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代高校政治保卫的风险管控论文

论新时代高校政治保卫的风险管控论文

论新时代高校政治保卫的风险管控

郑咏梅

(长沙理工大学,湖南 长沙 410114)

[摘要] 政治安全面临一系列现实和潜在的风险,政治保卫成为高校保卫部门一项重要任务。我国目前处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错综复杂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作为意识形态斗争前沿阵地的高校,需要在复杂形势下确保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把握新特点,化解新问题,通过政治保卫机制的构建加强意识形态建设,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念,加强政治保卫的风险管控。

[关键词] 高校;意识形态;政治保卫;风险管控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家政治安全。2014年4月,他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还特别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2]2019年1月,习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着力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3]

1)提升GIS断路器入厂监造质量,及时发现并消除设备隐性缺陷。提升设备安装质量,严把设备验收、投运关,杜绝设备带病投入电网运行。

一、新时代高校政治保卫及其风险管控的基本理论问题

政治安全是指一个国家在主权与领土、政权与政治制度、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免受他国和他人的侵袭、危害、干扰以及威胁的状态,这个状态是相对于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等其它领域的安全而言的。政治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和民族复兴。政治安全风险因为政局动荡并且错综复杂而加大,我们必须要正确把握大势,积极应对,从容化解。

高校的政治保卫是保卫部门在高校党委领导下负责信息调研、 处置各种不稳定事端,维持正常的教学和科研秩序,维护政治稳定、确保政治安全的一种专业工作。

小意:每一个复读生,都是能卷土重来、背水一战的勇士,所以,不要辜负你的这份努力和勇气。调整心态,面对高考。要知道,人生之路,繁花不仅限于这一刻呀!

高校政治保卫风险管控是指保卫部门采取建立责任清单、排查隐患等措施,消灭或减少政治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的风险管控方法。高校政治保卫风险管控的具体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风险决策等环节。风险识别是指在政治风险事故发生之前,保卫部门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地分析政治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这个环节包含感知风险和分析风险。风险估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概率分析,并进一步估计和预测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的环节;风险估测能为学校管理者进行政治风险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风险评价是在前面两个环节的基础上,根据风险的特征、政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与损失程度,全面评估发生政治风险后的危害程度,从而决定是否需要采取相应管控措施。

性状:较正品大,呈宽卵形,长5-6mm,宽5-8mm,表面淡黄白色,略光滑,一端圆阔,有一淡棕色点状种脐,另端稍窄。背面圆凸;腹面有一条较宽而深的纵沟。[13]

第二,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沉渣泛起。从总体来看,高校意识形态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社会错综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原因,一些“功利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 “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也在不断地渗透进高校,甚至还有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言论也在校园里不时泛起[6]。这种情况的出现,从外因看,主要是因为一些反华势力利用互联网传播西方不良思想,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出现,从思想上动摇了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认同感,这不仅是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威胁,同时也冲击国家整体安全;从内因看,是因为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弱化,校园网的新闻媒体在传播内容、功能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给不良思潮的传播造成便利。另外还有个别教师以学术自由为由,滥用课堂话语权,在课堂上扭曲历史,公然发出一些抹黑中国、美化西方的错误言论。

学界少有对高校政治保卫风险管控的学术研究。首先必须承认,知网查阅关键词“政治保卫”“政治安全”,相关文献可谓汗牛充栋,一般是从保卫视角来论述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是保卫工作的总结性文章,缺乏高水平学术性论文,更加缺乏从风险管理理论视角切入的学术成果。较早提出“政治保卫”概念的是武正营,其在《强化政治保卫职能 维护高校政治稳定》一文中指出,高校是意识形态争夺的主战场,因此高校政治保卫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近年来,有关政治安全的学术研究逐渐增多,有的结合“一带一路”、地缘政治进行研究,如张克成在《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安全观念的转变》中认为,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成为重要的“中介变量”,克服传统地缘政治安全观的“力量损失梯度”的限制,拓展了国家利益范围,增强国家间的共同利益,因此,合作性地缘政治安全观具有了实现的可能[4]。有的结合大数据、智能时代进行研究,如徐霞 、邵银波在《大数据背景下国家政治安全机制研究》中认为,国家政治安全在大数据背景下其内涵更加多元化,包括物理世界、精神世界、网络数据世界“三位一体”的新型政治安全观。政治安全具有大数据的巨量性、多样性、价值性和变化性特征,政治安全生成变化具有自身的客观机理,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需要构建全系统协同合作、全方位预警监测、智能化管控的长效机制。较多学者侧重于习近平同志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研究,集中在其形成的理论渊源、基本内涵与实践路径,特别是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网络安全,以及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上[5]

二、新时代高校政治保卫风险管控的现实性、迫切性

(一)新时代高校政治保卫风险管控的现实性

一直以来,高校是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争夺的前沿。新时代的高校意识形态领域,虽然是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导,但也面临多种社会思潮渗透、思想政治工作被边缘化、宗教信仰“升温”等问题。

第二,建立规范的高校政治保卫工作机制。为了确保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安全,各级组织要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健全规范的高校政治保卫工作体制,包括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同时要深化政治保卫的制度改革,创新保卫工作新机制[11]。一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凡是涉及高校、国家、社会稳定的政治大事都要制定相应制度,如:政保信息员管理制度、学生社团监管制度、校内食品安全检验制度、校园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校内网站监管制度、政保信息收集报送制度、反邪教反分裂反传销制度、外籍教师与学生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重大交通事故、重大火灾事故、大学生群体事件、大学生食物中毒等重大紧急事件的处置预案。另外,高校保卫部门要明确政治保卫的职责范围,与其它保卫部门分工管理,上下联动强化各方主动参与,在学校二级单位的配合下发挥职能。二是优化政保干部队伍。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不少高校把保卫处当作边缘部门,工作人员基本上属于老弱病残型的或者临近退休的,有时候还把保卫部门当作待岗分流人员的职能处室,导致政保队伍力量不强。为了加强政保队伍建设,维护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的安全稳定,首先,应提高保卫部门在学校的政治地位;其次,要把政治、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高的干部调入保卫部门;另外,还要促进政治保卫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纪律作风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常态化,强化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业务素质,发挥政保人员应有的作用。

高校要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以政治安全为核心,把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坚决粉碎和打击各种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暴力恐怖活动和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坚决维护以政权安全和制度安全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安全,坚决维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高校要注意把握政策策略,讲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切实防止高校各种政治风险的交织叠加,有效防范和化解高校可能存在的各类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风险;在自媒体时代,高校特别要加强对微博、微信等媒体平台的网络安全管控;高校要全面落实党中央关于加强国家安全教育的有关文件精神,真正做到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协同推进,树立全校师生都是政治安全员的理念。

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肩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目前,高校政治安全面临一些新的复杂态势,如国际斗争形势复杂化和多极化、国内各种社会矛盾、高校校园周边环境及高校自身内部管理矛盾、网络媒体崛起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等,这些因素对我国高校的政治安全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也对高校的办学方向、教学科研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了新的挑战,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多种思潮交织和交锋的大环境下,高校必须要重视政治保卫机制的构建,维护党的执政安全,促进高校和谐发展,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个原则是党的十九大提出来的重大决策部署,它着眼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工作安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如果在意识形态领域方面动摇了、走偏了,那就会出大问题,将会对高校政治安全造成极大的冲击。

(二)新时代高校政治保卫风险管控的迫切性

第三,宗教信仰有所“升温”。高校还有一个被忽视的隐患就是宗教信仰的“升温”[7]。高校绝大多数师生重视理想信念教育,树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但少数师生还是存在理想缺失、信仰迷失的现象,导致宗教信仰有所“升温”。有些师生受社会负面事件的影响,对党和政府缺乏信任;有些因个人在工作、学习、交友、婚恋、家庭等方面受到挫折,转而到宗教中寻求精神寄托,还有些大学生因为好奇等因素信奉宗教;更有一些非法邪教组织在高校活动,采用的手段进一步翻新,隐蔽性更强。这一部分师生在高校虽然数量不多,但对身边的老师和学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个隐患值得高校管理者重视和研究。

第一,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演化和西方反华势力的侵入严重影响我国高校政治安全稳定。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曾说,“外国观念的侵入对一个传统社会的稳定造成的威胁,比军队和坦克更彻底。”在新的时代,国际斗争形势复杂化,西方的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民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念在中国的兜售、传播带来了高校民族文化的迷失,个人主义的张扬,导致高校学生集体主义的弱化。当代一些大学生个性张扬并且思想激进,但是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思想观念潜意识地接受,如高校存在和流行的“洋节文化”“星座文化”等,折射出部分大学生过度接受西方文化影响,弱化了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在对待民族文化问题上感到无所适从和迷茫困惑,陷入知行不一的矛盾之中。一些敌对势力打着“人权” “维权”的旗子,加大对我国西化、分化的力度,采用各种手段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渗透与同化,达到用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安全和国家整体安全受到冲击,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严重影响我国高校政治安全稳定。

第二,高校自身内部管理矛盾和校园周边环境变得复杂对高校政治安全造成冲击。高校自身内部管理矛盾对高校政治安全造成冲击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有的教师政治思想不够成熟,思想观念与新时代的大环境不符,对西方价值渗透缺乏警醒和辨别力,导致把个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够坚定的信念带到教学中; 有的教师把职称晋升放在首位,注重科学研究忽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的教师职业道德意识弱化,不能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定位相背离。二是学生方面。有的学生认为学习枯燥无味,读书只是作为获得学分拿到毕业证的工具,以消极方式应对理论学习;有的立场和意志不坚定,在金钱和功利面前抵不住诱惑,价值取向存在严重的偏差,表现出集体主义观念弱化和奉献精神缺失的现象。三是意识形态工作管理方面。有些高校注重物质建设淡化精神文明建设;有些学校的管理人员没有恰当利用信息技术,新闻媒体的传播内容缺乏吸引力,传播方式缺少积极互动性;有些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解不到位,只强调“齐抓共管”的理念,对“分工合作”认识不够,尤其没有充分发挥专业课教师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作用。

第三,不良网络传播影响我国高校政治安全稳定。网络具有便捷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网络传播为高校师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学习和生活中运用网络已成为大学生的常态,网络为高校意识形态的传播拓展了时间和空间。与此同时,网络监管的无序失衡与大学生的知行矛盾使高校政治安全稳定受到不少的冲击和挑战[8]。网络黄色暴力、网络信息失真、网络诈骗与网贷的不规范等,给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但是,在现行体制和技术运行下,网络的管控明显不够,高校大学生的辨别力、自控力又相对较弱,当遇到不良网络信息侵袭时很难主动防御,造成思想意识紊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部分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找寻刺激,试图摆脱现实社会的责任,知与行矛盾更加突出,他们认同集体主义和先公后私的道德观念,但在实践中却推崇网络中的享乐主义和对名利的追逐,以个人主义代替社会道德。高校学生因为网络影响造成的道德失范对高校政治安全有着极大的冲击[9]

三、新时代高校政治保卫风险管控的策略

高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高校师生的思想意识形态问题,关系到高校的办学方向是否正确,更关系到我们党能否长期执政、稳定执政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环境,才能保证高校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新时代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尤为重要。

第一,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抓好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土安全、社会安全和网络安全等各方面的工作。要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在重视外部安全的基础上重视内部安全;在重视传统安全的同时重视非传统安全。另外,既重视自身安全,又充分重视共同安全[10]。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可以通过三个方式来实现:一是通过理念引导。习近平在2014年4月的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这是指导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行动指南。二是通过制度安排。2013年11月,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决定,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2014年1月,确定了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机构设置,明确规定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是国家安全工作的决策和议事协调机构。三是通过法律保障。2015年7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将每年4月15日确定为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

第一,新时代的社会文化向多元化发展。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高校是制造和传播文化的主要阵地,多元文化思潮交汇,冲击马克思主义一元化领导地位,各种意识形态因对外开放和相互融合在相互斗争中共存;高校师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较强,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的倾向,各类风险和挑战随之增多,社会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也在不断呈现;个别学生因缺乏理性的甄别能力,意识观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一背景下更容易摇摆不定,以至于出现了精神空虚、信仰动摇、价值观失衡等问题。另外,随着高校国际合作办学的不断发展,来华留学生和出国交流的中国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使得政治环境变得日趋复杂。一些外籍学生、外籍教师和出国留学回校的学生,受敌对势力的影响,通过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网络等平台,借着文化交流、学生资助、公益演讲等隐蔽方式在高校传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使得少数师生丧失了信仰,做出一些破坏高校政治安全稳定的事情。

根据车辆在会车过程中的响应曲线可知,在几项安全性指标中,轮轨垂向力与轮重减载率在会车过程中有较大的安全余量;而轮轴横向力和脱轨系数在450 km/h工况下会在短暂的时间中超过安全限值。这是由于会车气动流场对车体的横向作用力较大,主要影响与轮轨横向力有关的安全性指标。通过观察轮轴横向力和脱轨系数超过安全限值的峰值点可知,运行安全性指标的危险点一般出现在交会列车前部鼻端通过观测点的时刻,故应在高速列车的鼻端设计中设法降低会车时的初始压力波幅度,以提高动车组在高速会车时的运行安全性。

第三,及时掌握高校不安全因素的动态信息。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人力资源,在师生当中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信息员,及时了解和掌握校园内师生的思想动态,及早对不良的思想苗头进行预警、报告和处置,防止因高校案件和事故引发不稳定事端,从源头上防范和清除不良信息对学校政治稳定的影响[12]。一要树立和强化信息情报工作意识,充分认识信息情报工作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明确信息情报工作在高校安全保卫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二要选择优秀的师生担任政保信息员,建立高素质政治保卫信息员队伍。三要时刻关注师生学习、生活状况,了解他们对教学、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的相关见解。政治保卫工作的根本就是要抓住高校师生的思想,争夺意识形态的阵地。所以,保卫部门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关安全和保密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抵制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维护校园政治安全,同时对信息员发现的有关上访、集会、游行等各种不稳定因素和闹事苗头及时报请相关部门加以处理。第四,要建立安全稳定工作信息数据库,利用调研法、预警法、群众路线法、分析法等研判高校的政保信息动态,并在探索总结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而那按风琴的人,因为越按越快,到后来也许是已经找不到琴键了,只是那踏脚板越踏越快,踏的呜呜地响,好象有意要毁坏了那风琴,而想把风琴撕裂了一般地。

第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网络已经成为新时代大学师生学习和工作不可或缺的工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互联网已成为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因此我们必须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高校要积极主动地应对“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挑战。网络阵地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对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观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如何强化网络意识形态风险的预警管控已成为高校保卫工作管理者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所以,高校的保卫工作管理者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做好技防工作,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增强意识形态风险信息的监测深度和广度。首先,要拓展高校意识形态风险预警管理的渠道和空间。如注重对教师互联网技能的培训,管理人员和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教育的能力和方法,拓展多样化的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渠道,利用网络切实加强风险的预警监控。其次,应坚持预防为主和居安思危的原则[13]。在创建安全文明高校的过程中,努力做好各项职能工作。如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利用网络搜集并及时上报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情报信息;对校内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纠纷做好排查和调解,如群体性事件有可能发生就必须做好先期处置工作;平时还要注重通过网络宣传相关法律,以知识引导大学生理性表达诉求,从合法途径反映和解决问题;重视应急预案的演练,并针对演练过程中发生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与方案,以便增强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提高高校相关部门的应急处置能力。再次,要利用网络加强对涉外事务的管理。在管理中强化对师生进行国家安全以及保密教育,要通过各种渠道特别是网络方式,严厉打击国外反动势力利用合作交流、合作办学等作为幌子盗取国家机密,拉拢腐蚀警惕性不高的师生。只有注意防范涉外事务带来的负面影响,才能更好地确保学校政治环境安全。

本文以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针对采用黄河水作为滴灌水源所面临的泥沙过滤、水量调蓄以及高效利用等突出问题,通过研究分析获得如下结论:

第五,加强对重点人员的管控。重点人员主要是指有危害国家安全或社会治安嫌疑,或者由公安机关重点管理的人员。加强重点人员的管理对高校意识形态的建设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保卫部门要强化阵地控制,重点关注经常到区、市、京的上访人员和报复社会、自残自杀等高危人员,要在群众的监督配合下,以高度的政治性和保密性做好重点人员的管理工作。主要加强四类重点人员的管控:一是法轮功顽固分子。可以联合各学院学工办在新生中开展“反邪教、反渗透”警示教育活动,如召开“反邪教”主题班会、开展“反邪教”签名活动、举办“反邪教”手抄报比赛等,并对先进集体进行表彰,通过丰富多彩的“反邪教”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反对愚昧思想、封建迷信、伪科学的自觉性,提高他们防范和抵御邪教的能力。同时加大对重点人员的监控和重点时段、重点区域的巡查力度,及时收缴邪教反宣品,缩小其影响。二是高度关注有心理疾障的师生。针对有心理疾病和债务纠纷的重点人员,更多的需要各部门各学院的通力配合,及时摸底和反馈情况,将矛盾尽量及时化解。三是重视对不满单位工作安排的教职工和刑满释放及吸毒人员的管理。对这些特殊人员,该强硬的时候强硬,该协商的时候协商,一切以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为出发点。四是关心和爱护维吾尔族学生。一方面对待维族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地加强教育管理,绝不发生歧视性地对待维族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要采取各种措施防范有可能发生问题的风险,如实行班级辅导员责任制,建立并完善维族学生数据库,教育学生坚决拒绝“三股势力”的拉拢及影响,确保不发生涉恐和暴恐事件,防止群体事件发生,做好维稳工作和政治保卫工作。

四、结语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它是大社会稳定的“稳压器”,也是大社会动向的“晴雨表”,高校的政治安全与稳定不仅有利于培养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有利于执政党地位的稳固和中国梦的实现。作为高校保卫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新特点,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筑牢意识形态的安全防线,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做好政治安全的各项工作,为高校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培养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4/15/content_2659641.htm,2014-04-15.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

[3] 新华社.习近平出席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9/0116/c64094-30559257.html,2019-01-16.

[4] 张克成.全球化时代地缘政治安全观念的转变[J].太平洋学报,2012(4):47-55.

[5] 罗月佳.近期国内关于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研究述评[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9(2):40-48.

[6] 靳诺.牢牢把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主要任务[N].中国教育报,2015-02-03.

[7] 陈大勇.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几点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5):126-128.

[8] 周红禄,吴阳松.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问题刍议[J].实事求是,2016(3):32-35.

[9] 徐霞,邵银波.大数据背景下国家政治安全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54-57.

[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11] 汤胜梅.新时期加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路径探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63-67.

[12] 陈德玺.“新常态”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思考[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2016(3):77-82.

[13] [英]巴瑞·布赞,[丹麦]奥利维夫,[丹麦]迪·怀尔德,主编.新安全论[M].朱宁,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On the Risk Control of Political Defen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ENG Yong -mei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114,China )

Abstract :Political security faces with a series of real and potential risks, and political defens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of the university defense department. China is currently in a period of economic system transition and social intricacie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reached a new stage and a new height; as the front line of ideological struggl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grasp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mplex situation, resolve new problem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political defense mechanism to strengthen the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orrectly guide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establish correct ideological concepts, to ensure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strengthen the risk control of political defens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y; political defense; risk control

收稿日期: 2019-06-21

基金项目: 2019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特点及政治保卫的风险管控研究

作者简介: 郑咏梅(1969-),女,湖南永州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934X( 2019) 05-0048-07

DOI : 10.16573/ j.cnki.1672-934x.2019.05.008

标签:;  ;  ;  ;  ;  

论新时代高校政治保卫的风险管控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