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法”细无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教学策略论文_李茂民

润“法”细无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教学策略论文_李茂民

重庆市垫江县高安小学校 408309

一、小学法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1.法治教育是依法治国的基础。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专题讨论了依法治国的问题,为依法治国指出了新方向,为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在文明社会中公民拥有法治观念是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要求,法治观念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

2.法治教育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在小学教育中,法治教育显得格外重要。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还不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内容的蛊惑,而且该时期学生的价值观拥有较强的可塑性,是法治教育的关键时期。法治观念扎根在学生心底,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帮助他们健康成长的同时,减少社会的治安成本。

从2016年秋开始,品德学科在当今学科核心素养的引领下已经率先实施和使用新教材,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全面改版,被《道德与法治》教科书所替代,其中二至五年级学生还可以获得电子教材。为了让重庆地区的教师更快地熟悉教材,重庆市教科院组织了《道德与法治》教材培训,并组织了《道德与法治》优质课程竞赛。通过教材培训和优质课程竞赛,笔者感受到了该教材的与时俱进、对当代青少年心理的精准把握、对法治教育理念上的创新。尤其是在优质课程竞赛中,笔者学习到其他参赛选手渗透法治的策略,使笔者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在进行法治教育期间,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教材,树立规则

法律和规则都是有强制力的行为规范,但法律的强制力保证来源于国家,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表现,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制订,以宪法为依据;而规则是某一身份范围内的人的自律规范,规则的制订由特定的人群制订。

在小学生中落实法治教育,其实就是树立规则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家有家规,校有校纪。基于此,教材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生活与规则的距离拉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譬如,在《道德与法治》第一册中,第三课“和同学交往”树立了交往中团结互助、有借有还的规则;第四课“欢欢喜喜到学校”树立了按时到校上课、升国旗规则;第六课“愉快的课间活动”树立了合理安排时间、课间玩耍的规则等。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从学生生活细处着手,全景式地将学生学习、生活各个方面遇到的问题,给出法律和规则的解决途径,由此树立他们的学校规则、学习规则、玩耍规则、家庭规则、生活规则、交往规则等。

三、创设情境,渗透法治

传统上,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模式是对教材进行 “死记硬背”。然而《道德与法治》的课程特点要求是与时俱进,与当前学生的问题和学生未来的发展相结合,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学习”。这就对相关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因素,精心备课,组织教学,适时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法治教育。

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相继举行了《道德与法治》教学竞赛,参赛选手为了渗透法治教育,力争教育入情入境,创设情境生动感人,充分挖掘教材里的演一演,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通过情景还原的方式给学生植入遵纪守法的“源代码”。教师通过课堂上创设的情境,能调动学生对“法治”的兴趣,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沉浸于“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氛围中,由此,让学生得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四、注重体验,落实法治

“法治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将法治教育融于课堂教学活动中,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丰富学生们的法律知识,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有效地落实法治观念,是《道德与法治》课的一个主要任务。目前据笔者所知,还没有哪门学科能对学生进行直接的法治教育,除了《道德与法治》课程外,小学生所接受的法治教育非常有限。因此,《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注重授法,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治教育活动,在教育中育人。如参加法治讲座、法治图片展、观看法治教育视频、法律知识竞赛、失足青少年现身说法等活动。

模拟庭审真正体现了注重体验、落实法治的宗旨。模拟庭审生动直接,参与感强,体验性好。一方面,小学生可以在模拟庭审中体验到司法操作流程,懂得法律常识,体会到法律的权威性,树立法治观念,以此达到依法做人、依法维权,在潜移默化的感性教育中触发学生对知法、守法必要性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落实法治观念的目的。另一方面,模拟庭审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注意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特别注意选择一些与小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相关的案例,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思维发展规律。这样生动且鲜活的案例,可以让小学生更为直观地获得信息,启发他们的想象力,促进他们积极地思考。

通过法治教学和教育,能更加有效地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发生的突发事件,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尊重他人隐私,在体验中反思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法律觉悟。通过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让法治意识深深地扎根到每个同学的心田。

我的特殊朋友

论文作者:李茂民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7

标签:;  ;  ;  ;  ;  ;  ;  ;  

润“法”细无声——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教学策略论文_李茂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