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教研究的发展轨迹_中国犹太人论文

犹太教研究的发展轨迹_中国犹太人论文

犹太学研究发展的轨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犹太论文,轨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对犹太学的研究开端于本世纪80年代末,比美国与欧洲晚30年左右,然而这十年来研究有相当的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成果。回顾犹太学研究的兴起,是十分有意思的,亦是很有意义的。

十九世纪初,西方高等院校已经没有有关犹太文化方面的课程,只有个别神学院还开设犹太教义的课程,作为一种选修课,这似乎表明犹太文化已经消失或者已经没有价值。但是,突然奇迹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学者开始研究犹太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首先开设犹太宗教和犹太文化的课程,然后美国和欧洲各国逐渐开展了对犹太学的研究,到80年代形成了研究犹太学的热潮,其中心不是在德国,亦不是在以色列,而是在美国。美国有上百所大学开设犹太学方面的课程,有几十个犹太学研究中心和团体,美国犹太学研究会(AJSA)每年召开年会,有上千名学者参加,有300名学者提供论文。 犹太学已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活跃在国际学术领域,显示其绚丽多彩的思想内容和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文化学术现象呢?中国的一些学者专家在思考着。在世界历史上记载着不少这样的事例,即许多古老的民族,由于其国家被灭亡,土地被侵占,异族统治的血腥镇压或宽容融合,不是消亡了,就是同化了。可是,犹太民族却不一样,他们在亡国后,历尽两千年的沧桑,仍然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而且在人类社会中作出了她特有的贡献。人们对这一历史现象感到不可思议,纷纷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犹太学的问题就这样被提出来了。中国的一些学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1988年成立了犹太学研究会,设立在上海。

上海犹太学研究会成立十年来,大致做了这样几方面的工作:一是学习、了解和研究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经济、政治、法律、生活习俗等等。二是同犹太各方人士进行交往与座谈,促进相互了解,加强思想交流;凡是来上海的犹太学专家学者、拉比(犹太教的神职人员)、旅行者以及企业家,我们邀请他们进行座谈;以色列驻上海总领事馆举办的各种社会活动,我们一般都参加;我们一些学者不断赴以色列和美国进行访问,同犹太学研究团体进行学术交流,并建立了联系。三是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例如有关犹太历史文化的研究、关于中东和平问题、关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研讨,特别是“犹太人在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有来自美国、以色列、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香港以及中国学者与名流200多位参加, 兴起了犹太学研究的热潮。四是翻译和撰写有关犹太学的图书资料(下段详述)。五是会同有关方面共同勘查、保护、修复犹太人在中国活动的遗址遗迹;例如上海西摩路的犹太会堂、华德路的摩西会堂等等。六是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关咨询和资料。

经过这十年来的上述活动,我们大大加深了对犹太民族的了解,使研究工作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由点到面地展开,由阶段性到纵深发展,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如最初我们主要是翻译一批犹太学著作和文章,现在主要是撰写学术专著和科研论文;就专著而言,前期撰写的是开封犹太人和上海犹太人,后期就撰写犹太移民华夏史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等等。其中较为出色的具有学术价值的,有北京学者杨达洲、刘振堂、徐向前教授著的《中国人看以色列》,他们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实地考察和长期研究,对以色列的历史地理、经济建设、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和人情习俗作了全面的论述,共47篇文章,可以说是最早一本全面介绍以色列的专著。徐向前教授还发表了许多论述犹太学的专文,并向一些高校进行讲学,有力地推动对犹太学的研究。在译著方面,最早的是由西安阎瑞松教授翻译的阿班·埃班著的《犹太史》,于1986年出版,这是一本权威性的全面论述犹太民族历史的专著,它的问世,让中国读者开始了解犹太民族的苦难历程,亦使一些读者对犹太学发生兴趣和关注。南京大学徐新教授花大力气译著了《犹太小百科全书》,这是首部犹太学的中型工具书,有着较大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产生一定的影响,他还发表了不少关于犹太文化与宗教的论文,亦引起外国学者的关注。原开封市博物馆馆长王一沙先生经过长期调查研究,于1992年出版了《中国犹太春秋》一书,作者对中国古代北宋时期在开封定居的犹太人及犹太教的发轫—鼎盛—息止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不仅对犹太人定居开封的时间与地点进行了考证,而且对当时的一赐乐业教(即犹太教)的活动作了确切的叙述;不单对定居开封的七姓家族家谱进行了探讨,并且对其代表人物作了传记;不仅研究了开封犹太人从宋、元、明、清到民国的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更调查核定了犹太人迁移至全国13个省市和50个市县的事实,是十分可贵的。该书还收集了珍贵的犹太人后裔和开封犹太人遗址遗迹的多幅照片,使得图文并茂。王一沙先生以几十年的心血从事开封犹太人的研究,《中国犹太春秋》一书是他的丰硕成果,亦是研究开封犹太人的权威性著作,在国内外都引起较大反响。

上海犹太学研究会组织上海专家学者译著一套犹太文化丛书,由复旦大学顾晓鸣教授主编,共计18本,现已基本出齐,其中译著有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龚方震教授翻译的《河豚鱼计划》、许步曾教授翻译的《上海犹太难民社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陆培勇教授翻译的《近代希伯来文学简史》等,均颇有特色。属于专著的较早出版的有唐培吉教授主编的《上海犹太人》,作者不仅对上海近代、现代犹太人的发展历史作了全面论述, 而且对其代表性人物如沙逊(Sassoon )集团、 哈同(Silas AronHardoon)、卡道理(Kadoories)家族等等进行了集中深入的评论;更以相当大的篇幅对上海犹太人的宗教活动、社团活动、文化活动、复国主义活动等都加以全面研讨;特别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来到上海的犹太难民,从来沪的原由、转辗来沪的艰苦旅程、上海租界当局与日本对犹太难民的态度与政策的变化、上海人民与犹太社团对犹太难民的支援、犹太难民工作、生活、心态的面面观、面对德国盖世太保来沪实施“灭犹计划”的阴谋、直至大战后犹太难民的离别上海,都作了深入的剖析与论述;作者最后将经过调查考核的上海犹太人的遗址遗迹选择了50处加以记述,提供给读者参考。《上海犹太人》一书是第一本论述上海犹太人的学术专著,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较大的反响和赞赏。近期出版的由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潘光教授等主编的《犹太民族复兴之路》,对整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进行了历史的全面的论述,从古代犹太宗教复国思潮的出现到锡安主义运动的初兴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高潮到以色列国的建立直到今日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特别是哲学所陈超南教授编著的《犹太的技艺》,对古代犹太民族的文字与书籍、加工业、农业、畜牧渔猎、医术、圣器、化妆与珍宝、制陶、制币、墓葬、建筑与会堂建筑、造型艺术、音乐舞蹈等,都进行了全面论述,这亦是具有相当学术价值的。此外,在这前后还有一些有关犹太的著作值得推荐,由原上海社科院院长张仲礼教授、陈曾年教授主编的《沙逊集团在旧中国》,是从经济学角度对沙逊家族三代以上海为中心在中国各地进行的经济金融活动和从事鸦片非法经营活动,从而成为上海犹太首富,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具有较高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由潘光教授主编的《犹太人在上海》的画册,收集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是一本直感了解上海犹太人并具有收藏价值的图书。剧作家沈寂先生著作《大班》,以文艺的笔调,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犹太巨富哈同的一生,在出版前,曾在《解放日报》连载,拥有广大的读者。

最后需要提及的,由唐培吉教授主编的《犹太移民华夏史》,经申报列入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的研究项目,现已完稿,并经上海市社科规划办公室组织专家鉴定通过。这课题是由许多专家经多年研究、共同讨论、合作完成的,参加者有王一沙先生、徐新教授、郑依柳教授、高平平副教授、顾俊杰副教授等等。全书对中国古代开封地区犹太人、近代哈尔滨地区犹太人、近现代上海地区犹太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对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作了比较研究,共分四编26章,可以说是对犹太人在中国历史全过程的最完善的最新的研究成果。

这十年来,随着犹太学研究的发展,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机构亦有所增设,北京建立犹太学研究会,主要负责人有徐向前教授等;南京大学设立犹太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有徐新教授等;上海亦在和平与发展研究所内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有潘光教授和金应忠副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又成立了犹太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有潘光教授和余建华副教授等。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犹太学研究发展的一般情况和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应当实事求是地指出,由于某些条件的制约,犹太学的研究发展还不够很快,如果能够得到中国有关方面的重视,各地犹太人的关注,再加上一定研究资金的到位,犹太学的研究将会取得更加可喜的发展。

标签:;  ;  

犹太教研究的发展轨迹_中国犹太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