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慎独”文化对强化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论文_杨长秀

儒家“慎独”文化对强化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论文_杨长秀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300)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重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慎独”文化作为儒家创造出来的自我修行的重要途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瑰宝,在当代仍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和道德滑坡现象。这就要求加强对大学生“慎独”文化的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水平,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合格更优秀的接班人。

关键词:“慎独”;大学生;道德修养

1.前言

在当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大学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只有将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内化于大学生内心,使得大学生不仅在有他人监督时遵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且要在时时处处从内心出发,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实际效果。“慎独”思想虽提出于千百年前,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和积累,在当今对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工作仍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性意义。

2.“慎独”文化的内涵

“慎独”是以一定的道德情感、道德信念为基础的道德修养方法和道德境界,是境界与方法的统一与结合。“慎”,有谨慎不苟之意,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单独、独自。“慎独”就是在自己独处的时候,依然保持谨慎不苟的状态,不能因为没有他人的监督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要时刻注重道德主体在修养中的自觉性。

“慎独”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虽然没有直接提出来,但是其中包含着在没人监督的地方也要问心无愧的思想。在《荀子·不苟》、《礼记·中庸》和《礼记·大学》都提到“慎其独也”的思想。《荀子·不苟》中提到:“夫此顺命以慎其独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这里慎独是指行善做好事不是因为有他人在旁监督,也不会因为无人在旁监督而作恶事。宋代朱熹和王阳明分别从理学和心学的角度对“慎独”学说做了发展。朱熹提出“持敬、去欲”,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不要被人欲所诱。王阳明看来,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行为也不应该为良知所监视,注重从本心出发,强调人的本心的作用。明儒中,则有刘宗周“自昔孔门相传心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刘宗周的发挥在于他认为“慎独”不仅是要做到不因为有人监督而不做不道德的事,而且强调利用独处时间来完善自己,他认为“慎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高的地位和非常重要的意义。

“慎独”作为儒家最高的道德修养境界,是道德主体的崇高道德目标。在道德修养实践中,道德主体将“慎独”作为远大的道德目标,并且不断地向这一目标努力,追求道德的至善境界。“慎独”虽然是古代思想家所提出来的,但是在当今时代仍然具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意义,大学生群体作为祖国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年轻力量,更要将“慎独”作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准则,从而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3.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群体绝大多数是“95”后,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批年轻人,西方文化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网络化时代的到来都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3.1 价值观定位不准,摇摆不定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意识形态全球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文化渗透,传播他们的价值观念。某些西方国家通过文化载体进行隐形的文化渗透,使得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西方价值观的腐蚀,尤其是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出现价值观定位不准,摇摆不定的情况。

3.2行为礼仪素养缺失

由于当前大学生多数是95后的年轻群体,在家里多为独生子女,有的从小便受到家长的溺爱,基本的礼仪教育有所缺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坐车不自觉让座、上课经常迟到、不尊重老师同学、校园内情侣亲密举动、考试作弊等现象,都体现出当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礼仪素养缺失的情况。

3.3社会责任感缺失

受到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西方功利主义文化的侵蚀,大学生道德修养存在趋利主义倾向,存在社会责任感不同程度的缺失问题。有些学生在道德修养过程中一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惜牺牲他人或集体利益,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来追求个体的舒适。显然,这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与牺牲精神的表现是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背道而驰的。

4.儒家“慎独”文化对强化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

在当代,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群体的道德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对大学进行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加强“慎独”文化的教育,使得大学生不仅在有他人监督时遵守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而且要在时时处处从内心出发,抵制诱惑,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才能达到提高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实际效果。

4.1社会弘扬“慎独”文化

首先社会要重视“慎独”修养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重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慎独”精神作为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与精神境界,是经过千百年推敲和打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值得受到重视与借鉴。其次,注重利用媒体、网络等形式弘扬和传播“慎独”文化。利用媒体和网络形式,扩大“慎独”文化的传播力度,让更多大学生了解“慎独”文化,并内化于心,达到高度自律的道德修养境界。最后,也可通过舆论和立法的形式对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行为做出谴责和惩罚,以强制性的形式加强大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

4.2学校加强大学生“慎独”精神教育

首先在大学生德育课程的开设中,加强“慎独”精神的教育。学校在德育课中,为学生深刻讲解“慎独”精神的内涵,使大学生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按照“慎独”原则加以规范和约束,尽量降低大学生做出不正之事的可能性,力求做到防微杜渐。其次,改变德育课程死板的教学方式和考核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为“慎独”教育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学生积极的学习“慎独”精神,理解其内涵并在心里产生共鸣,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慎重对待自己的不正之欲。

4.3大学生自身努力将“慎独”精神内化于心

首先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接受“慎独”文化的教育。对于“慎独”精神,“好之”、“乐之”才能够更好地“知之”。大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应在内心把握好“慎独”,做到思想和行为时时处处都要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其次,大学生要树立崇高的道德信念,坚定“慎独”道德目标。大学生坚定不移的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培养坚定的道德意志,始终坚持培养合乎社会道德规范的道德情感。再次,大学生应该注重学习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味地机械学习理论知识是达不到“慎独”的道德修养目标的,“慎独”境界是道德规范转化为道德信念的结果,只有实践才能完成转化。

5.结语

“慎独”思想虽提出于千百年前,但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和积累,在当今对于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高工作仍有不可磨灭的现实性意义。因此,针对大学生道德修养存在的缺失问题,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角度来加强对大学生“慎独”文化的教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让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金启华.诗经全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726.

[2]梁启雄.荀子简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32.

[3]孟宪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河南社会科学,2015,(11):89-95,123.

作者简介:杨长秀(1995.02-),女,山东省淄博市人,济南市长清山东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

论文作者:杨长秀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0月4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7

标签:;  ;  ;  ;  ;  ;  ;  ;  

儒家“慎独”文化对强化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论文_杨长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