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消费属性研究_体育锻炼论文

体育消费属性研究_体育锻炼论文

体育消费属性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属性论文,体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流行的观点:体育消费是发展消费和享受消费

很多人将体育消费定位于高层次、高档消费,或者年城是享受型和发展型消费,认为能够消费体育的人,是生活水平较高,过着奢侈、悠闲生活的人。下面列举有关这一认识的几种代表性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注:向勇、王灿:《健身器材市场为何不热》, 《湖北日报》, 1997年11月13日。),从市场学的观点看,健身器材属特殊耐用消费品,处于发展消费品与享受消费品之间;第二种观点认为(注:唐宏贵:《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湖北体育科技》,1997年第1 期。),体育消费属于发展和享受消费的组成部分,处于较高的层次;第三种观点认为(注:马宇峰:《新形势下体育消费的战略思考》,《体育函授》,1996年第3期。), 根据恩格斯将消费资料分解为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和发展资料的理论,从它们各自所具有的特征分析,体育消费应列入发展和享受消费的范围;第四种观点认为,(注:邵淑月等:《我国体育消费的内涵、影响因素及其特点研究》,《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 体育消费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现代生活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人在满足基本的生存消费后,追求“发展和享受”等方面需要的个人及其家庭的消费行为;等等,不一而足。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理论界在体育消费属性的认定上,占主流的观点是:体育消费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消费。我们认为,这是对体育消费属性的一种误解。下面提出我们的观点。

二、日常体育锻炼是人们生产、消费体育产品的过程

我们认为,在群众体育、健身体育中,人们做工间操、健身操,进行早锻炼和晚锻炼,是生产、消费体育产品的过程。其理由是:

第一,联合国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以统一、引导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和统计。这个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项,其中第九项是“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这里的个人服务应包括个人向社会提供的服务及个人为自己提供的服务,如个人完成的家务劳动。在我国,家务劳动因不创造价值而不被当作一种生产活动,更不被列入产业活动范畴。而事实上,家务劳动提供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有使用价值,所以,个人为自己服务所提供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生产活动。推而广之,个人的体育锻炼、健身活动,也是一种个人服务,也可以满足个人强身健体的需求。从这一意义上讲,个人的体育锻炼、健身活动也可以生产使用价值,可以使人得到一定的满足。产品的基本功能便是提供使用价值,满足人们的特定需求。体育锻炼、健身也可以满足人的某方面需求。这使它符合产品的一般特征。因此,日常锻炼是生产并消费体育产品的过程。

第二,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人们从事体育锻炼,要占用一定的时间。这种时间支出是有机会成本的。人们之所以愿意花时间生产、并消费“锻炼”、“健身”之类的体育产品,是因为他们预期未来获得的效用,足以弥补眼前生产、消费这些体育产品时的支出及时间占用的机会成本。所以,体育锻炼是一种旨在追求未来效用的生产、消费活动。美国经济学家加里·S ·贝克尔说:“一个人也许宁愿做烟鬼或埋头工作而放弃身体的锻炼,这倒不是因为他忽视这样做的后果,或不懂得身体健康的价值,而是因为对他来说吸烟或埋头工作比身体的健康或锻炼更有价值;如果长寿成为一种唯一目标,那么吸烟或埋头工作就不是明智之举。但是,只要其他目标存在,这样做便是可以接受的,甚至不失为明智的抉择。”(注:[美]加里·S·贝尔尔: 《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第13页,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王业宇、陈琪译,1995年4 月。)人们经常说,年轻时用身体换钱,而到年老时则用钱换身体。我们认为,这体现了一种效用观:在有些人看来,年轻时运用时间取得报酬的效用,大于运用相等的时间生产、消费体育产品的效用;而年老时,可能得出相反的结论。所以,一般地讲,在身体条件、经济条件等许可的情况下,老年人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一般要高于年轻人及青年人。在城市,公园里晨练的以老年人居多,即说明了这一点,既然锻炼可以使人的效用得以满足,这与生产、消费其他产品有相同之处,所以,锻炼就应当是体育产品的生产与消费。

第三,人们的锻炼、健身活动,是在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进行的。这段时间可以用于休息。对许多人来讲,如果用锻炼、健身等方式来替代一般意义上的休息(如卧床信息),就更利于疲劳的消除、体力的恢复。所以,锻炼、健身是劳动者生产力的再生产。这与他们消费其他产品,以恢复体力,有异曲同工之效,所以,个人锻炼、健身是一种体育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活动。

第四,从人力资本投资和劳动力再生产的角度讲,体育锻炼、健身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一般地讲,人力资本投资是指人们花费在教育、训炼等方面的支出所形成的资本。之所以教育、训练也是一种投资,是因为它们可以提高人的专业知识技能、工作能力,从而增加收入。这与人们花钱买股票,或者将钱存入银行,有相同的效果。之所以体育锻炼、健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是因为它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增强人们的劳动能力,延长人的寿命、工作时间,从而增加人们的收入。这与人们花钱接受教育、训练,从而增加收入,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并且,从学科分类的角度讲,体育本身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体育锻炼、健身是人力资本投资,是生产、并消费体育产品,从而增强自身能力的过程。从经济学的角度讲,人们会根据“成本—收益”的原理,决定生产何种体育产品,及生产多少等。

由此,作者认为,要对传统意义上的家庭职能进行重新认识。传统理论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生产职能已不复存在,或者将逐步消亡。这里不妨列举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注:陈克进主编:《婚姻家庭词典》,第481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9年9月。),个体家庭曾是一个生活单位,又是一个生产单位。随着生产的发展,商品交换的出现,社会多层次结构的形成,家庭由双重结构逐步向单一的生活单位发展。第二种观点认为(注:袁方主编:《社会学百科辞典》,第490页,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11月。), 我国“农村家庭在农业生产中仍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家庭经济也有活跃城市经济的作用,家庭作为消费单位继续发挥其职能。”第三种观点认为(注:王树林:《人口·家庭·社会——对人类社会化发展的探讨》,第25页,中国统计出版社,1993年10月。),“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普通存在的家庭,即夫妻双方都各自从事一种社会性职业,承担起各自的社会责任,家庭收入来自夫妻双方的社会劳动,其家庭职能只能是生产和生育职能了。目前,这种家庭形式不仅在西方国家已经普及,而且在中国也逐渐出现。”第四种观点认为(注:刘豪兴主编:《社会学概念》,第263 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 家庭的经济功能包括生产和消费两方面,家庭的消费功能是始终存在的,而其生产功能则具有历史性。在我国,由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也有一部分个体劳动者,因而,生产功能在一些家庭还有重要地位。这种观点的意思是说,目前我国已有一些家庭的生产功能不复存在,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目前还是具备生产功能的家庭,这一功能也有消亡的时刻。

从以上几种观点可以看出,一些社会学家否定家庭的生产职能,或者认为它最终会走向消亡,与他们仅仅将生产的概念界定在“有形的实物产品的生产上”有直接关系。应该说,这种界定范畴是非常狭隘的。诚然,实物产品生产是不可缺少的,但是,非实物产品的生产也是生产的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吃饭也是再生产的范畴,是劳动力的再生产。个人或家庭生产的体育产品,可以满足人的需求,也应该认定为一种生产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个人、家庭会越来越多地生产并消费健身、健美等产品。所以,我们认为,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化的发展,家庭的生产职能不会消失,但是,其生产方式、内容与以前生产实物产品相比,会发生根本变化。

三、体育消费具有满足基本需求的属性

我们已经确立了锻炼、健身是体育产品的生产、消费活动的观点。从再生产环节讲,体育消费是人们利用一定的物质条件满足体育需求的过程。从本义上讲,需求是指有支付能力的一种需要。舍弃支付能力不论,体育需要至少应包含以下内容:为消除疲劳而进行的必要体育活动,为强身健体而进行的日常体育锻炼,为延缓衰老、防治疾病而进行的力所能及的活动,为满足某种心理愿意、丰富文化生活而观赏体育比赛,接受体育锻炼辅导、咨询,检索、利用体育信息、等等。因收入、支付能力、生产生活环境、习惯等的不同,人们对上述体育需要会采取不同的方式,使之转化为不同的体育需求。消除疲劳、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是人的一项基本生理需要,是人正常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及表现形式。所以,与此有关的需求应界定为生存型体育需求,而观赏体育比赛和检索、利用体育信息,则带有享受型体育需求和发展型体育需求的性质。所以,我们认为,体育消费可以涵盖生存、享受和发展这三个层次。对体育消费可以满足后二个层次的体育需求,几乎不存在什么争议(上文介绍的四种观点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进一步分析体育消费为什么还具有满足生存需求的属性。

第一,按照人体生长和代谢的基本要求,人需要经常运动、锻炼。这便是一种基本需求,而不是高级需求。对这种需求的满足,因人们社会地位、收入水平、职业特点、习惯爱好等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不管方式如何,人们最后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消除疲劳、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即满足基本体育需求。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不能根据满足体育需求手段的不同,来划分体育消费的层次,将使用简单的器械、徒手锻炼等视为基本体育需求的满足,而将到健身房、高级健身场(馆)锻炼,视为一种享受和发展体育需求的满足。因为手段的不同,是与人们的收入、习惯及社会地位等相关的,但体育消费的目的是相同的:消除疲劳、防病治病、强身健体。正如吃饭,几乎没有人认为它不是满足基本生存需求的。但是,因收入、社会地位、习惯等的不同,有的人讲究营养搭配合理和科学用膳,而有的人则饥一餐、饱一餐,弄到什么吃什么。那么,我们能根据他们的饮食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差别,将前者视为满足享受或者发展需求,而将后者列入生存需求的满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第二,吃饭、穿衣、居住无疑是基本需求,这样的需求得不到正常的满足,人体就不能正常生长、代谢。就会生病,甚至是死亡。另一方面,大量的研究和事实表明,适度和必需的运动、锻炼,是防治疾病、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有效途径。许多人在年轻阶段不运动、不锻炼,或者少运动、少锻炼,到了中年、老年阶段后,便疾病缠身,甚至是寿命缩短。这与没有有效地满足吃饭、穿衣、居住等基本需求,会产生同样的可怕后果。既然体育消费可以防治疾病、延长人的寿命,而健康的生活和寿命的延长本身就是最大的生存,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将锻炼、健身等体育消费拒之于“生存消费”的门外呢?

第三,日本学者中川一郎认为,可以用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面积来形容一个寿命的长短。他的这一思想被称为“寿命三角形”学说。他认为,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代表一个人的遗传,两腰分别代表食物营养和身心健康。一个人即无遗传方面的优势,即“寿命三角形”的底边不够长,他也可以通过摄入均衡而合理的营养、加强体育锻炼和健身运动,来尽量延长“寿命三角形”的两腰,从而增大“寿命三角形”的面积,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当然,这两腰的延长也是有限度的。因此,过度运动的人,也难以长寿。另外,从数学的角度讲,两腰的延长也是有条件的)。用中川一郎先生的观点讲,为取得延长寿命的效用,体育锻炼、健康运动与营养、膳食的功劳是相同的。而营养、膳食是一种基本需求,所以,体育锻炼和健身运动也是一种基本需求。

以上是我们对体育消费属性的基本说明。即它不仅是一种高层次的享受和发展消费,而且也是一种低层次的基本生存消费。是否有人会问:有些人没有或者很少从事体育锻炼(即其体育方面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他们精力旺盛、无病无患,且寿命较长(国内曾有一年龄近八十岁的著名学者说过,他的养身之道是抽烟、喝酒、为锻炼)。我们认为,这样的事例是存在的,但它不具有普遍性。正像少数人饥一餐、饱一餐,仍能活下来的事例,不能否定吃饭是必需的基本需求一样。特别事例不能否定一般性的结论:满足体育生存型消费需求,可以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和延缓衰老。另外,我们还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应当不断拓展、更新对基本需求、高级需求的认识。在今天,健美是一种奢侈品。但是,我们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健美也会成为一种基本需求。

标签:;  ;  ;  

体育消费属性研究_体育锻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