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安全及防护论文_刘恩静 黄丽莎 李盛艳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安全及防护。 方法: 2019年5月--2019年12月,本院就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安全展开相关研究,选取31名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术后密切接触者,在术后24h使用袖珍辐射仪监测术后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剂量,并在不同时间、不同距离进行监测,获取相关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距离100cm者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距离30cm者(P<0.05)。术后100天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术后1天、术后30天、术后60天(P<0.05)。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与人接触时,接触者必须做好有效的防护措施,如在合理时间内接触,接触时采取一定距离,在一定时间后可解除防护措施。

关键词: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密切接触;辐射安全;防护

放射性125I粒子是由一根附着I125的银棒及钛合金外壳两部分组成的圆柱形粒子,直径约为0.8mm,总长约4.5mm。I125的半径层为0.025mmPb,有效放射半径为1.7cm,半衰期为59.6d,释放94%剂量时间为240d,主要通过发射27.4Kev、31.4Kev X射线等起作用,属于低能辐射。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是一种局部控制率较高、疗效理想的微创手术,这种治疗方案如今在头颈部恶性肿瘤与盆腔复发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广泛应用。随着临床有关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疗效报道的增多,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近年来在直肠癌、肝癌等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中也有应用。但随着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的应用,该手术造成的辐射问题逐步走向人前[1]。临床有研究[2]指出,长时间持续低剂量电离辐射会对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但有关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的辐射研究不多,本研究基于此,探究分析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安全及防护,现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9年5月--2019年12月,本院就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安全展开相关研究,选取31名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名,女性14名,年龄在34-62岁,平均年龄(48.39±5.88)岁;其中原发性肝癌8例,原发性宫颈癌7例,原发性肺癌5例、肝转移瘤4例、胰腺癌3例、结直肠癌3例、腹膜后间质瘤1例。患者均在超声影像或是CT影像的指导下完成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肿瘤的周边剂量是80Gy--120Gy;植入粒子的平均数量是45颗(数目范围在24-100颗);植入粒子的总活度平均数是32mCi(活度范围是15mCi--69mCi);植入粒子距离体表的平均深度是2.57cm(深度范围是1.10cm--11.09cm)。

1.2方法

1.21仪器

本研究所用仪器辐射监测仪、粒子放射源均由北京智博高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制造,袖珍辐射仪则由北京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生产制造。

1.22监测方法

在手术患者术后,通过CT图像测量手术过程中植入肿瘤中心的粒子,在距离体表最近距离(也就是粒子植入深度)处进行标记。并在患者术后1d,开始采用袖珍辐射仪在距离患者的标记处垂直距离为30cm、100cm处监测辐射剂量。

1.23警戒时间

警戒时间也就是辐射有效剂量小于50%剂量约束值时间。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9.0 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距离不同、时间不同的辐射剂量

距离100cm者的辐射剂量明显小于距离30cm者(P<0.05)。术后100天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术后1天、术后30天、术后60天(P<0.05)。详情见表一。

-

2.2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

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情见表二。

3·讨论

辐射防护是一种可分为屏蔽防护、时间防护、距离防护的三种防护方式。其中屏蔽防护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防护方式。有研究[3]指出,前列腺癌患者实施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后,接触未成年、同床孕妇的警戒时间分别是42d与84d,与患者接触的同事、成年人几乎无需警戒时间。本研究与上方观点有较多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人群的警戒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密切接触者应根据辐射组织剂量率的衰减规律,指导患者合理与他人接触,辐射剂量越高,警戒时间越长,警戒时间内尽可能不要与人接触。若在警戒时间内与人接触,则需适当缩短接触时间,增加安全距离。在超过一定警戒时间后,可与患者正常接触,不采用防护措施。

我国2002年颁发的《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为临床放射医护人员提供了放射防护原则,要求临床尽可能提升医护人员的操作能力与操作熟练度,从而达到缩短与辐射的接触时间,达到时间防护的目的。要求临床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使用长柄仪器,实现距离防护的目的。还可在放射源和医护人员之间放置不同的屏障材料(水泥、铅以及铁等)达到屏障防护的目的。术后当天,为提高辐射安全,同一病房的病床尽可能相隔1m以上,或单人病房应划为临时控制区, 并在放射性病房、病床放置警示牌,其他无关人员不得入内。要求患者准确穿戴防护物品(比如防辐射衣服),在安全区域中活动,尽可能与患者家属、配偶保持1m以上距离,保证安全。为进一步提高辐射防护,患者应有专用浴室与专用厕所,尽可能不要和人共用。若患者卧床修养,则盖上铅毯防辐射。在术后2月,可进行性生活,但必须使用避孕套隔离。医护人员与患者还可多食用胡萝卜、海带、西红柿等含有维生素与微量元素的食物,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机体的抗辐射能力。再者,对不同消退期的植入粒子进行不同的辐射屏蔽,若患者需要较长时间植入粒子的辐射才会逐渐消退,则密切接触者的警戒时间需要延长,辐射屏蔽时间也需延长,才能保证密切接触者的安全。

但因多数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患者术后均需要亲属的贴身照顾,所以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详细辐射情况,指导患者亲属与患者保持安全距离[4]。若患者需与家属同床,则可根据患者的疾病类型指导患者合理保持距离。比如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癌患者需尽可能平卧,而患者家属则需在患者侧面。不仅可以增加双方的安全距离,还可促进患者集体组织达到自身屏蔽的功效,可提高患者家属的辐射安全。在患者出院后,若安全距离始终维持100cm及以上,则无需进行防护。但若患者恢复正常工作,则在与同事接触时,需适当拉开距离,在警戒时间结束后,则可恢复正常往来[5]。

由上可知,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需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安全及防护。

参考文献:

[1]崔艳玲.放射性I-125粒子植入治疗的辐射防护[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7):34-35,50.

[2]刘晓,蔡越飞,马燕华, 等.肺恶性肿瘤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后的辐射剂量监测及防护[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7,18(5):380-382.

[3]吴鸣,邓秀兰,杨红杰, 等.125Ⅰ粒子植入术后辐射防护的最优化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8,26(22):3637-3641.

[4]曹新颖,孟箭,王明玲, 等.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临床效果及防辐射对策研究[J].临床军医杂志,2018,46(10):1247-1248.

[5]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专业委员会粒子治疗分会.放射性125I粒子病房辐射防护管理标准专家共识[J].中华医学杂志,2017,97(19):1455-1456.

论文作者:刘恩静 黄丽莎 李盛艳

论文发表刊物:《护理前沿》2020年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5/7

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后密切接触者的辐射安全及防护论文_刘恩静 黄丽莎 李盛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