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维场协同控制理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课堂教学论文

教学思维场协控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化学论文,场协控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的教学观,首要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这种交往互动,不仅仅是师生间关于知识学习(教学)中的简单问答,而且是师生间各种思维的活动过程,这种思维活动过程便是“教学思维场”的主体。它确保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这既是新课程的教学观,也是心理研究成果为现代教学所应用的发展趋势。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任务和达到“三维目标”,师生间、学生间、师生与教材、教学资源间的思维活动应为何种状态?怎么构建教学思维场,强度多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与学生协同控制思维场?笔者对此试作论述。

一、化学教学思维场与课堂教学协控论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活动的进行要借助于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通过语言人们才能把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概括出来。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离不开语言;而且语言是课堂教学中激发思维的主要手段。正因为语言、板书、多媒体等教学资源中介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对教材、教学资源间存在着网络式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如同“电场”“磁场”一样客观存在,而且更具有变化性和可控制性,我们称之为“教学思维场”。当这种无形而客观存在的教学思维场能得到教师很好的控制时,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能很好地得以体现。课堂上一旦形成教学思维场时,学生的理解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就会提高,思维品质也会提升;同时对于教师来说,智慧会得到升华,思维及教学能力会有很大的飞跃。这种教学思维场可用图形解释(见图1)。

图1 课堂教学思维场分布图

中学教育教学中,各科的课堂上均存在教学思维场。就化学本身而言,所有概念规律的形成与教学,都是思维的结果,探究式教学法告诉我们:运用思维去理解化学现象、本质及其规律,这就为化学教学中明显存在思维场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称之为“化学教学思维场”。

课堂教学控制是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控制”使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课堂教学中,教学的进程是动态的,诸多变量和波折甚至是无法预期的,例如,教师控制宏观的整体的教学思维,学生控制自己的主体的学习思维。教师与学生的“协同控制”使课堂教学进程稳步有序;使课堂教学内容优化完美;使课堂教学效果具体化,这就是课堂教学协控论的精髓。把这种协同控制理论运用到化学教学思维场控制当中,便称之为“化学教学思维场协控论”。

二、教学思维场协控论在化学课堂中的运用

在化学课堂中,如何运用教学思维场协控论是非常关键的。首先在备课时,剖析所授课时的类型(概念课、规律课、习题课、实验课、复习课等),根据教学资源及教师本身与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实际来构建教学思维场,下面便是具体的运用。

1.目的性引入是教学思维场协控论运用的良好开端

在了解课程课时、类型及学生实际情况后,进行有目的性、针对性的引入,便于在课堂中构建积极、活跃的教学思维场。让学生较快地把思维投入到新授课内容中去。对于概念课,根据思维的神经生理机制和特点,最好从过去较为熟悉,已经掌握且与本节课联系十分密切的概念、规律推理和演变引入,或者从现实生活中具体形象而又存在多种疑问的现象引入,选择合适的先行组织者。这样,可使学生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或模型中很快地建立个体思维场。由教师的言语、演示、学生的活动参与行为,以及多媒体视听效果与学生本人意识协同控制整个教学思维场,同时进行分析与综合,达到全幅思考所提出问题的目的。又加强了学习的趣味性,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例如,在“物质的量”和“摩尔”概念的教学时,可以通过先列出国际单位制中的7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使“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成为“物理量”的下位概念,由于诸如“长度”“质量”和“时间”等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是学生熟悉的;或从具体形象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解决问题的主导思想是化整为零、花大为小)以及从“如何称一粒米”(解决问题的主导思想是积小成大、聚微成宏),这样的思想实际也是“物质的量”作为沟通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的计量的共同思想。这样引入,效果颇佳。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引入,构建了课堂所学知识的雏形,便于教学思维场的形成。无论哪类课型,哪种引入,都要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实际与教学资源共同决定。

2.循序与整合、比较与分类、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的结合是教学思维场协同论运用的关键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同时考虑如何把三者融入一个整体,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如何成功运用教学思维场协同论是实现这种有效整合的关键渠道。下面便是构建化学教学思维场及协同控制理论在课堂中运用的规律。

(1)循序渐进原则与思维联想发散相结合运用的规律

任何教学工作都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可使学生对知识具有整体把握和有机联系。比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如果学生没有认真学习“电离、电离平衡以及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而教师盲目讲解“盐类水解”,收效应是甚微的。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讲解某个问题时,应联想到相关知识点和相关模块。教师协同学生,利用备课中的知识与模块链接达到教学思维发散的目的。教师通过言语、板书、多媒体等资源,从宏观、整体上引导控制思维场,让绝大多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学资源间建立良好的、活跃的思维场,让学生对目前知识体系和已有模块建立联想式、跳跃式的思维。从而加深对该概念与规律的理解,这便是学生作为主体控制自己学习的自主思维。

(2)比较异同与分类归属相结合运用的规律

比较是在思想上确定事物异同的思维过程,化学概念、规律和各种化学模块间存在着差异点和共同点是比较的客观基础。比较以分析、综合为前提,这是教学思维场协控论的常用方法。教师在课堂上确定比较的对象和内容,激发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转入确定的化学概念、规律异同的思维过程中,使双方的教学思维场协控达到吻合。例如,在学习“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概念时,应把“同位素、同素异形体”与之比较,利用表1所示,引导学生思考、探讨,达到记忆、掌握知识的目的。

让学生在学习中比较、思考然后作答,教师点拨指导,使教学思维场不断强化、深入所学习对象,从而让学生达到良好的思维、理解效果。

(3)逆向思维与“数学构造”相结合运用的规律

这体现了教学思维场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化学课堂教学中,逆向思维与数学构造思维相结合的方式,运用十分广泛,它们的协同性体现得较为深刻。例如,在学习“等效平衡”时,可以抓住化学平衡的特点之一是条件不变,无论反应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达到平衡状态时,体系中各物质浓度与原平衡状态时相同;在有机合成知识中,利用逆向思维解题的例子屡见不鲜;在解决复杂化学方程式配平问题时,从给生成物配系数开始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逆向配平法”也是一大用途。

而“数学构造”的协控思维,更是把概念规律、化学模块的“外延”延伸得淋漓尽致。例如,给出一个外界条件对平衡影响教学示例:

例如,对于反应:

图2

这样,以便教师从多角度、多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在解决有机化学中同分异构问题的方法、盐溶液与NaOH溶液混合计算问题的方法等,均可用数学构造(构造排列组合、函数或方程等)的思维去思考解决。在课堂中思考解决问题时,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思维场只要得到双方有机紧密的协同控制,教学就会达到最佳效果(这些都是解决问题时所提出的假设)。

(4)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相结合运用的规律

抽象是在思想上把事物的本质属性、特征抽取出来,并把这些本质属性、特征与其他属性、特征分离开来的思维过程;而概括是在思想上把抽象出来的本质属性、特征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的思维过程。例如,中学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确定和运用;在中学化学中确定了“平衡移动原理”,平时训练把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过程也可作“平衡移动原理”来理解和运用。在氧化还原反应规律的应用中,根据问题间的本质属性、特征而分为“强弱规律”和“守恒规律”“先后规律”“异价规律”等,然后,再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便于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抽象概括与具体化相结合的运用。在课堂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从大量材料中抽象概括出化学规律,使教学思维场得到强化。在抽取本质属性与共同特征时,这些属性与特征是以概括的形式加以思考,这使教学思维场强度达到高潮。无论是教师的宏观协控,还是学生的主体协控,双方与教学资源所构建的思维场均积极而活跃,使学生对概念、规律及原理的理解、运用也达到理想效果状态。

(5)完善构建与临时调整相结合运用的规律

尽管师生双方围绕所学习的知识在完善的教学思维场中协控完成,但作为学生,对所思考对象及教师、教材的解答感到迷惑时,可及时提出问题,从而控制原来的教学思维场。此时,教师作为宏观思维场的控制者,应当考虑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和目前思维状况,以及学生的个性差异,适当调控教学进度,难度和思维场之强度,便于更多学生去思考运用,这是教学思维场协控论之运用特别要注意的地方。关注个性差异的协控,我们在教学中,除关注整体的“面型”思维场外,还要适宜调整学生因个性差异而逆流或者分支的个体思维点(部分思维场)。通过暗示、稍许调控,使“部分思维点”也活跃运转起来,这需要宏观协控者——教师要深刻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个性差异。

最后,还要关注思维的起伏跌宕与学生情景、问题情景的强弱度相结合运用的规律。因为学生的注意力与思维强度不可能在45min内都保持一致,中途必须有起伏跌宕,即学生的思维强度在持续高涨之间必须有稍许放松。教学思维场之强度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景也有强弱之别,对重点知识要强化,对次要知识可弱化;对学生已掌握知识要弱化,对学生有疑惑的知识要强化。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三、结语

“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结构要随着教学诸要素的变化以及教学思想的发展与更新而不断地调整、充实和更新。课堂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随时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但不管怎样,实质上,课堂中的确存在无形的教学思维场,它实实在在,它若离若现。发现它,研究它会使教学事半功倍,教学效果显著提高,而且教学效果的评价机制也因之而改变。在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大背景下,运用教学思维场协控论进行教学,不仅能进行有效的教学,同时,也是新课改的精髓之一。

标签:;  ;  ;  ;  

教学思维场协同控制理论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