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湖南株洲 412000)
摘要:目的 分析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效果及术后胃肠功能改变。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观察组患者则行腹腔镜手术。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以及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的通气时间和首次排便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术后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甚微。
关键词: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治疗效果;术后胃肠功能;影响改变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changes in patients with early endometrial cancer.Methods:60 patients with early endometrial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November 2017 to November 2018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subjects,and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by random number method,30 patients in each group,among which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raditional laparotomy,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laparoscopic surgery.Surgical results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the two groups were recorded.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intraoperative blood loss and length of sta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P<0.05).The duration of postoperative ventilation and first defec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Meanwhile,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also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abov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Conclu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 for early endometrial cancer is not only effective,but also has little effect on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Key words] early endometrial cancer;Laparoscopic surgery;Therapeutic effect;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Affect change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常见生殖系统肿瘤之一,其病理基础是子宫内膜的上皮性恶性肿瘤,多见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近年来子宫内膜癌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而致死率仅次于卵巢癌和宫颈癌[1]。随着我国人民群众对自身健康的关注以及临床检验技术和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临床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2]。目前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主要方式是手术治疗,除了传统开腹手术,微创技术尤其是腔镜技术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应用[3],为进一步比较腹腔镜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的手术效果以及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本院特开展了此次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我院收治的60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临床实验室以及影像学相关检查以及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子宫内膜癌;②组内患者均符合相应的手术指征;③病理分期为Ⅰ、Ⅱ期;④患者及家属均被告知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严重心肝肾肺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者;②诊断为非早期子宫内膜癌者;③手术禁忌症者;④胃肠功能存在疾病者;⑤拒绝手术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平均年龄(30.51±2.31)岁,病理分期:Ⅰ级18例、Ⅱ级12例;对照组患者中平均年龄(30.87±2.35)岁,病理分期:Ⅰ级19例、Ⅱ级1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以及病理分期等一般资料的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开腹手术治疗,患者给予常规术前健康宣教和术前准备,并在全麻下完成相应手术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组则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具体如下:所有患者在麻醉后建立气腹并维持压力为12~15mmHg,并利用直径1cm的套管针穿刺腹腔并完成相关探查,明确位置后在患者下腹部两侧分别将直径1cm及0.5cm套管针进行穿刺,留取腹腔冲洗液100mL。首先对骨盆漏斗韧带、圆韧带利用电凝刀进行切除,再将子宫旁组织进行分离并暴露子宫血管,电凝止血后再将子宫骶韧带切开,根据患者临床病理分期分别进行筋膜外全子宫切除、或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和双侧附件切除。采用间断8字缝合术进行残端缝合,电凝止血。确认再无出血或渗血后,对盆腹腔进行冲洗并常规放置引流管,依次关闭及缝合切口。所有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镇痛并给予抗生素治疗,术后24~72h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拔除各类管道。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
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手术指标,同时对两组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包括胃肠通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以及胃肠道并发症(肠梗阻、肠瘘)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9.0版软件对本次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n或%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子宫内膜癌作为生殖系统肿瘤若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则患者的生存质量能够得到显著提高,虽然手术治疗是子宫内膜癌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案,但传统开腹手术不仅创伤大、出血量多,而且患者术后恢复较慢并可能会出现各类并发症而影响手术效果,因此临床需要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4]。腹腔镜技术作为微创治疗的重要形式,不仅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以及恢复快的优势,而且腹腔镜对患者正常组织和子宫毗邻器官的刺激程度较低,因此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的影响也会大幅度降低[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取腹腔镜技术后不仅手术效果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且患者术后无论是胃肠的正常功能恢复以及胃肠道并发症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这与【[6]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充分说明了针对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不仅具有显著的效果,而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不仅效果显著,而且对患者术后胃肠功能影响甚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冯文,钱卫卫,谷冀辉,等.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30例分析[J].江苏医药,2016,42(20):2232-2234.
[2] 陈志华,张梦真,郭瑞霞,等.腹腔镜手术联合化疗治疗子宫内膜癌的近远期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4):50-53.
[3] 曾蓉凡.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疗效及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比[J].实用癌症杂志,2017,32(10):1703-1705.
[4] 王丽静,任秀花.早期子宫内膜癌腹腔镜手术的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10):2071-2073.
[5] 李宏,任红莲.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临床分析[J].肿瘤学杂志,2016,22(5):399-402.
[6] 王秀文.腹腔镜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效果观察及对胃肠功能的影响[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22(14):2069-2071.
论文作者:言娜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14
标签:患者论文; 术后论文; 子宫内膜论文; 手术论文; 腹腔镜论文; 手术治疗论文; 对照组论文; 《航空军医》2019年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