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道教哲学与现代管理学的融合论文

老子的道教哲学与现代管理学的融合论文

老子的道教哲学与现代管理学的融合

刘庆生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杭州 310018)

摘 要: 管理的真谛是为了解决人类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的矛盾。管理可以约束人类欲望,也可以优化资源分配、增加资源。管理的真谛就在于此。但要说约束人类欲望,老子则用道教的哲学来解决这个难题。老子的道教,总而言之,就是在告诫人类顺其自然。故“道”,就成为社会治理的本体论。这样看来,老子的管理哲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白了解决人类现有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的矛盾的关键,也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是约束人类欲望。

关键词: 人类欲望;管理真滴;道教

为什么需要管理?现代人已经得到了共识的理念,那就是为了解决人类现有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的矛盾。如何协调欲望的无限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这个人类的难题。对于这个矛盾基本解决方式有两个方向,一是优化资源分配,增加资源;二是约束人类欲望。有两个逻辑,一是市场的逻辑(利他利己),就是通过市场交易,解决人类对不同资源的需求,尽量满足人类的欲望;二是强盗的逻辑(损人利己)那就是利用各种非法、暴力手段巧取豪夺把其他人的资源化为己有。具体的方法包括:经济手段,利用资源市场分配,利用贸易、货币、财政、投资、税收、利率等方法来实现。管理手段,利用资源组织分配,利用生产、组织分工、技术等方法来完成。战争手段,强制资源分配列夺别人资源。社会手段,约束人类欲望,利用道德、风俗、家庭、伦理、宗教、法律等方法教育人类不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这些方法最好的就是管理。管理可以约束人类欲望;也可以优化资源分配,增加资源。管理的真谛就在于此。管理的出现也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约束人类欲望和优化资源分配,增加资源两个方面约束人类欲望才是关键,而优化资源分配,增加资源与人类欲望相比好比杯水车薪不能较好的解决人类现有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的矛盾。但现在人类也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用管理的方法约束人类欲望显得力度不够,不能起到理想的效果,治标不治本。约束人类欲望关键要在人类心灵深处发挥作用,让人类受到心灵的约束,道德观念的制约下人类会自觉约束行为,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要有太多的贪念。而道德、风俗、家庭、伦理、宗教、法律等方法由于信仰不同也很难做到统一的理想效果。如何做到这样呢,老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历尽毕生心血研究这个问题,他首先否认了神的存在,老子在继承前人合理性治道的基础上,针对种种当时的社会治理实践问题,以超然的态度审视自然、审视社会和人生,建立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本体哲学。老子以哲学的自然之道冲破了传统宗教神学天命观的束缚,实现了春秋的“哲学的突破”。老子以哲学之“道”审视社会治理问题,以社会治理现实为依据,在吸收前人治理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了社会治理之“道”。老子认为,世上没有神,给世界带来生命和万物的是天,而天有天道,老子吸收了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老子对天道的评价是:天道对于万物,即有创生的功能又有养育的功能,但这些都是在自然而然中进行的,既不是有意的作为,也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老子如此描述天道的这种无为的作用“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就是说,天道听凭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变化,却从不替它们开始,生万物而不据为己有,为万物而不自持其恩,生万物而不主宰它们,功成业就而不自居夸耀。这就是天道自然无为的法则。天道这些品德也是人类应该效仿的。

如何在人类实现“天道”的管理模式?天道给人的感觉是无形无状、无血无肉难以表述和形容的。老子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解决的,即设想通过一些能够体现天道的基本精神的杰出人物——“圣人”来实现。老子在《道德经》有32处提到圣人,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气志,强其骨。”“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等。老子是要通过树立“圣人”来体现和传播天道。老子所说的圣人则以自然之道治民,让民众自为,自化。在《老子》书中,把他们的业绩抽象、提升为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治“。并希望当时的统治者效法上古圣人,无为而民自化,无事而民自富。老子对”愚人之心“进行了这样的描述;“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虚其心"即是净化人们的心灵,消除智巧诈伪之心。“弱其志”是指抑制贪婪的扩张,这样人民就能保持“无知无欲”的纯真质朴的心态,智巧之人也就不敢利用智巧取利和扰乱人心了。老子还指出,“圣人在天下,盒盒焉,为天下浑其心。”意思是圣人通过收敛意志与欲望,净化天下人的心灵,让人们回归到浑朴纯真的自然状态,不为利益所累,不为功名所惑,道法自然。而老子所说的“圣人”也是天道所为,是天道的代言人,人类不可求之,只可从之。老子对道的理解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天地万物的根源,为天道。老子认为,“道”是先于天地,在宇宙万物产生之前就独立存在的,有了道才产生了宇宙。老子这样描述作为宇宙本源的“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饴,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二是讲事物发展的规律,为地道;《老子》一书中的“道”,很多地方是用来指规律,把“道”视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及其法则。”道”意味着宇宙变化的有序性,即规律。“道”反映了世界、世界上的事物运动变化遵循的普遍规律,以及事物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变的关系。老子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三是就是讲生活的准则,属于伦理道德的范围,为人道。老子告诫人类道法自然,不可智取豪夺,人的一生唯有寻规守据,否则就“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则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老子用“道”之理论来告诫人类不可妄生贪念,人类做多少事情,自然有多少收获。

为了让人类能够认识道的虚无性,老子在“道”之下又设立了“德”,把“德”作为“道”与现实联系的载体,以“德”体现“道”的性质,落实“道”的社会管理职能。

什么是德。老子所说的德有三:一是道之德,亦即道的本性,这样的德与道同体,故老子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二是物之德,亦即事物的本性,这样的德是物之所自得,可以名之为物性。故老子曰:“天得一以清,万物得一以生”。这种德是某物之所以成为某物的依据。三是人之德,亦即人的本性,这样的德是人之所循以行者,故庄子曰:“素朴而民性矣”。

老子根据“德”上承“道”而下接万物、人类的关系,以及在各种关系中所表现出的功能,把“德”划分为道之德和人之德。

与天道相比,人道由于社会文明的异化作用逐步远离天道的自然性,背离人道的本质。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老子对人道的基本定位。造成人道坠落的原因,老子认为有三个:一是人的欲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狩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行妨。”人追求声色犬马的欲望使人逐步丧失其内在的道与德,把欲望和欲望的目标作为人的本质加以追求,人道逐渐沦丧。二是仁义智巧的人类文明的负面作用,老子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故失道而后德,使得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乐视在进行多元化选择时首先应考虑的时在当时的经济环境之下有没有能力去多元化。时年,乐视拥有较深厚的行业背景,在众多背景资源上仍有剩余,无论从公司当时的业务规模还是发展空间都已经无法满足公司已有资源要求,乐视需要新空间去发展,以此进军多元化经营。

道之德是与道同体之德,有常德、玄德与上德。对于常德老子指出,“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十一五”期间,在水利工程勘测、设计、施工及材料方面,引进了67项国际先进技术,创新转化了88项产品或技术,实现国产化仪器和设备18项,开发软件30套,取得各项专利52项,成果在658个工程中得到成功运用,促进了我国水利工程建设技术的长足进步。

一是推动主城区品质提升。遵循“北联、南拓、东优、西进、中更新”的思路,抓好城区核心地带的品质提升、有机更新,加快姜堰城区与泰州主城区空间融合、产业融合、功能融合,打造更宜居、更文明、更生态的精致城市。

老子的道教总而言之,就是在告诫人类顺其自然,譬如天“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弗居”。所以天道长久,天道使者“圣人”。老子认为,“圣人在天下,盒盒焉,为天下浑其心”。所以老子又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故贵就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邪”。故“圣人”可以召唤众生,流芳千古。人生大众则应该知其理、顺其行、克己复礼,方能事事顺利,家和身康。其实这些道理就是在告诫人类抑制贪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轨道,强取不得。而且也告诫人类做什么自有天定,做得怎么样,做的好还是不好是人类努力的结果。所以,老子的道教即有抑制人类贪得无厌的天性,告诫人类顺其自然,命中有的综归有,命中无的莫强求。巧取豪夺、损人利己都是违背了人道,不但不能得到还要受其惩罚,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则其咎”。用这些哲学观点来净化人类的心灵,使其尊礼守道。也用“圣人”的榜样力量来激励人类,老子曰:“我有三宝,待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就是爱心和同情感。“俭”是指节俭不奢靡,兼有含蓄和不肆为之意。“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谦下和不争的态度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人民利益之后的品德风尚。故,道就成为社会治理的本体论。其实,与后来孔子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异曲同工之意。这样看来,老子的管理哲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明白了解决人类现有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欲望无限性的矛盾,解决了如何协调欲望的无限与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这个人类的难题,也准确地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是约束人类欲望。所以,老子的道教理论中心就是约束人类欲望。

参考文献:

[1] 《老子。六十四章》.

[2] 詹剑锋《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

[3] 《老子。二十八》.

[4] 《老子。七十七》.

[5] 《老子。十二章》.

[6] 《老子。十八》.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291X(2019)20-0194-02

收稿日期: 2019-04-13

作者简介: 刘庆生(1963-),男,辽宁人,教授,从事企业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 本 然]

标签:;  ;  ;  ;  

老子的道教哲学与现代管理学的融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