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学派的理论评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派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调整学派是八十年代后期兴起于法国后波及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理论的经济学流派。调整学派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七十年代法国的御用经济学家,当时这些御用经济学家的任务是将凯恩斯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精密化,为政府预测宏观经济波动的趋势。由于精密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往往不能准确地模拟现实世界,并得出与现实相反的结果。于是法国的御用经济学家对凯恩斯经济学进行反思和批判,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方法引入资本主义发展理论中。 其中最著名的经济学家是阿格莱塔(Aglietta ), 他在1976年所发表的《资本主义的调整理论》一书,标志着调整学派的创立。本文从调整学派的理论结构、内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评析。
一、调整学派的理论结构
法语中“调整”这一概念(régulation )是来源于热力学中的自组织理论,含有动态中管制的意思。调整学派的理论家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学都是静止的经济学,只有调整的经济学才是变动的经济学。用变动的视角来考察资本主义发展,更能准确地把握资本主义变化的内在规律。(山田锐夫,1993)。
在调整学派经济学家的眼里,现存的经济学流派大致可归纳为三大流派:其一,凯恩斯学派,称为政府的经济学。其二,新古典学派,称为市场的经济学。其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称为制度的经济学。调整学派认为现存经济学的三大流派在分析现代资本主义发展方面都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不能准确地把握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特征。
第一,凯恩斯学派虽然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在于有效需求不足,但找不到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由于有效需求是由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组成,凯恩斯经济学过份强调政府在投资需求管理方面的调控所用,导致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加速和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缺口加大,从而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的固疾。
第二,新古典学派的弊端在于将资本主义制度等同于市场制度的假定前提上。新古典经济学坚信市场的稳定性,由此,认为市场从长期来看,具有自动稳定、自动调节的功能,无视这种自发性所带来的收入分配不公、失业、环境污染等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深刻之处在于将资本主义看作是矛盾的运动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但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一直坚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激化最终将导致资本主义体制崩溃,而看不到资本主义体制自我调整的机制。特别是二十世纪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仅囿于垄断资本主义特征分析和资本之间的竞争关系分析,而看不到资本主义最本质最深远的规定——雇佣劳动关系在二十世纪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既然现存的经济学三大流派都不能满意地解释资本主义发展问题,就需要一种新的理论来综合现存经济学理论的不同特点。
调整学派怎样实现新的综合呢?通过对调整学派的理论框架解剖就可以看出它的特征。
上图大致描绘出了调整学派的理论框架,有五个主要概念:制度形态、调整方式、积累体制、发展方式和危机。
1、制度形态。调整学派的制度概念主要借鉴马克思的制度概念, 将制度看成人类社会的产物,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本质。如果说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还不如说是制造制度的动物,制度规则决定了社会的生产关系。这一观点被调整学派称之为“制度形态”。在诸多的制度形态中最重要的是雇佣劳动关系。因为它决定了劳动力的使用和再生产的条件,由此决定资本主义发展方式。
2、积累体制。 按调整学派的思路:制度形态决定了特定社会和积累体制。而积累体制产生了一国的宏观经济结果。所谓积累体制仍然是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中引伸出来的概念,意指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结构,问及社会生产两大物质生产部门的关系和比例。积累体制如同一个经济体的骨骼,它决定了各种内脏发挥职能的宏观经济结果。
3、调整方式。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有特定的积累体制, 它是怎样产生出来的呢?调整学派认为:制度形态诱导人们的行为朝着特定方向整合,形成人们一致认同的博奕规则。例如。劳资关系从相互敌对逐渐向相互妥协摸索,一旦形成相互合意的契约,人们依此作为规范采取行动,在此基础上形成团体交涉制度。像这样的社会妥协与制度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如果从社会妥协的角度来理解称为调整(régulation), 其特定状态称为调整方式(mode de régulation)。 资本主义社会有很多矛盾与对立,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可以通过社会妥协形成稳定的积累体制促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可以说调整方式诱导和缓解了资本主义矛盾和困境,维持和操纵积累体制的变化和发展。因此,调整的过程不仅是国家宏观管理的过程,而且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组织过程。
4、发展方式。 当资本主义社会具有特定的积累体制和调整方式后就形成按一定轨迹运动的发展方式。调整学派是以发展和变动的角度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经济学,而这些发展和变动的依据则是宏观总量指标。例如:失业率、国际收支、经济增长率,等等,它是发展方式的结果。在这些量的差异背后,能够找到经济质的不同即发展方式的差异。
5、危机。资本主义历史变化中不可缺少的概念是危机, 与危机对应的概念则是成长,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也就是危机和成长交替进行的历史。调整学派将危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周期性危机,定义为同一调整方式内部发生的危机。如果资本主义在繁荣时期积累的不平衡不能得到清算,资本主义特有的发展方式就不能得到存续。因此,周期性危机的作用是在某一发展方式中通过适当的调整方式来健全经济机体。第二类是结构性危机,定义为长期持续性的危机。这一危机的重要性在于为资本主义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契机。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只要能超越结构性危机,就能成功地创造出新的发展方式,资本主义通过不断的结构变化而实现制度创新。调整学派的危机观是把自组织理论运用到资本主义动态发展过程中来考察资本主义的变化,经济危机如同人体患了一场大病,由此肌体产生了免疫力,从而产生对环境的适应。
二、调整学派理论的主要内容
按调整学派的创史人阿格莱塔(1976)的说法,调整学派的理论要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调整、雇佣劳动关系、福特主义。下面分述之。
1、调整。 调整这一概念的重要性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概念,在研究方法上起着核心作用。例如,均衡论所描述的世界里,依据合理的理性计算而采取行动的个人在市场上能够无时间限制地达到经济效率最优。由于市场万能论的新古典经济学毕竟与现实相去甚远,在方法论上用“调整”来取代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概念,彻底摈弃用均衡理想来解释资本主义发展规律在三个方面略胜一筹。第一,用自组织取代机械组织观。资本主义市场组织和企业组织都有自我修复功能,组织在学习中再生。第二,用动态取代静态。资本主义经济随时都在动态中变化,而不像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资本主义经济朝着均衡点摆动,最终收敛于某一静止的区间。第三,制度因素内生变量化。新古典经济学把制度视为外生变量,制度变迁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被抽象掉,新古典经济学是没有历史、标榜永恒的经济学。相反,调整学派把制度因素视为内生变量,制度变迁约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整过程本质上就是制度变迁过程。
2、雇佣劳动关系。 阿格莱塔认为:对资本主义认识的中枢在雇佣劳动关系,它在资本主义各种制度形态中,具有最本质的规定性。由此他提出了雇佣劳动关系的基本要点:第一,雇佣劳动关系的变化——资本积累规律。第二,资本家之间的关系变化——竞争规律。并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分为三个时期。(Gordon.D and Edwards 1982)。
第一,从1820年到19世纪末早期资本主义的劳动者“无产者化”时期。在这一时期劳动的供给源多样化,劳动者保持着对劳动过程的支配力,劳动作业难以标准化,资本家及其代理人随意地进行劳务管理。从1880年后,这样的积累社会结构出现由摄取企业利润所带来的经济危机。
第二,从19世纪末到1930年的“劳动者均质化”时期。这一时期企业规模巨型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过程中大量采用监视劳动者的工头,企业对熟炼劳动的依存度降低,形成了驱使劳动者均质化的体制。然而,残酷的均质化体制又提高了劳动者的离职率,进而在三十年代世界性大危机中劳资对抗激化,迫使整个经济长期衰退。
第三,二战后的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迎来了“劳动的区分化”时期,一方面原有的劳动者均质化制度被中小企业继承,大企业则受到工会斗争的影响,形成了层级结构的内部劳务管理体制。另一方面大企业的劳务管理中,各种职务被区分为官僚阶层,以求得与其职务相适应的技能形成,扩大了主要职务与从属职务的分化。以上两种区分助长企业有效利用人种差别和性别差别,从而形成了积累的社会结构。
对企业体制的模式化分析构成了调整学派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微观基础,第一时期,劳动的无产者化对应于早期泰罗主义。第二时期劳动的均质化对应于福特主义。第三时期劳动的区分化对应于后福特主义。在这三个时期,福特主义体制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它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积累结构。
3、福特主义。福特主义可以说是调整学派的标志, 有的经济学家甚至把福特主义看成是调整学派的同义语。(山田锐夫,1994)。福特主义在调整学派中的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用大汽车制造厂商来描述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这是调整学派的又一特征,这不但仅仅是因为汽车产业是发达资本主义各国的主导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一成以上,而且家庭乘用车还是主要的消费资料,这是与十九世纪资本主义不同的象征。
第二,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从本世纪二十年代起建立的大规模、标准化、流水线生产体制,高效率地生产家用T型汽车。 战后这一体制迅速传播,调整学派把一标准化生产——高工资——大量消费体制称为福特主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调整学派所用的福特主义概念是指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概念——反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特征,而不是指具体经营管理方法。
第三,福特主义的运行逻辑如下图:
(R.Boyer.1986)。如图所示生产率提高带来工资上升,刺激需求与大量消费相联系,由消费刺激投资。另外,总需求扩大(市场扩大)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带来了生产率的再一次提高,形成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这被调整学派称之为从资本主义外延型积累体制向内含型积累体制转变。
由此,调整学派认为:积累体制从外延型向内含型的转变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因为,困绕资本主义发展的固疾——有效需求不足的危机被大众高消费所缓解,企业通过福特主义体制的确立,通过消费需求扩大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比凯恩斯主义的刺激投资需求的做法可能更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三、调整学派存在的问题
调整学派的兴起是以标榜能体系地解释二十世纪资本主义发展而崭露头角的,尽管在该学派对资本主义的论述中不乏有一些真知灼见,但要达到与新古典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抗衡还为时尚早。况且,调整学派在理论上还存在不少问题。
1、调整学派与《资本论》的关系。 调整学派认为马克思《资本论》的分析方法应当接受,但看不到《资本论》在调整学派理论中的位置。这有两个问题:其一,调整学派是作为新古典经济学的对立面而发展起来的,调整学派与凯恩斯经济学一样注重资本主义现实经济运行这一现象层次的分析,忽略了像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那样对资本主义本质规定性分析。在现象层次上的分析很难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规律。其二,马克思《资本论》分析的背景材料是古典资本主义,将《资本论》的方法原封不动地用来分析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如果其中没有阶段论的背景材料过渡,在方法论上是可笑的,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宇野学派对这一点进行了批判。(伊藤诚,1994)他们认为没有阶段论的过渡,例如: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希法亭的《金融资本论》,从《资本论》的原理一下就过渡到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的现状分析,不可能准确理解资本主义的发展。
2、内含型积累体制的基础问题。 按调整学派的说法:资本主义的历史变化是由主导产业的变化引起的,外延型积累体制适合于生产资料主导产业,内含型积累体制则适合于耐久消费资料主导产业,以美国为代表的汽车产业成了现代资本主义的主导产业,逻辑上,汽车产业与内含型积累体制相联系。为什么汽车主导产业能改变资本主义的积累体制?按调整学派的说法不外乎是源于汽车这一工业品的特性决定的。汽车既是表现生产力水平的重工业品,又是面向大众消费的生活必需品,汽车成为主导产业会对全社会产业的生产率提高起到波及效应。
以上的问题在于:第一,内含型积累体制的转变解决了资本主义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从而克服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然而,按调整学派所描述的福特主义盛行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各国生产过剩的危机仍然频繁发生,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第二,福特主义(大量生产——高消费)从七十年代过渡到后福特主义(多品种、少批量生产——个性消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换言之,是什么原因导致福特主义崩溃?显然调整学派的内含型积累模式不可能给出满意的解释。
3、雇佣社会契约论的问题。 福特主义的生产方式能带来高工资和高消费,是缘于一个强大的工会存在,它提高了劳资对抗中劳动者一方讨价还价的能力。但是,调整学派的福特主义生产方式成立并能拓展到全社会成为主流生产方式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其一,大量生产、产品标准化条件:其二,劳动者大都是成年男性,在流水线上从事单调的劳动,即劳动的协作性和集团性才有可能形成强有力的工会抗争力量。然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能满足以上两个条件与其说是当代资本主义特征还不如说是古典资本主义的特征。其根本原因是以上两个条件与资本主义发展相予盾。资本为了摆脱周期性危机对资本增殖的束缚,必然要拚命提高技术在市场竞争中争胜,这种摆脱危机的恐惧会波及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于是,高技术、自动化的进展弱化了劳动者和工会的社会经济地位。第二,由于经济成长停滞过程中自动化会提高生产率增加失业率,给在大企业就业的成年男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工会强大压力,迫使资本主义各国的产业工会采取守势,工会的组织率降低,难以反击企业裁员和实际工资停滞。第三,产业自动化的进展,也带来了劳动者的分化的差别。劳动者中的一小部分成为高度熟练技术者或管理者在收入方面相对受到优厚待遇,即白领阶层化。但大多数现场工作的劳动者被低质化,既不需要熟练技术又不需要判断力,要求成年男子体力的工作也少起来,其结果非正规的劳动者特别是女性临时工大量被采用。于是,人为地强化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削弱了工会的对抗能力。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劳资均衡的议价体系被打破,是由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追求利润降低成本的动机与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危机相矛盾导致的。因此,用劳资自组织的相互妥协来描述福特主义是很难令人信服。综上所述,调整学派的思想及其主张尽管从体系上解释资本主义的发展理论有一些独特和新颖的论点引起西方经济学界的重视,但摆在调整学派面前的难题仍有不少,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深化,调整学派在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上,其影响仍然有限。
标签:经济学论文; 劳动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文; 理论经济学论文; 新古典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社会经济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凯恩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