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论文_张 霖

摘要:目的:对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于我院手术治疗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平均分组,将其中40例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40例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中部分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较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有明显的优势,能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关键词:肺叶切除术;胸腔镜;非小细胞肺癌;快速康复

1前言

非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常见肿瘤类型,占肺癌总数的80%。肺叶切除术式治疗早期NSCLC的主要方式,但该手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且对患者身体素质要求较高。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也逐渐应用到临床。

2资料与方法

2.1一般资料

选取的80例均为在我院手术治疗的I期-IIa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均经影像学和术后病理证实诊断。排除标准:合并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等手术禁忌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合并精神类疾病者。随机平均分组,将其中40例行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另外40例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对照组中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35岁-78岁,平均年龄(5.47±3.23)岁,腺癌32例,鳞癌8例,右上肺叶切除2例,右下肺叶切除9例,右中肺叶切除3例,左上肺叶切除7例,左下肺叶切除9例;观察组男性28例,女性2例,年龄29岁-85岁,平均年龄(46.78±3.29)岁,腺癌37例,鳞癌3例,右上肺叶切除4例,右下肺叶切除7例,右中肺叶切除2例,左上肺叶切除7例,左下肺叶切除0例;两组患者以上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常规检查,评估无手术禁忌后在全麻双腔气管内插管下手术,术后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肺叶切除术,麻醉成功后,固定患者健侧卧位。切口选择患侧后外侧第5-6肋间隙,长度在20cm左右,不切断肋骨,探查明确肿瘤位置后,将肿瘤所在肺叶切除、清扫淋巴结,过程中使用切割缝合器处理血管、气管和肺裂,最后充分止血、冲洗胸腔,放置胸腔引流管后缝合关胸,结束手术。观察组采用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麻醉成功后,固定患者健侧卧位。在患侧腋中线第7或第8肋间取1cm长切口作为观察孔放置胸腔镜,在腋前线第4肋间取3cm长切口作为主操作孔,在肩胛下角线第8或第9肋间取1.5cm长切口作为辅助操作孔,全程在胸腔镜的清晰视野下操作,探查明确肿瘤位置后,将肿瘤所在肺叶切除、清扫淋巴结,过程中使用切割缝合器处理血管、气管和肺裂,最后充分止血、冲洗胸腔,放置胸腔引流管后缝合关胸,结束手术。

2.3观察指标

①术中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②术后指标: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0分-10分,取一条长0cm的直线,一端标记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标记为10表示“无法忍受的疼痛”,患者将自身感受的疼痛强度标记在直线上,0点到标记点的长度代表其疼痛水平。通过患者盲法划线测量记录患者疼痛VAS评分。

2.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纳入到SPSS20.0软件系统中,进行对比和检验值计算,计数资料进行卡方检验,均数±标准差数据资料行t检验,当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3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术期死亡,无严重术后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无中转开胸病例。

3.1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疼痛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围术期资料比较(Mean±SD)(n=40)

3.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肺不张、心律失常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漏气、肺部感染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详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4讨论

NSCLC是肺癌中最常见的类型,还有腺癌、鱗状细胞癌、大细胞癌等,与遗传、环境、个人习惯等有关。早期NSCLC的病灶体积较小,在未周围转移或远处转移之前通过手术治疗预后较好。肺叶切除和系统淋巴清扫术可有效延缓患者生存期,但传统开胸肺叶清除术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大,手术时需应用肋骨撑开器创造操作环境,虽然可增加手术可操作性,但对胸腔内其他脏器造成压力发症。现行肺癌外科治疗原则主要有:①肺叶切除,分别处理支气管和肺动静脉;②淋巴结清扫术需清扫出36枚淋巴结及以上。早期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因技术等条件制约,治疗效果无法达到上述标准,因此该项技术是否可以广泛应用受到质疑。

近年随着医疗水平发展,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治疗NSCLC效果也逐渐提升。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术式对机体造成的创伤较小,术中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的一种癌症,其死亡率位居各种恶性肿瘤的首位。开胸肺叶切除术,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传统手术方式,但该种手术方式手术切口大,增加患者的痛苦,并且多有各种开胸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延长术后恢复和住院时间,导致临床效果较差。随着胸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患者对胸腔镜手术的接受度更高,尤其对老年患者或者心肺功能差的患者影响小,受到胸外科医生的青睐。

本研究结果中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等方面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显示了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血管、气管、肺裂的解剖游离、淋巴结的清扫等操作,可以和传统开胸手术达到相同的效果,我们认为这和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多无肿瘤外侵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转移有关,如果为中晚期有明显外侵的病例,多数还需传统开胸手术。而后者的开关胸操作是导致其手术时间长于前者的主要原因。全胸腔镜路径下肺叶切除术的最明显优势表现在术后疼痛的减轻,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术后并发症中肺部感染、肺漏气的发生率两组无明显差异,考虑其原因多和围术期管理以及术中操作有关,而和手术路径无关。而术后肺不张、切口感染、心律失常并发症两组有差异,主要和全胸腔镜手术切口小、疼痛轻、对呼吸功能影响小、能主动有效咳嗽、下床活动、较少发生低氧血症有关。术后引流量较开胸组少可能和全腔镜手术切口小、腔镜下操作精细、创面渗出少有关,从而能早日拔去引流管、早日出院,明显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行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较传统开胸手术均有明显的优势,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并且我们相信随着腔镜技术的不断提高,其使用范围将会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刘为超.胸腔镜肺段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8.

[2]殷勇,张小康.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6,31(07):1137-1139.

[3]蒋伟,奚俊杰,汪灏,葛棣,谭黎杰,范虹,徐松涛,徐正浪,王群.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临床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评价[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2,19(02):120-124.

[4]高珂,刘早阳,吴剑,李海林,肖宗位,王晓晖,陈坚,王涛.单向式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1,18(03):231-235.

论文作者:张 霖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分析论文_张 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