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前沿哲学笔谈——面向21世纪人类文明的社会认识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笔谈论文,认识论论文,新世纪论文,人类文明论文,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认识论,作为当代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或者一种当代形态,以人们对于社会的对象性认识和社会总体的自我认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在认知与评价、说明与理解、回溯与前瞻、批判与建构、客观性与主体性等多方面的统一中探索社会认识的科学化进程,揭示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
社会认识论自20世纪80年代中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认识论分支学科而创建,先后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开题立论,界说学科,建构研究框架,初步解析难题,其主要成果是《社会认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收入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等专著和一批学术论文;第二阶段:探索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多种方法和方法论原则,建构社会认识方法论,其主要成果是国家教育部八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社会认识方法论》等专著和一批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如《社会本体论》、《社会理解论》、《社会理想论》、《社会评价论》、《社会认识进化论》等);第三阶段:探讨人文社会科学的元问题,建构人文社会科学哲学,其成果包括国家教育部九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哲学》等专著和系列学术论文。社会认识论第二期和第三期的成果作为国家教育部九五重点图书由武汉大学出版社作为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丛书于1998年以来先后出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学科界说有所扩展,研究视野极大拓展,研究层次不断深化,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内容不断充实,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新人不断涌现。
《社会认识论——人类认识和自我认识之谜的哲学探索》一书作为对于我国社会认识论研究十多年来发展历程的一个阶段性总结,力图在历史与逻辑、理论与实践、思想与论著的统一中回顾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勾画出我们对于社会认识论问题不断扩展和提升的认识和研究进程。该书最后落脚于社会认识论研究的十个难题:(1)社会认识系统中主体与客体自我涉及、自我相关;(2)社会历史的可知性与社会认识的真理性;(3)社会价值的多元性与社会评价的多义性;(4)个人对社会的对象性认识与社会总体的自我认识;(5)社会活动的自觉性与社会规律的客观性;(6)认识活动的时空有限性和社会历史进程的时空无限性;(7)社会观念与社会现实内在交织;(8)社会交往中社会规范的“通约”与转换问题;(9)文化体系的中介功能与屏障作用;(10)认知与评价、审美、功利追求的交错、互渗与冲突,等等。社会认识论的研究开始于问题,该书又以问题作为最后一章,其用意在于表明进一步深化社会认识论研究之不易,也是为了将我们对于社会认识论的思考进一步向学术界开放,以引起更多有识之士的兴趣和参与,大家共同来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思考。
应该说,上述十个难题,是我们在进入第二期研究时提出来的。当时主要是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提出问题并加以初步解析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思考,应该说,有些问题比较清楚和明确了,或至少是知道了解题的可能方向,有的则还仅仅限于摆出问题,提出困惑,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或者明晰的解题方向。对于这种状况,我们自己并不满意,并常常为之感到困惑。困惑之余,我们不得不换一种方式来思考。也许,它们中的一些问题本来就是一种怪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和存在的悖论性问题,属于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中的无解之题,无案之谜。它们产生于人类智慧不断进步的历程中,也只能在人类实践和人类文明的继续进步中不断地得到消解,或者为更新更复杂的问题所遮蔽或取代。马克思曾经指出,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应当也能够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这也是我们在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的。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并没有也不会由于学人在理论上的困惑而停止或有所减缓,反而继续以一种放大级和加速度的方式向前发展。当理论家们还在为许多理论难题的解答而百感困惑的时候,人类已经或正在不断以它所特有的实践方式解决着难题,并且不断地向人们提出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当前我们的情况也是如此。新时代人类文明的发展已经并且正在继续向我们提出一系列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们既是对于社会认识论研究的挑战,更是它进一步发展和发挥作用的机会。
——更加自觉有效地面对历史与未来。世纪之交、千年之禧初过,立足于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世纪桥头,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透视现实问题,展望未来前景,以更加有效地生活于21世纪?社会认识论是否应当和能够为之提供某些有效的认识理论和方法论原则呢?
——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当今世界格局。在世界的范围内,经济全球化和世界一体化加速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世界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一个全新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并将对每一个国家、民族乃至个人带来极为现实、深刻而且久远的影响,那么它给我们的社会认识论以至哲学提出了什么,又提供了什么呢?
——更加能动高效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艰难曲折,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探索与实践,既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继续,也是其在全新时代背景和中国特殊条件下的发展,它必然要求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各方面的全方位变革与转换。那么我们的社会认识论、人文社会科学哲学以至于全部哲学能够从中获得什么又能够为之做些什么呢?
——更加科学合理地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20世纪以来,新科学革命在理论上不断迅速突破,从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头脑中的世界图景。相对论、量子力学、基本粒子与物质结构理论、宇宙大爆炸学说、DNA分子双螺旋模型和分子生物学、大地板块构造学说以及包括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在内的系统科学群的创立,一方面使人类的视野极大地向自然界拓展,指向更加广阔的宏观宇宙天体,也进入到更加精细的微观量子世界,另一方面则指向人的自身深处,包括人的遗传基因、人的生命奥秘、人的心灵世界等,更重要的则在于把人和世界以种种方式更加密切地联系起来了。这就必然造就一个全新的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宏大图景,并要求我们在新的宏观世界图景中重新理解自然界、理解人、理解人与世界关系。而这也势必要求我们重新理解人与人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以至人类的本质与未来。这就提出了无数全新的人类认识问题。社会认识论以探索人对社会的认识和人类社会的自我认识之谜为己任,现在,如果对于人的理解变了,对于人与世界的关系的理解变了,那么社会认识论以至哲学应当以什么样的变化才能有效地应对这种种变化呢?
——更加关注和运用当代科学技术的人性面。世纪之交,新科技革命的又一重大特点是发明了一大批尖端技术,例如核能与核技术、航天和空间技术、信息和网络技术、激光技术、生物技术(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还在能源、材料、自动化、海洋和环境等高新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高新科学技术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并且都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的生产、生活、行为和交往方式,并对人的社会关系、思想体系、道德观念、法律体制、伦理规范等方面发生着极为深刻的影响,造成了全新的实践模式和价值观念体系。网络化的人和全球性的交往,数字化生存与虚拟时空,克隆技术及其必然相应引出的尖锐社会和伦理问题,自然生态与环境伦理,生命的界定及其相应的生死文化和伦理道德问题,等等。自然科学及其应用技术在人伦社会文化方面所造成影响和作用越来越大,尤其是其日趋严重的副作用和负面效应方面迫使人们对其给予极大关注,要求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专门的研究,以更好地趋利避害,扬益减祸。这一切对于社会认识论和哲学的发展来说,到底是提供了极好的机会,还是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还是二者兼而有之?
——更加自觉合理地处置新时代的多维性和复杂性问题。普遍认为,我们已经或正在进入一个知识经济和网络化的时代,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和实践模式正在形成。如何实现生存和发展模式的转换与变革,这本身就是一场极为艰巨的革命。然而更为复杂的是,与新文明的迅速发展与拓展相伴随,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价值观念仍然广泛存在并且根深蒂固,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发达与落后、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仍然非常尖锐地存在着,不同国度、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群落、不同个体之间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以至意识形态方面的差距仍然很大,甚至彼此对立,不同意识形态、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必然会随着交往的拓宽和加速而变得更加激烈和突出。应该说,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和社会认识都有许多全新的特点,要求我们自觉加以探索和研究,这就在客观上要求社会认识论的发展,要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在我们看来,上述的所有问题,同时都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发展的极好机遇。能否抓住机遇,取决于我们是否勇于和善于迎接挑战。在这种意义上,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能够自觉地面对并不断地回答时代所提出的问题与挑战,牢牢地把握住历史所提供的机遇,社会认识论以至哲学就将伴随着21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有所发展,并对其真正有所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