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条件分析_小康社会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条件分析_小康社会论文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条件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论文,奋斗目标论文,条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3)04-0008-02

如果我们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GDP达到4000 美元才视为富裕,那么,从逻辑上讲,没有达到“富裕”之前都应属于小康社会阶段。在以人均GDP作为参照的衡量标准中, 小康到富裕的指标跨度非常之大,时间跨度也相当之长。就是说,在人均GDP800美元至4000美元(现在还要大大高于4000美元)都属于小康社会这个大阶段。这就意味着,小康社会水平必然有高低之分,有一个低水平到高水平的长期发展过程。小康社会是从较低水平到较高水平,再向更高水平不断发展的一直延续到实现基本现代化的全过程。

同时,还存在“三个方面”的差距。一是实现小康层次不全面。目前,我国以生存消费为主要内容的物质生活满足程度比较好,但教育、文化娱乐、信用和道德等方面的精神生活满足程度相对还比较低,特别是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义务教育水平仍停留在初步小康前的状态,服务领域短缺现象普遍存在,人民群众对社区服务、文化体育、医疗卫生等需求,还不能很好地得到满足。可以说,目前的小康基本上还停留在物质性的生存层次上,以精神性消费为特征的小康还很低。二是实现小康的内容不全面。现在还有大量的人群不能得到比较充分的社会保障。特别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很薄弱,不少地方几乎是空白。城乡困难群众的生活还很容易退回到温饱阶段,甚至重新成为贫困人群。总的看,目前的小康以制度性保障为基础的公共消费水平还很低。三是实现小康的系统不全面。目前达到的小康,基本上只限于人们自身消费的满足,至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还有很大距离,生态与生产、生活的矛盾还很突出。

上述说明,需要用20年的时间,不仅解决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不平衡的小康水平问题,更重要的是使小康社会得到更高水平的全面发展。

国际上有一个说法,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4000美元迈进时,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的时期。完成这个过程,美国花了整整100年,日本用了70年,而韩国只用了25年。再看印尼、菲律宾, 在这个阶段尽管起点比韩国高,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却长期低水平徘徊。在当前世界经济新形势下,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经验,紧紧抓住重要的战略机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就一定能够用20年时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宏伟的,是鼓舞人心的,经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

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艰巨性

十六大报告在科学分析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的基本国情时明确告诉我们,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按照十六大的精神,我们前进中面临的重大难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现工业化的任务还相当繁重。目前,从反映工业化阶段演进的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等情况来看,21世纪初我国工业化进程已跨越初级阶段,进入中级阶段。在工业化任务没有完全实现的条件下,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技术水平不够高,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服务业比重还不够高,等等。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进一步推进工业化的路程还很长,仍需长期艰苦奋斗。

二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从全国来看,“三农”问题的困扰、城镇化进程的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归根到底都是二元结构这个矛盾的反映。由于农村大量富裕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困难,农村就业问题日趋尖锐。与此相联系,城镇化进程相当滞后,2001年城镇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7.7%。从长远来看,农村问题的根本解决,要依靠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促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这个过程可能是持续几十年艰苦奋斗的过程。

三是我国地区差距扩大趋势尚未扭转。地区差距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新中国成立几十年,在全国经济和地方经济都有发展的过程中,地区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东部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经济差距有持续扩大趋势。2001年西部12个省(市)区在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中仅占13.6%,中部占26.9%,东部则占59.5%。在2010年之前的时期内,地区发展水平的绝对差距,即人均GDP 的差距还会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加快西部经济发展,逐步扭转地区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也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四是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全国农民纯收入从134元增加到2253元,扣除价格因素的影响,年均增长7.4%。但目前,全国农村还有近3000万人没能解决温饱问题,还有6000万人处于低水平的温饱状态,城镇也有1800多万其纯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为数不少的贫困人口问题,实现全国人民逐步走上富裕之路,也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

五是我国人口、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到2000年11月底,大陆人口12.6亿。未来30-40年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将进一步下降,但由于基数太大,新增人口仍将达3亿左右,未来5-10年,全国每年新增的适龄劳动人口不会低于1000万,加上现有的1400多万城镇下岗失业人员以及1.5亿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将构成巨大的就业压力。 与此同时,我国现有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达10%,在很短时间将达到11.5%,跨越10%老龄化社会这个标界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将给社会保障造成巨大压力。

六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相对短缺,综合比较,只相当于世界水平的1/3,土地、水、矿产和森林等基本生存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决定了我国未来几十年将处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上升阶段。资源危机不仅加剧,而且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也不可避免。因此,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对社会的保障能力,将成为我国今后长期努力解决的战略性课题。

七是还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装备和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1999年我国1000家大型工业企业的总体竞争力在国际上仅排第38位,与前10位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差距很大。2000年,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仅为36%,而发达国家已超过75%;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3%,而发达国家已超过60%以上。我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 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乃至赶上它们,更需要长期的艰苦奋斗。

此外,我国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够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完善这些体制,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备诸多有利条件

在研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存在困难的同时,还必须看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诸多有利条件。

一是有比较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我国的物质技术状况有相当大的改变。能源和交通“瓶颈”得到根本解决;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之中;国民经济的技术装备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加上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过去想做而做不到的许多建设事业和项目现在都能做到了。现在我们还告别了长期困扰我国经济生活的卖方市场,而代之以买方市场,过去物资匮乏的困难局面根本改变了。这些都是推进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物质条件。

二是我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正在向实现基本工业化的目标前进,大规模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开始,广大群众正在从温饱进入小康,等等。上述这些意味着,我们将进行大量投资和消费,市场潜力是巨大的,我国经济正处于迅速扩张时期。经济结构的提升,为缩小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而设计的各种建设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不断提高,等等,都会造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不断前进。

三是我国拥有资金和人力等因素支撑经济高增长。国内较高的储蓄率和外国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使我国保持较高的国内投资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字,1996年到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11%。今后10年国内投资率,仍将在40%左右,有形投资增长率在10%以上。人力资本相对较高的增长率,也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1990到2000年期间,15岁以上平均受教育年限的人力资本年增长率为2.6%。 据测算,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由2000年的7年提高到2010 年的8年和9年,2020年将达到10年到11年。这一批人力资本中,将涌现出大批的优秀人才,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

四是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证。市场化改革将贯穿于现代化全过程,其间出现的各种矛盾将通过改革和发展逐步得到解决。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五大支柱的市场主体(企业)、市场、宏观调控、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都将通过改革而不断完善,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加活力和生机。

五是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精神。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我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人民这种精神更加昂扬。几十年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依靠全国各民族人民的顽强奋斗。只要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顽强奋斗,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就一定能够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六是有党的坚强领导。实践证明,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都是正确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是行之有效的。十六大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有党的坚强正确的领导,并坚持这四个“基本”,必将保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预期的成功。

我们曾预计,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而进入社会主义之日起到21世纪中叶,大约用一百年时间实现基本现代化。其中我们用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达到了总体小康。初步实现小康,使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越过了一个重要临界点,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实现十六大确立的中国特色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中国社会将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新境界。我们全党和全国人民将不懈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做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  ;  ;  ;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条件分析_小康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