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环节--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谈起_新经济政策论文

深入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环节--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谈起_新经济政策论文

深入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环节——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列宁论文,社会主义建设论文,环节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能就邓小平同志的思想观点进行孤立的研究,应提倡用比较的方法,使研究活动向深度和广度开展。比较可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如中国与苏联、东欧,纵向比较如邓小平与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本文无意于在广泛的方面开展比较研究,只是着重谈谈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以便在比较中揭示它与邓小平理论的关系,由此促进邓小平理论研究的深化。

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列宁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列宁不仅站在他所处的时代高度从理论上探讨了社会主义首先在一国或几国胜利的可能性,而且在实践中把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并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积极探索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和方法。对列宁的历史地位及其贡献,毛泽东同志1956年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说:“列宁主义学说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在哪些地方发展了呢?一,在世界观,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方面发展了它;二,在革命的理论、革命的策略方面,特别是在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政党等问题上发展了它。列宁还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学说。从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开始,革命中间就有建设,他已经有了七年的实践,这是马克思所没有的。”(《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22页)毛泽东的这段话,指出了列宁与马克思在关于社会主义学说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区别,即列宁有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马克思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这个重要区别,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对于正确认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预测和设想,防止把马克思的某些具体设想教条化、凝固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同时,也对我们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学说的提出

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缔造者,在夺取政权之后,对于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同时怎样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了不少探索。列宁的这种探索,一方面依据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另一方面根据实际,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观点、新理论。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基本规律的。大体来说,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学说的提出,可分两个阶段进行考察:

(一)实行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如何建设,这个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除了夺取政权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外,其他各种原则多是预测和设想。据有的学者考查,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和言论中,连“社会主义建设”这个概念都没有。这是不奇怪的。因为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这个问题还没提上日程,他们没有这方面的实践。而在列宁时代,在“十月革命”后,就不同了。“十月革命”胜利的当天,列宁就提出:“在俄国,我们现在应该着手建设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全集》第2版第33卷第3页,下引该书均注卷数、页码)其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这些概念在列宁的著作和言论中频频出现。列宁指出:“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第34卷第466页),“现在一切都在于实践,现在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第33卷第208页)这些话不仅清楚地说明了“十月革命”前后的不同,还提出了根据经验和实践来认识社会主义的重要方法论原则。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列宁是怎样领导建设社会主义的?他提出什么样的理论和策略?

从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开始,到1921年春,列宁在理论上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设想,在实践上采取“直接过渡”的办法,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和基本制度。

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原则设想是:生产资料公有、计划经济、按劳分配。他们曾把社会主义社会看作一个大工厂,无需借助商品货币关系,一切生产活动均由一个统一的社会中心计划安排。列宁在“十月革命”前,接受了这个设想,这突出地表现在《国家与革命》这部著作中,如他说:“整个社会将成为一个管理处,成为一个劳动平等和报酬平等的工厂。”(第31卷第97页)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这些原则设想的指导下,列宁曾认为,可以通过“剥夺”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国有化,取消商品和货币流通,通过国家法令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从1918年夏秋开始,由于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向苏维埃政权发动进攻,为了挽救革命政权,列宁提出和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措施有:一切大中型工业和大部分小企业收归国有;工业生产和分配实行最大限度的集中领导;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贸易,对居民实行商品计划供应;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劳动报酬平均化等等。关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功过,列宁1921年在《论粮食税》中有过中肯的评论:“战时共产主义”是战争和经济破坏迫使我们实行的。它不是而且也不能是适应无产阶级经济任务的政策。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应当说我们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是一种功劳,但同样必须知道这个功劳的真正限度。

从理论上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固然与当时的战争环境和经济困难有关,也与列宁囿于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理论思维有关。列宁当时虽然看到了俄国小农汪洋大海的国情,但他误认为“农民将遵照余粮收集制交出我们所需数量的粮食,我们则把这些粮食分配给各个工厂,这样,我们就是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了。”(第42卷第182页)所以,后来他多次承认,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因而需要进行政策调整,实行“新经济政策”。

(二)实行新经济政策,迂回曲折地向社会主义过渡

1920年底,列宁领导取得了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战争的胜利。列宁第三次提出把经济建设的任务提到首位(第一次是1918年签订和约后、第二次是1920年击溃高尔察克和邓尼金出现短暂的喘息时机),并及时总结经验,制订实施新经济政策。所谓新经济政策,是相对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言的,主要内容有: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剩下的余粮可以自由买卖;开放市场,实行自由贸易;实行租让制和租借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新经济政策的思想核心,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国家的主要任务,强调只有尽快发展生产力,恢复和振兴工农业,才能巩固苏维埃政权,最后战胜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指出,标志着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了新的飞跃。他不再固守、拘泥于马克思恩格斯和自己的原有认识,大胆地宣称:“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第43卷第367页)列宁这句话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值得我们认真重视。

列宁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位勇于解放思想的理论家、实践家。他决不让自己的思想停留在某一点上,而是认真倾听实践的呼声,积极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推动实践(和理论)不断向前发展。如果说,“十月革命”的成功是列宁在革命问题上,对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一大突破和发展,那么,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则是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建设理论上的重大突破和发展。可惜,由于列宁过早地去世,这一政策被改变而未能发挥应有的历史作用。邓小平在总结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时,曾谈到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39页)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述,对于我们总结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具有指导意义。

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主要观点

列宁是第一个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寻求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者和开拓者。从“十月革命”胜利到他逝世止,他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仅有7年时间。他起草的大量著作、讲话并口授的一些重要文稿,集中地体现了俄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社会主义这个历史主题。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比较丰富,这里举其要者,加以论述。

(一)巩固社会主义,必须提高生产率

高度重视提高生产率,是列宁的一贯思想。列宁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须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因此(并且为此)就要有更高形式的劳动组织。”(第34卷第168-169页)强调:“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第37卷第18页)

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把经济工作放到首位,作为中心。列宁几次想实现党的工作“重心改变”(第43卷第367页),但由于客观原因,如内战、外国武装干涉,未能顺利完成。列宁曾把共产党的任务划为三项:①说服人民;②夺取和保卫政权;③管理国家。列宁指出,这里所说的管理国家还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经济意义上的。他说:“苏维埃政权现在所面临的管理国家这一提到首位的任务,还有这样一个特点:现在(在文明民族的现代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所说的管理,不是政治而是经济具有主要的意义。通常,人们正是首先把主要是甚至纯粹是政治的活动同‘管理’一词联系在一起。然而,苏维埃政权的基本原则和实质,以及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是政治任务对经济任务来说居于从属地位。……管理国家的任务现在首先是归结为纯粹经济的任务:医治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创伤,恢复生产力,调整好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的计算和监督,提高劳动和生产率,——总之,归结为经济改造的任务。”(第34卷第122—123页,着重点引者加)

在社会主义时期,“政治任务对经济任务来说居于从属地位”,这是列宁非常重要的思想,是列宁对社会主义时期政治和经济关系的科学规定。然而,我国的理论宣传似乎长期以来很少宣传过列宁这个思想。莫说过去,如“文化大革命”中,直到现在,仍然有人反复引用列宁这样一个论断即“政治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以论证政治的重要性,认为必须“突出政治”,必须把政治工作放在首位,等等。应该说,这是断章取义,不是对列宁主义完整的理解。列宁关于“政治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的论断,无疑是正确的,十分重要的,但它的内涵主要是指:首先是取得政权,并且要保持住政权,只有这样,才能进行经济建设,并不是说,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情况下面,政治都占首位。把这个论断绝对化、普遍化,是违背列宁原意的。如果真像我们某些宣传所说的那样,那列宁所说的“政治任务对经济任务来说居于从属地位”,并称这是“苏维埃政权的原则和实质”,又如何理解?难道列宁在政治和经济关系的基本理论问题上自相矛盾?必须把经济建设置于首位,作为“中心”,这是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根本思想,我们应该认真理解和把握。

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把国家的经济建立在先进的工业和技术基础上。1920年,列宁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第40卷第156页)。从今天科技发展的实际看,这个观点也许不确切了,但它所揭示的苏维埃政权必须和最新的科学相结合,必须建立在最新的科学技术基础上,这个真理是颠扑不破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个真理愈来愈光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邓小平和我们党提出了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对列宁思想的重要继承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利用市场和商业处理好与农民经济的结合问题

列宁是在资本主义欠发达的俄国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俄国的最基本特点是小农占优势,商品经济不发达。马克思晚年曾瞩目俄国,关注俄国的发展前途,认为俄国社会有可能避免西欧社会的发展道路,从而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当然,这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设想。但对于列宁来说就不同了。“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需要把社会主义的观点付诸实践。这样,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将小农经济引导到社会主义的问题。

在理论上,列宁意识到,在像俄国这样的农民国家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极端困难的任务。怎样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大厦?这和大农业的国家不同,那是很显然的。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和实践,充分反映了列宁的务实性和创造性以及他所进行过的多方面探索和试验。

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建立农村公社和余粮收集制试验。这个试验从1918年开始到1921年结束,其间农民对这个政策十分不满,导致普遍的暴动现象,引起列宁的思索,主动进行政策调整。

二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村合作社试验。列宁总结了建立农村公社等形式的集体农庄,实行小农经济公有化的经验教训,认识到商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应有的作用,认为它是大工业与小农唯一可能的联系,因而便采取了合作社这种通过经济手段在流通领域将农民联合起来的组织形式。试图用合作社改造小农经济,这是列宁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如果说,在十月革命后的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由于列宁的理论和实践还固守着马克思恩格斯的传统观念,在理念上认为社会主义同市场、商业是根本不相容的,因而根本没有提出社会主义同市场、商业有什么关系的问题,那么,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在如何处理农民经济的问题上,列宁在理论和实践上,在社会主义同市场和商业的关系上,对马克思恩格斯有所突破。尽管他仍把市场和商业的性质归属于资本主义,但他已经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可以利用市场和商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

(三)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

由于列宁在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生活过,对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因而他对资本主义的态度是辩证地否定,而不是简单地排斥。列宁多次提出过不向资本主义学习,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他指出,认为不向资本主义学习也可以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非洲居民的心理。他还说:“学习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要向托拉斯的领导者学习,学习社会主义,要向资本主义最大的组织者学习。”(第34卷第128页)众所周知,列宁有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的著名的公式:“乐于吸取外国的东西: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第34卷第520页)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好东西,来促进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是列宁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非常重要、非常精采的思想。十分显然,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的社会主义,不与资本主义打交道是不可想象的,不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好东西是愚蠢的。当然,列宁对资本主义又绝不是没有警惕的。他告诫共产党人不能把和平的经济建设变成和平地瓦解苏维埃政权,就是这种警惕性的证明。列宁不愧为辩证法大家,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上,他始终注意“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这种辩证法,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仍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观点的评估

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观点还有许多,诸如关于社会主义阶段,关于法制建设、政党建设、政权建设、文化建设等等,限于篇幅,无法一一罗列。由于列宁逝世过早,他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太短,只有7年时间,他虽然有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见解,但还不能说他留下了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策略。

与马克思恩格斯相比,列宁的贡献在于把科学社会主义设想由观念变为现实,并根据实践的发展,修正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某些设想,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社会主义的观点、意见和措施。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没有的,是列宁对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和发展。

当然,毋庸讳言,列宁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观点,不仅有许多空白,还有某些缺陷。例如,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就估计不足。1920年,他在《共青团的任务》中说:“现在50岁左右的这一代人,是不能指望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了,那时候他们都死了。至于现在的15岁的这一代人,就能够看到共产主义社会,也要亲手建设这个社会。”(第39卷第311页)过去,由于对经典作家的话缺乏具体分析,甚至盲从,因而在运用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观点时,常常犯有教条主义的错误。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所犯的各种急躁冒进的错误,多多少少都是与这种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估计不足有联系的。

继列宁之后,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也总结和提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策略。然而,事实证明,斯大林虽然经历的社会主义实践达30多年,但他的理论创造性远远逊于列宁,形而上学的东西较多,因而他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策略,失误和错误也较多。毛泽东领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20多年,有许多宝贵的思想,也有严重的失误和错误。似乎可以这样说,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都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最近胡绳在《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的文章中说:“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从革命的科学,发展为不但是革命的科学而且是建设的科学。”(见1994年12月27日《人民日报》)这个论断很对,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也正因为这样,胡绳在这篇文章中明确地提出建立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建设科学的任务。

在20世纪,随着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现实,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提上日程。面对新的实践,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就是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创立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这个任务,由列宁开始,中经斯大林和毛泽东,到邓小平,可以说初步达到了完成。其标志就是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被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奠基之作”,实际上,应该说它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科学的奠基之作。

始终坚持社会主义信念,不断更新社会主义观念,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从马克思到列宁到毛泽东到邓小平所经历的真实历程,也是这个历程所揭示的一条重要真理;认真了解这个历程,切实把握这个真理,不论对于我们深入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是富有成效地从事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  ;  ;  ;  ;  ;  ;  ;  ;  ;  

深入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环节--从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谈起_新经济政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