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任务_民族自治地方论文

当前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任务_民族自治地方论文

当前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与任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自治论文,地方经济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加快经济开发速度,是当前的迫切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在少部分地区迅速崛起,赶上甚至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乃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的同时,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沿海先进地区的差距却在加速扩大,成为引人注目的严峻现实。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不能靠减缓先进地区的发展速度,也不能靠搞“一平二调”,而只能是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开发速度。

(一)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的客观条件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产业开发进程。

1.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强农、牧、林业基础建设,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牧、林业。

民族自治地方大多位于中国北部、西部、南部地区,生态系统脆弱而且对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大的全局性影响。这些地区又是少数民族人口集中的地区。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垦殖、放牧,导致西部地区盐碱地、盐渍地面积扩大,草原沙化、退化严重;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一些地区人、畜饮水相当困难。不仅导致农、牧、林业自然生产力下降,形成大量贫困人口,而且对这些地区的人类生存、社会再生产的延续和国家的生态系统构成不同程度的威胁。

因此,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开发,必须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为前提,进行综合治理。在牧区,进行水、草、林、田、路或水、草、林、机、料配套建设;在农区,加强水利和水土保护设施;在林区,加强森林保护与抚育更新;保持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再生能力,改善农、牧、林业发展的生态基础条件。同时,实行科学、先进的种植、养殖方式和经营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配套服务体系,以改善品种、提高质量,提高单产、提高商品率为重点,提高农、牧、林业的集约化水平,加快各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农业改变广种薄收,以精种高产为方向,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商品粮、油、糖、肉、蛋、奶基地建设。畜牧业以提高良种畜和改良畜比率、基础母畜化率、繁殖成活率、出栏率,提高牲畜个体和群体生产能力为重点。努力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效益型的转变。积极推进农牧结合,实行农牧业综合开发。加快水土流失地区的综合治理和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环境恶化地区要坚决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牧,因地制宜地发展薪炭林、经济林,使生态环境的改善与各族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2.加快发展乡镇企业。

民族自治地方乡镇企业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实力均明显低于先进地区,是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发展先进地区的乡镇企业目前进入成熟阶段时,民族自治地方的乡镇企业则大多处于起飞或起步阶段,发展的潜力、前景十分可观。因此,民族自治地方应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小水电、小矿产、小建材以及传统名优产品和少数民族特需产品为重点,特别是注重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产品;调整产品结构,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创造优质名牌产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使乡镇企业发展成为带动农村、牧区经济振兴的新的生长点。

3.以名牌战略为先导,加快发展轻纺工业。

民族自治地方农、畜、林产品资源丰富,发展农、畜、林产品加工工业具有可靠的资源保证条件。民族自治地方轻纺工业建国以来也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有些在国内还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民族自治地方长期处于封闭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缺乏市场意识、品牌意识、经营意识,在八十年代以来,市场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的过程中难以适应,生产技术落后,产品款式陈旧,质量功能不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轻纺工业投入少、产出高、见效快、容纳劳动力多,对于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民族自治地区也涌现出一些优质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名牌企业家,代表了民族自治地方轻纺工业发展的方向和希望。今后,民族自治地方的轻纺工业发展,应从根本上改变低水平平面扩张的传统方式,转变到集约化的轨道上来,强化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骨干企业为中坚,以技术进步为保障,以盘活资产存量为起点,发展集团化经营,立足产品优势,发展企业优势,创造产业优势,形成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振兴的强大支柱。

4.发展能源、原材料开发及其初加工业,积极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工业。

民族自治地方矿产、水能资源丰富,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但是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开发。这是制约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九五”至下世纪初叶,是民族自治地方进入能源、原材料大规模开发的阶段。在国家投资建设的同时,有效引进区外、国外资金,重点开发交通方便、易开发、品位高、具有后续产业推动力的矿藏和石油、煤炭、水电等资源,建设能源、原材料基地,将成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振兴的历史性契机。在积极做好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配套工作的同时,引进区外、国外的成熟技术、设备,发展高能耗、高附加值的资源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和初级加工业,可以成为民族自治地方资金积累和产业推进的重要基础。根据国内、国际市场状况,通过发挥本地国防工业等高技术产业的作用,引进区外、国外技术和资金,发展资源类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应当成为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振兴的新生长点。

(二)加强基础建设,改善投资环境。

民族自治地方地域辽阔,交通不便,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亟需得到改善。为了保证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开发的顺利进行,应当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加快民族自治地方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从根本上改善投资环境。

1.铁路建设。

加速现有铁路干线的改造和矿产、能源开发基地的铁路建设,为大规模开发做好准备。目前主要是加快南昆铁路、集通铁路、兰新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成昆铁路的电气化建设。

2.公路建设。

加强现有公路的维护和改造,提高国道干线的等级;加速县乡公路建设和断头公路的连接,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公路建设;加强青藏、川藏、新藏、滇藏公路的维护,保障其运输畅通;加快出境公路建设。

3.航空及水运。

提高民族自治地方中心城市主要机场的等级和干线通航能力,扩展新航线,扩大边远地区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通航范围。充分利用水运的廉价特点,疏浚干线航道,完善配套设施,提高通航运输能力,发展支线与过境水运。

4.邮电通讯。

加强邮电、通讯及其他服务设施的建设,提高邮电通讯自动化程度,扩大程控电话复盖范围,改善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平,扩大边远地区邮电通讯复盖范围。

二、积极深化改革,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今后15年的战略任务”。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八十年代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经济改革进程落后于先进地区,是导致发展滞后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积极深化改革,对于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振兴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一)以中心市场、专业市场建设为重点,发育、健全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八十年代以来,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场体系建设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是主要体现在消费品市场(包括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农副产品集贸市场方面,中心市场、专业市场建设明显滞后,不仅制约了市场体系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不适应产业开发的需要。民族自治地方农、畜、林、矿产品资源丰富,但是主要的市场却往往不在资源产地。例如,中华羊毛市场在江苏省昆山市,全国最大的羊绒市场在河北省清河县,全国最大的皮革市场在河北省辛集市,全国最大的皮毛市场在河北省蠡县,等等。农、林、矿产品市场的状况也大致如此。这些地区虽然本身并没有资源的优势,但是由于掌握了市场的主动权,吸引了全国的资源,带动了当地的市场交易,加工工业以及运输、仓储、服务、金融、信息等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了经济振兴的支柱。民族自治地方虽然具有资源的优势,但是由于未掌握市场的主动权,资源、人才、资金等向中心市场、专业市场外流,在市场变化中反应迟钝,往往受制于人,难以形成经济优势。

因此,今后(特别是“九五”期间)民族自治地方的市场体系建设,有必要以中心市场、专业市场建设为重点,根据不同地区资源状况和开发特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地建设若干区域性的中心市场、专业市场。特别是在农产品、畜产品、林产品、矿产品的产地、销地、集散地,建立大宗交易的批发市场,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同时,循序渐进的发育要素市场,构造大中小相结合、多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并存、布局合理、结构健全、功能完备的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市场体系,实现流通现代化,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合理流动中的基础作用。

(二)深化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改革,发育资本市场,提高资金动员能力。

目前,民族自治地方正在进入以资源大规模开发、加工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阶段,能否及时解决资金保证,是影响民族自治地方开发进程的关键。金融体制、投资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发育滞后、资金动员能力差,是民族自治地方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进行国有专业银行改革,实行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立的同时,有必要设立国家级的政策性银行——民族地区开发银行,在五个自治区、三个民族省设立地方商业银行,在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宁夏回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也可相应进行设立地方性商业银行的试点,发展城市合作银行、农村合作银行,酌情设立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形成健全的银行体系。逐步设立全国性的民族自治地方综合性投资基金以及区域性、专业性投资基金;在国内外发行民族地区经济开发债券以及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扩大定向募集公司和上市公司数量、规模,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集资、融资、投资的格局。同时,要建立债券、股票发行机构和信用评级制度,保证债券、股票发行质量和信用,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化和健康发展。

(三)深化农村、牧区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

目前,民族自治地方的农村、牧区经济正在进入以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适应发展高产、高效、优质农牧林业的要求,应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培育市场的同时,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发展不同形式的互助合作经济、股份制经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吸引科技投入,提高农、牧、林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

国有企业的改革,应以企业制度创新为主要任务,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将企业的改革与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相结合,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应根据“产权明晰”的要求,清理无效资产或虚拟资产,盘活呆滞资产,充分发挥有效资产的作用。优化资产结构,重视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市场开发,提高技术资产的比重,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开发主体的作用,以科技进步促进企业发展,提高资产运营效率与效益。通过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机制,建设善于经营管理的领导班子,开发适销对路的产品,建立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素质与活力。重点要抓好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并以产权关系和经济利益为纽带,推动企业联合、要素重组,连结和带动其他企业的改组和发展,形成规模经济、集团化发展。通过抓大带小、扶小成大、聚小成大的有效措施,以及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革、改组、改造步伐,搞活小企业。

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是国有经济比重却远高于先进地区的特点,应从实际出发,积极进行所有制改革,加快非国有经济发展的步伐,在坚持国有经济主体地位的同时,积极、稳妥地发展“三资”企业、城市合作经济、乡镇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形成规范有序、充满活力、高效运行的企业组织结构和所有制结构,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四)转变政府职能,精简党政机构,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基础薄弱,但是按照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建立了一套庞大的社会管理体系,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降低了工作效率,消耗了大量人才和资金,成为巨大的包袱。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应从民族自治地方的客观实际出发,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使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社会管理体系区别于非自治地区,实现机构设置合理、人员精干、运行高效的目标,更好地发挥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创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积极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九五”至二十一世纪初叶,是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与国际市场及其通行规范进一步接轨的关键时期,我国周边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区域性经济合作的发展形成了东北亚、中亚、南亚、东南亚等若干国际上广泛关注的热点地区,这些都对民族自治地方的对外开放形成一系列重大的机遇,也形成现实的挑战。审时度势,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积极推进对外开放,是民族自治地方紧迫的现实任务。

(一)积极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商品出口。

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商品出口,是民族自治地方带动产业升级、积累外汇的主要途径。目前,民族自治地方的出口创汇能力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和很大的潜力。因此,应当在统一政策、放开经营、平等竞争、自负盈亏、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的外贸体制改革中,按照现代企业制度改组国有对外经贸企业,实行技——工——贸、农(牧、林)——工——商一体化,发展一批国际化、实业化、集团化的综合贸易公司,强化出口能力。在努力保持传统的大宗拳头商品出口的同时,不断开发新的适销对路商品,特别是深加工、制成品,提高出口商品的加工深度和附加价值。积极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提高信誉,增强竞争能力。在巩固、扩大传统市场的同时,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下大力气提高对外营销能力,积极调动各类有出口经营权企业的积极性,发挥群体的力量,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需求特点,遵循国际上通行的准则和惯例,开展推销业务,扩大出口市场。

(二)努力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

1.积极扩展利用外资渠道,大力吸收通过证券、股份化等渠道的外商直接投资。

“九五”至下世纪初叶,是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开发规模迅速扩大,资金需求量急剧增加的时期,一方面需要大量引进国外资金,另一方面不少地区已进入偿债高峰期,债务规模已经达到国际警戒线的下限,进一步扩大外债规模势必形成过重的债务包袱,配套资金也难以满足。因此,有必要根据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际资本市场的特点,通过证券、股票市场和发展外资股份制企业,实行大项目的“建设——经营——转让”(即“BOT”)方式,直接引进外资。这样,可以有效扩大引进外资的产业选择范围,对国外投资者吸引力强,有利于国外投资者更广泛、深入地了解我方投资环境,有效地吸收国际上的流动资金固定为我方企业的资金,并通过国际投资者的联系,引进先进管理方式与技术,开拓国际市场。

2.加强先进技术设备引进工作,加速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

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开发能否获得理想的效益,引进的资金能否充分发挥作用,关键是要以先进的技术装备投入工业化进程,促进新的产业开发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因此,必须使技术引进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将技术引进的重点放在发展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主要出口创汇产品方面。特别是将技术引进与技术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加强技术引进的管理和跟踪检查,注重引进技术的应用、消化、吸收、改造、扩散,使之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加速器的作用。从整体上推进民族自治地方国民经济体系的技术进步和产业成长。

3.积极发展“三资”企业。

目前,大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三资”企业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水平上与先进地区相比,都存在着显著的差距。因此,应在努力办好现有“三资”企业的基础上,理顺体制,加强领导,完善配套服务,努力改善投资环境,争取更多更好地吸引外商投资。重点扶持兴办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够有效促进民族自治地方资源开发和加工工业发展,属于技术先进型和出口创汇型,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良好的“三资”企业。

(三)积极发展旅游业。

民族地区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各民族风俗各异,自然风光资源、民俗风情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均十分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事业的独特魅力与广阔前景,目前开发还很不充分。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旅游业在二十一世纪将成为规模最大、效益显著的产业部门。我国也正在向世界旅游大国迈进。开发民族自治地方的旅游资源,可以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民族自治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当务之急是做好布局规划工作,将自然风光旅游划分为草原风光、高原风光、森林风光、山水风光、溶洞风光等不同类型区,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在加强建设的同时,注重项目开发,丰富旅游内容。民族风情旅游应充分展现不同民族的特色,重点开发民族文艺、风俗习惯、节日喜庆、饮食服饰等内容,提高游客的参与程度,并形成区域重点。民族自治地方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分散,加之地域辽阔,应当进行适当的区域和专题规划,形成若干旅游专线。例如,北方草原历史文化、西部丝绸之路历史文化、青藏高原历史文化(特别是宗教文化)、南方各民族历史文化等,突出不同的主题,体现不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利用民族自治地方独特的旅游资源,还可以开办不同形式的度假旅游、温泉旅游、骑马旅游、汽车旅游、摩托车旅游、徒步旅游、滑雪旅游、狩猎旅游、考古旅游、美食旅游、边境旅游、过境旅游等特色旅游,形成丰富多彩、各具吸引力的旅游市场。在既定区域内,可以将不同的旅游内容有机结合,形成集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历史文化、度假观光等于一体的综合布局,从总体上充分开发民族自治地方的旅游资源,形成产业发展的基础。在扩大、完善旅游接待能力的同时,加强人文景观的开发建设、民族风情的发掘整理、旅游活动内容的开发、旅游商品和纪念品的研制等等,满足多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提高旅游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标签:;  ;  ;  ;  ;  ;  ;  

当前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和任务_民族自治地方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