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前景_世界工厂论文

“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前景_世界工厂论文

“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展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工厂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本报告运用国际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工业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演进理论等对“世界工厂”作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并对于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有关情况进行了分析。

“世界工厂”的涵义

虽然有不少文献提到过“世界工厂”,但却缺乏清晰明确的定义,也缺乏一整套衡量“世界工厂”的指标体系。因此有必要首先讨论一下对于“世界工厂”内涵的理解。

我们认为,“世界工厂”的含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首先,它的前提是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与了国际分工;其次,“世界工厂”意味着该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了“工厂”的角色。具体来说:

1.在一段时期内,该国的制造业生产相对其它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生产规模和进出口规模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这里强调的是比较优势。在世界经济中,一国成为“世界工厂”并不一定需要具有绝对优势,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能在国际分工中扮演着另外的角色。

2.“世界工厂”是特殊国家的特殊现象,它与工业化不同。大多数的国家都经历有工业化的过程,但不是每个国家都能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家先于其他国家开始工业化的进程,这种时间上的优先使其在世界工业革命初期扮演了早期“世界工厂”的角色。随着其他国家工业化的进展和完成,其“世界工厂”的地位逐渐丧失。

根据钱纳里等人的标准,对不同工业化的度量主要采用人均GDP, 同时考察产出结构、劳动力结构、最终需求结构和居民消费结构、人口城市化水平和国民受教育水平、收入分配结构以及贸易结构等来进行综合判断(参看表1)。

表1 人均经济总量与经济发展阶段的关系

人均GDP

人均GDP

时期经济发展阶段

(1970年美元)(1980年美元)

140-280 300-600 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

280-560 600-12002初级阶段

560-1120 1200-2400

3中级阶段 工业化阶段

1120-21002400-4500

4高级阶段

2100-33004500-7200

5初级阶段 发达经

3300-50407200-10800 6高级阶段 济阶段

资料来源:H·钱纳里等《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1989年版)。

但我们认为,“世界工厂”如果主要也用人均经济总量来度量是不合适的。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与其工业化的过程基本同步,而绝大多数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却并没有成为“世界工厂”。人均GDP 仅仅反映一个国家自身的经济增长阶段,而“世界工厂”必须把一个国家放到整个世界经济中去考虑。那些人口不足一千万的小国也许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工厂”。由此,我们提出度量“世界工厂”的标准主要是,一个国家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比重具有绝对优势。当然,相应地,一国进出口额占世界的比重等也是重要的参考指标(参见表2)。

表2 1820-1870年英国工业产品在全球工业及贸易中的优势地位

年份 占世界工业的比重占世界贸易的比重

1820 50 27

1840 45 25

1850 39 22

1860 36

1870 32 25

资料来源:1.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第41页,三联书店1955年版;2.W.W.罗斯托:《世界经济的历史与展望》第70-71页,伦敦1978年版。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 %左右的英国,一直把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和世界贸易的1/5—1/4掌握在自己手中,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

3.对于“世界工厂”,更为严格的标准,还要求它有领导世界制造业潮流的创新产品,或者创新的生产组织管理等等。总之,它们应该能够带动该国制造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带来价格的下降和国际竞争力的上升。

从下面历史上的“世界工厂”来看,它们在成为“世界工厂”的过程中,注册专利数相对很多,而且其增长速度很快。表3 是美国和英国1865—1913年的注册专利数,这段时间正是美国逐渐替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时期。

表3 1865—1913年美国和英国专利注册数

年度美国 英国

1865-1869

10895 2299

1875-1879

13689 3379

1885-1889

21666 9371

1895-1899

21680 13419

1905-1909

33220 15423

191333917 16599

资料来源:《英国历史统计摘要》,B.密切尔, 剑桥大学出版社1962年;《美国历史统计:殖民地时代——1970》,时期数为期间平均数。

历史上的“世界工厂”

一般来说,只有19世纪下半叶的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后来的美国和日本,人们并不称之为“世界工厂”,而是称之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心”。

英国

早在18世纪,英国就在殖民地贸易和航海方面确立了世界霸权地位。英国凭借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发展了本国的工场手工业,成为工业革命的先驱。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和机器大工业的普遍建立,英国就以其发达的纺织业、采煤业、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海运业确立了它的“世界工厂”地位和世界贸易中心地位。1760—1820年的110年间,英国的工业增长了23倍,国民收入增长了10倍,而人口只增长了3.5倍,进出口额增长了7倍多。在19世纪的前70年里,仅占世界人口2%左右的英国,一直把世界工业生产的1/3—1/2和世界贸易的1/5—1/4掌握在自己手中。

英国“世界工厂”的地位,表现为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者,世界各国则在不同程度上成为英国原料供应地。例如,英国棉纺织品的出口值占总产值的比重1819—1821年为66.6%,1829—1831年为67.4%,1844—1846年上升到71.4%。而英国所消费的棉花则完全依赖国外进口。这些棉花大部分来自美国南部,其余来自埃及、印度、巴西和西印度群岛等地。英国不仅是世界各国工业消费品的主要供应者,而且也是生产资料的主要供应者。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煤、铁、机器的输出不断增加。这一时期先后发生在美国和欧洲大陆各国的工业革命,都是在不同程度上靠从英国输入的技术装备进行的。

美国

美国以及德国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的工业革命虽然比美国早,一度霸占“世界工厂”的地位,但是它在拥有广大海外市场、廉价的劳动力来源以及获利丰厚的资本输出的条件下,经济便缺少了竞争的活力,企业的技术和设备也越来越显得陈旧。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在传统的基本工业方面的优势已经丧失,新兴工业方面则明显处于劣势,“世界工厂”的霸主地位终于丧失了(参看表4)。与此同时,自南北战争后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空前大规模的铁路建设带动了美国的工业和交通进入了飞跃发展时期。1860年美国制成品在世界上占第四位,18世纪80年代初升为第一位。1894年,美国制造业总产值等于英国的2倍,等于欧洲各国总和的一半。此后,美国工业长期保持了世界第一的地位。到1913年,美国工业生产产量相当于英、德、日、法四国的总和,占全世界的1/3以上。1914年的工业生产总值为240亿美元, 比南北战争爆发前1859年的不足20亿美元增长了12倍以上。

表4 1870—1913年世界工业生产的分布(%)

1870 1881-1885 1896-1900 1906-1910 1913

英国 3227 2015 14

美国 2329 3035 36

法国 109 7 6

6

德国 1314 1716 16

日本

1 11

资料来自:W.W.罗斯托:《世界经济:历史与展望》,得克萨斯大学1978年。

美国工业腾飞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条:全国统一的政治前提使全国性的市场得以建立起来,同时政府多支持少干涉的政策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美国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发展工业所需的人力和资本也很富裕;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也是促进工业生产的因素之一。实际上,美国和德国取代了英国成为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工业技术革命的带头羊,而运输革命在美国的这次技术革命中起了先行作用;世界科学技术的中心从欧洲转移到美国,同时美国又涌现出了一批有经营管理才能的优秀的企业家来对创新的科学技术加以应用。

值得强调的是,虽然这次范围更为广泛的技术革命带动了美国经济跳跃式的向前发展,但是美国的农业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促进了美国工业的发展。农业的繁荣使得对工业品的国内需求增加,这与其他资本主义强国有些不同,比起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欧洲国家,美国经济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另外,综观美国工业化的整个过程,大规模引进外资,尤其是英国资本,是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仅1914年,美国吸收的外资就达67亿美元。

在所有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国工业以惊人速度向前发展,并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更加发达,并长期保持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日本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的增长令其他国家望尘莫及。根据世界银行的资料,1965—1980年,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3%, 经合组织国家只为3.6%;1980—1991年日本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4.2%,经合组织国家只为2.9%。在战后的第一个1/4世纪中, 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先后超过了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战后的第二个1/4世纪,日本又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在整个战后年代,日本逐步缩小同美国的经济差距。1992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折合36709.8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62.0%。

日本经济的成长与制造业的成长密切相关。1965—1971年日本主要制成品产量增长占全球产量增长的比重依次为,钢铁占54%,造船占54%,汽车占46%,电子机械中的民用产品占90%。1953年美国轿车生产量为612万辆,占全球的75%,日本为1万辆。1971年,美国为850 万辆,日本为372万辆,为美国的44%。1980年日美轿车产量分别为,704万辆和638万辆,1990年则分别为995万辆和605 万辆。日本占全球轿车产量的比重接近30%。

日本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的过程同时也是日本成长为重要的技术创新大国的过程,80年代初期,日本的总体科技水平已经领先于西欧,接近美国。1983年,据日本《通商白皮书》统计,在159项关键技术中,日本同时领先于美国、西欧的有39项,与美国、西欧接近的有38项,落后的为16项。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在钢铁、石化、汽车制造方面引进、发明、应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到80年代已经全面地超过欧洲,赶上美国,并在钢铁、汽车等重点产业形成了远高于美国的竞争优势。80年代中期,在新兴的半导体产业技术方面日本超过了美国,赢得了占全球半数以上的市场份额,确立了美国之后新的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

需要说明的是,与美国全面取替英国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不同,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日本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中心以后,其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从未达到英国相对优势的地位,更没达到美国制造业曾经是绝对控制的地位,日本制造业的绝对规模以及占全球的比重甚至也从未超过美国。也就是说,日本作为新的全球制造业中心的地位重点表现为在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取得领先于美国的竞争优势,而不是取而代之。

从英国、美国、日本的案例看,成为“世界工厂”所必需的条件,一是资源的比较优势,二是对外开放的市场环境,三是金融实力的坚强支撑,四是技术创新的能力,五是政府有效的政策。

“世界工厂”地位对于经济发展的意义

实际上,上述后四个条件与成为“世界工厂”本身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换言之,成为“世界工厂”,必然随之带来一国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大和深化,贸易额的大幅增长,进而成为“世界贸易中心”。“世界工厂”带动金融业的成熟发展,从而创造出“世界金融中心”。“世界工厂”一旦建立起来,也必将使该国的政府产生相应的职能转变,从而更适应“世界工厂”的发展。

1.推动开放和贸易。现代经济增长从结果看,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是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加的经济成长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传统农业经济要走出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与地区性、全国性市场相联系、而且要吸收历史的和各国的技术并使之应用于生产过程,进行产业革命、实现工业化经济起飞,使工业生产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经济增长中居于主导地位,使社会经济经过持续增长的成熟发展阶段,进入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使各国的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形成世界性的大市场开放促进商品的国际大流通和国与国之间经济上互相联系的加强。没有技术的横向扩散和流动,没有国与国之间的开放,就不可能有第一次产业革命和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也不可能有以后一批又一批的国家和地区进入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反过来看,一个国家拥有了“世界工厂”的地位,必然带来开放程度的加大,国际贸易额和国际市场的扩大,从而推动本国经济及世界经济的极大增长。

2.产业结构升级。从一国产业结构的角度来看,由于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经济发展的条件,而产业要从推动产业结构的转换中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非常关键的一环就是要具备适时适宜地推动产业结构转换的能力。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这种产业结构转换能力的高低决定着各国经济的盛衰,决定着各国之间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变化。英国“世界工厂”地位的丧失,美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日本“经济大国”地位的取得,无不证实了这一点。18世纪中叶以瓦特蒸汽机的问世为标志的第一次产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英国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和扩大了其生产规模。这不仅使纺织业雄踞英国“主导产业”地位达数十年之久,而且极大地推进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与经济发展。尔后,通过使用蒸汽机驱动熔铁炉鼓风机及新式熔铁炉、酸性转炉和反射炉炼钢技术的发明应用,致使钢铁工业在18世纪末逐渐成为英国的主导产业。从而使英国的经济与产业结构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即铁路运输业和机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同样,美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取得与以电力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紧密相关,20世纪4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问世为标志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作用为日本的腾飞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演进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一国能成为世界工厂,必然意味着它能推动产业革命(或者技术创新),从而发展出一些新兴的优势性产业,改造原有的传统产业,自然也就使得该国的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和深化。

3.市场容量增大。从市场的角度来看,“世界工厂”的地位必然意味着该国拥有广阔的国内国外市场,相应地,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可以使该国的就业压力至少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缓和。

中国是“世界工厂”吗?

统计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增长是全球最快的。其中,1985年—1990年的工业生产指数上升了1.86倍,1991—1996年中国的工业生产指数又上升了3.75倍,而世界上其他的制造业大国如美国、日本的增长相对较低,日本在90年代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由于中国制造业生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导致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份额呈不断增加之势。从1980—1997年的17年间,从占世界制造业增加值的1.4%上升至5.9%,平均每年上升约0.26个百分点,表明中国制造业日益成为世界的新生力量。然而,与北美(27%)和日本(15.8%)比,中国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中国实际上还远远称不上“世界工厂”。

除了从份额(总量)上讲,中国离世界工厂还有很大的距离外,中国还谈不上是“世界工厂”的理由还在于:一是企业规模偏小,反映出整体实力较弱。比如在整机方面,中国最大的冰箱、洗衣机厂商的年生产规模才200万台左右,而惠浦的全球洗衣机产量在1999年就高达740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是300 万台。在关键零部件方面,中国最大的压缩机厂规模仅250万台, 而恩布拉科集团的年生产能力高达2300万台。至于营销规模方面的差距就更加明显:跨国公司年销售额高达数百亿美元,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的销售额仅数百亿人民币。二是技术水平低下。我国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关键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能力相对不足,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1/10,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产品结构不合理,国际达标优质产品仅占1/10, 不少高技术产品及部分高附加值产品仍需进口,2000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逆差达155亿美元,高技术品种钢材每年尚需进口700—800余万吨,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我国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7美元,而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日本为10.5美元,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冶金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比发达国家高20—40%;我国传统产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的1/10。从反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 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开发的高新技术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分别只有20%和5%—7%左右。而且,高新技术的发展问题还反映在扩散性弱,同其他产业的关联度低,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不够显著。三是我国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成果产业化迟缓,技术开发与创新经费投入低,大大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1999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为0.6%,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以上,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 %。我国目前甚至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消化吸收能力不强,缺乏对引进技术的系统集成、综合创新。化工、医药产品大部分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机械工业主要产品技术中有57%使用国外技术。我国多数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优势目前主要只是在某些产品特别是非科技创新类产品上具有优势。例如,钢、煤、彩电、洗衣机、冰箱、空调、微波炉、摩托车、水泥等产品中,“中国制造”均已占世界市场占有额的第一名。但即使在这些产品方面,中国厂商也更多地处于组装和制造环节,普遍未掌握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主要依赖进口。例如,中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但关键件磁控管仍然依赖进口;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但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而变频空调统统要依赖日本技术。除此之外,中国企业还存在着供应链管理方式较落后,跨国经营能力差等问题。

另外,随着世界大牌的手机制造商将大量的制造业务转移到中国,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手机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从产业上看,中国的产业更多地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在机械运输设备方面和其他制造业方面明显地占有优势(表5)。

表5 制造业结构的国际比较(1995)

国别 食品、饮料和烟草纺织和服装 机械和运输设备化工

其他制造业

中国 1414

25 1038

法国 14530 9 42

印度 1113

25 1932

印度尼西亚2319

15 9 34

以色列12932 5 42

意大利1013

33 7 37

日本 9 439 1137

马来西亚 8 540 9 38

墨西哥29322 1728

菲律宾30917 1726

俄罗斯17525 9 45

英国 14531 1337

美国 12533 1238

新加坡4 159 8 28

土耳其1915

16 1039

注:表中数字为各行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1998)。

过去的20余年中,外商包括跨国公司大量对中国进行投资,加上中国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使得中国工业在世界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也使得国际上有关中国将成为“世界工厂”的议论日多。

跨国公司发现,中国的劳动力不仅廉价,而且受过良好教育并遵守纪律。中国年轻一代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正在快速增长。因此,DBS首席经济学家马俊指出,在过去三年间,在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1123亿美元,在未来两年间还将吸引860亿美元。他说:“这些投资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大笔的战略性投资,目标包括中国市场和高科技产品出口市场,而不仅是寻求廉价劳力。”中国拥有大量受过高中教育的年轻工人,他们每天的收入大约只有不到20元人民币,每年还以百万计的数量进入劳动力市场。中国很多大学和研究所正在培养训练有素而工资较低的工程师。中国的工业用地在世界也属于最便宜行列,即使在上海,每平方米只有25美元,是吉隆坡和曼谷的一半,比日本工业城市横滨便宜60倍。

中国将成为亚洲乃至全球加工制造中心,其基本原因便在于新一轮全球经济转移浪潮中,制造业产业正向中国转移。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自蒸汽机发明后就一直立足于欧洲,后来转移到美国,二战后又转移到以日韩为首的东南亚诸国。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日韩等工资成本的加大以及其他供求因素的影响,世界制造业中心又从日韩开始向中国转移。中国加入WTO,将大大加快这种转移。 中国在吸收大型外资制造业方面具有很多独特优势,同时,中国自己的面向全球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已初具规模。联合国贸发会议委托进行的《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的调查数据表明,目前《财富》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 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石油化工等制造商,已将其生产网络扩展至我国。另有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已经连续八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有400亿美元以上的国际资金流入我国。我国加入WTO之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会把我国作为其市场销售、原料采购、价格制订乃至新品研发、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基地,为所属的亚洲各地的生产性子公司提供协调管理和综合服务。这无疑将促使我国加速成为“世界工厂”。

中国如何才能成为“世界工厂”?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国有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比较优势和外部环境,如果中国能够充分利用入世的契机,全面发展经济,成为“世界工厂”是完全有可能的事。

另外,我们必须注意到,历史上的世界工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设备,有形资产起决定性作用,但是我们在向世界工厂努力的过程中,不能因此而忽略信息、知识、智力等无形资产的作用。实际上,只有充分重视后者,我们才能建立起符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世界工厂。

为加快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应该在多方面进行努力:

首先,是对在21世纪前十年中具有成长优势的制造业,应根据不同产业的现状制定不同类别的发展战略,以充分发挥潜力和优势。一是对于具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应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产业,其中主要包括纺织服装业和家电业。劳动密集型并不等于技术含量低,纺织业要提高高档面料的水平,增加品牌效应;消费类电子产品要掌握核心技术。二是对于具有国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其中主要是指农业机械,要积极实施“以我为主”的战略,通过自身所拥有的实用的技术,可靠的质量,低廉的价格和满意的服务更大范围地占领国内市场。三是对于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中国缺乏优势技术,可以通过引进技术和引进资本相结合,加上自己的创新,在学习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汽车、重大装备、石油、飞机制造等产业都属于这一类。四是某些产业要集中力量,按照一定的目标,抢占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

其次,应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发挥民营资本在制造业中的作用。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量化分析》课题组的研究结果,在196个工业行业中,只有雷达制造业、人造原油生产业、 煤气供应业和船舶制造业4个行业国有经济应适度增强,其余192个行业的国有经济现实控制力都超过了理想值,都应该不同程度地进行战略收缩。国有经济从这些行业的逐步撤离,非国有经济的民间资本不仅可以在高新技术产业、农林牧渔业、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环境保护项目等方面大有作为,而且可以以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第三,要消除金融瓶颈,改善金融服务。80年代阻碍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是产业瓶颈,90年代以来,金融业已成为产业重组、技术进步、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大瓶颈,要加大金融改革力度,特别是通过引入民营金融、外资金融来完善对于制造业的服务。

第四,要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建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这方面的内容包括1.要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增强转制进入企业的科研院所的创新能力,制定创新战略,增加研究和开发投入,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创新产业化发展步伐,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2.要建立以城市为依托,开放式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技术创新试点城市建立面向社会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形成全国性、网络式、开放式的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服务。3.要建立以大型企业联合体和骨干转制科研机构为依托的行业技术开发基地。4.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结合机制。

标签:;  ;  ;  ;  ;  ;  ;  ;  

“世界工厂”与中国经济前景_世界工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