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安古代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地位_女娲论文

论秦安古代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地位_女娲论文

试论秦安古文化资源的价值和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秦安论文,古文化论文,试论论文,地位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秦安,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以北的葫芦河下游,属天水市管辖,纵横1601.13平方公里,现有人口55万。秦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荟萃,遗址丰富。是传说中伏羲、女娲的诞生地,七、八千年以前大地湾人就在此繁衍生息,发展生产,建造房屋,形成部落,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夏商时期秦安地属雍州,西周为秦亭的一部分,秦统一中国后,秦安县境为陇西郡管辖。西汉时境内设有成纪县、陇城县、街泉县和略阳道。东汉时境内设略阳县、成纪县和窦固侯国。三国时期境内设有成纪、显亲、陇城三县,西晋和东晋十六国时期境内均四县并存。南北朝时期境内设一郡四县。唐代秦安为陇城县和成纪县所辖。宋时设秦、陇城、鸡川三寨。金正隆二年(1157年),置秦安县至今。现天水市(辖五县二区)境内有三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安就有两处。一处是位于五营乡的大地湾遗址;一处是位于秦安县城的兴国寺。境内已发掘的史前文化遗址和后世各类墓葬有70余处,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2000余件。在丰富和繁荣我国古代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从六个方面来论述以古老文明为特点的秦安文化资源,可以看出秦安古文化在中国古文化史上的价值和地位。

一、秦安是伏羲、女娲的出生地

关于伏羲的出生地问题,古今学者均有一致的看法。历代史学家把他一直列为“三皇之首”。相传伏羲孕十二载而生,古人把十二年作为一纪,因此,先民们为了纪念伏羲,把伏羲的出生地命名为成纪。这里所说的成纪,为古成纪地,其地域范围远比后世的成纪县地域为大。成纪作为县治,始置于西汉,终废于明代,其中几次搬迁,所辖地域也不同。权威学者认为:成纪这片地域,最早包括的地域相当大,现在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清水、甘谷等县均为成纪地方。“伏羲生于成纪”表明古代成纪包括的地域都是伏羲氏最初兴起的地方,而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就是秦安县一带。成纪是甘肃见于史籍的一个最早地名,它远远早于成纪县、成纪郡的名称。它最早是以一个与伏羲出生地紧密相关的古地名出现的。兰州大学地理系教授冯绳武认为:先秦时期的成纪,确在秦安县北部。因此,一般文献通称秦安为古成纪或“羲皇故里”。县内的遗迹、传说、象征等很能说明问题。如大地湾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出土文物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启示。《遁甲开山图》以“大庭氏”为伏羲名号的开始,说明伏羲以建造大房子为特征,大地湾F901房址面积420平方米,在全国同类遗址中绝无仅有,因此传说中的大庭氏就是伏羲氏。大地湾一期陶器上的彩绘图案与记事符号很可能是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的一部分。大地湾出土的炭化谷物和油茶籽以及兽骨这些发展原始农牧业生活的遗迹,与伏羲教化人们“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相一致。大地湾第九区地层中的残陶祖,是男性生殖崇拜的物证,说明了人类早期的性文化崇拜,反映了先民对人祖的纪念和崇敬。这与传说中伏羲和女娲兄妹结婚诞生了人类密切相关。因此,可以推断,大地湾就是伏羲的出生地,伏羲就是大地湾部落的领袖。

在大地湾西侧不远处有一条纵贯秦安南北的葫芦河(古称陇水),此河发源于宁夏西吉县月亮山,经静宁县入秦安,流经安伏川、阳兀川、秦安县城,南流入渭河。关于葫芦河的名称问题,也与伏羲的出生地有关。史学家认为或词源考证,“伏羲”、“女娲”本是“匏瓠”、“匏瓠”就是“葫芦”。因此“葫芦河”也就是“伏羲河”,自然表示着纪念伏羲出生地的意义。在秦安葫芦河流经的地域有关纪念伏羲、女娲的遗迹和象征确实不少。在葫芦河流经的安伏乡地域的玉钟峡北山,有一条水流入葫芦河,这条水北魏《水经注》称“石宕水”,曰“石宕水出北山,北山有女娲祠”。今水如故,流入玉钟峡,女娲祠早已毁坏。不过,这里的白蛇碥至今还存在。“玉钟峡”本叫“玉龙峡”,与俗名“白蛇蝙”是一地两名,因“玉”与“白”同色,“龙”与“蛇”同物,白蛇就是女娲的化身。当然也是伏羲的化身,因为他们的图腾形象都是蛇。这里起码是伏羲女娲经常活动的地方。在县城东侧的凤山上,很早就塑有“三皇”的尊像(已毁)。在距县城南20公里的葫芦河下游,有伏羲演绎八卦的卦台山(今属北道区),也是伏羲活动的地方。葫芦河流经的安伏乡有许多以“伏”字作姓氏和地名者,据“伏”、“风”、“宓”本为一姓的记载,三姓中全国尚存是最多的“伏”姓以秦安安伏乡多而集中,这也与秦为伏羲的生地有关。

关于女娲的传说在秦安境内更多更具体,除上述提到的大地湾遗址和玉钟峡、白蛇蝙外,据《水经注》和明《秦安志》记载,西汉在陇城北山上有女娲祠(今无存)。陇城,在秦安县城东北45公里的清水河谷。相传是女娲的出生地,陇城位于大地湾遗址以东5公里处,此地有用“风”命名的风沟、风台、风茔等地名,镇内有娲皇、风尾、龙泉等古老的村名。传说,女娲生于风沟,长于风名,葬于风茔。这些地方均在县东北陇城镇东侧附近,在风沟的半崖上,至今还有一个很深的女娲洞,洞道一缩一放呈葫芦状,游人和过路人多来此参观。为了纪念女娲的出生,西汉以后,曾在镇内5次重建女祸祠。1989年在陇城镇原女娲庙遗址新建成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女娲庙,1996年邀请甘肃雕塑专家何鄂在庙内塑成女娲像。陇城镇至今还有一眼泉水,常流不败,供全镇使用,世称“龙泉”。传说是女娲捏土造人、讨伐共工时的用水之泉。故此,古代许多史学家把秦安说成“羲皇故里”和“娲皇故里”,现代学者把秦安称之为“两皇故里”,都是有古老文化根基的。古往今来,秦安人民纪念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弘扬成纪文化,为伏羲女娲修祠建庙,祭祀人类“两皇”始祖,说明我们的祖先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更加充分证实了伏羲女娲的传说和秦安是“两皇”故里的真实性。

二、秦安有全国著名的仰韶类大地湾遗址

在秦安县城东北40公里的五营乡邵店村,有一座赫赫有名的大地湾遗址,由于它在全国同类遗址中的价值和地位非同一般,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甘肃省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是二十世纪70年代中国十大考古收获之一。其重要成果是找到了仰韶文化的先驱,是我国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最完整、典型的一个文化遗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遗址范围最大,时代最早,历时最长。大地湾遗址从1958年首次发现并挖掘,至1984年8月告一段落,已出土房址250多座,灰坑340个,墓葬79座,烧陶窖址40座,壕沟8条,各种骨、石、陶器、装饰和生活器等文物上万件,遗址揭露面积13700平方米,遗址总面积达110万平方米。经C14测定,遗址最早距今约8000年,最晚距今4800年,延续长达约3200年。包括新石器时期有大地湾一期(距今约7300-8000年)、仰韶文化早期(距今约6000年)、仰韶文化中期(距今约5600-5900年)、仰韶文化晚期(距今约4900-5500年)和常山文化早期(距今约4800年左右)五个时期的完整层次。遗址的时代早,历时长和文化层次内容的齐全,是国内各史前文化遗址中少见的。第二,大地湾F901房屋遗址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雏形。大地湾已发掘的房屋遗址较多,其中F901房子总面积420平方米,分主室、东西侧室、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四部分,主室居中心,是一座长方形大厅,室内居住面积131平方米,正面设三门,9柱8间。房屋有两根主柱和16根附壁柱,地面用料疆石泥涂得平整光滑,相当于100号混凝土地面。这座大型建筑,已不是原始居民的普通住室,而是民族部落联盟进行公共活动的场所。其建筑风格、技术和式样具有后世几千年中国木结构宫殿式建筑的特点,充分说明原始社会已产生建筑艺术,也是中国宫殿式建筑的先驱,对5000年文明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线索,是中华文明的曙光。第三,大地湾彩陶是中国最古老的彩陶。大地湾遗址中发现的彩陶上万件,珍贵的有绳纹红陶圈足碗、园底鱼纹彩陶盆、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四虎护鱼纹壶、三足圜底彩陶钵、变体鱼纹圜底彩陶盆等,成为国家一级珍品。这些彩陶形状多样,制作规范,图案精美,线条流畅,不仅是陶器中的精品,而且是优美的绘画艺术品,成为中国以至世界上最古老的彩陶之一。第四,大地湾遗址器物上的10余种记事符号是中国文字的前身,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在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同形状的记事符号,以钵形器物口沿内外的细线纹最常见,有水波纹,类似植物生长形,每种直线与曲线相交形等,这批符号早于陕西半坡与山东大汶口像形文字1000多年,更早于甲骨文字,为研究中国原始文字的形成提供了新的资料。第五,大地湾遗址是中国旱作农业的发源地。大地湾一期灰坑中的两种谷物种子,一种是禾本科的黍(糜子),经鉴定是我国最早的粮食作物;另一种是十字花科的油菜籽,比陕西半坡出土的油菜籽要早几百年。这两种谷物的栽培时期还要远早于被埋藏的时期。所以,以秦安大地湾为中心的清水可谷是中国早作农业黍,稷的发祥地,是中国农业文化起源地之一。农业的产生对原始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以农业为主的生活的确立,村落的形成,人口的繁衍,建筑业的发展等,无不与农业文化史有关。第六,大地湾F411房址中的地画,是中国最早的绘画。地画长1.2米,宽1.1米,这副画用炭黑在地面上画成好似一男子和一女性的形象,地画距今5000年左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最早绘画作品,对研究中国绘画起源和原始社会绘画艺术有很高的价值。

正由于此,现代许多专家,学者不仅重点研究大地湾遗址在全国新石器遗址中的地位和价值,而且还把大地湾和伏羲、女娲的出生地和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分析研究,使这颗新石器文化的“宝珠”,更加艳丽夺目,展现出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秦安有三国时期街亭古战场

秦安是关陇大道的咽喉之地,战略地位相当重要,被历代视为军事要冲。如东汉建武8年(公元32年),光武帝刘秀亲征隗嚣的略阳之战就发生在境内清水河谷的蔡河村一带。东汉建安18年(公元213年)马超和夏侯渊、张郃的一场激战,发生在县东北的莲花城至陇城一带。西晋有陈安保陇城之战。宋金时,南宋抗金将领吴玠、吴璘兄弟在川陕人民的支持下,进行抗金斗争,在秦安境内的古城乡一带发生了著名“腊家城之战”。

历代战役中,最重要、规模大、影响最深的是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发生在县东北陇城镇至龙山镇(1953年划归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一带的街景之战。街亭之战是诸葛亮为了“北定中原、复兴汉室”而部署的。诸葛亮选择了出陇右迂回长安的关山道作为北伐曹魏的进兵道路。街亭位于关山道西口,具有得失陇右,安危关中的战略地位。同时这里河谷开阔,南北山势险要,川道清水河蛇曲挡道,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是蜀军攻占关中的大本营,也是关中通往陇西的必经之道,作为蜀军大将的马稷违背诸葛亮劝告,依据南山,凭高扎营,被魏军大将张郃切断水道,蜀军主力溃败,街亭失守。为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疏请求自贬三等。此后街亭之战便成为扬名天下的古战场。

四、秦安有全省保存完整的古建筑

秦安历史时期古建筑分布较多,如建于西汉的陇城女娲庙和建于北魏以前的安伏北山女娲祠,属全国最早;建于西魏的王尹龙泉寺,重建于唐代的陇城西番寺,别具风格;建于元代的关帝庙,建于明代的郑川邢泉村可泉寺,中山九龙庙、双塔寺,城隍庙、文昌祠以及建于清代的县城玉皇庙、马祖庙等,各具特色,都有一定的影响,可惜这些古建筑已毁坏。现存主要的古建筑有县城兴国寺、文庙大成殿、县城泰山庙和清真寺等。这些建筑物保存完整,特点突出,价值较高,影响较大。

尤为一提的是创建于元代的兴国寺古建筑群,1997年已被国务院正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国寺座落在县城新华北街,是一组风格古朴、造型奇特、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元代初具规模,主体建筑为大雄宝殿(般若大殿),另有山门、钟楼、鼓楼等建筑。般若大殿是全国范围内保存较好、特点最鲜明的木结构古建筑之一。经多次强烈地震,大殿建筑没有一点受损,对研究元代木结构宫殿式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和很高的价值。

在县城新华南街的县博物馆后院保存着一座庄重、典雅、古朴完整的文庙大成殿,创建于明代早期。大成殿为文庙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大成殿虽然经历代多次修缮,建筑风格仍保持明代的特征。

在县城东侧的凤山上,有一座典雅、秀美自然的依山古建筑群——泰山庙,是目前甘肃省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泰山庙建筑群。泰山庙为明末清初建筑,整个建筑分1阁、1宫、3洞、3殿、11庙,均按凤山自然地形建造在7个台阶上,其间以萦绕勾栏盘曲石径通连,气势轩昂,牙檐高啄的蓬莱阁为主体建筑。各建筑错落有致,精美绚丽。近年来,泰山庙经过一番整修,增添了新的景色层次。每年春节,在这里举行游艺、书画展、灯迷、文艺等活动。春节过后,各地游人登临泰山庙,春游观景。向西远眺,远处高山千姿百态,葫芦河穿流而过,宛如玉带,向东望去,古安夷川尽收眼底,层层山丘生机盎然,令人心驰神往,这里也是秦安县的主要旅游地点。

明洪武年间修建的秦安清真寺,座落在县城南下关,后几经修缮,但毁坏严重。现存建筑有主体建筑礼拜殿和邦克楼,具有中国宫殿式的风格。室内保存有壁切砖刻阿拉伯文和花卉图案,刻工精密,艺术价值较高。秦安清真寺是甘肃遗留至今的6座古建筑清真寺中最早建造的一座,是秦安特有的民族风格建筑,比张家川的清真寺文化早得多。是研究甘肃伊斯兰教建筑的实物例证。

近十多年来,一些仿古建筑相继出现,为秦安建筑文化增添了新的色彩。如1989年在陇城南门内原址重建的宏伟庄重的女娲庙;1987年陇城群众在原西番寺重新修建,已落成大殿3座。80年代后期,在王尹龙泉寺原址重修大殿1座。在县城东邢泉村重建有娲乡圣神庙和可泉寺等。

五、秦安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秦安地处从关中越大陇山(关山)通往河西走廊西域的大道上,又因县城北三十里的阳兀川金城里为古代成纪县址,其地正处大陇山西北坡下的葫芦河中下游河谷地带,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因此,这里在古代中西交通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汉唐时期,以通商贸易为契机的中西交往,通过丝绸之路来完成。这条路线是从今西安出发,沿渭水西行,经宝鸡、到陇县,向西通过大陇山后,进入秦安境内,从今秦安县陇城镇取捷道,经略阳城(今蔡河村)和五营乡邵店村(大地湾遗址所在地)进阎家沟,过中山簸箕村、叶堡乡三棵树,沿梁而行至叶家堡进入阳兀川,到达成纪,再西行十多里至郭嘉马峡关(马峡村),过关翻山后,再出秦安境,进入甘谷泉,沿渭水继续西行。据考证,丝绸之路进入秦安的第一城镇陇城为关中越过陇山的第一重镇,是历代政治军事要地。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成纪是甘肃省最早的集镇。这条古道经过的略阳川和阳兀川也是古代文化最发达的地区。古遗址和出土文物甚多,伏羲女娲出生地、古陇城、古略阳城、大地湾遗址、古城纪县、显亲县、窦固侯国、杨家沟著名唐三彩出土遗址等均在这条丝路古道上。由于历史交通方便,大大促进了本地区文化的发展,同时对经济发展等方面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尤其是促进了秦安县历史商贾贸易的发展,逐渐养成了秦安人出外经商的习惯。秦安古代交通的发达促进后世交通的发展、现代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十分方便。

六、秦安为历代州、郡、县、道置地

秦安境内历代一些州、郡、县、道治长达2000余年。县城北三十里的阳兀川为汉代、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期的城纪县治地。唐代的秦州曾迁阳兀川;县城东北清水河谷的陇城曾是西汉街泉县、汉凉州刺史部、陇县。三国、东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陇城县,政治军事地位非常重要。陇城遗址至今历历在目。今南小河谷的古城川为西魏、北秦州安阳郡安阳县治地,北周的交州安阳郡安阳县治地,宋改名为腊家城。今清水河谷五营乡蔡河村附近,为西汉略阳道治地,至今这里有“大城”之说。今秦安县城所在地兴国镇、宋代为寨,金正隆二年(1157)始设县,经元、明、清、中华民国,至今已有近840余年的历史,也是一座较为古老的城镇。

可见,历史不同时期,在今县境内设置的州、郡、县、道有许多处,均在几条河谷川道,尤以略阳川(今清水河川)最为重要,其次是阳兀川(今郭嘉河谷)和安夷川(今南小河谷)。其他建置均为异名同地。在这几条川道,庙底沟、马家窑、半坡、马厂等文化遗址遍地分布,重要的有50余处,在这里曾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这三条河道,均为葫芦河支流,东岸的略阳川水和安夷川水源于陇山西侧;西岸的阳兀川水与成纪水(今南河,在静宁县内)发源于华家岭东南侧。这四条河谷为陇右历史文化中心与中西文化交流要道。故此,历代史地学家把略阳川、阳兀川、安夷川和成纪川称之为陇右的四个“文化河谷”,而这四个文化河谷中,有三个“文化河谷”在秦安境内。于是,把秦安古代在这三个河谷产生和发展的文化称作为“秦安的三个河谷文化”。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初步意见:第一、地处陇西黄土高原东部地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在本地区内的秦安县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古文化对整个中国产生过较大的影响,尤其是伏羲文化和大地湾文化,它们互相影响,形成了特有的秦安古代文化。由此可见,伏羲、女娲文化是大地湾文化的先驱,大地湾文化是伏羲、女娲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伏羲的“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等伟大功绩都在大地湾遗物上体现出来。从时间上来推断,伏羲、女娲距今一万年左右,大地湾遗址最早时代距今约8000年,可以确定两者文化的相互关系。大地湾文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影响和发展意义非同小可,大地湾的陶器、记事附号、建筑、绘画和农作物种子都是目前的全国之最,在当时属领先地位,直接影响到周围地区以至全国,使后世文化得以发展,并使中国开始走向文明时代。第二、秦安是历史时期陇右文化中心,以清水河谷为主的陇右三条文化河谷,古代先民首先在这里繁衍人类,发展生产,建设家园,创造了古代文化。除大地湾遗址和伏羲、女娲文化以外,历史时期还有许多重要的州、郡、县置地在秦安境内,有时州县并存,有时三四县置并存。西汉元封五年(前106年)在境内清水河谷的陇城镇设立梁州刺史部,属全国十三州刺史部之一,辖10郡134县,包括甘肃大部、青海省东部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为当时甘肃最大的政区。故此,可以看出,秦安历史时期的文化和政治在陇右的中心地位。

第三、秦安自古为中西交通必经之地,有“据一地而扼四方”之功能,这里东到西安,西通西域,北进塞北,南下四川。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仅畅通了中西文化交往,也使秦安古文化得到了更进一步传播,同时也发展了秦安古文化,促使了秦安经济、商贸等业的发展。使陇城、邵店、成纪这些必经城镇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更快。这种经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促进和交流在当时的条件下,只有通过丝绸之路这样方便的交通才能完成。

第四、由于历代政治、文化和交通的地位,加之秦安地处陇山以东,这里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发展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为人类世代生存最佳场所,关中越陇山后的第一重镇就是陇城,为此被视为军事要冲,曾有许多著名的战役发生在这里,成为历代兵家必争的要地之一。

标签:;  ;  ;  ;  ;  

论秦安古代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地位_女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