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叙事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本演变_小说论文

“仿拟”叙述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本演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古代论文,文本论文,小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包括文学研究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研究纷纷通过“跨边界”视角来开拓新局面。顺应这种形势,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也开始尝试通过跨文化、跨学科、跨文体、跨文本等多重视角来实现新突破,①相对而言,前三方面的创获较多,而“跨文本”研究较滞后。而今,运用“互文性”眼光,审视后起小说文本与先前小说文本之间所存在的互涉现象,并进而洞察其演变规律,是中国小说跨文本研究的正确方向。为此,我们要自觉把中国传统的“仿拟”学说与西方文论家们所谓的“跨文本互文”嫁接起来,围绕“互文性”的“仿拟”叙述,重新为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勾画一幅前后一脉、珠联璧合的图景。

一、从关注文体“仿拟”到关注文本“仿拟”

在小说阅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某一小说文本与另一小说文本似曾相识,乃至彼此雷同。这些因袭或化用的片段或语句即属于西方学者所说的“互文”,或谓“重复”。②它们主要是由“仿拟”叙述生成的。这里所谓的“仿拟”叙述,特指后人以一种神遇气合的方式效仿或拷贝前期小说经典叙述片段或叙述话语的叙述方法。虽然中国古人并没有提出“仿拟”叙述这一命题,但作为一个修辞批评术语,“仿拟”的身影似乎早已在中外文论中存在,至今还经常出现。

在当今西方各派文论中,“仿拟”及其相关术语常常是关键词之一。如语言修辞批评的“戏拟”(parody)、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互文”(intertextuelle),以及后现代主义的“拼凑和戏仿”(pastiche and parody),等等。其中,法国文论家让·米利曾给出过这样的定义:“仿作者从被模仿对象处提炼出后者的手法结构,然后加以诠释,并利用新的参照,根据自己所要给读者产生的效果,重新忠实地构造这一结构。”③在此,“仿作”被视为一种后起文本模仿先前文本的结构技法,它将承袭与创造相结合。

在中国,“仿拟”之说虽然诞生较晚,但“仿”、“拟”写作却由来已久。如汉代的扬雄便是一个仿拟大家,他年轻时特别追慕司马相如,《汉书·扬雄传》说他“每作赋,常拟之以为式”,曾拟司马氏的《子虚》、《上林》,作《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河东赋》,深得后人嘉许。④后来,扬雄更仿《周易》作《太玄》,仿《论语》著《法言》,均成佳话。无独有偶,东汉辞赋家张衡也颇擅此道,据《后汉书·张衡传》说,他曾“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赋之拟作,如此屡见不鲜;而诗词拟作,同样大行其道。如南朝诗人鲍照、庾信即分别用“拟行路难”、“拟咏怀”命名其诗。宋代文人尤其注重践行“仿拟”之道,如苏轼既作“和陶诗”百首,追慕仿拟陶渊明,同时又善于模仿白居易的诗。再如,苏轼弟子黄庭坚不仅在《答洪驹父书》中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指出杜甫作诗、韩愈作文皆有所本的点石成金之笔,而且还身体力行,写下了诸如《戏书效乐天》之类的诗。在理论上,“仿拟”创作手法也常被宋人上升到理论高度,称为“蹈袭”、“沿袭”、“祖述”、“点化”等等。词之“仿拟”也不例外,如辛弃疾曾有“效花间体”、“效李易安体”、“效朱淑真体”,等等。在宋人眼里,借助前人的作品来装点自己,推陈出新而不露痕迹,本是诗词文创作之一技。明清时期,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类文艺之仿拟风气再度盛行。画家常常以“仿某家笔意”、“拟某意”为题描山摹水,如董其昌有《仿王蒙山水》,王原祁有《拟大痴秋山图》,而陈宪章则仿王冕《南枝早春图》而作《万玉图》等;诗家在尊唐崇宋潮流中仿拟前贤,写心达意,如吴伟业拟白居易《长恨歌》而成《圆圆曲》等。中国文人如此热衷仿拟,以至于法国学者保尔·戴密微说:“仿作是中国一切艺术的富有魅力的特色之一。”⑤由于诗词文篇幅相对短小,故而常常整篇“仿拟”。人们在称赞其优胜者转益多师之余,也常常指斥其拙劣者的陈陈相因之病。

相对而言,中国古代小说文本间际之“仿拟”既有文体“仿拟”,更有文本“仿拟”。整体性的文体“仿拟”之作固然不少,而局部性的文本“仿拟”片段更多。因此,古人序跋和评点常带有较强的“仿效”意识:有不少作品被论定为“仿作”,也有许多作者以“仿效”来自我标榜。如明代高儒《百川书志》“史部·小史”首录《剪灯新话》云:“钱塘瞿佑宗吉著,古传记之派也,共二十一段,但取其文采词华,非求其实也,后皆仿此,俱国朝人物。”而该书同部末又录《娇红记》、《钟情丽集》、《艳情集》、《李娇玉香罗记》、《怀春雅集》、《双偶集》等六篇作品,在《双偶集》下注云:“以上六种,皆本《莺莺传》而作,语带烟花,气含脂粉。凿穴穿墙之期,越礼伤身之事,不为庄人所取。但备一体,为解睡之具耳。”⑥这里所谓“仿”、“本”都指出前后文本之间的“仿拟”关系。另如,可观道人《新列国志叙》说:“自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⑦可见,这段时期的各种“才子书”都有一定的来头。的确,在古往今来的小说创作中,尝试性地借仿拟文体或文风来叙述故事者不胜枚举,而达到妙合无垠境界的成功实践也比比皆是。而早在明末清初,小说评论已开始更多地涉及文本间际的“仿”、“效”问题。如张无咎为《天许斋批点平妖传》作序说:“《玉娇丽》、《金瓶梅》如慧婢作夫人,只会记日用帐簿,全不曾学得处分家政,效《水浒》而穷者也。”⑧从反面评价了《玉娇丽》等小说对《水浒传》的仿拟效果。再如子《林兰香叙》说:“偶于坊友处睹《林兰香》一部,始阅之索然,再阅之憬然,终阅之怃然。其立局命意俱见于开卷自叙之中,既不及贬,亦不及褒。所爱者,有《三国》之计谋,而未邻于谲诡;有《水浒》之放浪,而未流于猖狂;有《西游》之鬼神,而未出于荒诞;有《金瓶》之粉腻,而未及于妖淫。是盖集四家之奇,以自成为一家之奇者也。”⑨暗含《林兰香》与“四大奇书”之间存在着“仿拟”关系。

当年,鲁迅先生曾以进化的眼光来看待古代小说的演进,撰有《中国小说史略》与《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其研究向度侧重于文体“仿拟”,兼及文本“仿拟”。他不仅以“拟话本”、“拟宋人小说”、“拟晋唐小说”等等名目作篇名,而且反复指出历代小说间的“仿拟”关系。如《中国小说史略》第四篇《今所见汉人小说》称东方朔的《神异经》一卷乃“仿《山海经》”,其《十洲记》一卷“亦颇仿《山海经》”。第七篇《〈世说新语〉与其前后》说:“至于《世说》一流,仿者尤众。”第十二篇《宋之话本》说:“南宋亡,杂剧消歇,说话遂不复行,然话本盖颇有存者,后人目染,仿以为书,虽已非口谈,而犹存曩体。”第二十二篇《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更是说:

唐人小说单本,至明什九散亡;宋修《太平广记》成,又置不颁布,绝少流传,故后来偶见其本,仿以为文。世人辄大耸异,以为奇绝矣。明初,有钱唐瞿佑字宗吉,有诗名,又作小说曰《剪灯新话》,文题意境,并抚唐人,而文笔殊冗弱不相副,然以粉饰闺情,拈掇艳语,故特为时流所喜,仿效者纷起,至于禁止,其风始衰。

在谈论宋人与明人传奇小说时,鲁迅都指出了其“仿”、“拟”唐人的一面。继而,他说《聊斋志异》“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并且“书中事迹,亦颇有从唐人传奇转化而出者”,“《聊斋志异》风行逾百年,模仿赞颂者众”;说《阅微草堂笔记》“尚质黜华,追踪晋宋”。⑩鲁迅频频使用的这些“仿”字以及相类字眼,有的指体制之仿,有的指语言之仿,还有的指叙事、结构之仿,初步为中国古代小说勾勒出一幅文本间际的互动图卷。受鲁迅等人的影响,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多将小说文本间际之仿拟视为“取材”问题,并花大力气去探寻小说本事渊源和来路。现行各类“研究资料汇编”大多包含“题材来源”、“本事”等内容,这为我们从“仿拟”叙述视角研究小说打下了基础。

而今,我们从“仿拟”叙述视角研究中国古代小说,应该以中国本土的“仿拟”学说和理论为基础,并借鉴西方相关文论,将研究重心集中于仿作、戏拟两个方面。在文本叙事中,仿作是同向度的仿拟,我们不妨称之为“袭拟”;而“戏拟”则是翻转性或戏谑性的仿拟,颇能制造“反讽”(Irony)效果。同时,研究小说文本间际的“仿拟”叙述,不妨借鉴传统校勘学和训诂学的“比勘互参法”,这种方法的本质特点是“比对”。通过比勘互参,我们可以察乎此而明乎彼。另外,传统小说研究把原文本或前文本视为后起文本的“间接素材”,而“仿拟”叙述视角下的小说研究则重视文本间的叙事演化或进化,并进而提高“来源——影响”研究的层次。当然,从“仿拟”叙述视角研究古代小说本身也包含着将重心从以往侧重于“文体仿拟”研究转移到“文本仿拟”研究上来的创新诉求。

二、“四大奇书”源叙述的形成及其间际仿拟寻踪

在中国小说史上,“四大奇书”因其推出有先后,故而其文本间际不免存在互涉迹象;它们各自的经典化叙事又为后起小说叙事提供了足可仿拟的范本。

就素材源流而言,《水浒传》、《三国志演义》所借鉴的先期历代文史资料殊多无算;而就文本互涉而言,由于它们作为章回小说先后横空问世,故先期可供仿拟的经典叙事单元、叙事元素并不多,而其各自的文本自身则多有仿拟。先拿《水浒传》来说,其文本自身仿拟的片段有不少,这些雷同性的片段多被金圣叹论定为“犯”笔。如小说写押解林冲与押解卢俊义两次押解,如出一辙。至于几乎同时诞生的两部经典小说,《三国》与《水浒》到底谁仿拟了谁,两者文本间际的关系如何?这事实上牵扯到一个谁先谁后的问题。对此,明代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四十一《庄岳委谈下》曾作了这样的回答:“然元人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其门人罗本,亦效之为《三国志演义传》,绝浅鄙可嗤也。”(11)这里特地指出罗是施的门人,并说他写《三国志演义》是效仿了《水浒传》的。清人章学诚《丙辰札记》大致持同样看法:

《三国演义》固为小说,事实不免附会,然其取材则颇博赡。……且其书似出《水浒传》后,叙昭烈、关、张、诸葛,俱以《水浒传》中萑苻啸聚行径拟之。诸葛丞相生平以谨慎自命,欲因有祭风及制造木牛流马等事,遂撰出无数神奇诡怪,而于昭烈未即位前,君臣僚宷之间,直似《水浒传》中吴用军师,何其陋耶!张桓侯史称其爱君子,是非不知礼者,《演义》直以拟《水浒》之李逵,则侮慢极矣。(12)

与胡应麟之论一脉相承,章氏通过文本人物风貌的比照,也指出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仿拟关系。姑且不论其关于两书高下之论是否得当,他们对谁仿效谁问题的明确答案还是值得重视的。当然,除了仿拟《水浒传》,《三国志演义》还留下了零星地仿拟《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迹象。如第十三回写道:“渡过帝、后,再放船渡众人。其争渡者,皆被砍下手指,哭声震天。”对这几句叙述文字,毛宗岗父子评曰:“《左传》述晋败于邲之役,有云‘舟中之指可掬也’。此将毋同?”这是否属于仿拟文笔,毛氏父子虽未能给予完全肯定,但还是指出了彼此的雷同感。在第四十一回回评、第六十四回回评中,毛氏父子还表示过:“及见《三国》当阳长阪之文,不觉叹龙门之复生也。”“寻原溯委,遂忽然夹叙陇中一段文字,却与五十九回之末遥遥相接,此等叙事,宜求之《左传》、《史记》之中。”也由似曾相识的小说叙事联想到《左传》、《史记》。另外,近年也不断有人根据《三国志》卷一四《魏书·程昱传》裴注引“徐众评曰”,论及《三国》所写徐母故事与《史记》、《汉书》所载“昔王陵母”故事的关联和脱化关系。当然,这些叙事笔墨即便能算得上“仿拟”,其比例也是较小的。

众所周知,“四大奇书”之说形成于明末。《水浒传》、《三国志演义》遥遥在前,而《西游记》、《金瓶梅》远远居后,后两者自然有机会在叙事上仿拟前两者。《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是一位仿拟高手。据史载,他曾仿唐人传奇而创作了传奇小说集《禹鼎志》,可惜已失传。浦安迪根据清代汪象旭《西游记证道书》等资料认为,《西游记》与《水浒传》之间有着密切的文本互涉关系。如“第18回孙悟空为了诱捕猪八戒在新房中假扮成新娘一节分明与《水浒传》第五回里鲁达的巧设骗局如出一辙”,“第39回里用的家喻户晓字句‘哭有几样,……’与《水浒传》描绘潘金莲假哭用的完全是同样文字(见《水浒传》第25回),同样的字句也搬用在《金瓶梅》里”,“第82回中那行‘若是……第二个酒色凡夫……’我觉得活像《水浒传》第72回里不无反讽意味地用来描绘宋江的那一行文字。”(13)这些“袭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两者之间的“仿拟”关系。再加上两部著作在“反抗”、“招安”思想以及“人物个性”、“整体结构”等方面的相像,故而曾有人大胆提出:《西游记》乃仿拟《水浒传》而作。貌似奇谈怪论,实很有道理。除了以上例子,我们还发现,《水浒传》一开始写众魔王(或魔君)的真正身份乃是三十六员天罡星和七十二员地煞星,长期被镇在龙虎山,而洪太尉误走妖魔;《西游记》写孙悟空被镇压在五行山下,终得唐僧搭救。两者之间的戏拟痕迹还是明显的。

至于《金瓶梅》,其仿拟前人叙事已走向自觉。人们对其仿拟情景及其叙事意义多有论及。如杨义曾经指出:

戏拟乃是对传统叙事成规存心犯其窠臼,却以游戏心态出其窠臼。第一奇书本《金瓶梅》首回,把“景阳冈武松打虎”改为“西门庆热结十兄弟”,一方面固然是照应全书以西门庆为叙事中心,另一方面,也可以看作对《三国演义》以桃园结义开篇,或对《水浒传》以梁山泊聚义为组结的戏拟。(14)

的确,尽管《金瓶梅》中的戏拟也有些“夹生”的成分,但已将此叙事谋略玩于股掌,使“仿拟”手段超越了套用性的正面征引,而直接通过当事人的角色翻转,实现滑稽反讽,可谓技高一筹。另外,根据韩南《〈金瓶梅〉探源》考证,除了《水浒传》之外,《金瓶梅》“借用”或“引用”的源文本还有白话短篇小说《刎颈鸳鸯会》、《志诚张主管》、《戒指儿记》、《西山一窟鬼》、《五戒禅师私红莲记》、《杨温拦路虎传》、《新桥市韩五卖春情》等七八种。(15)而黄霖先生则在《〈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一文作过这样的统计:“两书相同的人名有二十七个,相同或相似的大段故事情节有十二段,《金瓶梅》还抄了或基本上是抄《水浒》的韵文有五十四处。”(16)其中,这十二段相似情节均可视为“仿拟”叙事。如第八回《潘金莲永夜盼西门庆 烧夫灵和尚听淫声》所叙和尚偷听李瓶儿与西门庆的“淫声”一节,显系从《水浒》第四十四回《杨雄醉骂潘巧云石秀智杀裴如海》所叙潘巧云、裴如海偷情一节仿拟而来;第二十六回《来旺儿递解徐州 宋惠莲含羞自缢》所叙西门庆设下圈套,引诱来旺出来赶“贼”,趁机当作贼捉拿之事,分明又仿拟了《水浒》第二十九回《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闹飞云浦》所叙张都监、张团练和蒋门神设下陷阱,诬陷武松为盗贼之事;由第八十四回《吴月娘大闹碧霞宫 宋公明义释清风寨》所叙吴月娘被赚入方丈中遭殷天锡调戏,自然令人联想到《水浒》所叙高衙内调戏林冲娘子一节,而吴月娘在清风寨被宋江解救、释放,又似是袭用了《水浒》所叙宋江在清风山解救、释放刘知寨夫人一节。由此可见,《金瓶梅》的经典化叙事已经基于灵活多变地仿拟以前多种小说文本了。

“四大奇书”以其经典性叙述横亘文坛,又成为后来多种小说的催生剂,为它们提供了足以值得反复仿拟的叙事范本和样板。

  三、明末清初小说文本间际的仿拟链接

“四大奇书”的广泛流播大大激活了明末清初的小说创作,这段历史时期风行的小说,尤其是艳情小说和才子佳人小说,纷纷通过仿拟“四大奇书”的经典化叙述来提升各自的叙事魅力。

通过明末清初小说文本与“四大奇书”的比对,我们可以找出大量仿拟的例子。如《巫山艳史》写李芳与婉娘饮酒,“假意失箸,丢在江氏脚边,蹲下去拾,把他金莲轻轻捏一把,江氏不禁春心摇曳”一段,与《水浒传》西门庆勾引潘金莲那一节极相仿佛:“西门庆自在房里,便斟酒来劝那妇人;却把袖子在桌上一拂,把那双箸拂落地下。也是缘法凑巧,那双箸正落在妇人脚边。西门庆连忙蹲身下去拾,只见那妇人尖尖的一双小脚儿正翘在箸边。西门庆且不拾箸,便去那妇人绣花鞋儿上捏一把。那妇人便笑将起来。”再如,《醒世姻缘传》第七十九回所叙“寄姐大闹葡萄架”一节则很明显地着意仿拟了《金瓶梅》第二十七回“潘金莲醉闹葡萄架”一节。张俊《论林兰香——兼论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链环”》一文以及后来出版的《清代小说史》,视《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等小说为衔接《金瓶梅》与《红楼梦》之间的“链环”,并列举出其中较为明显的承继痕迹:“《金瓶梅》第十五回写西门庆、应伯爵等在娼妓李桂姐处饮酒弹唱的场面;《林兰香》第十七回写冯世才、丁不识在妓女金钱儿家饮酒行令的情景;《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宝玉与冯紫英、薛蟠及妓女云儿等一起唱曲作乐的描写,三者比照而观,亦如出一辙。”(17)

相对而言,《姑妄言》加大了仿拟其早先或同期小说的分量。由于小说的艳情性质,《金瓶梅》首当其冲地成为《姑妄言》仿拟的前文本。黄霖先生曾指出:“《姑妄言》小说的正文,也有接受《金瓶梅》影响的痕迹,例如第三卷《瞽女矢心择婿,虔婆巧说迎郎》所写‘……谁知这祁辛是调妇女的班头,偷私情的领袖’一语,明显是从《金瓶梅》中‘打老婆的班头、坑妇女的领袖’一句演化而来。”(18)类似的仿拟片段在《姑妄言》中至少有十几处。此外,《姑妄言》仿拟其他小说的迹象也历历可鉴。如它以南京应天府的闲汉到听(字图说)醉卧古城隍庙听城隍断狱故事开篇:叙述到听梦见城隍神判断了自汉至明朝嘉靖年间十殿阎君所未能解决的历史疑案,将一些历史名人各判转世接受报应。其中董贤、曹植、甄氏、武三思、上官婉儿、杨太真、赵普、严世蕃等,转世生在普通平民家庭;李林甫转世为阮大铖,秦桧转世为马士英,明成祖永乐转世为李自成,忠于建文皇帝而被永乐杀害的诸大臣转世为史可法等明末忠臣。由这种叙事谋略,人们自然会马上联想到《喻世明言》卷三十一、《三国志平话》等小说借那桩“司马貌断狱”,通过戏说楚汉、三国风云人物的恩仇纠葛及其轮回转世、因果报应来宣泄民间情绪,并作为故事预叙的谋略。还有较为关键的一点是,张竹坡评《金瓶梅》说:“西门庆无一亲人,上无父母,下无子孙,中无兄弟。”而《姑妄言》第一回也评曰:“此开卷说到听,谓他上无父母,中鲜兄弟者,何意后来引出钟生,也是无父母鲜兄弟来,远远相对。”男主人公的身份介绍也何其相似!

除了向前仿拟“四大奇书”,该时期的诸多人情小说乃至同时期流行的其他小说之间也彼此“仿拟”起来。对此,萧相恺有这样一段讲述:

许许多多的艳情小说,陈陈相因,互相抄袭。不仅故事情节许多相似,语言也多照搬,比如说有一部艳情小说叫《浓情快史》,写的是武则天一生的淫乱历史,它至少搬了《如意君传》、《素娥篇》、“隋唐”系列小说(尤其是它的后十回的内容),还搬了《征西演义》。再比如《巫山艳史》一书,写李芳与秋兰欢合一段,就很像《桃花影》里写魏玉卿与仆人的妻子山茶相通一段,写李芳被月姬姑嫂藏在空箱之中,空箱被劫,于是又获得了另一个美人飞瑶,又绝似《肉蒲团》中未央生在瑞珠、瑞玉家里,藏在画箱中,被瑞珠、瑞玉的姑母花晨劫去的情节;也与《浓情快史》中武三思与白公子妾李宜儿欢会,白公子突然归来,宜儿将其藏于箱中,被张玉、江采劫去的情节相似。(19)

萧先生所谓“搬”即包含仿拟的意味,而“好像”、“绝似”则是仿拟效果。由此可见,此时各类小说之间的仿拟已蔚然成风。只是由于其仿拟的有些源文本本身不够经典,故而导致“陈陈相因,互相抄袭”,可怜无补费精神。

总之,明末清初,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通过前后以及同时期小说文本之间的彼此“仿拟”而不断推出新小说,已形成气候。

  四、清代经典小说的仿拟图景及其他

清代向来被定位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总结或集大成时期,如此气象在小说领域的主要表现就是小说家们善于转益多师。其中,《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是这一仿拟浪潮中的三大经典性奇峰。

在志怪传奇小说界,聊斋先生把仿拟创作当作文本建构的法宝,其《聊斋志异》的仿拟水平特别为人称道。除了体例、意趣的仿拟,叙事文笔上也多有仿拟。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俄罗斯汉学家阿列克谢耶夫及其学生瓦西里耶夫就曾关注过《聊斋志异》的故事渊源,后者于1931年发表了《聊斋小说的古渊源》,特别指出蒲松龄对唐前小说和唐传奇的利用,谓其修辞风格特别接近张读《宣室志》、薛用弱《集异记》、释道世《法苑珠林》及无名氏《广异记》,从而得出结论说:“聊斋小说是文言传奇小说合乎规律的发展,并不是与前期传统无有机联系的完全独创的作品。”二十年前,朱一玄推出《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其首列的“本事编”罗列了130余篇作品的本事。且不说《续黄粱》仿拟唐传奇《枕中记》这样明显的例子,另外尚有一些隐隐约约带有仿拟色彩的篇目。如《汇编》所列的《西湖主》与裴铏的《张无颇》、《阿英》与牛僧孺的《柳归舜》、《织成》与李朝威的《柳毅》、《竹青》与刘牧的《乌君山》等,都含有仿拟关系。除了仿拟同类传奇作品,聊斋先生还把仿拟笔触伸展到话本小说中去。如《布商》一则故事逼似《拍案惊奇》卷二十四的入话,二者均写一位商人偶入寺院,为贫僧谋害,一武官经过,见有神佛幻化的女子入庙,进庙搜寻,发现案情,恶僧遭到惩罚。作者声称这个故事“赵孝廉丰原言之最悉”,可能是间接模仿前人的;再如,《拍案惊奇》卷三十二入话写唐卿船女故事:“唐卿思量要大大撩拔他一撩拔,开了箱子取出一条白罗帕子来,将一个胡桃系着,结上一个同心结,抛到女子面前。女子本等看见了,故意假做不知,呆着脸只自当橹。唐卿恐怕女子真个不觉,被人看见,频频把眼送意,把手指着,要他收取。女子只是大剌剌的在那里,竟像个不会意的。看看船家收了纤,将要下船,唐卿一发着急了,指手画脚,见他只是不动,没个是处,倒懊悔无及。恨不得伸出一只长手,仍旧取了过来。船家下得舱来,唐卿面挣得通红,冷汗直淋,好生置身无地。只见那女儿不慌不忙,轻轻把脚伸去帕子边,将鞋尖勾将过来,遮在裙底下了。”而《聊斋志异》之《王桂庵》写王桂庵与临舟榜人女故事开头也有这么一幕:“王神志益驰,以金一锭投之,堕女襟上;女拾弃之,金落岸边。王拾归,益怪之,又以金钏掷之,堕足下;女操业不顾。无何,榜人自他归,王恐其见钏研诘,心急甚;女从容以双钩覆蔽之。”两相对照,写男女逗情,尤其是女性反应竟如此一致,前者简直就是后者的白话版,恐非偶然巧合。

在章回小说创作中,博学多才的文木先生在《儒林外史》的叙事中同样仿拟了多种文本,形成盘根错节的多重“仿拟”。根据有关资料和现有研究,我们发现其所仿拟的源文本包括唐传奇、《三国志演义》、《水浒传》、《金瓶梅》、《姑妄言》以及才子佳人小说等等。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作品问世不久的程晋芳,他认为吴敬梓“仿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诸家评点也纷纷指出了小说具体存在的“仿拟”问题。如第三十八回有黄小田评曰:“此篇略仿《水浒传》,未尝不惊心骇目,然笔墨闲雅,非若《水浒传》全是强盗气息,固知真正才子自与野才子不同。”第四十回写道:“沈琼枝在宋家过了几天,不见消息,想道:‘彼人一定是安排了我父亲,再来和我歪缠。不如走离了他家,再作道理。’将他那房里所有动用的金银器皿、真珠首饰打了一个包袱,穿了七条裙子,扮做小老妈的模样,买通了那丫鬟,五更时分,从后门走了。”对此,天二评曰:“谬不可言,是鲁智深二龙山手笔。”当然,此处有误,二龙山应为“桃花山”。《水浒》第四回写鲁智深在桃花山结识了李忠和周通,两人放着山上有众多财物不给鲁智深做路费,却下山打劫别人准备送予他作为盘费。鲁智深看着两个人悭吝,于是趁两人不在,将两个小喽啰打翻。自己则取出包裹,将桌上的金银酒器都踏扁了,拴在包里,滚下山去。叙事的确极相仿佛。前些年,美国密西根大学陆大伟《理论与实践,小说,小说评论与〈儒林外史〉的创作》曾论及《儒林》对《水浒》的仿拟;瑞士苏黎世大学学者安如峦《从互文性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也基于“互文性”理论,就《儒林外史》的“引喻”与一些早期本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匡超人再婚重娶引于《琵琶记》,匡超人燕尔新婚引于《诗经》,二娄兄弟三顾茅庐引于《三国演义》,二娄兄弟为贤公子引于《史记》。(20)在国内,近年则有陈文新、郭皓政《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人生的困境——论〈儒林外史〉对经典叙事的戏拟》一文指出《儒林外史》中两位娄公子拜访杨执中,明显戏拟了《三国演义》中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并从张铁臂的言行颇似鲁达、武松,触及了《儒林外史》对《水浒传》的仿拟。(21)此前,“互文”理论与“仿拟”术语尚未引进时,人们也不同程度地触及这一问题。如何满子《论〈儒林外史〉》指出《儒林外史》中群儒集祭泰伯祠,也不能不令人想起水浒传英雄大聚义的场面。(22)黄霖《〈儒林外史〉对〈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不仅从文本本身出发找到了二者相同的叙事话语,而且也从内部主题和人物刻画方法上找到了二者的共同之处。(23)此言“继承和发展”,事实上涉及到有关仿拟的一些内容。除了以上所及,人们也关注到《姑妄言》第十四回写钟情中举与《儒林外史》第四回写范进中举极相仿佛: 

从以上所引文字,尤其是标出的几句,可以看出吴敬梓对《姑妄言》的仿拟情况。

当然,《红楼梦》的作者也善于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地施展仿拟手段。这部小说仿拟的第一块模板自然是《金瓶梅》。当年,对作者知根知底的脂砚斋在其评点中多次挑明两书之间的关系。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贾珍为儿媳大办丧事,因为与《金瓶梅》第六十二回两小段、第六十四回一小段相似,故而有脂批曰:“写个个皆到,全无安逸之笔,深得《金瓶》壶奥。”后来,《绮楼重梦》第一回也说:“《红楼梦》一书不知谁氏所作,其事则琐屑家常,其文则俚俗小说,其义则空诸一切。大略规仿吾家凤洲先生所撰《金瓶梅》而较有含蓄,不甚着迹,足餍观者之目。”指出《红楼梦》之仿《金瓶梅》已达到不着痕迹的“规仿”境界。出于嫉妒,《金》写潘金莲蓄意害死官哥,《红》写赵姨娘企图利用马道婆“魇魔术”害死宝玉、王熙凤,二者有几分相似。另外,《红楼梦》第十八回关于“元春省亲”仪仗的叙述与《金瓶梅》第七十回所叙“群僚庭参朱太尉”中朱太尉出行的仪仗也特别相似。然而,要论言之凿凿的叙事话语相似,因作者的仿拟技术很高超,故只能找到蛛丝马迹,以印证二书的“互文”: 

从这些有关人物体态的语言符码的跃动,我们可以坐实两者之间的“仿拟”关系。当然,《红楼梦》之仿拟对象绝非仅限于《金瓶梅》一家。关于其他仿拟对象,我们可再继续从张新之的评语顺藤摸瓜:“《石头记》脱胎在《西游记》,借径在《金瓶梅》,摄神在《水浒传》。”所谓“脱胎在《西游记》”大概主要指《红楼梦》开篇所说渺渺真人、茫茫大士,与《西游记》开场诗“茫茫渺渺无人见”相似,悟空出于石与宝玉由石转世相似之类,算不得“叙事仿拟”。而“摄神在《水浒》”则主要是指“叙事仿拟”,这在脂砚斋的评点中也有指示。如第二十四回写贾芸遇到醉汉道:“贾芸忙要躲身,早被那醉汉一把抓住,对面一看,不是别人,却是紧邻倪二。原来这倪二是个泼皮,专放重利债,在赌博场吃闲钱,专管打降吃酒。如今正从欠钱人家索了利钱,吃醉回来,不想被贾芸碰了一头,正没好气,抡拳就要打。”对此,庚辰本有眉批曰:“这一节对《水浒》杨志卖大刀遇没毛大虫一回看,觉好看多矣。”的确,此几句与《水浒》写杨志遇到泼皮牛二相仿佛,仿拟之迹甚明。再有,第二十六回写道:“那贾芸口里和宝玉说着话,眼睛却溜瞅那丫鬟: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不是别个,却是袭人。”对此,甲戌本有侧批曰:“《水浒》文法用的恰,当是芸哥眼中也。”通过类似限知视角的当事人之眼写出人物长相、穿着等,本是《水浒》文法之长,《红楼梦》的作者暗悟其道了。当然,《红楼梦》所摄取的《水浒》之“神”更在整体结构构思上。周汝昌《红楼脉络见分明》一文曾说:“雪芹的书,是‘翻’《水浒》,然而又是继承《水浒》:他采取108这个最主要的结构中心。他‘对’准了施公,有意识地写了108位女子。他的书后《情榜》,是‘对’施公的《忠义榜》。”(24)不难发现,《水浒》中的一百零八位江湖豪杰与《红楼》中的一百零八位脂粉英雄是呼应的,而“情榜”与“忠义榜”也颇相似。只要细心去发掘,人们会感到《红楼梦》的转益多师是无所不在的。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三大小说经典之后,尽管仿拟创作还继续存在,相关评点也对此作了关注和评定,但清代小说毕竟已伴随着仿拟水平的每况愈下而大势已去。《海上花列传》之《例言》有曰:“全书笔法自谓从《儒林外史》脱化出来,唯穿插、闪藏之法,则为从来说部所未有。”(25)小苍山房《快心录序》:“此书仿《红楼梦》之作也。”(26)近人蒋瑞藻称:“《九尾龟》小说之出现,又后于《繁华梦》,所记亦皆上海近三十年青楼之事,用笔以秀丽胜,叙事中或间以骈语一二联,颇得轻圆流利之致,盖仿《花月痕》体裁也。”关于《镜花缘》,人们也早已发现了其仿拟情景:“《镜花缘》的结构前半部是《西游记》式的,而总体上又是《水浒》式的。”“《镜花缘》中一百个花神被贬下凡尘,同《水浒》里‘洪太尉误走妖魔’是出于同样的艺术构思。”(27)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的《儿女英雄传》对前人作品中的故事、人物和意象,有整段挪借也有零散分拆。如能仁寺救安骥、杀和尚让人想起《水浒传》的清风岭与野猪林;而十三妹、安骥的相遇又让人想起宝黛初会的情形。

清代小说中的仿拟呈现出较为复杂的态势,有的点石成金,后来居上;有的抄袭语言符码,遥相呼应;有的依葫芦画瓢,邯郸学步,每况愈下。

五、“仿拟”视角对中国小说文本演变研究的意义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小说研究从侧重于素材研究,到热衷于影响研究,而今逐渐迈入互文研究时期。在互文性的“仿拟”叙述视角下,中国古今小说演变的图景焕然一新。

首先,“仿拟”是一种叙事策略,为古今小说文本间际之演进留下了具体影像。应该说,关于小说的“仿拟”研究大致属于宏观性的“比较研究”范畴。就研究范围和对象而言,这种研究并不放眼于探讨不谋而合、同中有异的“平行——对比”层面上,也不包括一题多作、多题同源、同题改编之类的作品,而是立足于探讨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借鉴、点石成金的“渊源——影响”层面,同时又超越这一层面。与积少成多、积薄成厚的“取材”以及“累积”说殊然不同,“仿拟”是一个“跨文本”性质的课题。素材需要剪辑,方能成为叙事元素;仿拟则是将别人剪辑好的骨架搬来用。从量上看,在一部小说内部,常常是素材多,而仿拟少。如陈益源在谈到《姑妄言》的成书时说:“《姑妄言》素材来源众多,清初康熙年间各种史传、游记资料之外,明清大量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封神演义》、《肉蒲团》、《锋剑春秋》等等)和戏曲、笑话、民歌、善书……种种俗文学作品,都曾影响到它的写作。”(28)而事实上,《姑妄言》虽然取材广泛,牵扯面广,但够得上“仿拟”叙述层次的片段倒是不多。相对而言,以往有关小说的素材(渊源)研究关注素材(本事),其理论基础主要是过去红极一时的“反映论”。“反映论”强调文学反映社会生活,作家创作要依据必要的材料,这些材料又包括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其中间接材料就是历代创作的累积;研究者要根据小说文本探本求源,把这些材料的出处找出来,这自然属于文学外部研究。与取材研究一脉相承,影响研究主要关注文学继承问题,力求梳理出研究对象受到前人哪些影响,而后又影响了哪些作家作品,以估量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虽然影响研究的视点集中在作品上,但它毕竟侧重于思想意义、人物形象研究。而如今我们提出的关于小说“仿拟”叙述的研究则关注文本本身演变的内在规律,属于文本内部研究,符合当今时代潮流。就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而言,以往人们多奢谈“影响”,即关注如何从前人文本中取材的问题,以及怎样踵武某一文体的体制和格调等问题;而今我们谈“仿拟”叙述,则有意规避了这些老话题,致力于探讨前后文本间际的具体的叙事仿拟,包括叙事单元的沿袭、叙事话语的搬弄等等,因而带有求新的愿望。

其次,“仿拟”叙述还是一种阅读经验,有利于加深对小说的审美理解。由于小说前文本不断地浮现于后文本中,而后文本也相应地被注入前文本的叙事含量,因而通过读者的阅读联想,可以实现前后文本共赢。事实上,面对“仿拟”叙述而形成的文本,中国古代小说评点者曾为我们提供过一种“对看”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的实质是通过触发阅读联想,而实现审美共振。如由猪八戒智激猴王,联想到《三国演义》诸葛亮智激周瑜、孙权,由猪八戒贪食、好财的“快活”观,联想到《水浒传》梁山英雄的“吃喝”和“贪财”之“快活”观。再如,《林兰香》的评点者曾特别提醒人们应该将耿府与西门府相对比:“此可见当日大家规矩,看者以此书为《金瓶梅》之对。”(29)再如,《石头记》甲戌本在第二十八回所叙冯紫英请酒行令一段批云:“此段与《金瓶梅》内西门庆、应伯爵在李桂姐家饮酒一回对看,未知孰家生动活泼?”庚辰本针对第六十六回所写柳湘莲因尤三姐事,对宝玉跌足说:“你们东府里除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忘八”一节,又有批语云:“极奇之文,极趣之文。《金瓶梅》中有云:‘把忘八的脸打绿了’,已奇之至;此云‘剩忘八’,岂不更奇?”(30)面对《红楼梦》仿拟《金瓶梅》的文本片段,想必能够作这样阅读联想的片段还有很多,如由前者中的秦可卿丧礼、宝钗扑蝶、王熙凤害死尤二姐等故事,很容易就让人联想到前者所叙李瓶儿丧礼、潘金莲扑蝶、潘金莲害死李瓶儿等等叙事单元。作为客观存在的文本仿拟,虽然谁也无法排除其偶然巧合的可能,但读者每一次阅读中的似曾相识,都是对两部小说文本的互动理解、比照阅读。

纵观中国古今小说演变,“仿拟”叙述是小说家们有意或无意采取的一种叙事策略,既使不同历史时期的小说文本前呼后应,形成珠联璧合的有机系统,也使后世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前后互动的丰富审美联想。

注释:

①近年,比较文学在突破经典意义上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模式,探索新的研究路数时,所提出的“跨国家”、“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等方法,对包括小说在内的整个文学研究深有影响和启发。关于“跨文体”研究,尤其是戏剧与小说关系的研究以及小说内部诸如话本体与传奇体、文言体与白话体等方面的研究均推出了一系列较有分量的论文、论著。关于小说的“跨文本”研究最切实可行且得心应手的理论武器,自然当数至今仍风行于西方的“互文性”理论。所谓“互文性”,别译为“文本互涉”、“互涉文本”、“文本互释性”、“文际关系”、“间文本性”、“文本间性”等,是一种跨越文本的现象。

②“互文”理论认为:“任何一篇文本的写成都如同一幅语录彩图的拼成,任何一篇文本都吸收和转换了别的文本。”参见(法)萨莫瓦约著,邵炜译:《互文性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页。“重复”理论是由希利斯·米勒提出的,他认为作者在一部小说中可以重复他自己或其他作家小说中的“动机、主题、人物或事件”。参见(美)希利斯·米勒著,王宏图译:《小说与重复——七部英国小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页。

③让·米利:《普鲁斯特的仿作,结构和对应》,《现代法语》杂志,第35期,1967年,第37页。此转引自蒂费纳·萨莫瓦约著,邵伟译:《互文性研究》,第47页。

④如西晋诗人左思《咏史》中就称颂他说:“言论准宣尼,辞赋拟相如。”

⑤保尔·戴密微著,杨剑译:《中国古诗概论》,见钱林森编:《牧女与蚕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⑥高儒:《百川书志》,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90页。

⑦墨憨斋新编:《新列国志》,《古本小说集成》影印日本内阁文库藏叶敬池梓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页。

⑧见刘世德、陈庆浩、石昌渝主编:《古本小说丛刊》第三十三辑第2—4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

⑨随缘下士编辑,于植元校点:《林兰香》,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序言。

⑩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北京:北新书局,1927年,第25—26、67、124—125、233—241页。

(11)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第571页。

(12)孔另镜:《中国小说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44页。

(13)浦安迪著,沈亨寿译:《明代小说四大奇书》,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第156页。

(14)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69—371页。

(15)韩南著,王秋桂等译:《韩南中国小说论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32页。

(16)黄霖:《〈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载《水浒争鸣》(第一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2年,第224页。

(17)张俊:《明清小说论丛》第五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第74页。

(18)黄霖:《金瓶梅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20页。

(19)萧相恺:《从〈金瓶梅〉到〈姑妄言〉〈红楼梦〉》,见《插图本点评金瓶梅》,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第291页。

(20)安如峦:《从互文性看〈儒林外史〉的讽刺手法》,《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1期。

(21)陈文新、郭皓政:《道德理想主义与现实人生的困境》,《福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2)何满子:《论儒林外史》,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第78页。

(23)黄霖:《〈儒林外史〉对〈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见《名家解读〈儒林外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6页。

(24)周汝昌:《红楼梦的真故事》,北京:华艺出版社,1995年,第288页。

(25)(26)丁锡根编著:《历代小说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第1228、1286页。

(27)胡益民、李汉秋:《清代小说》,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76页。

(28)陈益源:《姑妄言素材来源初考》,见《从〈娇红记〉到〈红楼梦〉》,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2页。

(29)随缘下士编辑,于植元校点:《林兰香》,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490页。

(30)黄霖校理:《脂砚斋评批红楼梦》,济南:齐鲁书社,1994年,第493、1043页。

标签:;  ;  ;  ;  ;  ;  ;  ;  ;  ;  ;  ;  ;  ;  

“模仿”叙事与中国古代小说的文本演变_小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