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两种分化观的比较_费尔巴哈论文

马克思两种分化观的比较_费尔巴哈论文

马克思两种异化观之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两种论文,观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本世纪30年代问世以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一直为世人所关注。《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后来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批判西方资本主义和东方社会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这种异化理论也引起了从灾难深重的“文革”中走出的中国学者的关注,并在80年代引发了一场关于异化和人道主义的大讨论。时至今日,当中国社会无可阻挡地走上了市场经济发展道路的时候,市场经济与异化的关系问题仍然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课题。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谈论马克思的异化观的大多数人的心目中,马克思的异化观只是以《手稿》为代表的异化观。其中一些人根本不知道,《手稿》所体现的异化观只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中的早期异化观,马克思后来还有与此对立的另一种异化观。还有些人虽然知道马克思后来也有异化观,但是,他们或者把二者看作是没有本质区别的同一种异化观,或者认为只有《手稿》的异化观才是马克思的真正有意义的异化观,因而对于马克思后来的异化观避而不谈。这样就造成了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的倾向。有鉴于此,对马克思的异化观的发展作一历史考察,并将马克思的两种异化观作一比较,我以为还是有其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一、马克思异化观之历史发展

根据解释学的“解释学循环”的原则,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异化观,离不开对马克思整个历史观发展的理解,同样,对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理解,也离不开对马克思异化观发展的理解。

马克思历史观之发展,经历了三个基本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理念论”的历史观,即把现实历史看作是“理念”的表现。这一阶段大体上是从马克思1837年初夏接触“博士俱乐部”至1843年初退出“莱茵报”编辑部为止。这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中的客观唯心主义时期。第二阶段从1843年初至1844年底,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正是在这一阶段的后期写的。在这一阶段上,马克思的历史观充满着矛盾的因素。一方面,马克思在以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基本原则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时发展和推进了唯物主义,出现了不少唯物史观的因素(如提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历史的发源地不在天国的云雾中而在尘世的粗糙的物质生活中等观点),另一方面,马克思还深深地处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影响之下,在历史观上,还是从人的“类本质”来说明历史的发展,而不是从历史的发展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历史发展来说明人的本质的发展。这时他还没有意识到两种历史观的对立,还没有批判费尔巴哈,相反,他还把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当作一面旗帜高举着。这种影响特别明显地表现于马克思当时的异化观上。第三阶段是从1845年春一直到马克思逝世,这是马克思历史观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阶段,这种历史观,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作了自觉的简要的说明。

与此相适应,马克思的异化观的发展也表现为三个阶段,即黑格尔主义的异化观、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由于黑格尔主义的异化概念与此后费尔巴哈和1843年以后马克思的异化概念有重大差别,所以我们这里探讨马克思的异化观的发展时,主要是探讨后两种异化观。

异化问题引起马克思的关注是在1843年初马克思转向费尔巴哈以后。马克思关注异化问题的主要推动力,一是在政治上转向共产主义,二是在理论上转向费尔巴哈。共产主义的立场要求批判现实社会制度,否定私有制 ,实现人的解放, 而批判旧制度和论证共产主义合理性的理论武器,在当时主要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学说,马克思自觉地把这种学说作为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虽然在根本哲学基础上马克思还没有超出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但马克思在异化问题上一开始就超出了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只是批判了宗教异化,把上帝看作是人的类本质的自我异化的产物。马克思对此是肯定的。但是,马克思认为在当时的德国,对宗教的批判已由费尔巴哈完成了,进一步的批判必须从对天国的批判转向对现实的批判,即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异化。马克思在1843年初和卢格的通信中就开始批判现实政治制度,认为现实制度的主要原则就是“使人不成其为人”。在这一年底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充满激情地写道:“应该向德国制度开火!一定要开火!”马克思认为,“德国唯一实际可能的解放是从宣布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个理论出发的解放。”“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1〕

如果说从对宗教异化的批判转向对政治异化的批判已经是一个进步,那么,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实现了一个更有重大意义的进步,那就是转向对异化劳动的批判。尽管这种批判仍然是以人本主义为基础的,但是,对劳动的研究使马克思走到了唯物史观的门口。如果说,以前的批判是指向宗教和政治制度,那么,现在的批判是直接指向私有制了,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否定了私有制的神圣性、永恒性,论证了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必然性。在这年年底完成的与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仍然保留着人本主义的异化观。

但是不久,在马克思于1845年春从巴黎移居布鲁塞尔后,马克思即起而批判费尔巴哈,最终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或自然主义划清了界线。原来处于萌芽状态的唯物史观的因素,迅速上升为马克思的自觉的历史观。《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就是新世界观诞生的第一个文件。《提纲》第一次批判了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抽象理解,提出了对人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这一理解为批判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和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奠定了基础。在这一年下半年开始写作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批判了人本主义的异化观,同时全面地阐述了他们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异化观。

二、人本主义异化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异化观之比较

马克思前后两种异化观的关系,是一种扬弃的关系,两者有重大的原则区别,表现着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同时,两者又有某些方面的一致性。

先来看二者的区别。

1.对异化的理解

1844年,马克思把异化理解为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是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分离。异化虽然表现于外在的历史,而其本身却是历史的本质关系,异化不是要从历史方面来说明的东西,而是说明历史的东西。

1845年以后,马克思不再把异化理解为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分离,异化不是历史的本质性的东西,而仅仅是一种历史现象、一种“经验的事实”,即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人们活动的结果与人相对立,人们不能驾驭这种力量,反而受这种力量的控制。异化这一现象必须从人们活动的一定历史条件、从他们活动的方式加以说明。

2.对人的本质的理解

这是异化观的核心问题。在1844年,马克思把自由自觉的劳动理解为人的“类本质”。从对人的本质的这种抽象理解出发,他把现实的人看作是“非人”,即脱离了自己本质的人,这种人与动物无异。不仅工人不是人,资本家也不是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2〕 。

1845年以后,马克思从人们的现实的社会关系去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 从社会关系的总和去理解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具体的、历史的,不仅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本质,而且同一时代中处于不同关系中的人们也有不同的本质。从社会关系来理解人的本质,人的存在就不能与人的本质相分离,人们的一定的社会存在就体现着人的一定的社会本质。1845年以后的马克思是否肯定有普遍适用的人之为人的本质呢?从人与动物的区别这一角度来看,当然是肯定的,这种本质就是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4〕 说劳动是人的本质和说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本质是不同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和劳动的关系是个别和一般的关系,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劳动的特殊形态,是高度发展了的形态,只有劳动而不是自由自觉的劳动才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普遍本质。当然,人只有发展到自由自觉的劳动的阶段,才与动物界离得更远。

3.对异化与私有制关系的理解

1844年,马克思认为异化是私有制的根源,当然,在进一步的发展中,二者也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马克思说:“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与其说私有财产表现为外化劳动的根源和原因,还不如说它是外化劳动的结果,正像神不是人类理性迷误的原因,而是人类理性迷误的结果一样。后来,这种关系就变成相互作用的关系。”〔5〕

在下面我们可以看到,1845年以后,马克思把上述看法颠倒过来,把异化看作是私有制的结果和表现。

4.对异化产生的根源的理解

马克思在1844年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制相互关系的分析,否定了私有制的神圣性、永恒性,私有制是由异化产生的东西,而产生的东西是一定要灭亡的。那么,异化是否是永恒的呢?如果异化是永恒的,那么,作为它的必然后果的私有制也仍然是永恒的。所以,作为共产主义者的马克思,必然要提出异化的根源问题,只有揭示异化的根源,才能说明异化的非永恒性,从而否定私有制的永恒性。他确实提出了这个问题。从现在的《手稿》来看,马克思提出了异化劳动的起源问题,但没有详细分析和回答这个问题,只是给我们提示了回答问题的方向,马克思说:“我们已经承认劳动的异化、外化这个事实,并对这一事实进行了分析。现在要问,人怎么使他的劳动外化、异化?这种异化又怎么以人的发展的本质为根据?我们把私有财产的起源问题变为异化劳动同人类发展进程的关系问题,也就为解决这一任务得到了许多东西。因为当人们谈到私有财产时,认为他们谈的是人之外的东西。而当人们谈到劳动时,则认为是直接谈到人本身。问题的这种新的提法本身就已经包含问题的解决。”〔6〕这是一段可以引起不同理解和解释的话, 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上来理解和解释,也可以从人本主义的意义上来理解和解释。从马克思这时历史观发展的基本性质来看,对这段话作人本主义的解释较为合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马克思实际上把人与其“类本质”的关系的发展看作是异化劳动的根源。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的关系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一定的阶段上,人失去自己的类本质,这就是异化,是第一次否定。然后又有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这就是人向人的本质的复归,异化的克服。

1845年以后,马克思对异化产生的根源有了极其明确的看法。马克思认为,异化产生于分工和私有制,他说:“分工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发地形成的社会中,也就是说,只要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发的,那末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7〕作为异化根源的分工,当然是指的自发的分工、强迫性的分工,这种“分工和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讲的是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另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8〕 分工和私有制的根源就是生产力发展的一定水平。所以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消灭自发的分工、私有制和异化的“绝对必须的实际前提”〔9〕。

5.对异化的态度

人本主义异化观以理想的人的本质即“类本质”为参照系,对一切不符合“类本质”的异化现象均给予批判和否定。马克思在1844年对异化劳动也是持一种批判和否定的态度,而没有去分析异化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一种离开具体历史条件的单纯的抽象的批判与否定。

1845年后,马克思从具体历史条件出发来理解私有制与异化的历史作用。私有制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罪恶。私有制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形式,是人类通向更高发展阶段的必要环节和阶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高度评价资本主义制度在人类历史发展中起过的巨大革命作用,他们说:“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0〕“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11〕“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对私有制的某种肯定,同时也就是对异化的历史作用的某种肯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异化这种物质力量“是过去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13〕当然,这种肯定是包含否定的肯定。否定的因素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私有制和异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积极的历史作用是与它对人类本质力量的摧残结合在一起的,有如“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中都滴着血”一样。第二,因而,私有制及其异化状态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理想状态,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私有制和异化也将被消灭,人类将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

6.异化观在共产主义学说中的地位、作用

在1844年,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和论证共产主义的主要的理论武器。资本主义之所以不合理和必然灭亡,是因为它不符合人性,共产主义之所以合理和必然实现,是因为它合乎人性。

1845年以后,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和论证共产主义的理论武器是唯物史观。资本主义之必然灭亡,并不是因为它“不合乎人性”(尽管它确实有摧残人性的一面),而是因为它本身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并不是因为它“合乎人性”(尽管这一制度确实比先前的制度更“合乎人性”即更有利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而是因为它是现实运动的必然结果。所以,马克思说,“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14〕异化本身也由唯物史观得到科学的说明。而唯物史观的异化观用于说明资本主义的历史状态和共产主义的特征也有其理论意义。

7.两种异化观的哲学基础

1844年异化观的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人本主义作为一种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马克思在1845年曾指出过人本主义异化观的唯心史观的性质,他在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人本主义的异化观时说:“哲学家们在已经不再屈从于分工的个人身上看见了他们名之为‘人’的那种理想,他们把我们所描述的整个发展过程看做是‘人’的发展过程,而且他们用这个‘人’来代替过去每一历史时代中所存在的个人,并把他描绘成历史的动力。这样,整个历史过程被看成是‘人’的自我异化过程。实际上这是因为,他们总是用后来阶段的普通人来代替过去阶段的人并赋予过去的个人以后来的认识。由于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即由于公然舍弃实际条件,于是就可以把整个历史变成意识发展的过程了。”〔15〕这一批判虽然是针对“哲学家们”的,但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自我批判,因为马克思在1844年也持有这种观点。1845年以后的异化观的哲学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即从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出发来说明异化的根源、异化的历史作用、异化消灭的条件等等。

通过以上的比较可以看出,马克思1844年的异化观和1845年以后的异化观确实是两种对立的异化观,具有不同的历史观性质。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马克思前后两种异化观有一种继承关系,有一些共同的内容。

第一,两者有共同的政治立场,即共产主义的立场,对现实资本主义制度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把共产主义看作是人类发展的更高的阶段。

第二,两者都表现出马克思对无产阶级和人类命运的深切的关注。说马克思1845年以后不再关心人,如果不是出于无知,那就是有意歪曲。

第三,都肯定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消灭私有制和异化,人类进入自由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过去那种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对立将得到克服。

第四,都肯定共产主义是对私有制的合理的扬弃,共产主义将把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和其它积极成果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

注释:

〔1〕〔3〕〔4〕〔7〕〔8〕〔9〕〔11〕〔12〕〔13〕〔14〕〔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5页、18页、25~26页、37页、37页、39页、253页、255页、256页、38页、75~76页、40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44页。

〔5〕〔6〕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57页、59页。

标签:;  ;  ;  ;  ;  

马克思两种分化观的比较_费尔巴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