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浪潮下的社会科学_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浪潮下的社会科学_信息化管理论文

信息化浪潮下的社会科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浪潮论文,社会科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以网络化为标志的信息化浪潮使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不仅为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提供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的不可或缺的工具,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引发了各种新的社会现象,产生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这一切都要求社会科学研究及时介入,跟上时代发展的浪潮。2001年7月7日上海部分专家学者汇聚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围绕信息化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信息化浪潮下的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评析,以及信息化与社科研究的方法论、信息时代的数字鸿沟等议题,各抒己见,展开了讨论。

信息化对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

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观念领域的变革,而且是整个社会生活领域的根本变革。

邓伟志教授对信息化时代的社科研究持乐观的态度,指出,以网络为代表的信息化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其一,网络超越了传统工业社会的局限,堪称“第二个真正的国际性发明”。其二,网络的发展,带出了知识经济。他还从社会学的角度把网络对传统社会带来的变化归纳为:(1)有助于提高人的素质,网络时代作为人的第一素质的自主性得到张扬。(2)社会交往方式向“网缘”方向演化。(3)改变了社会结构,网络时代的“铁饼形”平权社会开始显现。(4)改变了社会组织。网络时代组织在运行方式上将会变得更加灵活多样。(5)变革了社会文化。网络作为文化的载体,表现出传播、积累文明的无比优越性。(6)促使人真正成为人类。网络化的趋势的扩大促进了“全球化”,人类向更高层次发展。凡此种种,社科研究者只有主动迎接挑战,方能获得对网络社会的规律性认识以自觉指导网络时代的实践。

信息化带给我们正面效应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效应,这些负面效应与中国社会转型期一些急功近利的社会浮躁心理相结合,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史煦光主任编辑认为,当前研究信息化从正面的角度切入的较多,而从信息化引发的大量社会问题,造成了社会一定程度的失范这个角度研究的较少。比如“信息化时代的权益保护”问题,具体包括:(1)网上知识产权的保护。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通过网上抄袭的文章不计其数,网上侵权防不胜防。(2)

获取准确知识的权益保护。由于网上不存在审稿制度,因而网上欺诈信息泛滥,侵犯了网民的权利,这些给我们的研究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张海燕教授也指出处于信息化时代高竞争、高压力下的独生子女其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差异给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鲍宗豪教授虽赞同上述见解,但又反对不加分析就对信息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作出要么乐观、要么悲观的结论。认为,认识信息化对当代社会变革的意义有两个基本点必须坚持:一是网络是否有利于人类交往方式的进步?二是网络是否有利于人类整体文明程度的提高?在人类历史上,正是生产工具的持续进步与变革,才带来了社会生产方式的持续革命性变革,促进社会进步。因此,他主张以生产工具与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为尺度来评价网络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张华金研究员对当前信息化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浮躁表现指出,揭示信息化与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意义,必须对信息化时代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思维特征有清晰的认识和正确的判断。朱长超研究员则表示要多向度地深入分析信息化对社会变革的深远意义。认为在信息化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发掘信息化扮演的革命家角色的价值可能更加完整地凸显其时代意义,避免研究的片面性。

信息化与社会科学研究现状的评析

信息化给社会带来的巨变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自觉或不自觉地迅速进入这一领域。目前,全国性的或区域性的人文社科工作者关于信息化、网络化的学术研讨会此起彼伏,取得的成果也非常明显,加深了人们对信息化时代的认识,但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基本上有三种倾向,一种认为信息化引发了社会大变革,给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了新问题,因而主张依托网络信息技术实现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如一改以往的“面对面”研究范式采用网络新方式;另一种认为网络方式抹杀了人性,主张向传统复归;第三种主张社会科学工作者不应停留在信息化表面,而要深入到信息技术给社会所带来的变革实践中去研究问题。奚洁人教授则把当前信息化的研究归结为三个层面并作出了评析:一是作为一门基础技术研究,主要是自然科学家和技术工程人员,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二是具体应用和管理方面的研究,这方面的现实影响力是第一位的。三是社会科学的全面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价值观、认识论的问题,因而具有前瞻性的意义。奚教授从党校的信息化实践出发,对信息化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作出了理论上的思考。他认为,我们研究信息化首先必须眼界广阔,要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在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中凸显信息化研究的要义。信息化不仅涉及到经济,还与政治、文化发生紧密的联系,并与当代世界主题相联系,所以在当前的社科研究中,该课题很重要。其次,当前的信息化研究必须关注信息化的社会影响力,这也是一个广泛的课题。为此,必须实行两个超越。一是超越工具手段。信息化不仅仅是技术手段,而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的反映,是社会工具,是地区、社会整体形象的标志。二是超越技能。从某种程度上说,信息化时代的素养比技术更重要,信息化带来的是领导方式、行为方式的变化,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证书所能证明的。因而在信息化过程中,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提高人的综合素养。三是信息化研究还应实现三个跨越、三种融合。即跨国界研究,实现国内外信息化研究人员的融合跨学界、多学科的研究,用多学科的视野对信息化进行研究,实现跨学科研究人员的融合了信息化研究领域跨部门的研究,同企业管理中的总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及信息时代的总信息师的融合,把研究人员与政府实际工作人员融合起来,共同研究,并把研究成果及时推向实践。

关于网络与人的成长及意识形态的问题。当前社科界关注网络开放性、渗透性负面影响的研究较多,而关注其通用性,侧重于网络信息资源共用性的研究较少。谢海光教授近几年来一直关注互连网、信息化、人的成长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他从研究的角度把目前信息化与社会科学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描述阶段。他认为,在这一阶段社会科学的研究存在以下误区:(1)技术化工具化的误区。(2)信息化社会科学研究的庸俗化。虽然套用社会科学的语言研究网络化、信息化,但理念、逻辑思维方式仍是以前的老一套,从而引发信息领域研究者与社会科学研究者之间的鸿沟。(3)拜物化。认为凡是信息化的就是最科学的,影响了信息化社会科学研究的正常的学术心态。(4)恐惧化。目前,政府、学界、社会科学工作者相当一部分人对网络化、信息化保持一定的距离。(5)轻视化。学界部分人士对信息化的认识停留在工具层面。(6)表象化。表现为描述多于探索,现象多于本质,特征多于规律。二是探索阶段。表现为对互连网时代的一些现象作出深入的探索。如对“网恋”的研究,网络时代的网恋具有怎样的功能等。三是总结阶段。这一阶段提出的问题有如何使社会科学研究满足网络社会需求,如何用网络精神、模式来研究网络社会,如何使社会科学研究不断追踪信息化的步伐,感知、引导信息化等。

面对信息化时代的不断进逼,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如果主动适应新变化,使用并且善于驾御信息技术,那么会否发生新气象呢?鲍宗豪教授认为当前信息化社科研究虽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从学术发展史上看,这其实很正常,关键是社科工作者要尽快转换角色,进入信息化与社科研究一体化道路。他还以他领衔主持的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开设的全国首家社科网站——华夏社会网为例指出,社会科学研究者越早进入信息化阵地,越能发挥社科工作者的智慧,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华夏网不仅为国内的同行建立了互通信息、展示智慧的平台,而且通过它向世界展示我国社会科学家的学者风范、研究成果,从而使得网络时代的研究成果与世界能够及时的对话、交流,无形中既提高了学术水平,使某些领域的研究与世界同步,又扩大了我国社科研究工作成果在世界的影响。

信息化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信息化与社会科学研究无疑会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是按照既有学科的范式,还是网络时代的创新范式?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

第一,信息化时代的社科研究必须弄清信息化的涵义。目前学说界从技术角度进行推测、界定的较多。张雄教授则认为,社科研究者对信息化引起的社会图景的变革有一个超越工具理性的认识问题,要把对信息化的认识上升到文化的大概念,可以把信息化定义为“宇宙观”、“世界观”,人类的生存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有信息化的渗透。信息化时代反映了人类由本能生存时代向智能化时代进发。贺善侃教授也认为,信息化远远超越了工具层面,是一种社会形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化涉及到各个层面的发展,社会科学理论创新离不开信息化,社会科学理论离不开信息化的研究。这里不仅包括研究手段,还包括研究者本身的知识更新问题。信息化是全球化,必须树立全球观念,从全球化视野研究信息化。

第二,关于信息化与社科研究的立足点问题。针对有些学者在“信息化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发生“对话”困难的现象,青年学者李振认为,信息化时代的社科研究有一个语境和立足点的问题,这是我们研究问题的重要基础。他赞同鲍宗豪教授提出的站在信息化时代研究网络的社会文化价值的观点。网络时代将呈现出三种基本社会形态,即农业社会形态、工业社会形态和网络社会形态,由此涉及到评价网络的跨时代意义采取何种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的问题,网络时代提醒我们要防止以工业时代、工业社会的思维模式看待网络的消极一面。

第三,关于“数字鸿沟”中的方法论问题。在当前信息化与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存在由方法论引起的数字鸿沟问题,从而引起了学者们的争论。王建国副教授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出在信息化技术实际工作者与社会科学研究者之间存在相当大的鸿沟。由于信息化技术的隔膜,社科研究者有坐而论道之嫌,导致鸿沟有扩大的趋势。要使社科研究者的研究成果真正反映信息化时代的本质,必须要实行研究方法的变革。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科研究者不说外行话,更好地与信息化实际工作人员进行对话;也只有这样,社科研究者的研究成果才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对此,向昆副研究员指出,社会科学工作者面临的数字鸿沟可望在当今城市信息化的推动下得到缓解。例如,电子政府的构建、信息高速公路的开通、社区、市民学校的网络化,这一切给人文社科工作者提供了信息化的重要条件。社科研究者对信息化的深入研究反过来也会影响网络信息人员,消除他们的人文鸿沟。张雄教授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数字鸿沟的问题其实是一种不对称的问题,这种不对称有其客观必然性,表现为“信息不对称”、“技术不对称”、“学习不对称”,从而造成“解读不对称”,业内人士从物质层面解读信息化,人文社科研究人员从精神现象方面来解读,二者的区别是绝对的,融合则是相对的。

综观整个研讨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这次研讨会的重大价值。首先,它是上海社会科学界对信息化时代“一网情深”的社科工作者的智力大冲浪。其次,本次研讨会还取得了一个重要的实质性的成果,即达成了上海信息化社会科学研究争取全国领先、走向世界的共识,并确定了具体的行动纲领。与会者在研讨过程中虽然还存在许多分歧,但一致认为,在中央提出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上海迈向信息化城市的背景下,社会科学研究者主动进入信息化阵地,紧跟时代步伐,无论是对社会发展还是对学科自身发展一定会大有裨益。

标签:;  ;  ;  ;  ;  ;  ;  ;  

信息化浪潮下的社会科学_信息化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