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物理法学教学中实施“学习计划”的教学设计--“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设计_电磁感应现象论文

在物理规律课教学中如何实施“学案式”教学设计——“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设计论文,电磁感应论文,课教学论文,规律论文,现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其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之上进行的主动构建的过程,是学习者内在的思维活动与外部学习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从现状来看,学生的自主学习状况并不理想。诸如:能读懂教材内容但不会应用物理知识;能听懂老师的讲解但不会独立理解物理规律;能套着老师传授的方法解决问题,但不会自己创设新方法灵活解决物理问题;习惯听老师讲解而不会自己去主动自学;能主动自学者又不知道如何学习物理;总是徒劳无功。凡此种种除了学生基础薄弱及学习积极性等因素的影响外,还与我们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关系。而“学案式”教学设计正是解决学生学习方面问题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它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学案式”教学设计注重指导学生如何科学地进行探究。科学探究一般经历以下环节: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难度适宜的物理问题,同时要激发学生探求新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关于问题的提出,一般可采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引出问题。例如:“电磁感应现象”一节的教学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具体策略如下:

活动一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电磁感应知识: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该回路中就有电流产生,并演示这一实验。

活动二 教师提出问题:有没有其他办法能使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教师改变实验操作,使学生观察到与已有经验矛盾的结果,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方案如下:(1)磁铁不动,导体顺着磁感应线运动;(2)导体不动,分别沿着磁感应线方向和垂直于磁感应线方向移动磁铁;(3)磁铁和导体同时运动(包括二者在垂直于磁感应线方向上有相对运动和无相对运动);(4)把蹄形磁铁移走,换一个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回路。学生面对多变的的实验现象会发现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情况下,即使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不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回路中也产生电流呢?产生电流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学案式”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改变初中物理的一个演示实验,为学生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发生认知冲突,陷入问题困境的同时,萌发探索、发现新知的欲望。

2.构建知识平台,铺设探究之路

活动一 教师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各个实验现象,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在每一个实验过程中是什么发生了变化?磁场变了没有?回路变了没有?是否产生了电流?

活动二 把事先设计好的表格投到屏幕上,让学生针对一系列问题分组讨论,各抒己见。

活动三 待学生达成共识——回路中产生电流时,有的回路所包围的面积发生了变化,有的回路所处的磁场发生了变化。教师进一步提出问题:上述各种直观的变化会引起什么物理量发生变化?

“学案式”教学设计说明 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将一系列变化与“磁通量变化”联系起来,从而将学生的认识引向深化。表格中“磁通量的变化”一列先隐藏,待涉及磁通量的变化后再显示。

活动四 学生联系磁通量的变化,进一步讨论各个实验现象的联系,寻找共性。

活动五 师生共同总结,达成共识:不论是导体运动,还是磁铁运动,或是二者同时运动,或是条形磁铁插入或拔出回路,都可以在回路中产生电流。回路中产生电流时,穿过它的磁通量都发生了变化,只是引起磁通量变化的原因不同,有的是由于回路面积发生变化,有的是回路所处的磁场发生变化。此时,学生已经能把电流的产生与磁通量的变化联系起来,从而为下一步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构建起知识平台。

“学案式”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发现问题后,教师若直接让学生独立探究,由于原有认知结构的局限和科学抽象思维能力水平不高,学生将遇到较大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在稍微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探究。

二、猜想与假设

这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物理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进行“科学”猜想,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各种假设,并展开讨论。

活动一 学生提出问题:除了导体或磁铁运动可以引起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外,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改变回路的磁通量?同时学生会猜想:只要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就能产生电流。

“学案式”教学设计说明教师应为学生创造独立提出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依据科学事实大胆猜想。

三、设计实验方案

分组设计出检验的实验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实验仪器和器材,先后测量哪些物理量,具体怎样操作等。

活动一 学生分组设计“改变穿过回路的磁通量”的实验方案。

活动二 每一个小组找一个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师生共同讨论各组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

活动三 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例如:校园网上教师制作的专题网页、有关网站、课本上有关的知识等让学生浏览,了解更多的方案,简单易行的可以借鉴。学生通过参考多种学习资料,最终形成自己的实验方案。

“学案式”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实验”是这一节教学需要突出的探究要素之一,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设计出尽可能多的方案,不能仅局限于课本。每个小组设计出方案后,教师不要轻易给予肯定或否定。可以让学生亲自进行实验验证。对于课堂上不能实施的方案,教师可以在课外,为学生创造条件实施。

四、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通常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进行分组实验(如果实验器材有限可代之以观察教师演示实验)取得实验数据及现象。

活动 学生设计记录表格、分组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五、分析与论证

通过自己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否定或肯定假设,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获得知识。

活动一 教师提出认知任务——寻找各个实验现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共性,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活动二 学生分组交流讨论,归纳探究结果。教师积极参与其中,认真倾听,给予指导。

活动三 待小组讨论完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间交流。每个小组找一个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的探究结果,教师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并给予激励性评价。

活动四 师生共同总结:(1)部分导体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回路中产生电流;导体不动,磁铁运动,使得导体相对磁场作切割磁感应线运动时,回路中也有电流产生。这两种情况下,都是由于回路的面积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穿过它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2)磁体插入或拔出某一回路,该回路中产生电流;通过原线圈的电流发生变化,则副线圈中有电流产生。这两种情况下,都是由于回路所处的磁场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穿过它的磁通量发生了变化。分析归纳实验现象得出以下结论: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闭合电路中就有电流产生。

“学案式”教学设计说明 “分析与论证”也是这一节教学需要突出的探究要素之一。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多变的实验现象,发现共性,抽象出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论证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六、知识深化

活动 师生共同讨论:电磁感应现象中能量的转化。“学案式”教学设计说明 引导学生从能量角度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将新知识整合到原有认知结构中,使新旧知识建立联系。

七、知识的应用、巩固扩展

即学生运用新获得的物理概念、定律等知识于新情境中,解释物理现象,解答物理习题,让他们在运用中巩固、深化知识。

活动 教师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疑点给予解释,至于个别问题,教师课后找个别学生面谈。

八、学生自评

活动 在这一节课的终了,留出时间让学生自评。自评内容包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探索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到了什么样的物理研究方法?

“学案式”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的评价,实现了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而且注重实施发展性评价。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九、课外学习指导

活动 布置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外搜集有关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资料和电磁感应现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发布在校园网上,实现资源共享或形成书面文字,同学之间交流讨论。

“学案式”教学设计说明 学生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可以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认识物理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物理规律课教学中提倡科学探究,但并不要求每个知识点的教学都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也不需要在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中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7个要素,应该根据知识点的特点,采取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由于“电磁感应现象”属于规律教学,结合本节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本教学设计中,着重突出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分析与论证等4个要素。整个教学过程注重为学生创设发现问题与提出问题的情境;重视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问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学案式”教学设计的引导下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

标签:;  ;  ;  ;  

如何在物理法学教学中实施“学习计划”的教学设计--“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设计_电磁感应现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