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文化遗产调查与分析论文

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文化遗产调查与分析

朱云生,马 莉,白成明,张 智

(红河州文物管理所、红河州博物馆,云南蒙自 661199)

摘 要: 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是一项大型的线性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开发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调研报告通过实地调查、勘测、走访,结合文献资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的文化遗产进行深入考察,详细了解铁路沿线的车站、桥梁、隧道及其他附属建筑、附属设施的保存状况,全面查清铁路沿线的文化遗存的存量、价值,考证其历史内涵和文物价值,为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的研究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基础性的研究材料。

关键词: 滇越铁路;文化遗产;文物保护

滇越铁路全长854千米,其中越南段389千米,云南段465千米, 1910年全线通车。个碧石铁路全长177千米。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是一项大型的线性文化遗产,体量大、内涵深、外延广。其保护与开发利用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2014年中共红河州委、红河人民州政府发布《关于印发〈红河州文化建设“1046”春天工程(2015-2020年)〉的通知》,把滇越铁路的保护和开发列为十大文化工程之一。本文依据实地调查、勘测、走访,并将以前的调查材料进行了复查、整理、汇总和分析,结合相关史料和已有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以客观材料为基础性的文物调查及分析报告。

一 滇越及个碧石铁路的文化遗产分布状况

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两条铁道线沿线各类文化遗产分布连贯纵横,涉及区域广阔。

(一)铁道线上的文物分布情况

2006年开展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期间,红河州文物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两条铁路现存的文物建筑进行调查评估。通过专门普查,共登记文物点432处,加上玉溪、昆明等地文物点,共计442处。其中,滇越铁路文物遗存共346处,红河州境内336处。各县市的分布情况见下表1:

两组急性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性别、年龄等方面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间能够对比。

表1 红河州滇越铁路文物分布汇总表

个碧石铁路遗存文物,共调查登记为文物点的项目共计96处,具体情况见下表2:

表2 个碧石铁路调查项目汇总表

个碧石铁路鸡个支线1921年通车时,共有8座隧道1647延米。均位于个旧市境内。由地质原因,均采用全衬砌拱圈式隧道,用青石支砌捲拱。位于个旧市鸡街镇乍甸片区李家村的2号洞最长,7号洞弯曲度最大。

个碧石铁路相关的文物保护单位7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州级4处,县(市)级1处。[1]

(二)铁路沿线地区文化遗产分布清况

滇越及个碧石铁路线上的文物以车站、桥梁、隧道及与铁路相关的历史建筑、红色史迹等为主,这些历史遗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珍贵的历史价值。

表3 滇越铁路(红河段)、个碧石铁路沿线文化遗产统计表

二 滇越及个碧石铁路线上的文物保存状况

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沿线为滇南经济文化开发较早的地区,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文化名城名镇、特色民居、传统村落星罗棋布,风格多样,记载着红河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各个发展历程和民族文化。至2018年,滇越及个碧石铁路沿线分布有:建水文庙、石屏陈氏宗祠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14处;石屏秀山寺、蒙自缘狮洞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开远长虹桥、河口邮政大楼等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处。此外,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建水);省级文化名城1个(石屏);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2个(蒙自新安所、石屏郑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1个(石屏);国家级传统村落87个(其中:蒙自4个,弥勒4个,建水30个,石屏34个,个旧1个);汉族、彝族、苗族、瑶族、回族传统文化保护区18个(其中:蒙自2个,个旧1个,弥勒5个,石屏2个,屏边4个,河口3个,开远1个);传统文化之乡17个(其中:蒙自4个,个旧2个,弥勒3个,石屏3个,屏边1个,河口2个,开远1个,建水2个),其包括了洞经音乐、花灯、烟盒舞、彝族、苗族、瑶族舞蹈等文艺类传统文化乡,以及民族服饰制作、建水紫陶、蒙自过桥米线、等工艺类的传统文化乡;传统文化传承人288人(其中:蒙自39人,个旧29人,弥勒46人,石屏45人,屏边24人,河口30人,开远23人,建水52人),其包括民族风俗礼仪、民族舞蹈、民族乐器制作、刺绣、剪纸、乌铜走银、紫陶制作、银饰制作等传统文化及工艺传承。[2]

(一)站房及附属建筑保存状况

滇越铁路滇段共建成桥梁、涵渠3422座,总延长5000米。桥梁采用石拱、钢梁两种结构。石拱桥的桥拱为半圆型,孔跨分为5、6、10、15米四种。钢梁桥采用8、10、30、51.5米四种孔跨,滇越铁路最为险竣的桥是屏边县境内波渡箐至倮姑站间K111+950处的屏边伍家寨铁路桥,俗称“人字桥”,是世界铁路桥梁史上的杰作之一。人字桥自1957年以来,由铁路部门进行日常检查和维修,每五年进行一次大修,保存状况良好。滇越铁路上最长的桥梁是屏边县境内白寨大桥,铁路部门定期对白寨大桥维修保护,保存状况好。滇越铁路从越南进入中国边境口岸的第一座国际铁路大桥是河口大桥, 2012年5月,被公布为红河州第六批州级文物保护单位。河口大桥是中越国际铁路桥,作交通运输使用,定期维修保护,保存状况好。

教师的个人素质与信息化教学能力对于成人教育有效性来说是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左右者、引导者。教师的个人信息化教育素质,包括信息化软件、硬件设备的使用操作能力都是需要重点强调的培养方向。学校有必要定期开展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化素质。当然教师本身也要形成终身学习意识和终身学习态度,不断摸索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在保障个人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展开效果更好的信息化教学活动。

首先,应当抑制泡沫的产生。一般而言,基本泡沫最容易产生的地方是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由于国内对于证券市场监管较严,出现股市泡沫的风险并不大;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一旦房地产市场的供给大于刚性需求便会有资本流入进行炒作,正如1990年的日本房地产泡沫破裂和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因此,应该对房地产给予更大的关注,抑制其泡沫的产生。

至1909年3月底止,滇越铁路全线共有隧道155座17864延米,至1990年底,隧道总数达173座。滇越铁路线上最长的隧道是53号隧道,位于弥勒县巡检司镇扯邑村滇越铁路K193+361处,铁路部门定期维修保护,保存状况良好。弯度最大的隧道是153隧道(黑隧道),位于屏边县湾塘乡营盘村委会底古村,隧道长350.8米,宽4.3米,高5.5米,占地面积1508.44平方米。洞体以规则的石块砌筑、券拱,因隧道弯度较大,故遂道中部光线较差,伸手不见五指,是昆河线上有名的黑隧道。

原貌保存较完整的车站有4处:碧石寨火车站、宜良火车站、开远车站、芷村车站。这4个车站站房及附属文物呈一定规模,原状结构保存状况较好,基本保持原貌;保存基本完整的车站或车站建筑物共有17处。基本保持原貌,但站房屋面、墙面、门窗有改动,整体保存状况一般。原貌大部或全部改变的车站及附属建筑,共有38处。此类车站原建筑物大多被拆除,或整体改动较大,仅存局部建筑,保存状况较差。其中:水晶坡站、白鹤桥站等18座车站多为当时滇越铁路的中间小站,体量和规模较小,后因城市建设改造,或因改建、新建,原建筑基本无存。

个碧段通车时共设车站过11座,即:个旧车站、火谷都车站、石窝铺车站、乍甸车站、泗水庄车站、鸡街车站、江水地车站、雨过铺车站、十里铺车站、蒙自车站、碧石寨车站。1956年增设鄢棚货运站。鸡建段原设有7个车站,分别是:石崖寨车站、麻栗树车站、大田山车站、缅甸车站、五里冲车站、南营寨车站、临安车站。建石段原设有5个车站,分别是:乡会桥车站、下坡处车站、新街车站、仁寿村车站、石屏车站。后增设宝秀、建水、松村等车站,鸡石线车站达15座。个碧石铁路后改称蒙宝线,运营里程共142千米,先后设有车站共有30座。[4]经调查,原貌保存较完整的车站及附属建筑共6处,保存基本完整的共11处,损毁严重的13处。

1.2研究方法将所有收集的细菌标本放入增菌液中进行增菌培养,(血液、尿液用指定培养瓶)8~12 h后,转种平板培养基。使用的培养基的直径约为90 mm,在培养皿中放入营养琼脂、肉汤、血脂以及奶酪等培养基,根据不同标本选用不同培养基,在培养过程中使用的试剂均为专业的试剂,保证细菌的检验效果,以卫生部提供的标准菌株为对照,比较使用培养基培养的菌株与标准菌株的区别。

(二)桥梁建筑保存状况

滇越铁路建成通车时全线有共计4个车站,其中:特等站2个、一等站1个、二等站1个、三等站6个、四等站24个。此后,由于运输吞吐量日益繁重,滇越铁路红河段车站不断增加,至20世纪90年代末,滇越铁路共先后设立车站59座。个碧石铁路1936年建成通车时共计有23个车站,其中:一等站6座、二等站4座、三等站13座。[3]

在此次滇越铁路文物普查中,确定为具有文物价值的桥梁共118座,其中:红河州境内115座,玉溪市华宁县境内2座,昆明市宜良县境内1座。并屏边伍家寨铁路桥(人字桥),已经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白寨大桥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他还有州级文物保护单位1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座,确定为文物点的达108座。个碧石铁路全线(含鸡个线)有桥202座,其中:20米以上中桥24座,20米以下小桥178座;钢梁桥15座,木梁桥1座(1960年后废弃),圬工桥186座。经过全线调查,列入文物点登记的个碧石铁路线上的桥梁52座(蒙自县含草坝至官家山支线32千米及2座桥梁),其中蒙自市境内3座、个旧市境内16座、建水县境内21座、石屏县境内12座。桥梁分为石拱桥和梁式桥,其中石拱桥共38座,又可分为单孔石拱桥和多孔石拱桥;梁式桥共14座。个碧石铁路上的桥梁因铁路停运后,闲置荒废,保存状况一般。[1]

(1) 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岩层倾角的存在,巷道底板两脚部出现应力集中现象。随外界载荷的增大,巷道围岩应力变化主要表现为三个阶段,当应力增大到超千米深井应力时,巷道拱部及底板发生变形破坏,围岩失去承载能力,且巷道拱部左上角与底板右下角首先发生破坏,随后向围岩深部扩展,巷道围岩出现大范围变形破坏,而巷道左帮和右帮应力集中现象加剧。

表4 滇越及个碧石铁路文物保护单位统计表

(三)隧道建筑保存状况

滇越铁路线的车站经过此次文物部门的实地勘探,结合资料文献的记载,根据其历史地位和保存情况,确定为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的车站共有44处,其中:河口6处、屏边9处、蒙自6处、开远9个、弥勒7个、华宁1处、宜良2处、呈贡2处、官渡区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各1处,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文物点32处。

红河州文物部门一直重视滇越个碧石铁路的保护工作,以点带面,积极向各级人民政府推荐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项目,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加强文物保护力度。至2016年,滇越铁路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包含昆明市官渡区的昆明站南车房旧址和西庄站旧址两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州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市、区)级8处。个碧石铁路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共有5处,其中:国家级1处,州级3处,县级1处。

此次调查核实:登记为文物的滇越铁路隧道共146座。其中:弥勒境内25座,开远境内22座,蒙自境内18座,屏边境内77座,河口境内3座,玉溪市华宁县境内1座。按照隧道的类型划分,全衬砌拱圈式岩石隧道97座,无衬砌式和半衬砌式岩石隧道49座,均保存状况良好。

个碧石铁路调查登记隧道17座,其中:个旧境内9座,建水境内6座,石屏境内2座。 1991年停运后,隧道荒废,铁轨、枕木被拆除,保存状况差。

(四)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相关的其他建筑保存及分布情况

滇越铁路作为运输大动脉,以它为核心,发展或衍生出一系列的经济服务产业,也因此形成较多的文物建筑或设施,按照使用功能和用途分为:机构、办公室、医院、商业贸易机构、生活设施、墓葬等。在调查中发现,登记与滇越铁路相关文物建筑及设施37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州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其中:开远境内4处、蒙自境内30处、河口境内3处。个碧石铁路相关文物建筑及设施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其中:蒙自境内2处,个旧境内1处,建水境内1处,石屏境内1处。

三 滇越及个碧石铁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分析

滇越铁路是20世纪初科技含量最高的铁路之一。从滇越铁路的勘测、施工技术到铁路采用的钢轨、轨枕,奔驰在铁路上的蒸汽机车都代表了本世纪初先进水平。滇越铁路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80%的路段都是穿行于山岭悬崖地带,山高坡陡,路线迁回曲折。自河口至昆明,海拔落差由89米左右上升至1896米,两地直线距离不到300千米,而海拔高差达1807米。全线海拔最高处为水塘站(海拔高度为2019米),与最低处河口南溪河与红河交融处,两地落差达1930米。建设难度极大,堪称高原铁路的典范,有“蛇形的铁路、英雄的司机、不怕死的旅客”之说,如此高海拔高山区铁路建筑,在中外铁路建设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滇越铁路创造了世界铁路史上的许多经典范例,如铁路沿线建造的白寨桥、人字桥、河口大桥等经典桥梁,成为千古不朽的经典名作。滇越铁路是人类血汗的结晶。滇越铁路由法国人设计、中国劳工修建,由法国、意大利、希腊等国人员担任监工和工程技术人员,其中有80名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死于施工场地,安葬在开远、芷村等铁路沿线墓地。[5]滇越铁路的修建,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现代化进程。铁路的修建给地处偏远落后封闭的云南,在交通、经济、社会面貌带来积极的影响,极大地促进了云南的现代化进程,促使云南近代社会发生巨大变迁。

个碧石铁路是滇越铁路催生出来一条特殊的民营铁路。个碧石铁路通车,为云南重要的经济支柱——锡矿生产和出口,提供了保障,为个旧锡矿生产降低了成本。除了从个旧运出大锡外,十数万矿工所需粮食、被服、工具及炼锡所需之木炭,都是通过铁路运输供给,个碧石铁路是当时个旧锡厂之命脉。个碧石铁路建成后,成为滇南商品、客运等交通的重要干线。个碧石铁路还带动了全省的木材、铁矿等资源性产品的开发,同时促进了滇西普洱等地的茶叶、山货、药材的出口。个碧石铁路将这些地区和矿区个旧连成了一体,带动了这些地区的思想观念解放,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个碧石铁路是一条路权完全属于中国人自已的铁路,是中国人自己修筑、自己管理的铁路。个碧石铁路是我省民营铁路修筑的开端,是云南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我省有识之士、开明士绅和民族资本家,为发展民族经济而进行的一次伟大尝试,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创举。个碧石铁路,既是我省的一条重要经济命脉,也是一条体现着中华民族精神的自信、自强、自立之路。

结 语

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是云南省的重要文化遗产,百年过去了,经历了起步、发展、兴盛到衰落的过程,滇越及个碧石铁路将渐渐失去它最初作为运载工具的意义,但其拥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期待,在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关注、重视滇越及个碧石铁路保护的良好愿景下,铁道部门和各级政府部门,加强保护,增加投入,并整合中国、越南、法国各方资源,争取把滇越及个碧石铁路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让这一人类共同的珍贵文化遗产尽快散发出它璀璨的光芒。

高校创客辅导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造性思维与理想结合,让学生成为理想完成家。应此应积极创造条件,制定政策、目标,鼓励有专业技能特长的教师积极参与管理和指导,与知名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结成创客导师团,设计以人为本的跨学科交错学习研制项目,并结合“策划思维入门”、“构建翻新品牌”等综合翻新项目类课程,进行“原创性”创新发明指导。

参考文献:

[1]朱云生,白成明,主编.红河州不可移动文物大全[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5.

[2]红河州委宣传部、红河州文化局,编.红河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目录[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3]昆明铁路局志编纂委员会,编.昆明铁路局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

[4]云南省地方志编篆委员会,编.云南省志〈卷三十四〉铁道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5]宓汝成,编.中国近代铁路史料[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3.

Cultural Heritage of Yunnan-Vietnam Railway and Ge-Bi-Shi Railway

ZHU Yun-sheng, MA Li, BAI Cheng-ming, ZHANG Zhi
(Cultural Relics Management Institute of Honghe Prefecture, Honghe Museum, Mengzi, 661199, China)

Abstract: Yunnan-Vietnam Railway and Ge-Bi-Shi Railway belong to Lineal or Serial Cultural Heritages with large volume, deep historical meaning and wide extension. Based on surveying, interviewing, studying relevant documents and researches, which cover the information about railway stations, bridges, tunnels, other auxiliary buildings, and ancillary facilities along the two railways, this paper makes a complete research on the numbers and value of the existing cultural heritages of the railway.

Keywords: Yunnan-Vietnam Railway;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cultural relics

中图分类号: C9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9128(2019)03-0017-04

DOI: 10.13963/j.cnki.hhuxb.2019.03.004

收稿日期: 2018-10-10

基金项目: 红河州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滇越铁路和个碧石铁路文化遗产调查与分析(2017ZX3)

第一作者: 朱云生(1967-),男,云南建水人,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考古学。

通讯作者: 马莉(1972-),女,云南建水人,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文物保护学及地方志学。

[责任编辑 自正发]

标签:;  ;  ;  ;  

滇越铁路及个碧石铁路文化遗产调查与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