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青年脑梗死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论文_陈亚梅

农村中青年脑梗死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论文_陈亚梅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江苏 盐城 224100)

【摘要】目的:对农村中青年群体出现脑梗死的危险性因素以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方法:筛选30例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因出现脑梗死相关症状入住我院的农村中青年患者,通过分析其高危因素、疾病特征等要素,再展开保守疗法,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饮酒、吸烟以及动脉硬化等均属脑梗死患者危险性因素,大多患者都表现出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偏瘫等特征,予以保守疗法后,有效率达93.33%(28/30)。结论:饮酒、吸烟以及动脉硬化等均可能使农村中青年出现脑梗死问题,因此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需要医师了解患者高危因素与疾病特征,再予以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高危诱因;农村中青年;临床特征;脑梗死;保守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5-0138-02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且多发疾病,该病的发病率在脑血管疾病中约占70~80%,且逐渐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在农村中青年群体中也日益突出[1]。此次为总结农村中青年群体出现脑梗死的危险性因素,重点以30例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因出现脑梗死相关症状入住我院的农村中青年患者作对象,在深入分析患者临床特征的基础上,期待能找到适合患者的疗法,并有效防范高危因素。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筛选30例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因出现脑梗死相关症状入住我院的农村中青年患者。年龄范围:30岁至50岁,中位值(41.5±3.37)岁;其中男26例,女4例。本次所选研究对象均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拟定的诊断标准[2]进行确诊,且均经CT及MRI证实;研究经患者及家属签字同意。所选研究对象均排除合并药物过敏史者,无合并血液系统疾病者,无合并心、肝及肾等功能异常者,无合并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入院后,医师需深入观察患者病情,并调查其高危因素、疾病特征,再展开保守疗法。其中,调查高危因素时,内容涉及:(1)日常生活习惯。了解患者饮酒情况以及抽烟情况,是否存在频繁外出就餐或者长时间熬夜等行为。(2)家族史。询问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疾病的家族史。(3)疾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以及高血脂等病症。同时,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均行保守疗法:于250.0ml氯化钠溶液内加入300.0mg血栓通,给予患者静滴,频率为1次/d。此外,于100.0ml氯化钠溶液内加入30.0mg依达拉奉,给予患者静滴,频率为2次/d,一个疗程共14天。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90%,且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在46%~90%之间,且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程度在18%~45%之间;无效:未达上述标准,甚至加重。

2.结果

饮酒、吸烟以及动脉硬化等均属脑梗死患者危险性因素,大多患者都表现出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偏瘫等特征,且予以保守疗法后,有效率达93.33%(28/30):15例(50.00%)治愈,8例(26.67%)显效,5例(16.67%)有效,2例(6.67%)无效。

3.讨论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疾病,病情严重、发病率高,而且诱发因素较多,当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多采用他汀类药物,此种治疗方法虽能够有效降低病死率,但其后遗症仍较高,因此,了解患者致病诱因、临床表现,再寻找一种更为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法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点。

3.1 疾病高危因素

通过对患者致病诱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高危因素以饮酒、吸烟以及动脉硬化为主。(1)饮酒与吸烟。饮酒以及吸烟均属不良习惯,若人体长时间抽烟,其动脉壁组织顺应性会急速降低,不仅纤维蛋白原指数显著上升,而且高密度脂蛋白指数也会呈现出异常降低状,并对血小板成分的聚集功能产生刺激作用,以至于动脉硬化速率被加快,导致疾病出现。不仅如此,如果机体大量饮酒,其血小板成分的聚集能力也会明显提升,且酒精会对机体血管组织平滑肌产生影响,以至于微血管组织、大血管组织出现痉挛现象以及硬化状,最终诱发脑梗死。(2)动脉硬化。当中青年血脂水平、糖脂代谢功能出现异常,就可能诱发动脉硬化,以至于脑梗死问题出现。由此可见,如果患者存在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以及冠心病等疾病的家族史,或者患有糖尿病、血液流变学异常、心律失常、高血压、冠心病以及高血脂等病症,都可能诱发脑梗死。

3.2 疾病特征

此次研究发现,脑梗死以中青年男性群体为好发对象,且年龄介于30岁至50岁之间,其临床表现如下:(1)大多患者起病较急,通常在活动过程中突然发病;(2)梗死组织多出现于机体颈内动脉组织中;(3)以初发性的脑梗死最为常见;(4)仅有少数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问题,大多患者都表现出偏身感觉障碍以及偏瘫等特征,障碍程度相对偏低[3]。

3.3 防治措施

3.3.1预防措施

为提升农村中青年健康水平,防止脑梗死问题出现,需重视以下环节:第一,组织农村中青年定期接受健康体检工作,通过及早发现高血脂症、高血压以及高血糖等病症,再进行早期治疗,避免动脉硬化问题发生,有效防范脑梗死;第二,若中青年患有器质性的心脏病,需对其原发病进行有效治疗,防止动脉硬化;第三,在农村中青年易患病群体中宣讲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鼓励其限酒以及戒烟,保持饮食习惯的健康性,防止心血管类病症出现[4]。

3.3.2治疗措施

对于已经出现脑梗死症状的农村中青年,为改善其预后,需及时展开治疗,此次研究选择血栓通+依达拉奉联治措施对30例患者治疗,其中血栓通能够对患者细胞组织中钠原子、钙原子含量进行有效控制,防止钙原子超载问题出现,可使患者脑水肿症状得到缓解,同时还能有效保护脑部,缩小其梗死面,使机体脑循环条件得到充分改善。此外,通过对依达拉奉合理利用,能够防止患者神经细胞组织、脑细胞组织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组织受损,在缓解脑水肿症状的基础上,有效控制缺血半暗带整体面积,对缺血级联反应产生阻断作用,从而有效缓解再灌注受损症状,使患者病情得到缓解[5]。此次用药结果表明,30例患者有效率达93.33%(28/30)。

综上所述,饮酒、吸烟以及动脉硬化等均可能使农村中青年出现脑梗死问题,因此在临床治疗工作中,需要医师了解患者高危因素与疾病特征,再予以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刘洛同,周杰,明扬,等.中青年脑梗死与老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的差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07):1748-1749.

[2]孔敏露,曹志坚,章正祥,等.前、后循环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灶分布的比交研究[J].浙江医学,2015,37(20):1701-1703.

[3]瞿国英,林炜炜,戴越刚,等.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患者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3,28(02):102-105.

[4]赵红梅,刘文华,王筱萌,等.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学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5(01):42-45.

[5]张振华,杨潮萍,刘秀丽,等.青老年脑梗死危险因素与影像学特点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5,35(z2):191-192.

论文作者:陈亚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2月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3

标签:;  ;  ;  ;  ;  ;  ;  ;  

农村中青年脑梗死高危因素及临床特点论文_陈亚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