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整合_炎黄文化论文

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整合_炎黄文化论文

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融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土论文,冲突论文,主义论文,全球论文,一体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有句成语叫“坐井观天”,也有部电影叫《老井》。在那部电影中,山村的民众执意要打出一口冒水的井来,但由于地质条件的限制,无论怎么努力这井也出不了水。长了见识的知识青年终于弃井而去,但大多数村民却死守住这口老井。于是,“井”成为了中国人的故土或本土的象征,也成为农业文明的缩影。围绕着自家的一口井,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传统耕作与生活方式;固守乡井、重安轻徙,亦是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心态。“坐井观天”也成为农业文明背景下中国人的一种病态思维。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打开了国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与世界各国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对于一个长期被封锁的国家,一旦放开国门,接触到西方文化是会感到特别新鲜、特别刺激的。回想八十年代初,一个教学英语的电视节目“Follow me”竟然轰动全国,收看“Follow me”成为中国人开始跟随西方走的一个象征。以全国的学英语潮始,继之而起的就是考托福潮、出国留学潮。对一种外国语言学习的改变,竟然造成像五十年代学俄语、学“苏联老大哥”一样的“一边倒”现象,中国人在刚开放时的那种幼稚可想而知。用“饥不择食”四字来形容当时对外国语言与文化的吸纳一点也不过分。在思想文化领域,首先是由全国的美学热引起向西方探寻的。1981~1983年,全国的美学刊物大兴,《美学向导》、《美育》、《美学》以及《当代文艺思潮》等杂志创办,由介绍马克思主义美学开始进入到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由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进一步跨到对西方当代哲学、美学、文艺思潮的介绍。整个八十年代,中国的思想文化领域总是在这些引进的思想潮流中不断翻滚,存在主义、现象学、符号学、结构主义等等,一个接着一个被引进中国。有人说,八十年代短短十年,中国将西方20世纪的哲学、美学思潮全部演习了一遍,我看这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九十年代初,文学艺术界、哲学界还跟上了外国最新出现的潮流,在北京的大学中,不讲萨伊德,不懂得“解构”几乎就不配做大学生。在这种跟随西方、以西方为准的风气中,否定中国传统文化,视中国传统文化为现代化障碍的观点也便出现。虽然1986年开始文化热兴起,也展开对“新儒学”的讨论,文学创作也有“寻根小说”,但中国文化的价值定位、中国文化的现代转换以及它在现代化中的角色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的研讨。相反,一些表面化的貌似文化探寻的东西却使中国文化的研究变了味,这就是张艺谋的电影与各地兴办的与经济挂钩的“文化节”,如“西瓜文化节”、“山枣文化节”之类。张艺谋的电影虽在强调中国文化的阳刚之气上能够振奋人心,如《红高梁》一类,但在以落后、奇异的中国封建文化的一面去取悦西方观众上不免走得过分,它对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在西方的传播是不利的。各地一些庸俗化、商业化的文化节亦是如此,它扔掉中国文化的精髓,而只取它的实用性的表皮为眼前的经济利益服务,同样未能发挥中国文化的真正作用。可以说,经过1978~1992年这15年的时间,中国已经完全敞开胸怀打开国门接纳外国的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中国人已经从过去的“井”中爬出来,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世界,接触世界,并与世界相融汇。随着中国与国际间的经济合作的开展,随着信息时代尤其是中国上网时代的到来,“坐井观天”的狭隘思维已经完全得到改变。

尽管中国人不再可能回到原有的那口“井”,也不再可能以“坐井观天”的狭隘思维闭关自守,夜郎自大,但对于本土文化即中国文化的再认识以及回归与重建本土文化的工作业已开始。这是在了解了西方文化,了解了西方社会及其道路的基础上的文化自我反省。对于中国文化这口深井,大家深感它具有无穷的价值等着去开掘,也有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东西方的有识之士。对于中国人而言,中国本土文化之“井”是自己的精神家园。故家难舍,故土难离,中国文化之“井”才是安顿自己精神的所在,才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化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就在纷繁的西方文化思潮被大量引进的过程中,连中国的普通百姓也都提出了疑问:“难道我们的小孩就只能有《唐老鸭》、《狮子王》的动画片可看吗?我们中国的动画片到哪里去了?我们的木偶与皮影戏到哪里去了?”文艺评论界在问:“难道文学就只能是先锋派领头,文学批评不沾‘后现代’就不能吸引读者了吗?我们的立场在哪里?我们的文学理论建设在哪里?”面对大量的洋店名和宣扬帝王、贵族等霸气豪气十足的店名,地方政府管理者也出面制止了。就连举办多年吸引着亿万观众的春节联欢晚会,大众也在质问:“劲舞与流行歌手满台串,我们的民族歌舞、传统京剧与地方戏到哪里去了?”这种种质问不单单是一个欣赏口味与欣赏习惯问题,而是一种文化危机与忧患意识问题,是要求建设中国本土文化,以本文化之“井”去规范外来文化的问题。

在学术界,一种出于探求真知的理性反思也已初具成果。如语言学界,对本世纪以来建立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进行了反思,认为以《马氏文通》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是以西方语言语法为模式、为仿效的,并不符合中国语言的人文性,难以揭示现代汉语语法的精髓。一种新的文化语言学理论正在萌生。在文艺评论界正在讨论中国古代文论如何实现现代转换问题。中国哲学界正在讨论中华和合文化的价值与在现代化中的作用问题,对中国传统道德的文化价值也在重新认识。至于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重大问题,由于多年来的不断讨论,也有了较清晰的认识,按自己的国情选择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业已成为共识。

中国本土主义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的存在有着多重的理由。

一、它是在经历过外来文化冲击之后的自觉反省与自觉选择。常言道:“物极必反”。当八十年代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达到一种“言必称西方”时,当对社会、对文化的评价均以西方作为标准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内在压力就越大,一种抗争与反弹就自然会产生。自觉地反省已引进的西方文化与自觉地反省固有的中华本土文化都进入了知识分子的审视领域。有道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在对异域文化有了充分的认识与了解之后,才能分清孰优孰劣,哪些该抛弃,哪些该借鉴,哪些该容纳。中国中古时期对印度佛教文化的接受,明代以后对基督教文化的接受都已提供良好的经验。本土文化的兴起还是一个民族文化主体意识觉醒的标志。

二、它是建立在民众朴素的民族自尊感的基础之上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建在武汉龟山上的武汉电视塔上曾出现过洋烟广告,引起了该市市民的公愤,因为武汉电视塔被该市市民视为该市的荣耀,是该市的精神象征。最终经主管部门审查,洋烟广告撤了下来。其实,这种维护民族精神与文化的自尊感是每个民族都会有的。如法国人,就要抗击美国好莱坞电影的进入。在纪念电影100年时,法国的一部纪录片就记下这样的镜头:一位演员猛冲进一家电影院,从里面拖出美国好莱坞的胶片,跑到国民广场去焚烧。

三、它也是参照了亚洲各国的文化引进与文化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之后作出的理智选择。从较远的历史看,有日本的明治维新,那是一种完全的西化。但日本西化之后也仍然要有日本精神与本土文化的回归。日式的建筑、日本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服饰还保存得完好,日本宗教也得以复兴。从较近的历史看有新加坡的崛起。新加坡根据儒家精神与道德伦理,照样实现了现代化,并实现了治国治吏治民的一系列现代法律,保证了国家的平稳快速发展。现代化不等于西化,亚洲有亚洲的文化模式,中国有中国的特殊国情,在亚洲各国完全可以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发展道路。从当前看,亚洲各国的亚洲意识与文化复兴运动正在萌发,并形成潮流。1996年,泰国总理宣布,将取缔由来已久的“人妖”表演,勒令关闭涉嫌色情娱乐的夜总会。他称“宁可大幅度减少旅游外汇收入,也要彻底净化社会”(见《科技经济导报》1996年9月24日)。马来西亚副总理安瓦尔·易卜拉欣也强调要以积极的态度审视本国的文化传统,并对其他亚洲同胞的传统保持兴趣与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兴起正是在建立亚洲文化价值体系的大背景下出现的。

亚洲本土主义包括中国本土主义的兴起是不是反西方、反现代呢?强调用本土文化“井”去规范外来文化的引进,是不是又会回到闭关锁国的时代以及意识形态一律化上去呢?这是东西方都在关注的问题。

本土地义的存在完全取决于文化差异,取决于文化传统的延传。世界之大,民族之多,文化差异必然存在。就一个亚洲,各国有各国的文化传统,更何况东西方之间?东西方之间在相互交流中增进了了解,就更会懂得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回归本土,振兴传统也正是建立在文化差异的辨明上的。建立本土文化,正是为了丰富世界文化。倘若把亚洲本土主义的兴起看作是反西方,对抗西方,未免太“西方中心主义”。假如亚洲抹去自己的传统,一切都向西方看齐,以西方传统为自己的传统,以西方的生活方式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哪全球的一体化不是会太单调了吗?本土主义的建立是强调以自己的文化为主去吸取别的文化,而不是要排斥别的文化,反对别的文化。亚洲本土主义正是在承认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兴起的,本土主义的出现不过是更加强调在不同的文化交流中更具有自己的主体意识而已。因此,本土主义要对引进外来文化进行规范,就是要有选择、有限制的容纳外来文化,以避免更大的文化冲突发生。1995年中国广电部引进了好莱坞的10部大片,这种冒了大风险的文化引进的确对中国电影市场产生了强烈刺激。作为尝试性的引进未尝不可,但中国电影市场如果没有限制,让好莱坞电影自由进入,那不过多久,中国电影又会出现像法国电影演员焚烧好莱坞胶片的镜头,接下来的将是更大的文化冲突的产生。所谓“规范”也就是要以“我”为主,在引进外来文化时要考虑自己的文化价值体系、道德规范。比如好莱坞影片中的暴力与色情就是必须受“规范”受限制的。这不是关闭门户,也不是意识形态一律的问题,而是为了保持人类文化的纯洁性,保持本土文化的优良性。事实上,在亚洲各国包括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已然存在。因此,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所形成的冲突是文化差异造成的。只要存在着文化差异,就有本土主义的存在,也就存在着文化冲突。

亚洲与中国本土主义的存在又取决于本国与本民族的利益抉择。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来说,就是要生存,要发展,要实现现代化。亚洲国家对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已表明,现代化也不等于西化。亚洲国家如新加坡运用儒家思想来管理国家,同样也可达到现代化。日本现代化的成功也在于它有效地利用了日本的伦理文化来进行管理。中国也在发掘本国的传统文化智慧,形成中国的管理哲学与管理制度。《孙子兵法》、《三国演义》所包含的丰富的管理哲学、公共关系理论正日益受到重视。中国的集体主义、家庭伦理、义利并重、和合圆融的思想正日益在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作用。从理论上讲,现代化是一个过程,而并不是一个固定的模式。西方社会的现代性也并未完结,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性带给社会的危机也处处存在,个人主义,商业与功利行为,青少年与老年人的价值失落,家庭亲情的淡漠等等照样困扰着西方社会。要克服这些弊端,西方的现代化才能算完善。亚洲国家的现代性大可不接受西方这种现代化带来的后果,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模式去实现现代性,达到现代化。如果说亚洲本土主义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会集中在意识形态上的话,那主要就是关于社会模式和社会理想的冲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亚洲国家若能试探出一条既能避免西方现代性造成的弊端,又能按自己的国情与本土文化的建立达到现代性,那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也是一种贡献吗?何必又要强求一律,重蹈覆辙呢?因此,本土主义与现代化并不相悖,本土主义的崛起恰恰是为了更好地探索一条通往现代性的可靠道路。只要存在着社会模式和社会理想的差异,存在着利益间的冲突,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也就会形成冲突。

冲突却并不一定非得对抗,也可以是交流。在交流中的冲突达到的结果则可以是融合。冲突可以是求同存异,自由竞争,并不是相互排斥,拼个你死我活。在世界进入高科技的时代,要想逃避冲突是不可能的。如果大家都能以交流的态度而不以称王称霸或对抗的态度去迎接冲突,看待冲突,相信和平共处的全球一体化就会存在。

比如说电视文化,已是现代最强有力的大众传播媒介。随着世界进入卫星频道爆炸的时代,到时将会出现更多的影视文化间的冲突。天空是没法不开放的,随着卫星电视接收附加器的日益现代化,影视收看将会是全球一体化。但是,以对抗性态度去竞争还是以交流性态度去竞争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前者会产生东西对抗以及亚洲各国间的对抗,后者会产生东西交流以及亚洲各国间的交流与融通。而且,这种态度还取决于竞争的双方。常言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竞争各方均以交流、友善的态度竞争,其和平的世界局势与全球一体化式的现代化世界就会到来。

亚洲各国要参与竞争,要参与交流,自然还得生产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产品。仍以电影电视为例,日本虽然有钱,但国产影片占不到日本电影市场3%。中国的电影制作成本太低,和一部好莱坞电影成本相比相差100多倍。中国的电视片由于缺少资金,粗制乱造,极少精品。以极低的成本、极少的精品去参与竞争是相当困难的,唯一的就是靠自己民族的特色,靠本土文化的支撑了。当然也要靠我们自身对电影制作的加大投入,对电影发行市场机制以及电影制作体制的改革。自然电影以及其他文化产品的生产并不能仅靠加大成本就可出精品,而是要真正立足于本国的的传统文化,制作出能真正体现民族风格与民族精神的产品来。关键还在于立足于本土,充满民族的自信,放出自己的眼光,毫不犹豫地宣扬本民族的道德伦理与文化价值观点。要看到,随“大”流或随“西”流最终会丧失自我,失去市场,失去竞争能力。

就中国的发展而言,在21世纪不仅面临着经济的再度竞争,同时也面临着文明的再度竞争。而文明的竞争恐怕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按照中国儒家的观点,是提倡富而仁的,富而不仁也,行之不远。也就是说经济发达了,国力强大了,但如果没有仁义的精神,没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这个社会的发展是会受限制的,是不完美的。中国从现在起已经清楚的看到了这一点,现在就开始从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建设抓起,建立人类最基本的责任感、道德感。职业道德建设意在从根本上解决一个以下服上与给人打工的思想,以配合一个良好的管理制度的实施。管理制度是为了管人卡人的,如果被管理者能树立一种职业道德意识,有一种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感、荣誉感,那管理制度就将是最行之有效的。精神产品的生产也是如此,需要高度的职业道德感与社会责任感。要抛弃精神生产的商业行为和金钱至上主义,要自觉抵制黄色与暴力等对社会有害的精神产品制作,精神生产者就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要出艺术的精品,追求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也只有在高尚的艺术道德与艺术理想的驱动下才可做到。中国正下大决心增加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正采取行之有效的道德建设步骤改善社会风气,治理腐败,也意在通过加强全民的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人民的素质,这一切都是为21世纪的文明竞争与发展做准备。

中国的大门已经打开,与国际的接轨与合作早已取得较好的效果,中国人清楚地知道,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本土主义如果形成,也不会向世界关闭大门,排拒外来文化。在现代信息高度发达、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自闭无异于自杀。因此,本土主义的形成与强化,将会更有利于中国与亚洲地区现代化的探索与发展。

总而言之,只要世界上存在着文化差异,就会有本土主义的存在。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既有冲突,也有融合,其冲突的程度取决于民族或国家的利益,也取决于相互竞争各方的态度。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下,本土主义不会呈封闭状态,对外开放、吸收外来文化仍是本土文化建设的需要。在探索现代化的进程中,本土主义又必将与全球一体化相融合,融合才会有激活力,融合才符合21世纪的发展方向。

标签:;  ;  ;  ;  ;  ;  

论本土主义与全球一体化的冲突与整合_炎黄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