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体例的源头文献-丁声树先生《〈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的改订部分》论文

《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体例的源头文献-丁声树先生《〈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的改订部分》论文

《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体例的源头文献
——丁声树先生《〈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的改订部分》

杜 翔

摘 要 丁声树先生接任《现代汉语词典》主编后,对吕叔湘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很多体例做了变动,这些变动的依据就是丁先生《〈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的改订部分》。这份文件是吕先生《〈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之后呈现《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体例的源头文献,决定了《现代汉语词典》此后的总体框架和基本面貌,在《现代汉语词典》乃至语文辞书编纂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

关键词 《现代汉语词典》 编写细则 改订

2015年夏天,笔者在整理《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资深编审刘庆隆先生(人物简介可参看: 陈骆飞 2006)遗物时发现了《〈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的改订部分》(第二次草稿)油印稿(以下简称《改订》),8开5页,分为8个部分共35条,约0.7万字。文件没有注明时间,但第一页右上角有刘庆隆先生手写的名字和时间,所署时间为“63.4.29”,处于《现汉》试印本完成后、试用本编写的期间。

《现汉》的编写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1956—1960)由吕叔湘先生担任主编,任务主要是成立机构,收集资料,制定细则,正式编写,完成初稿。1960年商务印书馆排印出试印本,收录词语4.3万余条,分为8个分册,其中第7分册专门收录人名和地名,第8分册为检字表。后一时期(1961—1978)由丁声树先生担任主编,任务主要是在试印本的基础上,征求意见,修改定稿。1965年排印出试用本,收录词语5.3万余条,分为两册,不再专收人名和地名。1973年,为应社会急需,利用试用本纸型稍加挖改出版,内部发行。1975年开始,在试用本的基础上再次修订,1978年正式出版,公开发行,此为第1版。

吕叔湘先生担任《现汉》主编期间,于1958年2— 6月经多次修改,亲自制定了《〈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1958〕(以下简称《细则》),分为8个部分共180条,计2.3万字,是《现汉》编纂体例的纲领性文件。200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曾收集《现汉》编纂史料,结集为《〈现代汉语词典〉五十年》一书,《细则》就收录其中。在该书收录的《细则》下编者做了注解:“由于《现代汉语词典》不断地修改、加工,编写体例也会有所改动,1960年排印的试印本已有一些变动,后来的试用本、1978年版本和1996年修订本也都有些变动。”这一注解所说的“后来的试用本、1978年版本和1996年修订本也都有些变动”,其实变动最大的是试用本对试印本的改动。

选择2016年3月—2017年2月入科且无中心静脉穿刺经验的进修医生40名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名,对照组20名。实验组中,男性12名,女性8名,年龄24~32岁;对照组中,男性13名,女性7名,年龄25~34岁。实验组和对照组进修医生中心静脉穿刺相关理论基础知识摸底考核平均成绩分别为(62.7±10.1)分、(63.3±9.8)分。

1961年丁声树先生接任主编后,对吕先生主编的试印本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很多体例做了变动,词典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丁先生当时有哪些考虑?是否撰写了类似《细则》的文件?这次发现的《改订》反映的正是丁先生对吕先生《细则》的改订内容,正是根据《改订》所规定的体例完成了《现汉》试用本,而试用本的编写体例为《现汉》各版本沿用。《改订》是《细则》之后呈现《现汉》编纂体例的源头文献,决定了《现汉》此后的总体框架和基本面貌,在《现汉》乃至语文辞书编纂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价值。

F1:断裂破碎带宽2m,内有大量的断层角砾岩及断层泥分布,是阿克沙克组灰岩和大哈拉军山组酸性-中酸性凝灰岩界线(图3)。

《细则》的8个部分为: 总则;语汇;条目;字形、词形;注音;释义;举例;标志、标点、其他格式。丁先生《改订》也分为8个部分,即: 条目;字形、词形;注音、注解;举例;〈口〉、〈方〉、〈近〉、〈书〉、〈古〉;括号、数字;地名、人名、姓氏;字形或词句需要改动的。两者并非一一对应。本文参照吕先生《细则》,归纳整理丁先生《改订》内容,试图挖掘试印本、试用本编写体例的源头,从中管窥两位主编为《现汉》所描绘的蓝图。

一、 “词本位”编纂理念的深化

1956年为了给《现汉》的编纂进行方法和理论上的准备,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组织人员集体撰写了《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编纂法》(以下简称《编法》)。邹酆先生在研究《编法》时回顾了“词本位”字词典编纂理念。他指出,我国字词典因袭“字本位”思路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五四时期,曾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20世纪40年代,魏建功先生等深感字词典未能正确处理文字与语言的关系等积弊之害,拟议编一部以词为主轴的字典,这一愿望在50年代初他主编的《新华字典》中得以实现。

《编法》针对词典的选词指出:“选词应该从实际的语言出发,以在普通话句子结构中分析出来的‘词’为单位,不以汉字为单位。”“现在不能单独使用而富有构词能力的词素,为了便于人们明了它的意义,也应该收进词典,用[ ]号括起来,表示它跟‘词’不同。例如‘木’、‘机’、‘器’、‘视’作[木]、[机]、[器]、[视],各列为一条。”邹酆先生满怀激情地指出: 《编法》“高举现代语言学的大旗,强调要在词典编纂中建立‘词’的观念,而以‘词’为单位正是‘词’的具体化与实践化。《编法》是词典领域与‘字本位’传统观念决裂的宣战书,是我国现代词典学初步形成阶段词典观念更新与词典编纂改革的出师表。”吕叔湘先生的《细则》则在词典编纂实践中具体落实了《编法》提出的编纂思想。

按照“词本位”编纂思想,1953年出版的《新华字典》已将多字条目作为独立意义单位处理为大字头,《细则》沿用了这一做法,并落实在《现汉》试印本中。《细则》第15条规定:“复音单词作一个单位收。其中单字不另收。如: 收‘徘徊、薏苡’,不收‘徘、徊、薏、苡’。‘狼狈、膏肓、凤凰’之类虽然可以分开讲,但实际上已经成为单词,也不分收单字。‘牛蒡、蚂蟥’之类也作为复音单词收。这些单词的第二字都列入检字表。”第28条规定:“多音单词也可以领合成词或词组。如【蝴蝶】领【蝴蝶花】、【蝴蝶领】。”试印本中,“菠”立为字头,领起词目“菠菜”,紧随其后“菠萝”又被立为字头,领起词目“菠萝蜜”。其他如“荏”“荏苒”,“依”“依稀”,“犹”“犹豫”,“蚩尤”“蚩蚩蝇”均列为大字头。

1. 取消多字条目做大字头

按照“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这个对所有语言都适用的标准,多字词“葡萄、蝴蝶”与单字词“爬、山”一样,都是一个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这是“词本位”编纂思想的理论基础,试印本据此都立为大字头。但多字条目做大字头在实际操作上有难度。以《细则》中列举的多字条目做大字头处理的条目为例,试印本并未按照《细则》一一落实,如把“徘徊、薏苡、牛蒡、蚂蟥、蝴蝶”列为多字条目大字头,而把“狼狈、膏肓、凤凰”放在“狼、膏、凤”的单字大字头下,并不作为多字条目大字头处理。周荐先生(2013)指出:“‘试印本’中一些单纯词的多音节成分,也被拿来用作‘字头’,例如‘咿呀、璎珞、喁喁、伛偻’。除此而外,一些非单纯词的多音节成分,也被拿来用作‘字头’,例如‘爸爸、摆子、萨满教、萨噶达娃节’也被置于大字号的【】内成为字头,只要其下不再有以其为词根构成的词的情况存在。”相同情况有不同处理,或者不同情况有相同处理,凸显出确定多字条目大字头的立目标准很有难度。

试印本突出了常用的语文用字,便于读者重点掌握社会用字中的核心部分。但专名用字、冷僻字不收入正文,打入另册,只列常见音和进行只言片语的释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辞书的完整性和查考性。《改订》要求把专名用字、冷僻字移入词典正文,跟常用字一样作为大字头,并给冷僻字加上特殊标志。《改订》第4条:“常用字大字头外面的黑括号一律删去,但稿片上暂不改动,付印时总批一句即可。”第5条:“冷僻字的大字头,铅字的字体和尺寸跟常用字大字头相同,但在外面加细方括弧,‘[ ]’,以示区别。”(按: 这一体例试用本改在释义前标“”表示,1996年修订本改标〈书〉,跟原有的释义书面语标记〈书〉混同)

《改订》取消多字条目大字头,只给单字出大字头,凸显了字的地位。赵元任先生(1975)曾提出:“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字’是中心主题。”吕叔湘先生(1980)也指出:“‘词’在欧洲语言里是现成的,语言学家的任务是从词分析语素……汉语恰好相反,现成的是‘字’。”徐通锵先生(1994)曾提出字本位理论。汉字绝大多数对应于汉语的语素,很多现代人视为联绵字、不能拆开解释的语言单位从历史溯源上还能分析。(沈怀兴 2013)笔者曾向刘庆隆先生请教过试用本取消多字条目大字头的原因,刘先生告诉笔者,丁先生曾说过字才是汉语中最根本的问题。《改订》的改动印证了这一观点。应该指出的是,单字大字头除了通常理解的“以字统义”功能外,在字词典中还起到检索功能。如联绵字“徘徊”中的“徘”单字无义,不具备“以字统义”功能,但具有检索功能,让读者在“徘”单字下能检索到“徘徊”一词。联绵字的有些单字能被赋予意义,仍以“徘”为例,《汉语大词典》的“徘”字下收录了“徘翔”一词,释义为“盘旋飞翔”,“徘”为“徘徊”的缩略,被赋予了“徘徊”义。只给单字立大字头考虑了单字的检索功能,又给单字的语义赋值留下了空间。《改订》确立的这一编排方式为《现汉》历次版本沿用。

顺便说一下提示条目【】的使用情况。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国语辞典》(商务印书馆1937—1943)字头和词目所用字号相同,方头括号仅用于字头,不用于词目;1957年出版的《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字头使用了大字号,词目字号与注释所用字号相同,方头括号仅用于词目,不用于字头。试印本里字头的单字和多字条目都用了大字号,词目字号与注释所用字号相同,方头括号用于字头和词目。周荐先生(2013)指出:“字头既然不会与其他文字形式混淆,再将其置于【】内,不但不会达至醒目的目的,反而会造成混淆,让人分辨不清字头和词目。”试用本取消了置于大字头的【】,恢复到《汉语词典》的做法。

学生的生活经历是“作文”的源泉,虽然学生并不缺少生活,但很多孩子不善于感受生活。因此教师应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用心感受的能力,让他们感悟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色彩斑斓,真正明白生活就是作文。

2. 取消了多字条目首字的右肩标号

魏建功先生编写《新华字典》的总体例是“以音统字,以字统义,以义统词”。试印本也注重揭示单字大字头和用此字组成的多字条目之间的意义隶属关系,在相应的多字条目第一字右肩上有相应的标号。《细则》第26条:“单字分1、2的,各为字头,用此字组成的条目按意义分别隶属。”第27条:“语汇组里各条目的首字一定是跟字头在意义上相联系的。如首字的意义与字头联系不上,就排在语汇组之后,并用表示。”如:

【乔1】 qiáo高: ~木。

【乔2】 qiáo ① 假(扮): ~装。② 装腔作势: 拿~。

【乔木】【乔其纱】【乔迁】【乔2装】

(《现汉》试印本)

其中,“乔木”“乔迁”与“乔1”意义相隶属(省略右肩标号“1”),“乔2装”与“乔2”意义相隶属,“乔其纱”是音译词,与“乔1、乔2”意义都不相隶属,右肩标号为“”。

“以字统词”实质内容是“以字统义,以义统词”,揭示了字词之间的意义联系,杨金华先生(2005)曾探讨语文词典以字带词的条目布局问题。试印本这种做法只限于大字头分项的情况,没有细化到按照单字的义项统领多字条目,一般而言,大字头分1、2的,各大字头要么有不同的来源,要么在现代共时层面语义之间很难看出联系,在“以字统词”方面所起的实际作用不大。周荐先生(2013)评述“以在词首字的右肩加标数码的办法并不能解决多义字头的义项问题”,他进一步指出“如果我们将‘试印本’对同形词做标记的方法吸收过来,对繁简体字进行标记,可能会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词典的功能,大有益于读者。”《改订》修订了这一做法,第1条规定:“多字条目第一字右肩上的标号(°、234等)一律取消,但大字头右肩的数码仍保留。”试用本做了修订,为以后各版沿用。

趋向动词“起、起来”在插入成分时读音也有变化。同类情况还有“上来、上去、下来、下去、出来、出去”等。《改订》第12条指出:“‘起(来)、出(去)、上(来)、下(去)’这类表示趋向的词语,可以单用,也可以用在动词后头。单用时,‘起、出、上、下’一律重读,‘起来、出去、上来、下去’一律前一字重读,后一字轻读。用在动词后头时,‘起(来)、出(去)、上(来)、下(去)’全都轻读。可是插入‘得、不’以后,‘起(来)、出(去)、上(来)、下(去)’又全都重读。”接着用“起、起来”为例说明:“如果在‘拿得起来’或‘拿不起来’的‘起来’两字中间再插入宾语,‘来’字仍然轻读,如‘拿不起枪来’ná ·bù qǐ qiāng ·lái。在条目注音中,这样的‘起’和‘起来’就注做∥·qǐ和∥·qǐ∥·lái,表示用在动词之后做宾语,中间可以插入其他成分,语音上有轻重的变化。”

《改订》沿用《国语辞典》轻声字前使用中圆点“·”的体例推陈出新,对那些给时轻时重的音节,在保留中圆点“·”的基础上注调号,创造了一个新的词典体例,使注音标注更为精细化。试用本凡例采用了《改订》以上两条内容。

试用本取消了多字条目大字头。《改订》第3条:“有一个字就出一个大字头。两字和两字以上的大字头一律取消,取消后有的可以归到适当的大字头底下,如【流苏】;有的则须另立大字头,如【磅礴】。”

按照《汉语拼音方案》的规定,轻声不标调号,如“薄荷”注为bòhe,“稀里哗啦”注为xīlihuālā。试印本沿用《国语辞典》的体例,在轻声字前使用中圆点“·”,起到提示轻声音节的作用。如: 庄稼zhuānɡ·jiɑ、清楚qīnɡ·chu。

精致的火把高举,参星到了东南隅。 今晚是怎样的晚上,看见这样好看的闺女。 你呀,你呀,该把这个好闺女怎么办。

4. 创立异形词并列词目的体例

异形词整理是语文词典的一个重要内容。《细则》把多字词之间的异形关系(《细则》称为“异体”)与单字之间的异体关系采用同样体例表示,第44条规定:“多音词如有异体,采取下列写法: 【阑干】(栏杆)、【背晦】(悖晦)、【觱篥】(觱栗、筚篥)。不采取【阑(栏)干(杆)】的形式。”即确定一个词形为正体,其他词形用括号附列其后。

试用本创立了异形词并列条目的体例,但在凡例中没有交代理由。我们在《改订》第9条中找到了处理依据:“【把势】注末加‘也作把式’的注,是表示推荐‘把势’的写法,不推荐‘把式’的写法。有时几个写法都有根据,就把几个写法同时并列为一个条目(用得比较多的列在前面),注末不加‘也作××’的注。例如【耿直】、【梗直】、【鲠直】 gěngzhí,【想象】、【想像】 xiǎngxiàng。”

《改订》所指出的“几个写法都有根据”这一条很重要,它揭示了试用本异形词并列条目处理的缘由。这样试用本处理异形词有了三个层次: 异体加括号附列在正体之后,如: 【仿佛】(彷彿、髣髴);几种写法并列,如: 【鱼具】【渔具】;注解后加“也作某”,如: 【缘故】……也作原故。李志江先生(2002)曾对《现汉》异形词处理的层次进行探讨。

5. 依据拼法不同给离合词分条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站和软件开发在近年来快速发展,并由原来传统的单机应用架构演变为分布式集群应用架构,零散的数据经过分布式应用架构体系集中统一管理,网络数据信息爆炸的时代带来的效应就是大数据技术的产出,进而推动分布式计算和未来智慧城市的发展。

《现汉》给这类中间能够插入其他语言成分的词注音时,在两个音节中间加上“∥”作为一种标志。如果离合词和非离合词之间语义有联系,试印本在词目后的注音中加离合标志“∥”,并在非离合的义项号后括注注音。如:

借款 jiè∥kuǎn ① 向人借钱或借钱给人…… ② (jièkuǎn)借用的钱……

山东明确,自2019年起,面向在乡镇基层工作或创业的高校学生,每年遴选1000名基层管理人才、1000名基层专业技术人才、1000名基层创新创业人才,纳入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后备人才库。2019年到2022年,确保每年每个乡镇有两个岗位用于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并在“青年优秀人才引进计划”中设立乡村人才专项,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创业。

(《现汉》试印本)

试用本把能离合的义项和不能离合的义项分立条目,依据是“拼法不同”。《改订》第1条:“多字条目拼法不同时,分列条目。如【借款】 jiè∥kuǎn和【借款】 jièkuǎn分成两条,能拆的排列在前。”

拼法不同的情况而分条的还有大小写问题,如:“刘海儿”有专名和一般语词两种,大小写不同,试用本也分为两条:

刘海儿 Liú Hǎir ① 传说中的仙童…… ② (liúhǎir)妇女垂在前额的一层平整的短发。

(《现汉》试用本)

第5版修订时,把语义有联系的离合词处理为一个词的两个义项,在能够插入成分的义项上标注“(-∥-)”。如“借款”处理为:

借款 jièkuǎn ① (-∥-)动…… ② 名……

(《现汉》第5版)

另外,对复合词中语义有联系、因大小写不同而分条的也做了归并。如“刘海”处理为:

(1) 提高碳纤维生产能力和水平。目前,我国相关产业的发展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投入商用的CFRP大都来自国外。国内应加大相关产业的投资力度、更新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能力,使相关产品质量尽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刘海儿 liúhǎir 名 ① (Liú Hǎir)传说中的仙童…… ② ……

(《现汉》第5版)

第5版修订大致回到了试印本的体例上。上述两种体例的不同,源于判断词语同一性问题标准,(杜翔 2015)《改定》因“拼法不同”而分立条目,看似是形式问题,其实拼法反映的是语言单位性质,如大小写区分的是专名和语文词,离合标志“∥”区分的是语和词,《改定》把不同的语言单位性质作为区分的先决条件,自有其体例上的通盘考虑。

天要亮时,思雨才迷糊了一小觉。起床洗漱后,还是觉得昏昏沉沉。他去餐厅用早餐时,那些熟悉的服务员们,看他的眼神有些异样。在餐厅遇到了小林经理,小林经理也只冲他讪讪地笑了笑。没有像过去那样同他热情招呼,或简单说几句话什么的。思雨心里明白了八九分。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简单用完早餐走出餐厅时,他在心里做了个决策:以后公司的定点宾馆应该换一家了。他在这里已经背了一个很大的黑锅。

二、 微观体例的精细化

1. 创立可读原调的轻声词标注体例

由于把专名用字移入词典正文,《改订》设立专门章节(七、地名、人名、姓氏)对“地名、人名、姓氏”字头的处理做出详细规定。

2. 明确〈口〉、〈方〉、〈书〉使用范围并调整相关标记

3. 冷僻字、专名用字移入词典正文

《编法》指出:“构词能力非常薄弱的词素不必另列为条目,例如‘耿直’的‘耿’,‘花卉’的‘卉’,‘马蜂’的‘马’,‘当然’的‘然’,‘几乎’的‘乎’。”试印本正文只收录常用的语文用字,专名用字、冷僻字只在检字表反映,不收入正文。凡例指出了收录单字的范围:“本书的单字,除本身是单词的以外,兼收有构词能力的词素和见于成语中的文言单词,……以上范围内的单字共约6000个。”“现代只用于姓氏、人名、地名的字,如‘冯’、‘邓’、‘鑫’、‘钊’、‘坻’、‘盩厔’等,以及一般罕用字,如‘旒’、‘蓍’、‘筮’、‘笥’等,不收作条目,但都列入检字表,注音并作简单的释义。以上范围内的单字共约3000字。”

普通话中有些轻声词在插入“得、不”时需要读原调。《改订》第11条指出:“有一类词如‘看见、听见’等,末一音节轻读,但是中间加上‘得、不’末一音节就要重读,这种时轻时重的音节,一律在音节上注调号,在音节前加双斜横杠和黑圆点。如: 【看见】 kàn·jiàn,表示在‘看见’中‘见’字轻读,在‘看得见、看不见’中‘见’字重读。试印本注解中有关这类读音的‘(轻声)、(两字都轻)、注意’等注文一律删去。”

前苏联对两个长期注水开发的稠油油藏原油性质进行了跟踪对比,分析后发现:随着水驱的进行,采出油轻组分含量高于剩余油,而剩余油中胶质、沥青质含量比采出油高,随水驱采出油量的增加,地下剩余油的黏度也不断增加[9]。胜利油田多个稠油区块的实际原油分析化验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结论。胜利油田水驱普通稠油油井S328-2,1999年4月测得其原油黏度为1.780Pa·s,随水驱进行其原油黏度不断上升,2011年5月其黏度上升到了4.188Pa·s,黏度增加了2倍多(图3)。

〈口〉、〈方〉、〈书〉用来提示词语的不同来源,《改订》第18条、第19条、第21条逐个说明,进一步明确其使用范围。

关于〈口〉的使用,指出“口语里的词,如书面语里没有相应的词”和“书面语和口语都通用的词”都不标〈口〉。换句话说,口语词只有在书面语里有对应词的情况下才标〈口〉。标〈口〉和标〈方〉之间的区别在于“标〈口〉的词,必须是广大人民群众所通用的。仅某一地区(即使是北京)通用的口语词按方言处理,不标〈口〉”。

关于〈方〉的使用,指出“方言词在书面上,特别是在政策、法令或国家领导人的著作里出现的,一般不标〈方〉”,说明了方言词进入书面语后向通语词的转换。另外,《改订》也区分了地域词和方言词,指出“注解中已指明某地区使用的词(如‘埕、垸’)”“某个地区特有的名物词(如‘簖’)”都不标〈方〉。

关于〈书〉的使用,《改订》指出成语和单字不标,指出“成语不标〈书〉,【分崩离析】条试印本标〈书〉,应删去”和“单字不标〈书〉,文言虚字例外”。

根据文献[15],预想故障k发生后,支路j的故障态有功潮流可描述为其基态有功潮流及所开断各支路基态有功潮流的线性函数,即

为了与“古代、旧时”等表示历时标记的限定词表述相一致,《改订》把试印本的〈近〉调整为“多见于早期白话”,也作为释义行文的一部分。第20条规定:“取消〈近〉的标志,一般在注末加‘(多用于早期白话)’的括注。稿片中凡有‘多见于近代小说、戏曲’,‘多见于戏曲和近代小说’一类的括注都应改为‘多见于早期白话’。”《改订》把〈口〉、〈方〉、〈书〉语体标记和“旧时”等历时标记做了区分,指出:“原标〈口〉的词,如已指明‘××的旧称’、‘旧时……’的,或旧社会所用的口语词而现在已失去生命的,都不标〈口〉”(第18条);“有些在过去流行较广的方言词,注释中已有‘旧时……’字样,不标〈方〉”(第19条);“有些已在注释中指出“旧时”或朝代名的,也不加这类括注(笔者按: 指‘多用于早期白话’)”(第20条)。

另外,《改订》为了交代字的假借关系,新增〈古〉的标志,第22条规定:“新增〈古〉的标志,只用于少数假借字条目。如: 【弟】 dì……〈古〉又同‘悌’tì。”需要注意的是,〈古〉的标志提示的是字际关系,与〈口〉、〈方〉、〈书〉的语体标记不属于一个范畴。

3. 创立适用义项提示符号“‖”

在多个义项的情况下,《现汉》在“也说……”“也叫……”“也作……”“注意……”等前面,用“‖”来表示“‖”后面的情况也适用于以上各个义项。这一体例是《改订》所规定的,第6条规定:“合成词或成语中如有不同的写法,加‘也作……’的注。适用于一个义项的,注在该义项之后。适用于某几个义项的,分别在各该义项后头加注。适用于全部义项的,注在全条之末,注前加‘#‖’(表示空一格再加双杠)。如‘【把势】 ① ……。② ……。③ ……。#‖也作把式。’”“#‖也作把式”表示在“‖”前“把势”的3个义项都可以写做把式。反过来,如果前面不加“‖”,表示只适用于本义项。如:

年轻刑警听着听着,嘴巴不知不觉地张大了,一条涎水悄悄打红嫩嘴唇角往下流。负责笔录的中年刑警咳了一声。年轻刑警一个激灵,立刻正襟危坐,跟着威严地咳了一声,说,你,继续交代。

话筒 huàtǒng 名 ① 发话器的通称。② 传声器的通称。③ 向附近许多人大声讲话用的类似圆锥形的筒。也叫传声筒。

(《现汉》第1版)

表示只有义项③的物品也叫“传声筒”。

《改订》第8条还规定:“跟义项有关的‘也说、也叫、注意’等,一律照第6条的办法处理。”把这一体例推广到“也说、也叫、注意”。

4. 统一字形或词句等行文表述

《改订》还对字形或词句等需要改动的个别情况做了规定。如在字形上,区分“像”与“象”,注解中凡表示“如、似”意思的一律用“像”;“其它”写为“其他”;“袪痰”写为“祛痰”;“重叠”的“叠”,不用“迭”字。如在词句上,“如……等都是”,删“等都是”;“见下条、见以下各条”统一表述为“见下”;“有的地方叫”表述为“有的地区叫”;“也写作”表述为“也作”(但“也译作”不改);汉字偏旁条目“即……等字……的部分”中的“即”改“如”;“一、两个”“三、四十斤”等一律作“一两个”“三四十斤”等,不在中间加顿号。

三、 余论

除了《改订》这一文件外,笔者在刘庆隆先生保存的资料中,还发现了一些中国社会科学院词典编辑室平时讨论问题的记录稿和丁先生的修改手迹,从中可以窥见丁先生主持词典编纂时的工作场景。举其中部分内容说明:

关于“另见音”的体例

a) 不同的音一般都另出条。如: 的dì,的dí,的·de。

b) 复合词中的轻声,一般不另出条。如[爱人] ài·ren,人不另出轻声条。但[胳臂] gē·bei的臂·bei,[衣裳] yī·shɑng的裳·shɑng等另出条。

c) 复合词中的轻声字未出单字条的,出轻声条。如[葡萄] pú·tɑo的萄·tɑo、[琵琶] pí·pɑ的琶·pɑ等。

d) 固定格式中的变调字,不另出条。如[沉甸甸] chéndiāndiān的甸diān,[热腾腾] rètēngtēng的腾tēng,[黑咕隆咚] hēi·gulōngdōng的隆lōng等不另出条。

随着高校的扩招及扩建,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应用业务越来越多,网络负荷越来越重,逐渐超出了原有网络的承受力,多数校园网络需要改造及扩容[1-4].校园网的更新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原有的网络体系结构是否合适,能否进一步扩充;从资金及技术2个方面考虑更新方案是否可行等.因此,如何对现有网络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后的网络能否满足实际应用需求,值得深入探讨.

e) 复音象声词中的变调字,如单字不做象声词用的,不另出条。如[刺棱] cīlēng的棱lēng不另出条。

人们出游的时间段主要是春夏秋季方式主要是和家人、朋友、同事一起,而且他们更加青睐观光类、文化旅游类和度假类产品。

以上内容讨论了“另见音”是否出条的各种情况,与词典凡例相比,呈现内容更为细致。“另见音”作为“关于体例的一些问题”附列于“1963.7.27存底”的题为“讨论问题”的文件后面。那份“讨论内容”文件包括类推简化字的范围、字音拼写、注释、例句、〈成〉〈书〉等帽子、补充字(难字)、轻声字的排列等,涉及词典编纂的方方面面。这类讨论还留存多份文件,正是通过这种燕子垒窝的不懈努力,才铸就了《现汉》这一丰碑。

从《编法》《细则》到《改订》,体现了辞书理论对编纂实践的指导作用,更体现了“词典编纂质量与理论研究质量,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任何编纂原则与方法都必须经过‘不断的修订’,才能逐步趋于完善”(邹酆 1998)。《改订》根据汉语特点,完善了“词本位”编纂思想,在总体继承《细则》框架的基础上,在词典的整体设计和具体处理上做了优化。吕叔湘、丁声树先生两位主编及和刘庆隆先生等老一辈辞书人理论研究紧密联系编纂实践的科学精神,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是今天辞书编纂与研究工作需要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参考文献

1. 陈骆飞,刘庆隆.辞书编纂六十年.辞书研究,2006(1).

2. 杜翔.整体同源——复合词同一性的认定基点.∥中国辞书学会语文辞书专业委员会编.中国辞书论集(第9辑).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3. 李志江.《现代汉语词典》异形词处理的层次.辞书研究,2002(6).

4. 吕叔湘.语文常谈.北京: 三联书店,1980: 45.

5. 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1958).∥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五十年.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4.

6. 沈怀兴.联绵字理论问题研究.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3.

7. 苏新春,徐婷.《现代汉语词典》标“书”词研究——兼谈与古语词、历史词、旧词语的区别.辞书研究,2007(1-2).

8. 徐通锵.“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的眼光”.世界汉语教学,1994(3).

9. 杨金华.关于改进语文词典以字带词的条目布局的设想.辞书研究,2005(4).

10. 赵元任.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王洪君译.∥赵元任.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和发展——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选.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11. 郑奠等.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编纂法(初稿).中国语文,1956(7-9).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试用本,第1—5版).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0、1965、1978、1983、1996、2002、2005.

13. 周荐.《现代汉语词典》试印本对领头字词的几种处理方式——语文词典编纂技术问题琐议.辞书研究,2013(4).

14. 邹酆.论《中型现代汉语词典编纂法》(初稿)对现代词典学的贡献.辞书研究,1998(3).

* 1909年3月9日,丁声树先生出生于河南省邓县(今邓州市)。谨以此文纪念丁先生诞辰110周年。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北京 100732)

(责任编辑 马 沙)

标签:;  ;  ;  ;  

《现代汉语词典》编纂体例的源头文献-丁声树先生《〈现代汉语词典〉编写细则的改订部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