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健身现状与服务体系构建&以上海市农民工为例_进城务工人员论文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群健身现状及服务体系的构建——以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群体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服务体系论文,海市论文,务工人员论文,现状及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1)05-0001-03

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现象,并引起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流动人群的体育健身就是其中之一[1]。虽然各领域的学者对此关注并研究,但这些研究更多地偏重于流动人口的状态描述,以及对流动原因和产生后果的分析,而对其生活方式及体育健身和建立科学的健身服务体系的研究则显得相对单薄和不足,然而,进行这方面的应用性研究则更具有现实的价值。本课题选择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代表的流动人群为研究对象,对城市流动人群的健身服务体系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将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全面实施和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稳定以及城乡体育的互动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2]。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上海市流动人群现居住地工作单位及个体调查:建筑业调查6个单位,发放问卷180份,涉及流动人口2896名;酒店服务业调查五星级4个单位、四星级4个单位、三星级3个单位,合计11个单位,发放问卷200份,涉及流动人口854名;大型超市调查4个单位,发放调查问卷100份,涉及流动人口985名;小饭店调查6个单位,发放问卷60份,涉及流动人口174名;菜市场调查5个单位,发放问卷50份,涉及流动人口968名;理发业调查6个单位,发放问卷60份,涉及流动人口122名。合计调查38个单位,发放调查问卷650份,回收645份,回收率达到99.2%,涉及流动人口合计5999名。进行为期一年多的调查时间。

1.2 研究方法 调查法(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流动人群体育健身现状调查

2.1.1 对上海市部分行业流动人群基本情况的调查 主要来自江苏、浙江、安徽,部分来自于宁夏、黑龙江、四川、山东等地;其中男性约占总人数的57.6%,女性约占总人数的42.4%,平均年龄为28.8岁;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约占总人数的67.3%,高中、中专学历约占总人数的32.7%(表1)。该部分流动人群属青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且文化程度偏低。

2.1.2 流动人群个体居住时间及流动目的调查 从总体上看,居住时间半年的流动人员约占总人数的7.7%,一年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61.7%,两年以上的人员约占总人数的30.6%;流动目的:感受生活的约占41.2%,赚钱回家的约占93%,留城发展的约占16.3%,而其他原因的约占总人数的12.5%(表2)。可见,流动人群中居住一年的人员总数较多,而赚钱回家所占的比例最高。说明流动人员并不愿意长时间在外流动,而是迫于生活的需要,暂时外出赚钱,最终会返回家乡生活。

2.1.3 流动人群个体业余时间参加的休闲活动调查 流动人群个体业余时间参加休闲活动主要的内容是看电视,占总人数的98.2%;其次是打牌、玩麻将,占总人数的87%;文化娱乐、上网(聊天、游戏)、体育活动、听音乐、上街购物、家务劳动等均属少数人的休闲活动(图1)。没有人参与看电影和旅游的活动。另外,流动人群在回答了解体育的基本途径和参加体育锻炼形式的问题时,六个职业中绝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看电视了解体育。

图1 流动人群个体业余时间参加的休闲活动

就星级酒店而言,有32%的流动人员参加体育活动,有16%的流动人员到经营性场所参加体育运动。利用业余时间或双休日到健身房和其他健身场地进行锻炼,目的是为了健身,部分是为了减肥。参加的运动项目主要有乒乓球、羽毛球和篮球;其次是踢毽子、跳绳、拔河;偶尔进行游泳、长跑、排球、自行车、旅游、打牌、保龄球、运动会、团日活动等。建筑业、大型超市、小饭店、菜市场、理发业的流动人员属于体力或重体力劳动者,每天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较少,体育锻炼只能说是他们的一种愿望。

2.1.4 影响流动人群个体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调查中认为经济能力是影响流动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的占总人数92%,锻炼时间的占总人数6%,体育场所的仅占总人数2%。可见,经济能力是影响流动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3]。

2.2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构建

2.2.1 建立多级网络管理模式 首先,构建宏观的管理系统(图2)。内容有:流动人群源头和现居住地省市县的体育管理部门,以及现居住地社区和流动人群的管理部门。宏观管理系统的主要职能是从整体上了解流动人群的基本情况,统筹协调流动人群源头与现居住地的体育活动计划安排,并保证和处理有关专项经费的使用等工作事宜[4]。

图2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宏观管理系统

然后,确定微观的管理系统(图3)。微观管理系统是由现居住地流动人群管理部门、社区体育指导员,大中小学体育教师,体育俱乐部、体育单项协会的教练员,流动人群中的体育骨干等组成,其职能是负责体育健身指导[5]。

图3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的微观管理体系

最终,形成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全方位的多级网络管理模式(图4):全方位的多级网络管理模式由一级、二级、三级管理部门组成。一级管理由现居住地体育局和流动人群源头体育局的两个政府部门构成;二级管理由现居住地各区县体育管理部门、源头市县体育管理部门、流动人群的管理单位构成;三级管理由教练员、体育教师、体育指导员、体育骨干等构成。一级管理以政府为主导,两地部门沟通合作,将健身活动纳入现居住地的群众体育工作计划之中,形成流入地与流出地互动有序的健身服务管理;二级管理以社会化运作为主体,进行全力推动,成立流动人群各单项体育协会,并出资设立各种形式的基金,开展流动人群体育技能培训和各类小型多样体育赛事等活动,通过多种不同的各级各类的非政府部门的参与和组织以及运作,保证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管理的相对稳定性和可持续的不断发展;三级管理以体育健身指导为根本保障,在健身指导过程中,培养流动人群健身骨干,保证流动人群健身活动的长期开展[6]。

2.2.2 确保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实施的条件

2.2.2.1 政府部门专项拨款提供经费,保障健身服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 通过调查认为经济能力是影响流动人群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国家政府的有关部门应当协调财政,规定中央和地方的专款经费分级投入的比例,专门下发有关文件,或给予明确的政策支持,将流动人群健身活动经费纳入政府的财政预算。

图4 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全方位多级网络管理模式

现居住地的财政部门一并安排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经费,并计入户籍人口所需经费的总额。流出地省市县各级体育部门应积极协调当地财政部门,将服务及管理的经费纳入到本地总人口基数计算的同时,加入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范围,从法律法规方面保证流动人群健身服务所必需的经费[7]。

流入地和流出地两地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应积极地统筹组织及安排流动人群健身活动计划,并纳入本地区城市体育文化发展建设的总体方案之中,形成两地“双向管理”各负其责,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的健身机制。而对流入地的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社会团体组织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应加强和培养这些部门的责任感及服务意识,在提高加大各方面的管理力度的同时,获得全社会多方面的支持[8]。

2.2.2.2 实施考核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确实调动管理部门的积极性 制定流动人群的体育健身管理责任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如健身重点事项的工作协调制度,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制度,健身指导工作的目标制度,健身领导小组定期的会议制度,年终的行政检查、评估、考核的制度等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考核体系,纳入该部门管理工作的范畴,作为政绩考核的内容。同时,各流动人群管理部门设立流动人群体育健身的服务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将流动人群健身服务列入管理服务体系当中,提高这部分人群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意识,满足其体育健身需求,营造健身服务的温馨环境。全面调动各级党政、各部门认真履行流动人群健身服务的职责和管理工作的积极性[9]。

2.2.2.3 发挥体育协会功能,提供运动场所,建立信息平台,提高管理效率 成立流动人群体育协会,吸纳既会经营又热心且有威信的人作为各单项体育协会的理事,在协会中配置体育联络员、指导员,负责对流动人群的体育宣传和指导工作,发挥其与现居住地协调,向户籍地通报有关信息的沟通和联络的作用[10]。大中小学校的运动场地和各社区的体育活动场所向流动人群开放。同时,在流动人员居住集中的附近,设立一些体育健身场所和安置健身器材,以供流动人员业余时间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另外,为了确保流入地与流出地的体育健身信息反馈交流渠道畅通、准确、及时,应当建立全国流动人群健身信息系统的交换平台,形成省市县三级联网,使两地间的协调、合作机制有效地运转,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并有针对性地对流动人群进行健身指导和提供健康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省际对流动人群健身信息管理交流难的问题[11]。

3 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上海市部分行业的调查了解到:影响绝大多数流动人群不能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足够的经济的保障支持。然而,在星级酒店工作的流动人群是仅有的经常参加健身活动的群体,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多样,运动项目丰富多彩,主要项目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其次是打牌、运动会、团日活动等。

2)应当强调的是:现居住地要充分发挥各项体育协会的服务及管理的功能,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现有的体育锻炼场所,逐步形成流动人群与常住人群相融合的体育健身文化[12]。

3)建立我国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管理模式是:一级政府管理部门为主导,进行宏观控制;二级管理部门为主体,实施社会运作;三级管理部门具体落实指导,实行微观调节。实现我国当前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群健身服务体系的全覆盖。

标签:;  ;  

城市化进程中流动人口健身现状与服务体系构建&以上海市农民工为例_进城务工人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