国社会的大众心理结合,既遵守类型片的创作规律又接上了中国现实的“地气”,而且风格变得年轻、机智而调皮。

在编导年轻化的同时,传统的大牌电影明星这一年度的艺术影响和市场影响也明显降低。周润发、李连杰、刘德华、葛优、甄子丹、巩俐、李冰冰、范冰冰等众多大明星没有成为本年度华语电影最耀眼的主角。除梁朝伟、章子怡之外,倒是徐峥、文章、黄渤、白百何、杨幂、汤唯、吴秀波等一批年轻演员成为电影制作的顶梁柱。黄渤在《无人区》、《厨子戏子痞子》等影片中的表演使他继前一年大出风头之后,继续体现出强度类型化的市场潜力;借《失恋33天》走上大银幕的白百合,这一年在《被偷走的那五年》、《分手合约》、《私人订制》等影片中担任女主角,其自然流畅的表演和青春姿态,也显示出巨大的商业号召力;徐峥、汤唯、文章等等都体现出难得的观众缘。电影元素的年轻化,改变着中国电影。

3.3 电影类型:“轻电影”化、电视剧化

从2002年以来,一直是电影市场中流砥柱的大场面、大制作、大明星主导的武打动作片,本年度不仅数量继续减少,而且市场影响继续下滑。除徐克、周星驰的两部3D影片和王家卫的《一代宗师》之外,这一年度国产电影的亮点都来自一些表现青年人爱情、友情、理想、追求、青春、创业的所谓“轻电影”。这些影片题材“轻松”,创作者“年轻”,类型也与动作、警匪、黑帮、灾难、科幻等“重类型”不同,通常是“爱情+喜剧+X元素”的所谓“轻类型”,“小妞电影”、“伙伴电影”等等本年度都有代表性作品出现。从年初徐峥的《泰囧》开始,《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等都是本年度“轻电影”代表之作。

市场化改革以来,以大片为标志,国产电影在题材上更倾向于古装历史,在导演、明星等商业元素的配置上更强调与电视剧的差异,而在表现风格上更重视场面奇观、空间假定,电影与电视似乎在美学追求上分道扬镳。但随着观众对国产大制作电影的逐渐失望,也随着大量过去没有机会在影院接触好莱坞和国产大片的二三线城市观众成为观众主体,加上卫视节目年轻化战略带来的影响,最近两年,电影与电视剧的观众开始从分流走向重合。电视选秀、电视剧题材、电视的生活流叙事、电视剧明星等等元素和特点回到电影中来。从《失恋33天》到《小时代》、《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虽然行业内人士一直诟病这些电影“倒退”回了电视剧,但恰恰是这些“电视剧化”的“轻电影”成为最成功的中小成本电影。由湖南卫视品牌元素构成的《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轻而易举获得了1.5亿电影票房,更是体现了影视合流或者部分影视合流的趋势。

电影工业支撑能力薄弱,电影文化传统差异,审查国情的制约,使2013年一些重要的电影类型仍然缺席,如科幻片、灾难片、神幻片、黑帮片、政治片、战争片等等。宁浩的《无人区》、管虎的《厨子戏子痞子》等影片,更充分地体现了电影叙事和修辞的特点,反而限制了部分观众的接受。电影观众向二三线城市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市场的接受趣味,对电影创作也会带来某些独特的影响。

3.4 电影产品的多样化

2013年的中国电影,相比过去10部左右的中大型影片君临天下不同,呈现出更丰富的多样性。本年度,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多达33部。虽然似乎被一批“轻电影”领了风骚,但是仍然出现了不少叙事更成熟、视听表达更流畅、类型元素更稳定的大制作商业电影。无论是周星驰的西游系列新作《西游·降魔篇》,或是徐克的奇幻古装动作系列《狄仁杰之神都龙王》,无论是丁晟、成龙合作的《新警察故事》或是用王家卫风格重写的叶问故事《一代宗师》,无论是宁浩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无人区》或是孙建君引来全民吐槽的《富春山居图》,还有香港导演推出的《盲探》、《不二神探》、《风暴》、《扫毒》等等,都是本年度商业类型片的代表之作。不仅在类型探索上有新突破,而且在市场上也经受住了好莱坞电影的冲击,全部进入了亿元票房区间。

中国电影产品的丰富性也体现为一些风格化、个性化的艺术电影获得市场空间。郝杰的《美姐》在国际电影节上颇受好评,虽然由于受到档期、盗版、推广等因素的影响,在影院票房上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但是其良好的口碑使其在网络视频的点播中,被广泛关注并得到了网民的好评。曹保平、刘杰、章明、方刚亮等人本年度都推出了具有鲜明艺术个性的小成本影片,表现出对当下中国社会和人性的独特观察和表达,而市场表现最好的是刘杰的《青春派》。此外,获金马奖的纪录片《千锤百炼》、在台湾创造了票房奇迹的台湾影片《逆光飞翔》等,公映后没有能在市场上形成广泛反响,这表明艺术影片的制作与市场之间的联系,还有待产业发展的突破。

按照有关部门规划,为纪念毛泽东为雷锋题词50周年、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以及配合“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展开,一些国有电影制作单位主要使用非商业性资金,生产了部分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这些影片虽然采用了种种政策手段,但除《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以外,全国票房成绩都在200万以下,完成了电影生产的政治要求而很难产生真正的社会影响。用非商业资金制作的主旋律影片通过公益渠道和电视媒介而不是市场化的院线发行,其“宣传教育”作用的实现可能更为容易,其对市场秩序也不会形成太大影响。

3.5 国产动画:从独立制作走向大公司运营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上映国产动画电影多达36部,其中国产电影28部,远超前一年19部的上映纪录。全部动画片的总票房超过16亿元,同比增长约19%,动画片票房占全年电影票房约8%。其中,国产动画电影总票房6.4亿元,较上年提高40%,占整个动画电影票房比重近40%,而8部进口动画电影票房则占到动画片票房总量的60%。国产动画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但与国外优秀动画片相比还有一定竞争力差距。

国产动画电影市场上,系列品牌仍然是主力。“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虽然已经呈现疲态,但仍然是唯一票房过亿的国产动画。《赛尔号》系列、《我爱灰太狼》系列、《洛克王国》系列、《潜艇总动员》系列、《魁拔2》系列等,本年度都成为国产动画电影主力。电视形象转向大银幕,对于中国这样的电视大国来说,仍然是重要的营销战略。《巴啦啦小魔仙》借助电视剧集的多年热播和边际产品助推,市场成绩突出。《昆塔:盒子总动员》、《我爱灰太狼2》、《赛尔号3》、《洛克王国2》、《魁拔2》等,动画制作水平、特别是3D制作也有提升。

大型专业电影公司开始加入动画片发行,推高了动画电影的市场。博纳影业主发、小马奔腾推出《开心超人》,光线影业发行《赛尔号3》,华谊兄弟发行《喜羊羊与灰太狼6》,乐视影业主发《熊出没》等等,都大大提升了动画电影的市场发行能力。

国产动画多数仍然把观众定位过于低幼,离好莱坞那种“家庭动画”、“老少通吃”的标准还有很大差距,也不像日本动画那样观众分层清晰,但是动画电影的确将成为电影产业中最具市场潜力的类型。随着大型专业公司的介入,国产动画将走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

3.6 国产3D、巨幕电影:高新技术体现生产力

本年度3D电影数量和质量都有大幅提升。据统计,全年上映的3D格式电影共49部,IMAX格式电影25部,3D-IMAX电影15部,其中国产3D电影22部,共产出票房近30亿⑩。本年度国产3D影片显示了强劲竞争力。3D技术的应用不仅更加成熟,而且更为普遍。《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水下3D摄影、《风暴》中中环爆炸的3D特效、《逃出生天》中的火灾3D特效,都给市场和观众带来了冲击。本年度3D影片的类型更加丰富多样,科幻、动画、灾难、魔幻、惊悚、音乐、古装、警匪……几乎每种类型都有了国产3D的探索,本年度也成为国产3D的大年。

在全年上映的24部国产3D电影中,8部票房过亿,而两部拥有3D-IMAX制式的国产电影则排名全年票房最前列,3D格式在影片票房中的占比也逐渐增大。《西游·降魔篇》首周票房中3D票房占91.2%。此外,IMAX和中国巨幕等特种影片也硕果累累。2013年共有31部中外电影以中国巨幕格式登陆全国影院,目前,国内巨幕影厅已达到50个。新技术升级给市场带来增长动力。

当然,多数3D影片的创作、制作水平都有待提升,特别是3D的创作美学与3D的制作技术之间应达成有机融合还任重道远。高科技与电影创作的结合已经不可逆转。3D不是万能,但没有3D却万万不能。

3.7 合拍片:类型电影主力军

2013年合拍公司立项的合拍影片共55部。其中,内地香港合拍片立项占比62%,内地台湾占比20%,与其他国家的合拍占比18%。最终审查通过的合拍片共41部,内地香港合拍28部,占比68%;内地台湾合拍8部,占比20%;与加拿大、美国、英国、韩国四国合拍片共5部,占比12%。

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合拍片类型丰富,魔幻、喜剧、动作、爱情、古装、警匪、特工等一应俱全。虽然本年度也有像于仁泰的《忠烈杨家将》这样走上古装大片末路的因循守旧的失败案例,但王家卫的《一代宗师》口碑和票房双赢;杜琪峰则拿出了《毒战》和《盲探》两部警匪题材影片;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徐克的《狄仁杰》更是本年度国产影片的大热门。内地香港合拍片,故事不少都回到香港本土,而且回到了警匪枪战赌场等港片的“看家本领”中。《风暴》及《扫毒》选择的同样是港片最熟悉的警匪枪战,人物、概念、风格、剪辑甚至音乐,包括多部影片中展示的“兄弟情深”,都有经典回归的怀旧情调,回应了近年来人们对港片迎合内地、失去港味的批评。

中韩两个近邻国家的合拍是本年度的重要收获。中韩合拍动画《波鲁鲁冰雪大冒险》取得过千万的票房成绩;北京文传世纪和韩国CJ娱乐等联合出品的《分手合约》以1.9亿收官;《笔仙2》暑期档收获过8000万;华谊与韩国合作的《大明猩》票房过亿。中韩两国电影合作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中欧国家的合拍规模不大,中英合拍的3D动作冒险电影《史前怪兽》上映,票房反映相对较好。

虽然2013年电影的总产量有所下降,但是进入院线发行的影片却更加丰富多彩,大中小制作都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作品,电影产品在商业与美学之间也更趋于平衡,好莱坞类型电影经验逐渐本土化,艺术电影也得到了生存空间。这一年虽然没有产生振聋发聩的标杆产品,但电影不仅整体制作水平有所提升,而且电影产品在时尚性、当代性、交互性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

四、电影市场:高潮迭起、后劲不足

2013年的中国电影市场,高潮迭起,票房顺利突破200亿,国产片完成对好莱坞的逆袭。电影市场的爆发期还在奇迹般延续。

4.1 院线与影院:继续扩张的终端市场

虽然有万达等民营院线的强势进入,但以行政区划为基础的全国院线格局依然基本维持。2013年票房突破十亿的院线共6条,其中万达院线票房总收入达31亿元,比第二名中影星美高出13亿,占全国市场份额约15%。不少以自有资产为主的民营院线如万达院线、大地院线、金逸珠江院线、横店院线、保利万和、深影橙天院线等本年度都成长惊人,大地院线观影人次和票房同比增长50%以上。浙江横店和中影数字院线首次进入院线排名前十。二三线城市成为今年票房的新增长点,大地、今典等主要布局二三线城市的院线,票房增幅更为显著。

民营企业纷纷走上与小院线联营的“曲线救国”之路。橙天娱乐集团收购深影院线49%股本权益,成立深影橙天院线后进入院线前20;保利影院管理公司与重庆万和院线重组保利万和院线;世茂影院投资发展公司入股北京翼达九州院线;百老汇影院套牌北京红鲤鱼院线。中小院线进入资源整合调整期。

中国电影院线的基本格局变化不明显,集中度没有大规模提高。排名前五的院线公司占市场份额34%,排名前十的院线占市场份额47%。相比国际影院市场,集中度仍然相对较低。英国前5能达到市场份额85%,美国达到市场份额62%;院线前10在英国能达到市场份额95%,美国达到70%。欧洲影院投资市场份额最高的是法国的Gaumont Pathé公司,其市场份额达到26.4%,美国影院投资市场份额最高的是Regal Ent Grp公司,其市场份额达到22.1%。中国目前最大的影院投资管理公司万达院线,其市场份额为14.6%,与发达国家影院投资管理公司的市场份额相差较大。影院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可能更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市场规则,减少恶性竞争,提升经营效益,合理布局产品,提高企业实力。

中国影院市场呈现出两极分化。全年累计票房5000万以上的影院24家,为全国影院数量0.6%;票房过千万的影院不到700家,占全国影院总量17%。不足500万的影院接近全国影院总量70%,其中60%以上年票房不足100万。2013年全国场均观影人次从22.42下降到21.26,影片平均上座率15%;全国银幕数增幅38%,票房增幅27%。场均人次下降、上座率下降、票房增幅下降,是影院发展必须面对的现实。影院租金居高不下给影院带来的运营压力,使不少影院经营困难。影院建设的发展可能进入瓶颈期,兼并重组将进一步加剧。

4.2 观影行为:观众半径扩大、观影频次增加

2013年影院共放映场次2880万,较2012年多出821万场。全国售出电影票6.1亿张,较2012年净增1.5亿。在票价没有明显增长的情况下,票房增长主要靠观影人次提升拉动。观影人次2012年增幅为34%,低于2011年的45%,而2013年增幅为32%,再下滑两个百分点。由于观众规模基数扩大,观影人次增长率有所下降应为正常现象。

电影观众半径,在两个维度上有所扩大。一是年龄维度扩大。电影青少年观众越来越多,观众趣味有低龄化趋势。据艺恩咨询调研数据显示,中国电影的主力消费群体为25~35岁,该年龄段观众占比达68%,80后、90后成为影院主体观众。另一个是空间维度的扩大。大量二三线城市因为新建改建现代影院而成为“新”影院,二三线城市票房增长高于一线城市。全国县级城市已拥有影院1500座,银幕超过5000块。观众半径的扩大,改变了市场的整体选择,电影观影经验更加趋于本土化,甚至“电视剧化”。

4.3 电影市场:全年票房超千万影片首次超过百部

2013年的电影市场,从年初开始井喷,票房过亿一度成为家常便饭。本年度票房超过千万人民币的影片首次超过百部,每周平均出现2部;票房超过5000万影片全年达到80部以上,每月平均不少于7部;票房过亿影片60部,平均每月5部。全年发行电影305部中,三分之一能到达千万级别票房规模,单片平均票房上升显示中国电影市场巨大的消费能力。

票房两级分化局面仍然明显。2013年,票房超过5亿的国产电影7部,票房累计48.6亿,占全年国产片票房26%。超过2亿票房的国产片18部,票房累计80亿,占国产影片票房份额62%,32部票房过亿的国产影片总票房达100亿,相当于国产影片票房总和78%。其余200多部投入发行的国产影片票房总和相当于国产影片票房份额22%。真正能够为国产电影做出市场贡献的国产片大约30部,其余影片基本都是影院“一日游”,或者影院“散步游”,票房贡献很小。

本年度,进口片票房份额被国产影片超越,单片票房冠军也被国产影片占据。34部分账发行进口影片中三分之二以上进入了亿元区间。票房超过4亿的进口片只有《钢铁侠3》、《环太平洋》、《地心引力》和《速度与激情6》等四部。进口片表现不如前一年的因素众多,分账片全年配额34部,但同步或准同步发行只有4部;有时还会同时出现两部以上分账大片同室操戈的现象;进口影片放映档期比较短,票房累计规模受到影响。此外,大量中小城市新进入影院的观众对好莱坞电影信息比较陌生,观影更习惯于国产电影。当然,电影市场也不够规范,买此电影票看彼电影的现象屡见不鲜,票房统计也可能出现较大误差。

4.4 消费类型:爱情+喜剧成为市场新宠

从票房占比上看,爱情片在票房份额上占据首位,动作片则位居第二。爱情片票房占比由2012年的28%上升至2013年的36%,动作片则由30%下降到了23%(11)。《北京遇上西雅图》、《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以及《小时代》系列等都是“爱情+喜剧”的影片,继《泰囧》之后,开辟了爱情轻喜剧、青春校园剧、小妞电影、伙伴电影等新的类型。

本年度两部票房大热的古装动作电影,则体现了两个共同元素:3D技术奇观和神幻传奇。继“画皮”系列之后,“狄仁杰”和《西游·降魔篇》都在动作片类型上结合青少年观众的需求做了大胆创新。《钟馗伏魔》、《盗墓笔记》、《鬼吹灯》等正在运作的神幻类型剧未来很可能成为具有市场号召力的新类型产品。

4.5 电影营销:从“全覆盖”转向社交化、大数据、精准营销

据统计,2013年中国电影营销总费用达28亿元,约占电影整体投资规模10%,虽然与美国电影营销费用占投资整体规模30%的比例相比还有距离,但相比过去已经凸显了营销环节对于电影行业的重要性正不断受到重视。

过去中国电影的大制作模式热衷于“全覆盖”大众营销,盛大的首映式/豪华的明星阵营/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地毯式信息送达,曾创造许多票房奇迹,一度中国观众也形成“不求影片最好,只看名头最大”的观影习惯。但随着电影观众逐渐成熟,更多观众依赖互联网、社交平台、口碑等综合信息做出观影消费决定,大片营销模式近年来影响力逐渐下降,反而是一些网络口碑反映良好的影片成为票房黑马。越来越多的电影营销开始放弃全覆盖,社交化、大数据、精准性成为营销新模式。艺恩咨询与优酷土豆集团联合发布的《中国电影网络营销市场白皮书》认为(12),互联网已成观众接触电影宣传内容的第一阵地,而预告片则是促成观影决定的首要因素。互联网对观众观影行为的影响越来越大,2013年电影网络营销费用已经突破3.5亿(13),占营销总费用的12.5%。

数据量大(Volume)、数据产生速度快(Velocity)、数据种类多样(Variety)的所谓“3V”大数据在电影营销中也成为热词。社交网络及智能移动终端上的搜索、观看、消费行为都在记录用户数据,个人爱好、兴趣习惯、生活细节、地理位置、消费能力、消费选择等丰富的私人化信息都能够反映消费者喜欢什么电影、选择什么方式看电影。大数据能够帮助影片精准营销,前期还可以帮助制作方和营销者组合主创阵容、评估潜在受众、选择上映日期、计划宣传方式等等。号称互联网电影公司的乐视就充分利用了数据优势,制定《小时代》的营销推广策略,使这部影片在非议声中创造了优异的市场成绩。

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营销在本年度也带来了许多奇迹。《致青春》没有“拳头、枕头、噱头”这些传统的娱乐因素,也没有一线大明星。但影片借助社交网络形成了良好口碑,仅仅第一周就有数十位百万粉丝以上的微博大V加入对该片的正面推介,累计粉丝数量接近4亿,充分显示了社交网络的传播力量。

整合活动营销本年度也亮点频出。《101次求婚》在营销策略上设计了“101求婚事务所”为影迷策划求婚,推出“全民告白”视频和三里屯“快闪求婚”视频,这种量身定做的营销方式为影片带来观影需求。影片品质虽然并不理想,但票房却接近2亿。

粉丝营销这一年更因为《小时代》、《快乐大本营之快乐到家》等显示出商业价值。由于粉丝忠诚度不同,营销策略上的差异,韩寒原著改编的《一座城池》、以林志玲为主角并为“光棍节”量身打造的《甜心巧克力》却没有获得票房成功。营销的基础还是需要影片定位的准确和质量的稳定。

4.6 票房趋势:先扬后抑,贺岁缩水

随着观众观影习惯逐渐形成,过年吃饺子一样的观影方式被常年吃大餐的习惯慢慢替代。全年档期开发越来越密集,观影高潮也越来越频繁。淡季不淡,旺季不冷,观众减少了对观影时机的选择而更关注对影片内容的选择。

在全年两个最重要的长档期中,贺岁档不再是第一票房档期。本年度贺岁档以28亿的票房总额远远输给了暑期档的58亿。暑期成为全年票房高峰。而在长假档期中,春节、国庆、五一、元旦则依次排列,与放假时间长短基本一致。往年的淡季档期春节,本年度产出了7亿以上票房,充分显示了二三线城市影院建设的成效,即便观众从大城市回到老家,仍然可以消费电影。

与往年不同,贺岁档期中的第四季度票房累计44亿,环比下降17%,同比下降9.8%;观影人次也环比减少22%,同比下降7.3%。这是近5年来第四季度票房首次出现负增长,也是全年唯一出现负增长的季度。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电影市场后程增长乏力,全年票房前高后低,高票房国产影片也大多集中在前半年,这与往年贺岁档强势的票房规律截然不同。前半年许多影片动辄票房过亿的成绩并非常态,更像是新观影者的观影冲动和好奇性消费的结果。如果没有足够数量的优质产品进入市场,中国电影的市场形势不容长久乐观。

4.7 大电影市场:电影价值期待最大化

多窗口市场一直是全球电影的趋势。但由于中国多窗口市场不通畅,知识产权保护难度大,电影国际竞争能力弱、海外推广效果差,中国电影仍然高度依赖内地影院的票房回收。

电影局通报称,2013年国产电影海外销售45部,比前一年的75部减少30部,销售247部次,比前一年的199部次增加了48部次,累计票房和销售收入14.14亿元人民币,比前一年的10.63亿元增长了33.02%。但即便如此,也比从2005至2011年的任何一年都低。中国电影的海外市场基本没有起色。

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有22部国产影片在北美发行,只有王家卫的《一代宗师》进入了百万美元级别,并闯入了北美华语片票房排行榜前十,与当年《英雄》数千万美金的票房不能同日而语,其他国产影片的北美票房甚至连10万美金都难以达到,主要是海外华人贡献了微薄票房。

网络视频作为电影的后院线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电影影院的观影人次最高目前大约为4000万,一般高票房电影只有1000万至2000万人次。但同样的电影,正版的网络点击通常会突破5000万次,而盗版点击数量则可能翻多番。这个巨大市场是电影版权价值实现的重要通道。随着视频网站逐渐形成垄断竞争格局,正版化已成为行规,加上乐视、爱奇艺、天猫等各种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的推出,电影面临巨大商机,电影版权价值将会得到新的实现渠道。2013年,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规模已达128.1亿元,2017年预计将达366亿元。(16)电影收入在当前视频网站约150亿总收入中占三分之一的话,通过电影创造的收入估计至少应该有50亿(17)。视频网站对于电影的价值将会得到爆发式提升。

虽然中国电影的影院外市场开掘能力有限,但植入广告却是中国电影用“影响力”换取“商业价值”的重要模式。《私人订制》上映之前便有媒体传出植入广告达8000万,刷新单片植入广告纪录。影片还将片名授权北京卫视打造同名大型季播电视真人秀。制片方号称影片上映之前已经收回电影制作成本。据艺恩估算,2013年电影植入广告规模可能接近10亿,加上影院的巨额广告收入,广告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产业最重要的影院外收入渠道之一。

由于版权保护不力和视频网站的影响,电影的电视播映权销售总是在低水平上徘徊。2013年江苏卫视花费近千万购买周星驰贺岁电影《西游·降魔篇》15年的电视播出权并在晚间黄金时间播出(18),但电影的电视播放权销售总额仍然不足10亿人民币。电视渠道的价值还未能充分体现。

4.8 农村电影市场:观众规模超过城市影院两倍

2013年,全国农村已有数字电影院线295条(含公益和商业院线),同比新增8条;交易服务平台上开通订购权限的院线288家,同比新增8家;数字电影交易服务平台可供订购影片3132部次,同比新增747部次;全年有3027部次影片被院线订购,累计订购场次达911.1465万场。在全年总订购场次中,政府购买的公益放映版权影片572.2383万场,占比62.8%;各版权方和发行公司通过数字中心平台自主发行影片的订购场次338.9082万场,同比增长137万场,占比37.2%。农村放映观众人次达15亿之多,是城市影院观众的两倍以上(19)。

城市院线一些口碑和品质俱佳的新片下线后第一时间进入了农村市场。《忠烈杨家将》、《人再途之泰囧》、《西游·降魔篇》、《十二生肖》和《天机·富春山居图》分列农村平台订购数量的前五位。农村电影市场在影片发行、成本回收中开始发挥作用。《越来越好之村晚》、《目标战》、《金刚狼》等中小成本影片尝试城市、农村同步上映。从订购数据来看,排名靠前的影片几乎全是2013年新上平台影片,农村对新电影的需求的迅速增长为电影产品带来了新的增值渠道。

4.9 港台地区:内地南下难,港台北上易

香港电影市场近年来处在上升状态。本年度票房总收入为港币16.25亿元,与2012年同期的15.66亿元相比,上升4.24%。全年首轮上映电影数量310部,其中香港影片42部,非香港影片268部,与前一年的301部相比,数量上升3%。但是,相比前一年的市场数据,本年度的各项指标的增长有所放缓。

本年度上映的香港影片比前一年的52部减少了10部,正好是20年前香港电影产量242部的零头。华语片排名第一位的是《激战》,周星驰在内地占据票房冠军的影片《西游·降魔篇》在香港本土电影中只占到第三位。而好莱坞电影《钢铁侠(铁甲奇侠)3》、则以超过1亿港币的成绩占据票房榜首,《怪兽大学》则以7740万港币居票房亚军。好莱坞电影仍然在香港电影市场占据大半壁江山。

在整个香港票房排行前20位中,没有一部内地主导生产的影片。内地电影南下远不如香港电影北上成功。在2013年国产片票房前30名的影片中,港人执导占据14席。港资电影公司如安乐、寰亚、英皇、银都机构等大多在内地市场收益良好,安乐影业累计票房收入达27亿人民币,高居国内民营公司第二位。

台湾则一直是外片天下。近年来,台湾本土电影有所复兴,占全岛票房大约10%。2013年票房前十位的华语电影中,台湾本土片占一半以上。台湾影评人焦雄屏认为,“台湾片似乎与大华语圈在趣味品位上截然划分”(20)。

排名华语票房第一名的《大尾鲈鳗》,票房相当于人民币8200多万。居票房第四名的《被偷走的那五年》为内地与台湾的合拍片。但全片除由白百何主演以外,百分之九十在台拍摄,主要演员也大多为台湾本地人,基本被观众看作台湾片。其他内地华语片都未能进入榜单。香港对内地电影的隔膜,台湾甚至还对内地电影有严格而苛刻的配额限制,都严重影响到三地电影的市场流通。反而是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北上的通道基本开放。内地、香港、台湾的电影市场远远还没有形成整体性。

结语:发展“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2013年的中国产业数据依然喜人。但前半年的风风火火与后半年的不温不火,全年电影票房增长幅度低于过去几年,影院的高速扩展与上座率、单厅票房收益率的下降,观众人次增加幅度的逐年降低,影院外的电影多窗口市场依然狭小,“黑马”频繁带来的市场偶然性和风险性同步增加,全年电影放映空间越来越拥挤,新扩大的电影观众消费习惯琢磨不透,影院经营压力越来越大,票房“偷漏瞒移”现象越发突出等等,都促使我们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未来有所警惕。

2014年,张艺谋、陈凯歌、姜文、吴宇森、侯孝贤等前辈导演都可能有重磅电影投放,宁浩、乌尔善等后起之秀也有新作问世,还有许多充满活力的年轻电影人带来市场变数,大中小、老中青汇聚一堂,应该会是中国电影的一个“大年”。中国电影保持增长的态势不会改变。但是,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未来几年中,发展的“红利”很可能越来越薄,中国电影发展的步伐有可能会放缓。

中国电影观众和电影市场的培育还在进行中,2013年下半年的市场疲软很可能预示着市场一定程度的消费瓶颈,不少人预言的3~5年“超美”的产业目标未必那么容易、那么乐观。中国电影发展如同中国经济一样,即将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电影产量还会继续去适应供求关系进行调整,影院建设的速度很可能会降低,电影行业的兼并重组还会加速,中国电影将提高电影工业化、专业化水平,强化国产电影的制作能力;完成新媒体时代电影人的更新换代,保障电影产品与时俱进;扩大电影与互联网、新媒体和其他媒体、行业的融合互动,最大化电影的影响力和版权价值;积极与境外国外影视机构合作,提升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能力;加强管理和执行,保障公平、开放、首先诚信守法的电影市场;做大做强10家左右的电影龙头企业,垫高行业门槛的同时减少恶性竞争;由负责任的领导型企业主导协商、制定行业标准,扶持和支持更多分工化的中小微企业为大电影产业服务……这一切,应该是中国电影产业未来的方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像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那样,即便开放市场,发行数百部好莱坞和外国电影,也照样能够“站着”保持国产电影的票房份额,而且不仅在国门内站稳脚跟,还能够走向全球市场,真正成为面向世界的中国电影。

注释:

①相关数据来自李霆钧《2013年电影局新闻通气会在京举行》,《中国电影报》,2013年1月14日。

②据《好莱坞报道》的相关数据,北美2013年票房增幅约为1%,全球平均票房增幅估计约为5%。

③根据艺恩咨询相关数据整理统计。

④相关数据来自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全国电影票房统计》,http://www.sarft.gov.cn/articles/2014/01/09/20140109170755140831.html。

⑤参见《中国影视进入不差钱2.0时代》,腾讯娱乐,http://ent.qq.com/a/20131225/013666.htm。

⑥参见《〈私人订制〉:片子好笑股票能否也赚到笑?》,《广州日报》,2013年12月20日。

⑦参见《华谊被指炮制〈私人订制〉股市版 高管客串心灵麻醉师》,《重庆晚报》2013年12月21日。

⑧参见搜狐财经《2013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http://business.sohu.com/20131016/n388295059.shtml。

⑨参见喻若然《电影青春年》,《综艺》2013年第24期。

⑩参见汪景然《2013国产3D电影观察:3D电影迎来“小时代”》,《中国电影报》,2013年12月20日。

(11)参见艺恩咨询《2013年国产类型电影盘点与趋势分析》,2013年12月1日,http://www.entgroup.cn/views/a/18746.shtml。

(12)参见kady《六成观众以预告片决定观影 视频网站成观看预告主流渠道》,艺恩咨询,2013年12月16日发布。

(13)参见艺恩咨询《2013年电影营销费达28亿 网络营销占比超一成》,艺恩咨询,2013年12月31日发布。

(14)根据艺恩咨询提供的票房数据整理。

(15)清华大学王笑楠根据www.boxofficemojo.com的票房数据整理。截止时间2013年12月31日。

(16)参见徐昊《2013中国在线视频市场达128.1亿元》,艾瑞网,2014年1月9日发布。

(17)参见胡祥宝《视频网站广告收入节节攀升 收入日渐逼近门户》,2013-1-24 9:41:48,http://a.iresearch.cn/video/20130124/191939.shtml。

(18)参见张莉《江苏卫视黄金档播电影性价比探讨》,《综艺》,2013年9月28日。

(19)参见李斌《全国农村电影市场盘点》,电影数字中心,2014年1月17日发布。

(20)参见《台湾年度电影票房出炉 本土片逆袭星爷王家卫》,http://yule.sohu.com/20131212/n391681170.shtml。

标签:;  ;  ;  ;  ;  ;  ;  ;  ;  ;  ;  

2013年中国电影业述评_中国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