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和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技术论文,第一生产力论文,理论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一贯重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早在1978年他就明确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并且指出:‘生产力也包括科学。’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84、85、85、85、93、84、83、94页。)1988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274、279、108。)这里非常明确指出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这就科学地规定了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中,必须把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这对推动和加速社会主义四化建设有着巨大作用。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是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思想,并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论断的内在含义。早在一百多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共产主义学说的过程中,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研究了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科学地分析了科学技术在社会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一文中指出,“生产力里面也包含科学在内”,“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力量”(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卷,第7册,211页。)。
首先,邓小平同志在继承了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基础上又发展、丰富了这一思想。他说,“生产力的基本因素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什么关系呢?历史上的生产资料,都是同一定的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同样,历史上的劳动力,也都是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力。”(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84、85、85、85、93、84、83、94页。)
从科学技术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来看,科学技术同劳动手段的结合过程,也就是科学技术改造劳动手段的过程。劳动手段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就是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并对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科学技术同劳动对象的结合过程,也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类深入探索和开发自然资源,使更多的自然因素并入生产的过程。
从科学技术同劳动力的关系来看,科学技术和劳动力的结合过程,就是使劳动者成为“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84、85、85、85、93、84、83、94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过程中人的智力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将越来越多地以体力动力为主转向以脑力劳动为主,当科学技术发展到更高水平,劳动工具进入综合自动化结构阶段的时候,对劳动者智力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邓小平同志说:“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需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84、85、85、85、93、84、83、94页。)这就是说,劳动者的智力在科学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和发展,会大大推动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向前发展。
其次,邓小平同志在深刻总结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针对现代社会生产力各构成要素的深刻变化,在反复论证要重视科学技术对发展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气魄和理论勇气,第一次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把马克思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理论推向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他说:“革命事业需要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科学事业同样需要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只有有了成批的杰出人才,才能带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84、85、85、85、93、84、83、94页。)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是社会生产力中最富于开拓精神的一部分。他们按照社会的客观要求和客观自然规律去进行艰苦的创造性的研究、探索工作。通过积极、艰苦的研究和探索,揭示出社会和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获得改造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提出新的理论和科研成果,国际、国内大量的事实证明,杰出的科技人才是新的生产力的重要代表。
这一理论,也深刻揭示并充分肯定了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知识分子在改造自然、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速培养大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现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直接的生产力迅速转化,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革命最活跃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现代物质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成为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关键。据统计,第一次科技革命,使世界工业总产值成10倍地增长,使社会在100 年内创造了比过去世代的创造还要大的生产力;第二次科技革命,在100 年间使世界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0倍;本世纪初,大工业生产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中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比例为5%~20%,70年代这个比例已增到60%~80%, 有的部门甚至达到100%。 整个世界经济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物化在商品中的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技术等为代表的高科技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新产业革命的到来,导致了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当今世界发展高科技产品,以占领市场为许多国家的重要的经济战略方针。谁先掌握了新科技,谁就能在世界竞争中争雄,谁在高科技领域中落后,谁就要遭到欺凌。随着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进步,科学技术渗透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它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中起主导的、决定作用的因素。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一系列新兴的工业,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半导体工业、宇航工业、激光工业等,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84、85、85、85、93、84、83、94页。)这些科学技术成就直接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结构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在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速度发展的生产力,并发挥它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中的主导和领先的作用就日益鲜明。
(二)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在改造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表现在:它能够影响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的变革。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上某些重大的科技发明,往往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在人类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蒸气机和自动纺织机起了比当时革命领导人更为重大的作用,这就深刻地说明了科学技术和知识分子在改造社会、促进生产力发展中的重大积极作用。
从社会变革的根源来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而科学技术是通过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来表现它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代内,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革命的精神力量等两个方面。在现今时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有了很大的扩展,技术密集型产业的不断崛起,使社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国际经济和政治关系发生较大的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旧的价值观、道德观也受到极大的冲击,促进了新观念的产生。
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知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使发展科学技术成为造福于人类的崇高事业,成为实现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的力量源泉。也就是说,当科学技术与社会主义制度、与人民群众的实践、与科技知识分子的不畏劳苦的创造精神,与四化建设事业有机地相结合就可以创造出人间的奇迹并发挥其伟大的革命作用。因此,邓小平同志经常地、反复强调发展和利用现代高科技的重要性。他说:“世界上一些国家都在制定高科技发展计划(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西欧的尤里卡计划——作者注),中国也制定了高科技发展计划(指:《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下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不论“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现代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个领域的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274、279、108。)我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不可能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没有科学技术的高速度发展,也就不可能有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84、85、85、85、93、84、83、94页。)
(三)
我国正处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已经成为一股强大的洪流,并推动着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经济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也是一场革命。这场革命对于我们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管理体制和经济思想,特别是对于我国较低的科学和文化水平是一场严重的挑战。在这场挑战中,最根本的、最关键的、最本质的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深刻地说明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的社会中,不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是很难从事现代化的生产劳动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讲,“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四个现代化的进展,大量繁重的体力劳动将逐步被机器所代替,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体力劳动会不断减少,脑力劳动会不断增加,并且,越来越要求有更多的人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274、279、108。)体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逐步减少、脑力劳动在生产过程中的逐步增加,已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总趋势。据有关资料,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和脑力支出的比例表明,在机械化的初级或低级阶段为9∶1;在中等机械化的阶段为1∶4; 在自动化较高的阶段为1∶9。 发生这种巨大变化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是进一步促进生产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劳动者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要求劳动者具有较丰富的科学知识,以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要求;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必然是要求把科学技术与生产力进一步有机地结合起来,劳动者既是有丰富科学知识的人,又是从事实践的操作者;既是能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又是能从事体力劳动的全面发展的新人。世界历史反复证明,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同时也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提高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也就必然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知识分子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科学技术在人民群众中的普及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在沟通广大人民群众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事业上,知识分子负有直接的更加重大的责任。邓小平同志说,我们的国家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要注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做到技术上、生产上不断有新创造和新纪录。全国有几十万个企业,几十万个生产大队,只有每个企业和生产大队都来大搞技术改造,大搞科学实验,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广泛地在工农业中得到应用,才能多快好省地发展生产。”同时,又要大力抓好专业科学研究工作,“专业的科学研究队伍,是科学工作的骨干力量。没有一支强大的高水平的专业科学研究队伍,就难以攀登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峰,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也难以持久深入地一浪高过一浪地向前发展。”(注:《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84、85、85、85、93、84、83、94页。)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过程中,一是要注意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和专业科学研究相结合,二是要充分发挥专业科学研究队伍的骨干作用。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和衷共济,大力协同,努力攻克科学保垒,攀登科学高峰。如1987年以来“星火计划”已累计安排项目3万多个, 新增产值近500亿元。“863计划”从开始以来, 已在五个主要领域取得研究成果400多项。在全国的一些大中城市和开放地区已建成高新技术开发区27个,已确定新技术产业化的“火炬”项目2700多项,开发出高新技术产品几千种。这些都说明在党的领导下,广大科技人员进一步同人民群众相结合,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就一定能够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创造出高速度发展的生产力,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事业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