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画史是否存在宋元之变的探讨论文_谢佳欣

关于中国画史是否存在宋元之变的探讨论文_谢佳欣

(浙江师范大学)

一、宋元两朝绘画的不同风格特征

我认为中国画史存在宋元之变。

这里我举例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马麟,马麟起到了在院画和文人画之间架设桥梁的作用。

文人画的种子在马麟的实践下有了具体的成果。在精工细丽的院画传统中,马麟的绘画在默默地实践着文人画的传统,在诗画中表达绘画的象征意义并引导和提示题诗者的情感,进而题写适宜的诗句。

他所代表的南宋院画风格,不同于以往富贵典雅、金碧辉煌的院画面貌;他对于画面诗意空间的表达,启发了元代文人画诗画结合的自我表现。马麟的存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楚南宋画院在“宋元之变”中所起到的历史作用。

第二个例子是北宋时期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图》以及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至于原因是因为这两幅作品分别代表了宋、元山水画的巅峰,我们从中能够比较直观的发现宋元两个时期绘画的差异。我认为要用一句话概括宋元之变的话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具体来说就是从宋代院体画精致富丽到元代文人画的平淡天真的意境。

再回到两幅画,我们能看出,前者注重色彩,以“妍”为美,带有“作”的旨趣,作者也主要是宫廷画家,进行的是“绘画的”建构。后者则擅长水墨,以“淡”为尚,更具有“写”的意识,作者大多数是文人画家,院体画式渐渐不吃香做出了“非绘画”的取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宋元两朝绘画前后出现的变化

虽然两幅画之间有继承关系,但是不可否认元代对中国绘画产生了变革,从背景出发,宋人处在随时亡国的危险中,心理上也是非常焦躁忧郁和消沉的,然后这些又反映在作品中,进而产生了“豪放崎岖”( 宋 夏珪《溪山清远图》)和“纤弱绮丽”两种有各自特色的院画风格。后来到了南宋,院画衰退,随之而来的便是一场变革。

而到了元初,则提出“古意”,讲求从师古中寻找合适的绘画语言,并内化成审美特质,这已经表现出了元初绘画从精工细致到水墨渲淡的变化。( 元 钱选《山居图》)元统治者实行的政治和文化策略,以及汉文人对“士气”或“气节”的看重,产生消极情绪或多采取不合作的政治态度,书画成了派遣情绪和维持生计的手段,这使得书画的精神性因素非常突出。文人仕途无望,隐逸思想盛行,画面逐渐变的寂寥、清幽起来。( 元 倪瓒《容膝斋图》)

三、小结

综上,我认为宋元之变是存在的,其关键应该在南宋画院。元代文人画的种子在南宋画院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由于南宋画院在宽松的管理制度、较高的院画家地位和文人画家的朋友,都直接推动了文人画在院画里的发展。

“南宋的文艺修养与文人修养相契合,多在院画家的作品上题跋诗词,经过发展和融合,最终为元代文人画的诗、书、画发展奠定了基础。”(1)

这是绘画发展史的必然选择,并受到了政权变更、人文和哲学相互作用的影响。

论文作者:谢佳欣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关于中国画史是否存在宋元之变的探讨论文_谢佳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