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制造业省际分布的集中度与分散性研究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中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与分散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省区论文,分散论文,中国制造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制造业的空间分布是经济地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许多地理学家及经济学家,以美国各州和一些欧盟国家为研究单元,采用不同的研究指标,对不同时间段、不同制造业工业行业的空间集中状况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建立了各种理论模型,并对美国和欧盟国家的制造业行业空间集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1-4]。Cécile Batisse利用中国1988-1994年29个省30个工业部门的增加值数据,通过计算各行业的艾萨德指数,认为中国各工业部门的地方化程度有普遍增长的趋势[5]。到目前为止,我国学者对中国工业集中状况方面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工业行业的市场集中与生产的专业化(specialization)[6,7],而对工业行业地理集中(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方面的研究较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工业行业的生产在省区之间的分布状况是趋于集中还是比较分散,如何对不同行业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趋势进行合理地解释,为探讨上述问题,本文利用1980-2000年中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通过计算并分析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及其变动趋势,判断各行业在省区之间的分布趋势。

2 数据与方法

2.1 数据的整理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除特殊说明外,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88-1996,1998,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1985年工业普查资料(第四册·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华人民共和国1995年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地区卷)》。为使计算更加有效,对数据作如下整理:①以全国(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在内)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单元。由于重庆市1997年才成为直辖市,考虑到行政区域的一致性,将重庆市的数据合并到四川省;②以中国制造业所包括的26个大类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具体行业代码与名称见表1;③以各省所列上述各行业的工业增加值之和作为各省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以所求得的各省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之和作为全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而不采用统计年鉴上全国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因为统计年鉴中的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包含采选业及其他制造业)。

表1 中国制造业工业行业分类代码

Tab.1 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SIC)in China

2.2 计算指标的确定

本文选用工业增加值指标,而没有采用通常惯用的行业就业人数,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2.2.1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首先,1958年以来中国实行的户籍登记制度限制了地区之间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尽管改革开放以后有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但这种人口流动主要是在省内进行的,省区之间的流动比例很小[8];其次,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职工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退休保障等方面享受不同的待遇,国有企业的职工缺乏流动性。

2.2.2 在中国,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工业部门,或同一工业部门在不同地区,职工劳动生产率的差距比较大,职工人数多的工业部门,不一定产量多、产值大、专门化程度高。

2.3 区位基尼系数

本文使用区位基尼系数度量中国制造业各行业在各省区之间的分布状况,区位基尼系数由基尼系数演化而来。基尼系数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拉多·基尼(Gini Corrado)于1912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之间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相对程度[9]。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很多,本文采用梁进社推导的计算方法(注:见梁进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9450001)“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性研究”报告。),并将原公式中各省人口和GDP占全国的比重分别更换为各省制造业和某一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从而得到该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计算公式为:

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数值越大,表明一国或地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国际上通常认为,基尼系数在0.20以下表示收入分配绝对平均,0.20-0.30之间比较平均,0.30-0.40之间比较合理,0.40-0.50之间差距过大,0.50以上为高度不平均。与此相应,区位基尼系数的取值范围也在0到1之间,区位基尼系数增加,意味着行业空间集中程度的增强。本文对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与行业生产的空间分布关系作了如下划分(表2):

表2 区位基尼系数与行业的省区分布类型

Tab.2 Locational Gini coefficient and in dustries'provincial distribution type

区位基尼系数

行业的省区分布类型

<0.20

高度分散

0.20-0.30 比较分散

0.30-0.35 相对分散

0.35-0.40 相对集中

0.40-0.50 比较集中

>0.50

高度集中

3 制造业各工业行业省区分布及时间变化特征

3.1 省区分布特征

由于2000年的统计数据只有18个行业,因此以1997年各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为参照,对中国制造业26个工业行业省区间的空间分布进行归类,发现省区间的分布为分散型的行业有12个,为集中型的行业有14个,具体行业归类结果见表3。

3.2 时间变化特征

从图1-6各行业区位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中可以看出,1980-2000年省区间分布始终为分散型的行业有12个,始终为集中型的有9个,另有5个行业由分散型转变为集中型。各行业省区分布随时间变化的具体特征如下:

图1 分散程度有所收敛的行业

Fig.1 Convergent dispersing industries

3.2.1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在12个省区间分散分布的行业中,除饮料制造业分布的分散程度基本保持不变、家具制造业先有所收敛后又加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变得更为分散外(图2),其余9个行业的分散程度都有所收敛,区位基尼系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造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的省区分布由比较分散转为相对分散,机械制造业则由高度分散转为比较分散(图3)。

3.2.2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9个省区间集中分布的行业中,有5个行业的集中程度得到加强,其中烟草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3个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都有显著提高,集中程度明显加强(图4);而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纤维制造业3个行业省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有所削弱,区位基尼系数有下降趋势(图5)。

3.2.3 从1980年代到1990年代,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在各省区间分布的初始模式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分散型转变为集中型。其中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三个行业由比较分散分布转为比较集中分布,塑料制品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由相对分散分布转为相对集中分布(图6)。

图2 分散程度无收敛的行业

Fig.2 Nonconvergent dispersing industries

图3 分散类型发生变化的行业

Fig.3 Dispersion types changed industries

图1-6说明:区位基尼系数对数据的变化比较敏感,由于1993年之后中国工业行业的统计分类发生了一些变化,因此图中部分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在1993年有明显的凸起或下凹。

4 制造业行业空间分布的因素分析

4.1 要素禀赋的差异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Heckscher-Ohlin Theory)及新古典理论(Neo-classical theory)认为,产业的区位选择由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等外生变量决定,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扩散或者集中取决于外生变量在空间上分布的分散或集中[10]。我国制造业省区间分布集中的9个行业中,烟草加工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都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对原料的依赖性比较强,这5个行业生产所需的原料在全国各省间的分布极不平衡。以烟草加工业为例,由于烟草的生产条件比较苛刻,对温度的反应比较敏感,不同的温度条件对烤烟的品质、产量影响比较大;烤烟的生长、产量的高低、品质的好坏与光照强度也有很大的关系,烤烟生长要求阳光充足而不强烈;另外,烤烟的需水量要求比较严格,在烤烟生长的不同过程中,水分的需求量不一样,过多或过少的水分都可使生产的烟叶品质差。烟草加工业这种对原料的特殊要求使得国内只有少数几个地方生产的烟叶品质较好,如云南、贵州、湖南、陕西等省,烟草加工业的生产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省份。

4.2 规模经济的效应

新经济地理学(new economic geography)强调规模经济对行业地理集中的作用,规模经济研究生产规模和生产在一定区位上的集聚与组合的经济效益问题。企业的平均规模结构可以用来衡量行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是否明显。中国的企业规模结构属于大中小型规模结构,一般而言,大型企业侧重于资本要素而小型企业则侧重于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在空间分布上一般相对集中,而劳动要素在空间分布上比较分散,这种生产要素空间分布的特点使得大型企业在空间分布上比中小企业更趋于集中。因此,考察一个工业行业中大型企业所占的比重可大概知道该行业在空间分布上的集散趋势。

从1985-1995年中国100家销售额最大的工业企业行业分布状况看,中国最大的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资金密集型的基础产业,集中在能源、冶金、石油加工、化学工业和机械加工等少数行业。以1995年为例,仅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便达41家,占100家企业的40%以上[11],这两个行业在省区间的分布明显呈集中状态,区位基尼系数都在0.45以上。

4.3 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

4.3.1 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域差异。自1978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全方位对外开放以及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中国大陆日益成为全球理想的投资地点之一,大量的外商投资流入中国大陆,促进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由于地理区位、市场容量、基础设施、信息成本、集聚经济、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政府优惠政策等因素对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影响,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平衡,区域差异非常明显,具有集中性和沿海性的特点[12,13]。截止1999年底,在中国各地区实际利用的外商直接投资中,东部地区占87.84%,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仅占8.94%和3.22%。在省际水平,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区,广东、江苏、福建、上海、北京、山东、辽宁等是外商投资的重点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在地域空间上分布的不平衡使得所投资的工业行业在省区间的分布也不平衡。

4.3.2 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差异。1990年代以来,外商协议投资在中国主要集中于第二产业,投资比重达到65.4%,其中对制造业的投资高达56.2%。在制造业中,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根据1997年的统计资料,外资企业在这5个行业中所占的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61.3%、47.3%、43.7%、42.1%、39.3%(表4)。这些工业行业的区位基尼系数都比较大,尤其是1990年代以后,它们在省区间分布的集中趋势非常明显,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差异促进或加剧了相应行业空间分布的集中性。

4.4 政策性因素的影响

中国各工业部门之间的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有历史和地理的因素,而且还有政府在工业和经济发展中实行的各种政策因素。

4.4.1 国家倾斜的区域开发政策。1980年代以来,中国采取了一种地区经济不平衡发展的战略,提出优先发展沿海地区,以沿海省份作为经济增长的中心带动内陆省份发展的区域开发政策。国家将大量资金投放在了沿海省份,同时实施对外开放政策,相继开放了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一些沿海开放经济区,在这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以吸引外资,促进开放地区的对外贸易,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谈话进一步加深了开放的力度[14]。这种开放的不均衡的区域发展政策要求沿海省份发展一些具有高附加值的生活消费品工业,提高传统工业的技术含量,将能耗高的产业转移到工业不发达的省份;内陆省份着重发展能源、原材料和一些转型产业,其结果是造成了行业投资和生产的地域偏向,加剧了不同行业在区域之间发展的差异,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等高附加值行业,主要分布在沿海经济发达省区,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原材料工业主要集中在西部省份。

表3 1997年中国制造业各工业行业的空间分布

Tab.3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n 1997

表4 各行业外资工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

Tba.4 Value added proportion of foreign invested enterprises in each industry/%

注:外资工业和全部工业均采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1993年工业统计年报》、《1995年全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汇编》、《1998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整理计算。

4.4.2 省区之间的产业发展政策。各省之间不同的产业发展政策,对工业行业的空间分布也具有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为消除高度集中统一的传统计划体制的各种弊端,中央通过各种方式逐步下放和分散权力,地方政府作为行政权力主体和区域利益主体的地位和职能逐步形成并得到强化。但地方政府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主体后,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地方政府追求和保护地方利益、垄断和分割市场的行为,导致产业配置重复,最终造成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在低水平上的严重趋同,不仅导致行业规模经济效益的丧失,而且加剧了市场的过度竞争。一些本该在生产上表现出较强集中趋势的高附加值加工工业如机械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在省区分布上却比较分散,这与地区间产业结构选择的高度趋同不无关系。“九五”时期我国30个省(区、市)中,有25个将机械制造业选为支柱产业,有22个将汽车工业选为支柱产业。

5 结论

第一,制造业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原动力,制造业的空间集中是经济活动地理集中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空间分布的集中程度加强,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增大,区域间的产业分工更为明确。第二,中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中期阶段,劳动密集型行业在中国的产业发展中仍然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劳动密集度很高的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等行业表现出较强的集中趋势,并且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的省份。第三,外商直接投资相对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深加工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但投资的产业倾斜导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区间经济增长差异的加大,进一步增强了行业的分工格局。第四,制度环境及政策因素决定着我国制造业优势区位的走向。沿海省份市场经济制度的相对规范及资本、人力、政策等方面的优势使东部地区成为我国工业的重心区。

标签:;  ;  ;  ;  ;  ;  ;  ;  ;  ;  

我国制造业省际分布的集中度与分散性研究_外商直接投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