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困惑分析_衍生产品论文

我国动漫业发展的困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困惑论文,我国论文,动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动漫业走的是一条辉煌与艰辛并存的发展之路,它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早在古代我国就有了漫画作品。到了近代,漫画逐渐走向成熟,并开始了动画制作。1926年,中国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问世,之后一批动画片相继上映。1941年,世界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上映4年之后,中国的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走上银幕,并开启了中国动画片走出国门的历程,发行到日本和东南亚后获得好评。1955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国外获奖。1961年与1964年拍摄的《大闹天宫》(上下集),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与动画电影结合起来,国外评论说:“《大闹天宫》不但具有一般美国迪斯尼作品的美感,而且造型艺术又是迪斯尼式的美术片所做不到的,它完全表达了中国的传统艺术风格,是动画片的真正杰作。”1979年,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动画长片《哪吒闹海》诞生,民族风格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色彩鲜艳、风格雅致、想象丰富”,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如此好评。20世纪80年代拍摄的水墨风格的剪纸片《鹬蚌相争》,获第十三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银熊奖,南斯拉夫第六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动画电影节特别奖,文化部1984年度优秀美术片奖。上述经典作品,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造型、色彩,都达到了当时国际上动画的高水平。除了制作出一批经典作品,中国动漫界还创造了水墨片、贴纸片、剪纸片、木偶片、拉毛片等动画片样式,形成了所谓的“中国学派”。

可是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动漫市场却急剧萎缩了。这里需要澄清的是,从纵向比较的角度看,我国的动漫业仍在发展之中:第一,国产动漫的萎缩并不意味着80年代后没有优秀作品了。80年代后我国仍然出了不少精品,如《鹿与牛》(1990年)、《舒克和贝塔》(1989-1992年)、《葫芦兄弟》(1993年)、《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1995年)、《海尔兄弟》(1998年)、《宝莲灯》(1999年)、《西游记》(1999年)、《霹雳贝贝》(1999年)等。第二,80年代后我国动漫市场比以前仍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建国初期国产动画片的年产量约为100分钟,2001年超过2万分钟;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动画制作公司20多家,2002年达到120多家;1996年从业人员3000余人,2000年增加到8000余人。

我国动漫市场的萎缩主要是与动漫发达国家横向比较。80年代后国产动漫虽然有所发展,但发展缓慢,跟不上动漫发达国家前进的步伐。

早先中国动漫业的辉煌,是建立在世界其他国家动漫刚刚起步或起步不久的基础上的。美国从1907年推出第一部动画片,随后一段时间属于早期发展阶段,整体水平不是很高,直到20世纪中叶,沃尔特·迪斯尼创造出了深受观众喜爱的米老鼠、唐老鸭,美国才有了自己的卡通品牌。日本动漫历史比美国要迟得多,日本的动漫业始于战后的漫画文化,现代意义上的漫画就是战后发展起来的。20世纪60年代,电视开始普及,手冢治虫等人开始将漫画制作成动画,并逐步形成今天日本动画的制作体系和产业结构。因为当时世界动漫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因而中国的动漫作品常常能脱颖而出。

可是,美日等国动漫在起步后发展迅速。美国是最早把动漫推向市场进行市场操作并形成产业规模的国家。1955年,迪斯尼又以米老鼠、唐老鸭故事为基础,实现了将欢乐变为产业的梦想,建立卡通王国——洛杉矶迪斯尼乐园。迪斯尼乐园的建成,给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经营理念——以动漫故事为中心,销售相关产品,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之后,迪斯尼乐园不断向全球扩展。据统计,2004年第三季度迪斯尼公司在媒体、电影、主题公园、消费产品四个领域的收益达到74.7亿美元。再看日本,如今的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国和输出国,有“动漫王国”之称。目前,世界上有68个国家播放日本的电视动画片,40个国家播放日本的动画电影,全世界播放的动画节目中约有60%是日本的。动漫已经渗透到日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战后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

迅速发展的美日动漫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几乎同时进入中国的。经过了几十年发展的中国动漫在美日动漫袭来时几乎没有多少改变。

长期以来,我国动漫作品从创作、制作到播放,相对封闭在一个计划体制下自行循环的系统中,有着强烈的自产自销的作坊式经济色彩。这种计划体制下的运作模式,80年代后没有多少突破。当时,中国动漫刚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十分稚嫩,而国外的卡通巨人如迪斯尼、梦工厂等,在影视、音像、衍生产品和形象权出售等方面的业务已十分成熟,生产规模巨大,它们的动漫产品涌入中国市场后,对国产动漫形成巨大冲击,国内动漫市场被美日等国垄断了。

为什么国门打开以后,中国动漫就被冲击得毫无招架之力?中国动漫与日本、美国动漫的差距到底在哪里?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1.旧观念的束缚。学术界普遍认为,国产动漫的瓶颈之一是旧观念的束缚。第一,题材狭窄,缺乏现代元素。日美等国的动漫作品,选材内容广泛,主题亦深亦浅,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如日本,既从自己的风俗习惯里寻找题材,又从亚洲邻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中寻求宝藏,他们经常把观众带入另一个虚幻的世界,那是与现实不同而又处处体现着现实的世界,这一点很能打动青少年的心。我国动漫作品却题材狭窄,基本上局限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等区域,情节老套,缺少现代元素,故事结构缺乏力量,描写过于单薄,没有多少细节铺垫,从开头能想到结局,失去了动漫的新奇性。第二,动漫形象过于简单化、脸谱化,没有童趣。其实,在动漫作品中,受欢迎的不一定是高大的主角或者完美的正面角色,有时可爱的配角甚至另类角色倒更受青睐。许多受欢迎的动漫形象都不是完美的,有的甚至是笨笨的,身上有不少缺点。但正是这种形象显得格外可亲可爱,充满人性,体现幽默感。

2.“教化”痕迹过重,娱乐性不足。这成为国产动漫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长期以来,中国动漫负载了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主要目的是以生动直观的形象和故事对尚未具备文字阅读能力的低幼儿童进行教育。“动漫是给儿童看”的观念长期影响着中国人,导致“教化”痕迹过重。其实,动漫的功能首先是娱乐,其次是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在愉悦身心的过程中,影响孩子观念的形成。过于重视教育意义的结果是趣味性变得很差。这样的作品,当关起国门的时候,还可以让孩子看下去,当国外引人入胜的动漫大量进入时,在说教和趣味之间,孩子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趣味性。寓教于乐是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很成功的方法。但要掌握好“度”,我国动漫节目中过分的说教,使儿童失去了看动漫的兴趣。寓教于乐没有错,但说教的分量太重,娱乐和幽默不足,让孩子乐不起来,他们自然被外来卡通吸引了。

3.制作成本高,直接回报低。研究者认为这是影响中国动漫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动画片不是为赚钱而拍摄的,拍出来的动画片均成为正片前的“加映片”,属于免费赠阅,后来电视台也是免费播放。80年代后,外国动画片进来了,他们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常以极低价格向中国出售动画片,他们输入中国的动画片有每分钟低于1美元的,也有免费播放的,长期习惯于免费播放动画片的电视台,在市场经济时代也开始付一部分播出费用,但非常有限。这就导致动画市场的极端畸形——制作成本高昂而播出费用低廉,使得动画片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利。当然,进入中国市场的国外动漫也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利,但他们并不以播出市场为盈利环节,主要看重周边产品的开发。例如,美国“孩子宝”玩具公司将《变形金刚》免费送给中央电视台播放,结果,其衍生产品从中国赚走约50亿人民币。而国产动漫,通过衍生产品获利的例子虽然不能说没有,但成功的例子非常少。付出高昂的投入而创作出的动画片不受欢迎,就会出现血本无归的局面。制作方只能尽量减少成本,导致质量下降。

4.产业链缺失。研究者认为产业链缺失是我国动漫滞后的又一不可忽视的原因。无论是欧美还是日本,动漫产业都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在杂志上连载——选择其中受欢迎的作品出版单行本——改编成动画片——制作衍生产品,直至建立主题公园。正是这条产业链弥补了动漫产业投资大、回收慢的缺点,漫画、动画、游戏三者紧密联系。创作优秀的动漫作品和动漫形象,是产业链的始端;开发衍生产品是产业链的终端,也是动漫产业中利润最大、操作空间最广的一个环节,动漫产业70%以上的利润来自衍生产品,因此,能否进入衍生产品开发是一个关键因素。而衍生产品能否成功开发,其决定因素在于动漫产业链的始端,在于能否塑造出观众喜欢的动漫形象。

但是中国动漫产业链发展出现了扭曲,动漫衍生产品的开发困难重重,根本原因是没有受观众喜爱的卡通形象。我国创造的动漫形象很少有受众喜欢的,也很少有潜力发展成为商业形象进而制造出衍生产品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的。我国漫画创作的滞后,成为国产动画原创力、推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卡通形象为观众接受,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电视台不能合理支付播出费的情况下,卡通形象被观众接受的过程就更显艰难与漫长。

5.受众定位不准确。研究者认为,将动漫受众单纯地局限于少儿,从思想上限制了我国动漫的发展。在一些动漫产业发达的国家,动漫的受众面很宽。日本把动画片分成三个等级,分别面向三个年龄层次的受众:3~12岁,12~18岁,18岁以上,以成年人为对象的动画以及衍生产品占到本国动漫产值的一半以上。美国,许多好莱坞大片是根据漫画改编的,如《蜘蛛侠》、《超人》、《绿巨人》,也受到大量成年人的欢迎。从日美等国成功的经验来看,他们的受众十分广泛,有很多作品老幼皆宜,成年人是他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受众群体,也是相关衍生产品的购买主力。而我国动漫作品呈现出低龄化特点。由于我们把动漫定位为低幼教育辅助材料,因此我们的动漫作品一般都是面对低幼儿童的,漫画理所当然被称作“小人书”。动漫儿童化的创作观念使作品出现了幼稚化倾向,题材狭隘缺乏想象力。这直接导致了成年受众的流失,而成年受众恰恰是动漫产品及其衍生产品消费的主体。消费主体的缺失使动漫从大众走向小众,这仅存的小众不具有独立鉴别能力和独立经济能力,他们为产业链的形成和推动所能做的贡献是极为有限的。实际上,从具有一定认知能力的幼儿开始到心智成熟的成年人,都是动漫产品的潜在受众,将动漫局限于儿童,完全是认识误区。

6.人才短缺。不少研究者提出,人才的严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又一瓶颈。动漫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产业,包括文字脚本、漫画、漫画杂志与书籍、动漫电视与电影、音像、游戏、玩具以及周边产品开发、版权交易等各个方面。动漫需要多元化人才,但我国长期不重视动漫专业人才的培养,不重视发展动漫高等教育,导致动漫专业人才非常缺乏。我们既缺少高水平的动漫制作人才,也缺少创造性的动漫编剧和产业化运作与衍生产品开发人才。我国具有大专和本科学历的动画专业人才很少,尤其是缺乏具有动画专业、漫画原创、电脑技术、经营运作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真正的从业人员至今仅有七千至一万人,而全国影视动漫人才缺口在15万人左右,游戏动漫人才缺口在10万人左右。从质量上看,具备艺术和技术双重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稀缺,尤其是优秀的原创性人才更是奇缺。

7.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有研究者认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也是我国动漫产业发展迟缓的致命伤。国内音乐,影像市场,因盗版猖獗日渐萎缩,动画影片的肖像授权,也因仿冒而权益受损。因此,即使拥有专业人才,也难以说服玩具、文具等厂商高价取得授权。一个优秀的动漫作品问世,紧随其后的就是一轮盗版热潮,盗版者不需要制作,不需要宣传费用,因而产品价格低廉,消费者乐于购买。这使得正版产品的生产困难重重。在知识产权保障不力的情况下,很有可能发生成本无法收回的局面。

中国动漫业发展滞后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中国动漫业的振兴和发展需要更新观念,消除滞后因素。值得关注和欣慰的是,目前中国动漫产业已经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中央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动漫产业,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北京、上海、杭州、成都、长沙等城市纷纷建设动漫产业基地;社会对动漫产业普遍认同,产业化概念逐渐清晰;众多高校相继开设动漫专业,为动漫业发展培育新型人才。通过这种全社会的努力,中国动漫业在21世纪完全可以建设成为支撑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产业。

标签:;  ;  ;  ;  

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困惑分析_衍生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