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ECT2017教育技术定义的评析与思考论文

AECT2017教育技术定义的评析与思考论文

AECT2017教育技术定义的评析与思考

王胜远1王运武2

(1. 昆山市新镇中学,江苏苏州,215300;2. 江苏师范大学 智慧教育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摘要】 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2017年12月发布教育技术新定义,新定义是在Web2.0时代相关教育理论及技术大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通过对AECT新定义的翻译及application、study、implementation等关键性词汇的解读阐释新定义,并从定义词汇、提出背景、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目的、研究范畴等六个维度分层论述94定义、05定义以及17定义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指出新定义中研究边界、策略性设计等值得商榷的部分,最后从纵向、横向的历史视角分析国内对于94定义、05定义及17定义研究关注度的差异并建议以国际化及本土化视野理性对待AECT17定义的理论及实践前景。

【关键词】 AECT2017定义;AECT;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定义比较

1994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发布了著名的AECT1994定义,该定义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教育技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与中国特色电化教育思想的碰撞交融中成为指导我国教育技术领域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1]。教育技术学本身是一门交叉学科,在教育和技术领域经历十余年的发展变化后,原有的94定义已经不能完全涵盖教育技术领域的所有研究范畴。因此,美国教育技术协会又重新发布了AECT05定义,但此定义一经发布即毁誉参半,教育技术界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批判性的解读,此定义的影响力相比于94定义不可同日而语。鉴于定义对一个领域、学科的重要意义,发布更具有说服力的定义势在必行。2017年12月9日,美国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发布了新的教育技术定义,此定义究竟是会像94定义一般影响深远?还是如05定义一般褒贬不一?我们不得而知。但无论如何,教育技术人都应该对新定义予以关注。

一、AECT新定义产生的背景

纵观教育技术发展历史,历次教育技术定义的发布都是在新教育理论、新技术出现并深刻改变教育的背景下产生的。如AECT94定义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技术基础是视听教学设备等教学媒体于教学的广泛应用;AECT05定义的提出则深受建构主义理论以及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影响。从2005年到2017年,技术层面上,教育信息化、教育大数据、教育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等新兴技术与教育的结合惹人眼球;理论层面上,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视听理论、传播理论以及系统方法理论依然发挥重要作用。随着Web2.0网络时代来临,社交媒体迅速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成几何倍增长,强调知识网络作用以及节点与线联结的联通主义在网络学习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及为应对网络时代机遇与挑战且在建构主义基础之上发展而来新建构主义对学习与创新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旧有的AECT定义在技术与理论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在合理高效地解释教育技术学科、领域中出现的所有问题上存在一定的难度,AECT17定义也因此诞生。

二、AECT新定义的基本内容及阐释

在由美国AECT定义与术语委员会起草的教育技术定义中,AECT新定义的英文表述为:“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application of theory, research, and best practices to advance knowledge as well as mediate and improve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strategic design,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在分析研究AECT1994、AECT2005定义基础上,本文将其翻译为:“教育技术是对理论研究与最佳实践的探索及符合伦理道德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学与教的过程和资源的策略性设计、管理和实施,以促进知识的理解,调整和改善学习绩效。”

山东省烟台市爱农农资有限公司洪磊认为相似商标也给执法带来了难度。他说:“由于一些品牌在工商部门确实注册了真实的商标,给执法增添了不少难度,所以还是应该在商标注册的环节严格把关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龙福则认为,既然相似商标容易对农民产生误导,那么这就要求经销商要立足诚信经营,告诉农民不同品牌之间的区别,让农民更理性地去选择。

在翻译这一定义时,主要遇到如下问题:

(一)Application和study

通过与94定义、05定义的对比,可以很明显发现新定义关于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的表述多了application这个名词,此词有“应用、运用、采用、应用程式”等意思。本文建议翻译为“应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图4为热气旁通循环流程。热气旁通回路是指系统中考虑了热气循环的同时也考虑了冷气循环,整个系统以热气循环为主,冷气循环为辅的一种气体循环调节模式。热气旁通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兼顾了冷气和热气循环的优点,克服了热气循环和冷气循环系统的不足。在热气旁通循环系统中,冷气回路的阀门推荐选用调节型,而热气回路的阀门推荐选用快开型,冷气调节阀推荐独立于热气调节阀的计算口径。

第二,但利用范畴和设计、管理范畴没有明确的界限,容易混淆[18]。当在系统设计过程进行较复杂的媒体选择时,这种选择就是设计,当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较简单的媒体选择时,这又是利用。除此之外,管理和利用也存在界限不清的问题。

2. 基于美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方法。美国教育技术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研究所,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关注教学与学习、教学设计与评价[3],而这些技术、方法、理论都需要实际运用。因此将“application”翻译为“应用”也顺理成章。这体现了AECT对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新界定的历史继承。

此外,建议将“study”翻译为“研究”。因为通过对新定义和05定义的对比可以看出:新定义在很大程度上是对05定义的继承和发展。将“study”这个表述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词翻译为05定义中黎加厚先生对于此词的解读,“研究”是比较准确的。

(二)The study and ethical application of theory, research, and best practices

此句翻译时遇到的困难是:因对于05定义的继承,将“study”翻译为“研究”是没有争议的。但根据对此短语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of后面所接的“research”是作为定语起到修饰“study”的作用,而“research”又恰有“研究、调查、探索、探讨”等释义。因此面临第一个难题是这两个词在释义上有什么不同。通过查阅资料可以得知:Research偏重于社会研究、社会调查;强调具体的调研,如research foundation科研基金;有探索的意义。而study作为研究之意侧重于一般性事物的学术研究;有探索的意义;用于个人或者团体进行的研究活动。

分析对比后可以发现:Study代表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且符合study作为学术团体进行一般性研究之意;research强调了美国教育技术学者一贯的关于教育技术是侧重技术、为了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特点,用research来体现教育技术学科在具体问题上进行的研究或者调研。在学术界暂时没有“认知的认知即为元认知”类似的“研究的研究即为元研究”的概念。为使定义的译文不产生歧义,本文将“research”译为“调查研究”,着重强调research具体研究、具体探索之意。且“研究”一词使用的是study,而不是通常的research。根据作者的解释,study所涵盖的意思和活动范围要比research宽泛一些,拥有更多的实践性指向。这一用词上的细微变化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概念已经拓宽,其研究范畴已经从原来的理论层面直接延伸到了理论和实践层面[4]

(三)Implementation

该词有“实施、实现、履行”等释义,本文选取“实施”之意。一方面是因为取“实施”之意符合语境。另一方面是出于对教育技术定义的继承:因在AECT1977定义中将“implementing”译为“实施”之意。新定义的implementation与其区别在于词性的不同:AECT1977定义使用动名词,包含了过程与状态双层意义;AECT新定义中均使用名词,仅能代表性质和状态双重属性。这种词性转变的原因和目的也值得我们深思。

此外,往常的研究几乎都是从迁移人口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和阐释的,大多关注这一人群的教育状况,经济地位等因素,但我们知道,社会距离的概念应该是双向的,有一个两者互动的过程,因此单从迁移人群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并不完善;也有的研究关注更加宏观的视角,从整个社会体制,包括单位制到户籍制度,来解释造成城乡壁垒的原因。然而,这些研究都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个群体,即迁入城市的当地居民。大量人口的迁入不可避免地会给城市人造成一定的影响,包括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等,而在这些影响之下,城市人又会做出怎样的反应,这就是我此次研究所要着力分析探讨的。

值得注意的是,05定义和17定义中对“实践”的表述用的是“study”而不是通常使用的“research”。新定义发布时官网没有对其进行详细的解释。在此借用05定义发布时作者对其的解释,“study”所表述的范围要比“research”宽泛一些[11]。这种定义上的变化体现出定义的编者认为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已经从理论层面扩展到实践层面。但这只是美国教育技术界基于自身的国情所提出的论断,美国人根据此论断认为教育技术是一个领域并否认中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合理性是否合理,值得我们推敲。

(1)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学习和教学过程、资源;

(2)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对学习和教学过程、资源的策略性设计、管理和实施;

(3)教育技术的研究目的:促进知识的理解、调整和改善学习及表现;

(4)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应用;

(5)教育技术包括三个范畴:策略性设计、管理和实施[5]

三、新定义与AECT94、05定义的区别与联系

本文此次探讨的主要是最权威、对中国影响最大的AECT1994定义;最具争议的AECT2005定义和最新的AECT2017定义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一)05、17定义中教育技术和94定义中教学技术的区别

AECT17定义对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表述为:策略性设计、管理和实施(strategic design,management and implementation),相比94和05定义,新定义对于研究范畴的表述不变的是都有“管理”,这说明“管理”在教育技术核心范畴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关于“实施”这一范畴是否合理,我们先要证明“利用”这一范畴不合理。不合理的原因有二:

高台县位于河西走廊中部,黑河中游下段,全县辖9个镇,136个行政村,总人口15.7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0.09万人。据统计,全县各级村庄共553处,该县自2005年实施美丽乡村村庄绿化工程,经过13年的绿化实践,全县具备绿化条件的492处,总长度,167924m,共栽植各类绿化苗木11.2235万株,绿化效果得到大幅提升,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二)提出背景不同[7]

1. 理论基础的发展

94定义是建构在斯金纳等人提出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强调程序教学、行为科学以及认知发展阶段规律[8]。05定义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措辞上由“引起或控制学习”到“利于学习”,体现出人性化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当今的网络时代学习形式不再仅是单一的线下教学,新建构主义、联通主义是网络时代学习方式下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的有力补充。例如联通主义强调网络学习中节点与线的连接,强调整个网络中学习者可持续学习,此外新建构主义也立足网络时代学习与知识创新的有机结合。AECT2017定义也强调了这种学习网络的作用。

2. 技术基础的发展

说到监视,包括几个民主国家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在忙着建立前所未有的监视系统。例如,以色列在监控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并在占领的西岸创建了一个全面监控体系的工作原型。时至今日,每当巴勒斯坦人打电话、在脸书上发帖,或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旅行时,他们都可能受到以色列的麦克风、照相机、无人机或间谍软件的监视。算法分析收集到的数据,帮助以色列安全部队找到并消除他们认为的潜在威胁。巴勒斯坦人也许管理着西岸的一些城镇和村庄,但以色列人控制着天空、电波和网络空间。因此,不需要多少以色列士兵就能够有效控制住在西岸的大约250万巴勒斯坦人。

94定义的研究领域是the theory、practice;05定义的研究领域是:the study 、ethical practice;17定义的研究领域是the study、ethical application。以下对这三个定义的研究领域进行对比:

3. 实践问题的不同

94定义提出前后,传统教学模式受到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的严峻挑战,这些新技术也使教育者对其带给教育的美好未来充满憧憬。在05定义提出前后,人们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运用于教育,建设了多媒体教室、数字校园,投资巨大建设校园网,但这种高投资没有带来符合预期的回报。17定义提出时,如何实现在技术支持下的“深度学习”、“优化学习体验”、“实现学习分析”、“人工智能辅助认知、学习”成为教育技术关注热点问题。

(三)研究对象不同

94定义的研究对象是processes and resources(学习过程、学习资源)。这里的过程是指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结果而进行的活动,包括设计、传递过程[9];并且不论采用什么样的媒介和工具,都是94定义的研究对象。而资源代指支持学习的资源,不仅是直接用于学习过程中的材料和设备,而且还包括教学人员、教学投资和教学基础设施。并且在94定义提出的年代可以具体化为:传统媒体和教学方法、经验;视听媒体及教学方法、经验;信息技术媒体和教学方法、经验。

㊲ L.D.Ettlinger,“ The Pictorial Source of Ripa's'Historia'”,Journal of the Warburg and Courtauld Institutes,vol.13,no.3/4,1950,pp.322-23.

17定义的研究对象是learning and instruction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学习、教学过程、资源)。17定义的起草者应该是认识到05定义产生的争议而提出此研究对象定义,将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定位为“学习、教学过程和资源”与17定义的目的有关。“促进知识的理解、调整改善学习效果”是17定义有关教育技术目的的阐述,为了促进教育技术达到此目的,研究对象不能仅着眼于学习过程和资源而忽略对学习效果也产生巨大影响的教学过程和资源的影响。因此17定义对于研究对象的扩大是在阐释其研究边界即:从学习到学习和教学的扩大。这一定义没有使研究对象泛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仍需继续讨论。

(四)研究领域不同

94定义的技术基础是视听教学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语音实验室等丰富的现代教学媒体的广泛应用。这些飞速发展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给教育技术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05定义提出时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不断深入,Email、BBS、QQ、MSN等社交技术初步运用到教育中。十年之后,17定义提出的背景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重要的技术基础。

第一,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从94定义的theory(理论)变为05定义的study(研究),17新定义沿用了05定义的study。这种从“理论”到“研究”的转变体现出教育技术的研究方法的取向已经从“循序自然科学规范的探究方向转向对学科内部反思性的实践研究”[10]。原因是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会导致教育技术偏向于技术论的方向,而反思实践的研究方法不但可以避免这种倾向,而且可以让教育技术的研究保持人文特性。

据此,可以将新定义的基本要点梳理为以下几点。

第二,关于ethical的解读,为什么05定义在“practice”前加了“ethical”?为什么17定义承袭了05定义的“ethical”?在此同样借助起草者的说明:“将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看作教育技术专业成功的核心,教育技术专业如果缺乏对伦理道德因素的考虑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美国人是基于在本国教育技术高投入却低回报的情况下开始反思教育技术的价值。教育技术在伦理道德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育技术需要在起到纲领性和指导性作用的教育技术定义中强调伦理道德的作用[12]。并且教育技术道德委员会也一直通过一些通俗易懂的案例来积极建立道德规范标准,例如版权意识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教育技术学界的社会责任感。

参照组行髋关节置换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有效率计算值56.25%对比实验组临床护理有效率计算值 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第三,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还从94定义的practice(实践)、05定义的practice(实践)转变为17定义的application(应用)。通常,实践被认为是人类有目的地探索、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强调人类的自主性和批判性。但其缺陷在于实践一词只强调了活动的客观表现形式和实际功能[13]。新定义中将其改为“应用”,“应用”一般可以搭配“应用科学”,可以指“应用技术、应用理论”,所以用来修饰教育可以讲得通。

教育技术定位于应用和研究并体现出来的价值承载了教育的思想和内涵,并且带有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最终目的是达到教育技术所承载的促进知识理解、调整和改善学习效果。这种指向学习者最终学习表现的教育技术目的也避免了对技术的盲目崇拜和错误应用所带来的消极影响[14]

(五)研究目的不同

AECT94定义中教育技术的目的被界定为:为了促进学习(for learning)。这种阐释强调了学习的结果,认为教学是促进学习的手段,学习是教学的目的。揭示了良好的学与教的互动以及高效的设计、知识在教师与学生间良性的传递中存在直接的联系。

AECT05定义对于教育技术的目的进行了新的阐释,在促进学习的基础上,又新增了另一维度的目的,即提高绩效(improving performance),这一维度目的的提出是因为在05定义提出前后的一段时间,研究范式逐渐从以教师为主向以提高学生自主权和学习者责任意识的方向转换。技术在此主要是起到促进学习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不是控制学习者。并且绩效技术在此指代学习者可以运用新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能力[15]。将绩效技术融入到教育技术的定义中并且作为教育技术的目的之一,对于拓宽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有很大的作用。

17定义在教育技术目的的阐述上与94、05定义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分析可看出:17定义没有过多强调05定义强调的提高绩效的目的,表述为:促进知识理解、调整改善学习及表现(advance knowledge as well as mediate and improve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实质上17定义是对教育技术一直强调的“促进学习”这一目的进行了细化:促进知识的理解实质上是加强有效学习所必需的,通过技术改变知识结构,进而促进知识理解,最终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16]。同时,17定义中表述的“调整和改善学习及表现”既是促进知识理解的目的,也是促进知识理解的手段,与知识理解这一教育技术的目的相辅相成。

(六)研究范畴不同

AECT94定义对教育技术研究范畴不仅作了充分的理论论证,同时其范畴的整体结构也比较严谨,并且开发出教育技术范畴体系的结构模型。94定义对教育技术领域众多的概念进行了梳理,最终五个相互联系的一级范畴就在此基础上形成,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五个范畴。94定义的五个范畴是教育技术领域研究成果中最精华的部分,也是我国教育技术借鉴美国教育技术先进经验的“导航图”[17]。94定义中五大一级范畴之间的联系是通过理论、实践相连接起来,并最终指向具有核心地位的“学习”这个范畴。

AECT05定义对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表述为创造、使用、管理(creating, using, managing)。同94定义对于可以发现,“创造”不仅代替了“设计”、“开发”这两个范畴,而且创造的内涵还包括创建学习材料、学习环境、评价指标等,由包括审美的、科学的、心理的、系统的等各种设计方法确定。同时,“创造”一词指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创建学习情境所需的各种条件。将94定义的“利用”范畴改成“使用”,关于这一点,起草者认为使用包含利用之意,包括整合、制度化、推广和更新都是使用的范围。“使用”代替“利用”是否合理,值得深思。此外还将94定义的“management”改为05定义中的“managing”,对于这种从名词到动名词的转变的原因,起草者认为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名词只能表现事物的状态,因此在05定义中用动名词能更好地表现。最后,起草将evaluation整合在creating、using、managing中,并解释“形成性评价体现在整个过程中,即以上三个过程在实施过程中都包含评价,因此无需单独表现”。05定义这种改变的合理性也值得我们深思。

05定义的研究对象是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 and resources(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技术性意指过程和资源都与技术有关,且技术包括软、硬件技术,具体指物质设备、工具和非物质的方法、技能。过程是为达到设定目标采取的与技术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且05定义认为不与技术相关的过程将被排除在研究范围之外。同样地,05定义只研究与技术相关的资源。

在此援引赫尔巴特对作为一门科学的教育学的理论体系论述,他认为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以心理学和实践哲学为基础的。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和方法[6]。并且“德行”的教育目的要通过教学来实现。因此赫尔巴特认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和“无教育的教学”。同样,教育技术作为教育学下的二级学科,为实现教育技术的目的,即94定义中表述的“促进学习”、05定义中表述的“促进学习、提高绩效”以及17定义中的“促进知识的理解,调整和改善学习及表现”的目的,需要通过教学技术来实现教育技术的目的。类似地,也应该不存在“无教学技术”的“教育技术”,以及“无教育技术”的“教学技术”。因此在94定义中的“教学技术”和其他定义中的“教育技术”哪个更合适,值得推敲。

第一,94定义建立初期就明确了设计、开发、管理和评价四个范畴。而利用是后来添加上去的,这五个范畴确实解决了教育技术中不少问题。

1. 基于美国学者对于教育技术的定位。不论是单个学者,还是学术团体(AECT),美国学者大多从技术视角来认识和阐释教育技术,美国教育技术界将教育技术定位于“技术”[2]。这种定位使得他们强调关于技术的应用。

结合以上两点,文章认为“利用”一词不甚合理,容易在中文语境中形成误解。新定义应当是考虑到这一问题,因此用“实施”代替“运用”。从教育技术实践层面,用“实施”描述研究对象更加贴切[19]。更重要的是“实施”一词相较于“利用”,在汉语表达中更不易产生歧义。同时,不论是在学校的教学活动还是在企业的培训中显然用“实施”进行表述更加贴切。最后,文章要强调教育技术人在“实施”这一范畴中的作用不仅是维修和实用设备,而是要深入探索这些教育技术设备的设计、开发、实施、评价、管理环节,做到更好地完成教育技术对学习的支持和促进作用。

德马泰克是全球领先的物流集成商,超过3 000名高技能物流专业人才覆盖全球网络。德马泰克为客户提供独一无二的世界级物料搬运解决方案设计视角,多年来为高速发展的中国物流业提供各种智能物料解决方案。德马泰克致力于产品和解决方案的研发,在美国、欧洲、中国和澳大利亚设有工厂,德马泰克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可靠、灵活和具有成本效益的解决方案。

最后,17定义表述的教育技术的另一个范畴是策略性设计(strategic design),这与94定义中“设计”范畴相比,增加了“策略性”。可以看出设计在教育技术范畴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一直非常重视教学设计的作用,设计也因此成为教育技术最成熟的范畴之一,之前的理论探讨中很少对其提出质疑。但设计的研究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追随实践者对于一个新技术、新理论的追捧,很少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并且是明晰准确地进行设计。因此,新定义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策略性设计的范畴:策略性设计是通过策划,在设计过程中能够获得有力、可行的设计计划,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需要有一定目标及为实现目标所规划的对策组合。对于策略性设计的提法是否合理,也值得我们教育技术人深思。

由于高职学生往往缺少或不会利用知识生成与转化策略,不善于化被动接收为主动吸收,他们要加强学习策略的研究,学会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估等方法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调整。加强学习策略的研究,首要需要高职院校的教学主管部门提高认识,重视其作用,开设相关课程促进学生提高这方面的额素质。其次,要各个方面协调一致、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指导学生的学习,对各科包括英语学习起作用。

要彻底地改进以前的旧式教学方式,设计新颖有效的教学情景,并设计出以学生为主体参与的教学活动方案。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一个完整的自主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到分解知识,最后再到主动重构外部信息的过程,使学生本身获得最大发展[2]。为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计划中,教师必须全力激发学生在课堂的参与主动性,让学生主体参与练习的最主要目的是让班上的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的判断力。开放式教学环境的设计目的是确保学生能够参与课堂,而学生的参与才是开放式教学活动的设计重心所在。

四、如何看待AECT2017定义

(一)AECT94、05定义的热烈讨论与新定义的“不起波澜”

众所周知,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教育,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历史和教育的历史同样久远[20]。作为教育技术学从属的一级学科——教育学,人们很难对其下一个科学的定义。对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造成了对教育定义的不同解释,这也造成了作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教育技术”学定义的争议。不仅如此,有关教育技术的争议还体现在研究的范围到底多广的问题,究竟是研究“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技术”,还是研究有现代教育媒体参与的教育技术的历史,这也为教育技术定义的研究增添了难度。在此问题上,国内的有关学者达成了初步共识,即研究的是有现代技术媒体参与的教育技术,也可以说是从中国本土的电化教育出现之后的历史。此外,教育技术不仅具有永恒性,还具有历史性。这也给教育技术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提出了难题。教育技术的历史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横向历史,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历史变迁不同,造成了对教育理解的不同,同样地也造成了对教育技术理解的不同。例如美国的教育技术、日本的教育工学、中国的电化教育,它们都是在各自的文化土壤、生存环境中产生的,或多或少存在不同。是否非要化异为同,建立统一标准?还是求同存异,以各自国情为出发点?这也是AECT94、05定义产生争议的原因之一。二是纵向历史,不同时代产生了不同的技术、萌发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旧的定义能否囊括新的技术、新的思想?新的定义是否与旧定义冲突?是否能解决将来出现的新问题,解释新现象?这也是教育定义产生争议的原因之一。

0~405.90 m表套管及358.24~1594.75 m技术套管外环状间隙,采用水泥全段固井。在∅244.5 mm技术套管与∅139.7 mm生产套管之间的环状间隙内1555.84~1558.31 m、1559.11~1571.58 m段间,采用橡胶止水器进行封固,本次固井采用的止水材料为新型膨胀橡胶,经过现场试验,该橡胶遇水8小时内可膨胀30%,止水位置井径为244.5 mm,止水器直径为230 mm,膨胀后直径可达286 mm以上,达到设计止水要求,该止水方法止水效果良好,技术比较先进,施工比较方便。

AECT17定义发布于2017年12月,发布时间距今已近18个月,但在CNKI上进行“教育技术+定义”的主题检索:仅检索到1篇关于AECT17定义的解读文献。国内学术界从对AECT94定义的热烈讨论到对AECT05定义的批判性研读中影响并促进教育技术本土化发展,为何对17定义的解读不起波澜呢?本文认为:从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看,我国的教育技术学根植于本土电化教育学的发展,发展过程中吸收借鉴美国教育技术学优势并逐步提升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水平与国际化程度。教育技术学的学术文化应该是开放与创新[21],其开放性已经体现在对于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技术等的引进吸收,体现在对AECT94定义、05定义的热切关注。但我国的教育技术不必非要追求AECT最新定义及其独立的知识体系,而要转向能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研究方式与方法。这也是当前我国教育技术界立足国情,积极探究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等我国教育切实关注的热点与难点而“相对冷落”AECT新定义的原因之所在。

气烟囱在西南巴伦支海广泛分布,以不同的大小和形状呈现,在 Ringvassøy-Loppa 和 Bjørnøyrenna断裂复合带、Tromsø盆地北部、Polheim次级台地和Veslemøy高地分布密集,此外在Tromsø盆地、东部(Finnmark台地、Nordkapp盆地和Bjarmeland台地)也有少量分布。Hammerfest盆地,气烟囱出现在Snøhvit储层。Sørvestsnaget盆地的气烟囱规模较小且广泛分布,但是与主要断裂没有任何相关性[2]。

(二)对AECT新定义的态度

不能否认的是,教育技术学界对于其定义的解读确实存在一定程度无序和混乱的现象,这种对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种种解读以及国人提出的形形色色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的现象,本质上体现了国际以及中国教育技术人对定义的重视以及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个值得推敲,适合国内、国际统一标准的定义的美好愿景,历次AECT新定义发布后的大讨论体现了教育技术人的责任和担当。学者们之间的误解很大程度造成了这种混乱:许多学者基于自身的经验在符合常识的前提下提出自己关于定义的见解或者为教育技术下定义,但是在学界的交流讨论中没有约定好讨论的语境以及前提条件。在约定语境情况下,这些学者提出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合理有效的。因此,对于教育技术这样一门交叉学科,提出一个没有争议、一锤定音的定义也是不现实的。所以在今后不论是讨论AECT定义的作用,还是提出定义,在表述或者交流时都应说清楚各自立场、语境、角度,这样才能够促进不同学者、派别之间的平等对话协商,否则互相之间扯皮、攻击,教育技术也得不到良性的发展环境[22]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引流量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AECT是国际社会上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技术学术团体,从其前身“视觉教育部”就开始致力于对教育技术理论和应用的探索。不论是以学科为出发点,还是以领域为出发点,AECT在各个历史阶段发布定义确实都产生过重大影响[23]。但我们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技术是没有国界的,教育技术人是有国界的。”我们对于教育技术定义的解读是为了建设中国的教育技术专业,为了确定中国自己的“教育技术定义”而进行探索,我们需要借鉴AECT经验,但更需要结合自己的国情以发展壮大自己的教育技术事业、教育技术产业。庆幸的是,我国教育技术界的学者对新定义已经不同于对AECT94定义的崇拜和追捧,自05定义就开始理性地解读和批判地接纳。

从国际范围看,从05定义到17定义,都具有一定的国际性,并且我们必须承认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一直代表国际教育技术发展的领先水平。对于新定义的引进、批判性借鉴将有助于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促进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并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建立教育技术界的“命运共同体”。但正是因为美国教育技术是基于相对于我国更好的经济基础、教育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是基于美国国情特有的产物,我们在奉行“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要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消化吸收方式可以借鉴我国教育技术泰斗南国农的“中国化”思想,即: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的中国化教育技术理论体系[24]。我们有理由相信,新定义的正式推出,必将给每一位教育技术工作者带来新的启迪与思考,让我们期盼对新定义更深入的学习和思考[25]

【参考文献】

[1]李娜, 乔贵春. AECT2005定义演进的分析与思考[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6, (03): 22-24+71.

[2]刘美凤. 教育技术的定位 美国学者的观点[J]. 中国电化教育, 2003, (03): 8-12.

[3]张文兰, 牟智佳. 中美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比较分析——基于中美教育技术核心期刊论文的分析[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2, (02): 60-66.

[4][11][25] 程东元, 刘雍潜. AECT新定义的特色与启示[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9(05): 9-12.

[5][12]李海峰, 王炜, 吴曦. AECT2017定义与评析——兼论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历史演进[J]. 电化教育研究,2018, 39(08): 21-26.

[6]顾明远. 对教育定义的思考[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 (01): 5-9.

[7]“教育技术领域新界定”的再解读——对AECT05教育技术定义的理解和思考[J]. 电化教育研究, 2005,(01): 39-44.

[8]张祖忻. 教学技术94定义的理解[J]. 中国电化教育,2001, (01): 17-20.

[9]李康. 试论教育技术及其研究对象——兼评美国AECT'94教育技术定义[J]. 中国电化教育, 2001,(01): 9-13.

[10]李娜, 乔贵春. AECT2005定义演进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6, (03): 22-24+71.

[13]董武清. 关于实践的本质及其深层含义[J]. 教学与研究, 1993, (02): 40-44+53.

[14]高丹丹. 教育技术学科定位的思考——技术应用与研究为主的学科[J]. 电化教育研究, 2007, (09): 68-72+83.

[15] 李娜, 乔贵春. AECT2005定义演进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6, (03): 22-24+71.

[16] 张金华, 雷倩, 张莹. 加强有效学习与促进知识理解[J]. 大众文艺, 2011, (18): 255.

[17][18] 桑新民, 李曙华. 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论——与美国“94定义”研究群体的对话(上)[J]. 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1): 1-8.

[19] 桑新民, 李曙华. 教育技术学范畴体系建模研究及其方法论——与美国“94定义”研究群体的对话(下)[J].中国电化教育, 2007, (12): 8-18.

[20]南国农.“中国电化教育(教育技术)发展史研究”课题研究情况汇报[J]. 电化教育研究, 2012, 33(10): 14-16.

[21] 陈丽, 王志军, 郑勤华. “互联网+时代”教育技术学的学科定位与人才培养方向反思[J]. 电化教育研究, 2017, 38(10): 5-11+22.

[22]钟柏昌. 教育技术定义:争论与解读[J]. 开放教育研究, 2012, 18(03): 34-43.

[23]程东元, 刘雍潜. AECT新定义的特色与启示[J]. 现代教育技术, 2009, 19(05): 9-12.

[24]黎加厚. 2005AECT教育技术定义:讨论与批判[J].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05, (01): 11-16+71.

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finition in AECT 2017

WANG Sheng-yuan1 WANG Yun-wu2
(1. Kunshan Xinzhen Middle School, Suzhou, Jiangsu, China, 215300; 2. School of Intelligence Education,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China, 221116)

Abstract: A new defini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was released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echnology in December 2017. The new definition came into being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relevant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echnology in the Web 2.0 era. This paper explains new definitions by interpreting the translation of the new definitions of AECT and some key words such as application,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etc. It also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94 , 05 and 17 definitions from six dimensions: defining vocabulary, background, object, field,purpose and category. It then points out the research boundary and strategic design in the new definitions. Finally, from the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differences of domestic research on the definitions of 94, 05 and 17 and suggests that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spects of AECT17 should be treated ration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Key words: AECT2017 definition; AECT; educ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finitio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finition comparison

【中图分类号】 G40.0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932x(2019)03-0078-08

【基金项目】 2018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下‘一带一路’国家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协同推进战略研究”(2018SJZDI176);2018年度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智慧校园与智慧学习环境建设研究”(2018-R-60658)。

【收稿日期】 2019-04-15

【作者简介】 王胜远(1993-),男,江苏徐州人,昆山市新镇中学教师;王运武(1980-),男,山东聊城人,博士,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微风)

标签:;  ;  ;  ;  ;  ;  ;  

AECT2017教育技术定义的评析与思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