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卡伦祭拜仪式田野调查论文_谢小丽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卡伦祭拜仪式田野调查论文_谢小丽

陕西师范大学

摘要:新疆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卡伦祭拜仪式是一种现代再生文化产物,通过对该县境内至今尚存卡伦遗址进行一系列祭拜活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仪式。本文就产生于当代这种祭拜仪式的过程、各文化事项象征含义及卡伦祭拜的历史作用进行简单论述。笔者考察时间有限,对锡伯族文化了解不深,用词论述不当请多指正。

关键字:察布查尔县;锡伯族;西迁节;卡伦祭拜;

一、察布查尔县地理文化环境

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位于新疆西北边陲,地处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伊犁河南岸冲积平原。其与伊宁市隔河相望,西与哈萨克斯坦接壤,是我国唯一锡伯族自治县。当地锡伯族是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从东北西迁伊犁戍边屯垦的锡伯族后裔,最初“调驻伊犁的锡伯营官兵,其主要军事任务就是驻守卡伦和台站、赴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换防和每年定期巡查布鲁特和哈萨克游牧地界”,[1]历经两个多世纪,锡伯族人民勇于开拓、自力更生,已深深扎根西北这片土地。因察布查尔锡伯族自治县地处边疆;至今尚存八个牛录的八旗制度;锡伯族自给自足的生存方式以及独特的民族心理,得以保存了比较完整的传统文化。

察布查尔是全国锡伯族传统文化最后保留地,完整地保留了本民族语言文字及民间风俗。在历史资料、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仍留存着锡伯族远古时期的渔猎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痕迹。锡伯族西迁与当地各民族交往后,保留和创新了丰富的锡伯族民间文化,如:西迁节、贝伦舞、满文书法等7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故事、朱伦呼兰比、汉都春等11项民间传统文化列入省区级名录;喜利妈妈的传说、萨满歌、家谱等14项民间文学、传统音乐、民俗活动为地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锡伯族“丰富的民间文化不仅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而且还为各种仪式活动提供了条件”。[2]

西迁是锡伯族历史上一次伟大民族迁徙,成为锡伯族共同的永恒记忆。农历四月十八日,是新疆锡伯族特有的西迁节,亦称“四一八节”、“迁徙节”,东北地区称怀亲节。这天凡有锡伯族的地方都会欢聚一堂,通过开展各种民族特色活动共同感念祖先伟大的西迁历史壮举,畅论先辈保卫祖国西北边疆的宏伟业绩。卡伦祭拜方案是原察县县委书记王奕文同志2012年首次提出并实施的一种锡伯族祭祀文化活动。截至2016年连续举办五年,虽仪式流程相对简单,但是初步具有仪式性质的一种民族文化现象。我国对于仪式的研究大都采用西方的理论观点,各学者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种共同的认识即:“仪式既不是物质范畴的事物,也不是存在于人脑中的观念,而是付诸于实践的一种行为,是一种特定的行为方式”,[3]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察布查尔锡伯族的卡伦祭拜也是一种仪式,且是属于现代锡伯族再造文化现象。

二、卡伦和纳旦木卡伦

“卡伦”锡伯语为“守卫”、“哨所”之意,卡伦定义源自清代满族学者西清《黑龙江外记》卷二述城堡台站卡伦篇:“更番候望之所曰台,国语谓之喀伦,俗称卡路,古区脱遗制”。当代学者对卡伦的定义为:“我国清政府在蒙古、东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山川隘口派驻一定数量的官兵,进行侦察瞭望,管理游牧,监督贸易,稽查逃人,防止入侵等任务的军事哨所,称之为卡伦”。[4]总之,“卡伦”作为清朝军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因不同作用在统治区域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时过境迁,曾为重要军事据点的卡伦现已成为历史遗迹,大都已消亡在历史尘土中,留下斑驳残迹。

清代《钦定新疆识略》一书卷十一《边卫》载“新疆南北各城皆设卡伦,而伊犁为最多,伊犁境内东北则有察哈尔,西北则有索伦,西南则有锡伯,自西南至东南则有厄鲁特......锡伯营领队大臣所管者十八处”。与当地民间流传的萨满仪式之一的“通过十八个卡伦仪式”中的“萨满通过十八个卡伦神歌”可证,锡伯营最初驻守卡伦为十八处,后1789年增设达尔达木图卡伦,共十九处。1871年5月,沙俄出兵侵占伊犁全境,至1881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中俄伊犁条约》,“锡伯营原辖19处卡伦中,除固尔班托海卡伦和大桥卡伦外,其余17处卡伦全部被沙俄割占。为了守卫边疆,从光绪八年(1882)起,锡伯营又设立了5个卡伦”。[5]58根据县文物局提供卡伦相关信息,目前现存7处卡伦分别是:阿布散特尔卡伦、多兰图卡伦、洪纳海卡伦、纳旦木卡伦、头湖卡伦、吐库尔浑卡伦和梧桐孜卡伦。它们成为锡伯族驻守边防,守护边疆重要的历史见证。

纳旦木卡伦遗址为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5月2日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纳旦木卡伦。卡伦“纳旦木”名称取自当地现今一个村名“纳旦芒坎村”,其中“纳旦”锡伯语表示“七”的意思,纳旦芒坎村即“七个土坡村”之意。据文物局考证可知纳旦木卡伦建于清光绪八年(1882),卡伦坐北朝西,整体保存较好,平面基本长方形,南北34.4米,东西45.3米,土墙夯筑,上窄下宽,厚度约2米,最高处2.5米。四个角有角楼,门坍塌,残宽约5米。

三、卡伦祭拜仪式过程实地考察

此次笔者偶然亲历卡伦祭拜现场,与在场各位一同感受到卡伦祭拜仪式的庄重。祭拜场地布置和设备简单,但各种仪式用品都蕴含着特定的含义,因为“仪式只是物质层面或者观念表面的表达,真正的价值隐藏在仪式符号的象征意义中”。[6]因而在论述卡伦仪式过程中,阐明卡伦仪式过程中每道程序及其文化符号背后指代含义是非常有必要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进入纳旦木卡伦遗址祭拜场地,首先被卡伦遗址正前方树立的八根高柱所吸引,八根高柱依次悬挂着代表八个牛录的机绣旗帜:一牛录为镶黄旗、二牛录为正黄旗、三牛录为正白旗、四牛录为正红旗、五牛录为镶白旗、六牛录为镶红旗、七牛录为正蓝旗、八牛录为镶蓝旗。旗帜下方有身穿铠甲代表八个牛录的八名护旗手。场地左边安放四面大鼓,旁边站着四个持鼓木锤的铠甲鼓手。祭祀场地中央简单布置了两张祭祀桌。所有参与仪式的人员面向卡伦遗址站立。仪式正式开始前,解说员声情并茂对历史上锡伯营驻守的卡伦及纳旦木卡伦进行简介,歌颂了锡伯族252年前锡伯族先辈舍小家、心怀祖国勇驻边防的伟大西迁壮举。接着通过语言再现历史场景,让在场的每个人仿佛身处当年现场,身心震撼。随后在纳旦木卡伦遗址西北角由远及近分别点燃八处狼烟,呈半弧形状,旨在与卡伦的方位相互印证。现场解说完毕后,由爱新舍里镇乌珠牛录村党支部书记永胜主持祭拜仪式正式开始。

此次卡伦祭拜仪式内容共七项:第一项,射响箭。代表八个牛录的八名射手身着武士服,手持弓箭向天空射出三支响箭,意在表明锡伯族自古是一个靠弓箭生存的战斗民族。第二项,盛世击鼓。身穿铠甲的四名鼓手击鼓19次,寓永远铭记锡伯族历史上驻守的19座卡伦,牢记曾经的英雄事迹。第三项,敬酒叩头。从八个牛录中选出德高望重的锡伯族民间艺人或者四老人员,他们均为身体健康的七十岁以下的代表。此次卡伦祭拜出席的代表人物分别为:乌珠牛录贺忠、寨牛录吴元熙、依拉齐牛录伊林、堆依齐牛录关新昌、孙扎齐牛录吴忠英、宁古齐牛录共寿、纳达齐牛录佟西春、扎库齐牛录张福清。身着锡伯传统服饰的八名老人由工作人员引导面向卡伦遗址排成一行,由工作人员呈上酒碗并倒上酒,然后八名老人将酒碗举于双眼平视处,将酒洒向天地后并三叩首,表达对天地的敬重,更是对先祖的深深敬仰。第四项,行施拜礼。全场参加祭祀的人员听主持人喊口令三鞠躬,每次鞠躬坚持七秒,表示对全境现存七个卡伦遗址的统一祭奠,各族儿女齐心协力戍守保卫边疆。第五项,诵读祭文。祭文由代表21世纪的新一代接班人21名锡伯族学生身穿锡伯族服饰用锡汉双语先后诵读献词(部分汉文摘录):“斗转星移,岁在乙未。滔滔伊犁河畔,绵绵国境线端。敢请百年英灵,笑餐渴饮。天上人间同歌。昔日卡伦,如今残垣。......卡伦壁立千仞,先烈民族脊梁。天道庄重,先烈有知。共祝祖国昌盛,祈福故乡吉祥。不及不怨,万心长远”。祭文在一声声稚嫩的童声中,响彻在这片锡伯人守护了两个多世纪的大地上,感受锡伯族西迁历程的艰难,守卫边疆的忠诚,表达了对历史英雄的深深敬佩。诵读完毕,所有锡伯族学生还进行了宣誓:“继承先辈遗志,弘扬西迁精神。感恩伟大祖国,忠诚党的事业。牢记核心价值,传承先进文化。坚信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促进民族团结,建设幸福家园。决不忘记历史,挺起民族脊梁。绝不辜负先烈,建立不朽业绩。”旨在激励锡伯族少年从小立志,努力拼搏,为锡伯族培养更多有用之才,为民族发展建立功勋。第六项,击鼓吿祭。鼓手再次击鼓19次,寓察布查尔19万各族人民和海内外19万锡伯族同胞永记西迁历史,发扬先烈精神,携手共建更美好的家园。第七项,献花吿祭。在场参祭人员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依次手持一支黄色鲜菊花走向祭桌,面向卡伦遗址鞠躬放下鲜花退场。自此,整个卡伦祭拜仪式过程完成。从仪式流程来看,没有特别的禁忌内容,传统祭祀仪式中的歌舞表演由背景音乐《家庙里的烛光》等现代歌曲取代,祭品用鲜花取代了中国祭品的传统,可见卡伦祭拜仪式融入了很多现代文化元素。虽然卡伦祭拜仪式简单,但蕴含了丰富的锡伯族文化内涵,这是一种历史与现代结合的新的文化表现形式。

四、卡伦祭拜仪式的社会作用及意义

卡伦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锡伯族驻守边防、开发边疆的历史。今天的卡伦,不仅以一种清代边境哨所的身份存在,更重要的是卡伦遗址本身所折射出的民族精神。卡伦仪式是加强民族群体之间感情,提升民族认同感的一种方式。同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也是锡伯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有效途径。

卡伦祭拜仪式增强了锡伯族凝聚力,强化彼此之间的感情,提升了民族认同感。卡伦祭拜仪式前解说员对卡伦的简介和情景再现环节中,使现代锡伯人能够了解并追溯那段历史,拥有一种共同的历史记忆,成为一种强化锡伯族群众民族认同的方式。这种“同一族群述说相同的历史故事,认同相同的语言,这些‘共同’的关系塑造一个社群的情感联系”,[7]尤其远道而来的东部锡伯族群众来说,增强了彼此之间的感情,强化了锡伯族的民族认同。

卡伦祭拜仪式带有明显的政治文化意义。锡伯族西迁文化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旨在维持我国多元一体格局,促进各民族文化多元发展。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得以保持各民族多元文化发展活力,而“传统民间文化在当前复兴,并不是什么都能够复兴,即使那些侥幸得以复兴的也不可能是原封不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人们主要是把传统文化作为素材,在国家允许的框架里重新塑造出来,进行自己的文化生产”。[7]卡伦祭拜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锡伯族西迁节的重要环节,亦是一种锡伯族传统文化的兴起,是锡伯族传统文化的再生产。由代表21世纪的21名锡伯族学生献词环节中,寓意锡伯族进入21世纪后,在各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

卡伦仪式作为弘扬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主持人使用锡汉双语,学生献词使用汉锡双语诵读,祭祀先烈文也是锡汉双语写成,是传承锡伯族语言文化。四面大鼓绘有锡伯族吉祥纹饰,八个牛录的旗帜绘制的锡伯族代表性纹案是对锡伯族历史风俗习惯的宣扬。击鼓活动是对锡伯族先烈征战沙场的缅怀,对太平盛世的宣告。各式锡伯族传统服饰是对民俗文化的继承,卡伦仪式各项流程中所反映的锡伯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更好发扬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让更多其他民族群众了解锡伯文化。

五、小结

察布查尔县锡伯族卡伦祭拜仪式作为锡伯族西迁文化节重要环节,是锡伯族弘扬西迁精神,增强锡伯族民族认同和归属感,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现代化活动。它是锡伯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流行文化的结合,是古代精神与当代追求的结合,是凝聚民族力量与增强民族认同的纽带,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及对当代锡伯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现代化仪式。

参考文献:

[1]胡方艳.伊犁锡伯人社会生活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2]丁永祥.乡民的狂欢节—豫西北火神祭祀仪式田野调查[J].民俗研究,2009.

[3]薛艺兵.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J].广西民族研究,2003.

[4]于顺福.清代新疆卡伦述略[J].历史研究,1997.

[5]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史志编纂委员会编.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志[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

[6]贾雪玲.月亮山苗族鼓藏仪式的个体社会化功能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7]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2001.

作者简介:

谢小丽(1989.11.11——):女,25岁,汉族,籍贯重庆,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2014级民族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西北少数民族历史与现代研究

论文作者:谢小丽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5

标签:;  ;  ;  ;  ;  ;  ;  ;  

新疆察布查尔锡伯族卡伦祭拜仪式田野调查论文_谢小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