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龙文化比较研究论文

中西方龙文化比较研究论文

中西方龙文化比较研究

匡 延

(湖南师范大学 艺术学理论,湖南 长沙 410000)

【摘 要】 古今中外,龙在各个国度都是神秘的代名词。在东方,龙被视为祥瑞、权威等美好事物的象征,而西方恶龙传说延续了数千年。东西方龙文化一善一恶,背后有着丰富的内涵,它们在形态、文化渊源以及民族心态上有着显著的区别。

【关键词】 龙文化;一善一恶;文化内涵;民族心态

在东西方文艺作品中,关于龙的记载及相关艺术作品中可谓是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如我们今天所提到的关于龙的成语:龙马精神、龙腾虎跃、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等,每一个都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另外象《周易》中“见龙在田”、“飞龙在天”,指的是不同的人生阶段与状态,这个“龙”亦是象征着祥瑞、希望、成功等积极意义,后来更有以龙比作天子的说法。在中国绘画史上历代都有龙画艺术家,譬如曹丕、张僧繇、董羽、陈容等,还有专门的绘画理论《画龙辑议》。各种文艺迹象都表明,东方龙的文化内涵大体趋向美好。而一想到西方龙形象,大多数人会用“恶龙”去概述,似乎它天生就是邪恶、凶残的。在西方文艺作品中,龙是一种邪恶的动物,《圣经》中记载的龙是魔鬼的化身,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也把龙描述成守护金苹果的凶猛怪兽,在西方文艺中一直保留着“屠龙”的传统,绘画中龙形象造型永远是一成不变的丑陋凶残、脾气暴戾,影视作品更是将西方恶龙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动画片《驯龙高手》、美剧《权力的游戏》。总而言之,从比较的层面来讲,东西方龙文化可谓是一善一恶,究其原因,可以从表现形态、文化渊源、民族心态三个方面去分析。

一、中西龙形象的不同表现形态

中国龙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分化出很多种类,据学者考究每个朝代龙的造型与种类都不一样。比如夏商周时代的夔龙,体态偏向鳄鱼,春秋战国至秦汉则出现了飞龙,由当地出土的文物来看,这个时代的飞龙主要分为蟒蛇型飞龙与走兽型飞龙。在古都长安旧址,还出土了汉代龙纹瓦当,更典型、更集中、更鲜明地表现出汉代走兽型飞龙的本质特征:龙头高耸、巨口如鳄,颈长如蛇,但体宽如兽,有虎一样强壮的四肢与利爪,身体两侧有展开的双翼、紧挨着龙翼的是一轮红日,鲜明地昭示着这是一条走兽型飞龙。[1]这与后面要提到的西方龙的造型有相似之处,不同的是中国的飞龙并没有喷火的功能。历史的车轮不停转动,到了魏晋南北朝,佛教开始在中原盛行,龙纹也披上宗教色彩,对龙造型的变化产生了直接影响。这时期的龙体型拉长,龙身结构、骨骼分明,角、毛、鳞、须仪态丰满,大多呈现出飞舞腾空的姿态,意在表现出佛教洒脱、飘逸的特点,魏晋至唐代时期的龙被成为行龙。而到了宋朝,龙形象已经基本挣脱宗教束缚有了一个稳定的概念,即郭若虚提出的“三亭九似”,九似指的是龙的造型上角似鹿、头似鸵、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牛似耳。这一说法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龙的基本造型,此后元明清的龙形象都以这个为参考物,并未太大改动。

总而言之,东方龙的造型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最后固定成一种典型形象,并被大家认可和接受。关于龙造型的起源,海内外各界学者曾对此做过多方面的讨论。闻一多、孙作云、袁德星认为龙的原型是蛇;卫聚贤等学者认为是鳄鱼;朱天顺以为是闪电;刘淮城认为是蜥蜴或河马。也有学者从生物进化学的角度来探讨,发现龙在古代确实是存在的,它就是现代生物分类学中称作Crocodilus Porosus的一种巨型鳄,动物学中亦称“马来鳄”,但这种造型的龙一般出现在古代的沿海地区。[2]更多学者认为龙是一种结合型的图腾象征,这个说法的提出者是李泽厚。他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提到古代部落都有动物崇拜,不同区域的部落有着不同种类的图腾,当强劲一方消灭对手后就会把他们的图腾兼并到自己的图腾上,就像古代士兵提着耳朵论功行赏一样。随着中原大一统历史进程的推进,最后印在旗帜上的图案就变成了我们今天所了解到的龙。虽然哪种说法更为可信已经无从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从文献记载和遗留下来的工艺品来看,龙的姿态始终是神秘洒脱、昂扬自信的,它的造型结合了不同动物的典型特征,可能正是说明了我们中华民族从多到一、从分裂到团结的无限凝聚力。

相比东方龙的飘逸,西方龙的造型则要恐怖得多。西方龙通常描述为有类似美洲狮的身体、两只巨大的蝙蝠翅膀或者羽翼、四条腿和一个有些像马的头。故事中最常提到的颜色是绿、红或金色。它的尾巴长而蜿蜒,末端有刺,可能有倒钩。每条腿的末端都是巨大的爪子,类似于肉食性鸟类的。龙有几排尖牙,常常有背棘。不管我们看文献还是看画作亦或是影视作品,西方的龙形象永远是一身黑色,张开鳄鱼般的血盆大口,牙齿像恐龙一样尖锐,身上的皮肤如同坚硬的铠甲,背上挂满令人畏手畏脚的尖刺,它展开双翼整片天空都变得灰暗,它喷出来的火焰足以烧掉整座安第斯山脉……根据学者猜测,西方龙可能是蜥蜴、鳄鱼等巨型爬行动物的综合体,原型可能是某种凶猛的巨型鳄鱼,这种鳄鱼适应能力极强,海湾、浅海地区以及内陆都有它的踪迹,并且性情十分残暴,体型是鳄鱼中较大的,平均长度有10多米,这种鳄鱼的出现一度威胁着欧洲人民的生存。为什么中西方龙在造型上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究其主要原因还是要归结于地理特征。华夏民族平原、丘陵居多,即便是在古代,亚洲板块也是呈大块紧密连合之势,海陆分明,而欧洲地处海洋文明,港湾、海洋居多,地势、气候甚至纬度与中原完全不同。因此在动物进化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种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孕育了更为凶猛的鳄鱼、蜥蜴等巨型动物,相比于鱼、鸟、鹿,在卖相上自然凶狠的多,并且龙形象在西方长时期没有显著的变化,极有可能与稳定的气候、地理环境有关,同样,背后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东西方龙文化除了在造型上展现出“一善一恶”的特征之外,在文化渊源上也有踪可寻。

二、文化渊源

本研究认为,在华法林初始抗凝期间,胺碘酮能缩短华法林抗凝达标时间和INR达标维持时间,但对华法林抗凝剂量及抗凝总体达标率影响不明显。然而,影响华法林疗效的因素众多,可能会涉及到患者的基因多态性、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患者的饮食结构等。本研究纳入影响因素局限,且样本量偏少,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偏倚,有待进一步大样本、多因素研究的临床验证。

东方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备受喜爱少有微词,但在西方文化中龙已然变成一切消极含义的代名词。在《圣经》里有一段对龙的记载,大意就是:天上突然出现一条大红龙,七头十角,它站在要生产的妇人面前要吃掉她的孩子,妇人生下一男孩将来要掌管万国。妇人逃到神给她预备的地方,于是在天上就有了争战,龙派出它的使者出战却失败,它同它的使者一同被摔下去,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圣经》里把龙视为魔鬼的化身,这样有着明显感情倾向的描述,影响了西方龙文化。在之后的文学作品中,龙总被刻画成贪婪、凶残的形象,而在西方英雄史诗、神话中出现了经典的屠龙传统。最早的屠龙故事出自于希腊神话,赫拉克勒斯斩杀毁坏田地的九头巨龙许德拉,立下战功声名远播。英国古老的史诗《贝奥武甫》生动的飚速了年过古稀的英雄贝奥武甫斩杀恶龙的故事,德国史诗小说《尼伯龙根的宝藏》中的英雄勇闯尼伯龙根岛,斩杀了守护宝藏的恶龙,淋龙血至全身得到金刚不坏的躯体。有人统计,单在欧洲流传的屠龙故事就有一千多例,其中尤以德国、挪威、芬兰、丹麦等北欧和中欧国家居多。一直到现在,西方荧幕上的龙都带有着《圣经》中的反叛形象,这一现象离不开西方传统龙文化的熏陶。气候与地理特征决定了龙的造型,宗教与文化则影响了龙的内涵。

东西方龙文化体现出鲜明的“一善一恶”的特征,除了与各自的文化内涵有关,与不同的民族心态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西方,龙被视为可怕的猛兽,它是奇珍异宝的守护者,只要打败了它就可以拿到宝藏,只要拿到宝藏他就会被世人赞颂。恶龙的形象流传至今,正是为了突显人的伟大,为了彰显个人英雄主义。个人英雄主义由来已久,在荷马史诗等各类文献中都有披露,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它在这样的文化土壤中茁壮成长,最后成为最典型的国民心态。反观美国文化就可以发现,英雄主义扎根的文化土壤非常肥沃,并衍生出很多枝节深刻影响着当代美国人民。好莱坞的商业大片、漫威系列英雄电影等现象都昭示着英雄主义长盛不衰的事实。据研究表明在西方语言中,使用频率最多的一次是“cool”,意思为酷,很厉害,多为夸奖一个人或一件事。由此可见,西方文化从古至今,都有一种个人英雄主义的民族心态,这种民族心态使得本身带有邪恶的龙变得更加凶残暴戾。另外,欧洲多山脉、高原,海湾,地势复杂,而人民若想征服大自然以推进历史进程,就必须骁勇善战,不惧怕大自然以及各种凶猛的动物,此时的恶龙作为威胁人们生存的最主要力量自然就被妖魔化,在世代传唱的屠龙故事中被迫成为英雄刀下的战利品。并且欧洲独特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只能使用城邦制,在这样的政治语境下个人武力与智慧成为人们追逐的主要目标,只要打赢了战争你就是英雄。各种政治、文化因素的影响,催生了个人英雄主义的民族心态,而这种民族心态,显然影响了西方龙文化的发展。

三、东西方龙文化所展现的不同民族心态

中西方龙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衍生了不同的内涵与喻义,东方龙在权力的支配下变成风调雨顺、和谐民生的祥瑞之物,西方龙在宗教与文学的影响下变成作恶多端、生来有罪的厄运之身。然而在东西方龙文化的“一善一恶”中,又彰显出中西民族心态的分别。

反观东方民族的国民心态,从周天子统一天下到秦始皇统一中原,从奴隶制过渡到封建皇权制度,中国的土地基本上是完整的,即使改朝换代,封建文化与政治制度不受影响,皇帝享受着万人之上的地位,之下的臣民都只能服从他的命令。在加上古代中国平原辽阔,发展主要以农耕经济为主,铁器农业工具制作缓慢,生产力低下,土地分封制与等级制度又喧之尘上,民族心态渐渐失去远古部落的那种野性开始变得温和、敦厚。在《中国龙文化解读》中,作者把龙须看做羊图腾,并把它与国民心性对等起来。羊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羊,祥也”,代表美好善良的意思,羊有跪乳之德,古礼中经常作为一种贵族见面礼,被称为贽。比德于羊体现着中国人的善性,同时也体现着中国人的思维倾向。他们像羊一样是以善的肯定的方式来认识世界的。他们不想承认恶事物的潜存,而是设法从世界各种物体的身上发现它们的善。[6]羊之善性,恰恰体现出国人心怀仁义与安乐的民族特征。这种善良仁义的民族心态得益于儒家文化的传播与流传,在这种语境下,龙的形象与内涵逐渐被美化,东方龙文化逐渐获得积极意义与地位。

防御台风 “山竹”期间,惠州辖区1号锚地有两艘船舶出现缠锚现象,4号、6号、7号锚地均有船舶走锚后因船舶之间距离过近而造成紧迫局面的情况发生,原因之一就是该处抛锚水域狭小,锚泊船舶之间安全距离不够造成的。因此,在船舶抛锚前,要提醒和监督抛锚船舶之间留有合适的足够安全距离;防台期间要督促辖区抛锚避风船舶认真值班,时刻掌握本船锚位和其他周围锚泊船动态。保持高频守听,必要时备车值航行班,要做好这些工作,控制抛锚船泊数量是关键。

中西方龙有着如此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还是离不开文化渊源。关于龙的文献记载中西方都有,古代神话《山海经》中就有对龙的记载,《说文解字》也对龙字做了解释:“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在古代中国,龙是一种祥瑞且通神性的生物,在中国远古的星宿信仰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作为四方之神灵,分别守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子民,其中的青龙隶属龙的一种,由此可见,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正是因为它被人类赋予的神性,使得四方子民纷纷跪倒膜拜,这吸引了敏锐的政治统治者,他们大胆的将龙并入天子席位,声称皇帝是龙的化身,与天同在。《三坟书·连山易》中记载“龙善变化,能致云雨,为君物也”,此时的龙寓意更加积极正面,在封建等级中一跃成为食物链的最顶级生物。从此龙须、龙头、龙骨、龙态均成为古代中国最高统治者才能用的词汇,凡是与龙有关的词汇人们都认为是吉祥、高贵的,这种文化传统遗留到现在,依然有着正面的影响。龙从与政权相通的那一刻,便深受大家的喜爱,宫廷里的建筑、工艺品统统雕刻上龙的图案,为讨好皇帝一生钻研画龙的画家更是不计其数。所有的艺术品中,龙的姿态都是昂扬奋发、激越洒脱,造型更是威严中不失美感,这些都是中央集权制下的产物,都是龙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化学反应”。另外,在这样的语境下,人们开始挖掘龙的文化内涵。王安石在《龙赋》中写道:“龙之为物,能合能教,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以龙比德,暗示龙有着启示人们的睿智品德。这种对于图腾形象的崇拜,势必导致对于图腾的内心模拟,追求与图腾人格的同意,以求获得图腾的彻底保护。[3],当代学者则从龙的全身出发,全方位解读龙文化。他们认为龙头象征着好牛、勤苦奋斗的黄牛精神;像猪一样的龙形象则彰显出中国的口食文化;龙身像蛇,暗示着中国的性文化;龙颈像龟,体现出古代子民期盼长寿的美好希冀;龙鳞像鱼,代表生殖崇拜;龙爪像鸟,象征着权力……等等这些图腾式的解读就像一部史诗,演示着中华民族从分裂到统一,从古代部落到现代文明的历史图像。而透过龙那气势磅礴的外壳,我们看到的是民族灵魂的闪烁,是中国文化的本质。

2月14日,在酒吧陪客户玩乐到转钟之后,郭启明意犹未尽地回了家。情人节的北京是个不夜城,在回家的路上,郭启明看着街边一对对搂抱偎依在一起的情侣,心里不禁有些惆怅。回家之后,他在QQ签名上写道:“天啊,赐予我老婆吧!”并发了一个咧嘴坏笑的表情,然后浏览网页。

东西方龙文化一善一恶,反映着两种不同民族的特征与心态。西方人好斗,喜欢彰显个性高举英雄主义大旗,而中国人温和善良,习惯安分盲从,深信“枪打出头鸟”,不同的民族心态催生了千差万别的龙文化。

完整的图像信息传入FIFO中后,从FIFO中读出到ADV212进行图像的压缩。压缩模块使用encode模式,压缩倍数为1∶48。压缩数据之前,先发送帧头55AAFAF900,压缩数据的长度,状态字,然后再发送压缩数据。读取数据之前首先判断当前帧的压缩数据是否读取完毕,压缩完毕后,发送帧尾F9FA[9]。最后将压缩完的数据转化为异步串行数据,通过RS422传输协议传给上位机,最终显示出图像信息。

结语

中西方龙文化“一善一恶”,背后有着不同的缘由。本文从外形分析二者在相貌上的审美差异,再从文化内涵方面入手深入探究影响中西方龙的具体文化渊源,最后上升到国民心态,研究造成二者截然不同的根本因素。其为东西方龙文化比较研究甚至天下龙之研究开拓了新思维,提供了新的文献,但随着考古队伍的发现与现代科技的发展,新的研究思路会更多,研究之路漫长且艰辛,只有抱着恭谨、刻苦学习态度,我们的研究之业才会枝繁叶茂,越来越好。

[参 考 文 献]

[1]张笑恒.神秘的龙文化[M].北京:西苑出版社,2013.

[2]何 新.诸神的起源(第一卷)——论龙与凤的动物学原型[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

[3]何 新.龙——神话与真相[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7.

[4]朱 芳,李梦凡.中西方龙文化的差异[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4).

[5]郭晓燕.浅谈西方人眼中的龙[J].文化视野,2012,(03).

[6]刘毓庆,赵瑞锁.龙的文化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中图分类号】 G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3036(2019)01-0050-03

【作者简介】 匡 延(1994-),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

□编 辑/张明元

标签:;  ;  ;  ;  ;  

中西方龙文化比较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