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切除乳腺纤维腺瘤临床分析论文_龚世娴

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切除乳腺纤维腺瘤临床分析论文_龚世娴

龚世娴 (安徽省马鞍山市人民医院普外三科 243000)

【摘要】目的 探讨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行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的优势,为临床乳腺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纤维腺瘤患者25例,采用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手术,对其手术步骤、手术效果等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 25例患者均一次性切除全部肿块,16例患者放置引,术后引流量小于10 ml后48~72 h拔除,所有病例切口甲级愈合,仅1例出现切口周围皮下瘀斑,未经处理,一周后自行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切口呈线状且隐蔽,乳房外观形态良好,乳房未扪及硬块和结节。结论 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切除乳腺纤维腺瘤,手术切口小,腺体破坏少,瘢痕隐蔽,手术效果满意,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 腋缘切口 乳腺后间隙 乳腺纤维腺瘤

【中图分类号】R730.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5-0247-01

乳腺纤维腺瘤是妇女的常见疾病,特别好发于中青年女性。根据文献报道9%~10%女性有乳腺纤维腺瘤,而多发性占10%~15%的患者,同侧及对侧多发概率相等,外上象限是纤维腺瘤的好发部位。左乳发病率略高于右侧[1]。常规手术切除留下了不小的疤痕,影响美观,成为一些女性不可磨灭的阴影。我科自2011年12月之2013年12月收治所有乳腺肿块患者中,其中25例经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切除乳腺纤维腺瘤,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25例,均为女性。年龄11-39岁,平均24.1岁。未婚15例,已婚未育4例,已婚已育6例。其中左侧9例,右侧14例,双侧2例。所有病例术中及术后病理切片均诊断纤维腺瘤。其中单侧乳腺单发纤维腺瘤19例,单侧乳腺多发纤维腺瘤4例。双侧乳腺单发纤维腺瘤2例。

1.2 手术方法

术前与患者核对乳腺包块位置并彩超定位。记号笔标记包块所在部位及拟选取切口位置。皮刀取乳房外侧缘与胸大肌交界皱纹处自然弧形切口即腋缘切口(左乳1点至4点位,右乳8点至11点位),依据包块大小确定切口大小。电刀切开皮下组织,浅筋膜层至胸大肌浅面。从胸大肌浅面经乳房后间隙潜行至包块正下方。用电刀以乳头为中心在乳腺背面放射状切开乳腺组织,避免损伤乳管。显露肿块后,钝性分离肿块周围腺体,肿块游离完全后予以摘除,沿潜行通道取出,仅需缝合皮下组织,皮肤。创面内可置皮片或引流管引流。切口、潜行通道、肿块所在部位均绷带加压包扎12小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 结果

25例经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切除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均一次切除全部肿块,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腺瘤。16例患者放置引流管,均于术后引流量小于10 ml后,48~72 h拔除。所有病例切口均甲级愈合。仅1例出现切口周围皮下瘀斑,未经处理,一周后自行消失。

术后随访3个月,患者直立位,双上肢自然下垂,切口均可被遮蔽。整个乳房外形完整,曲线流畅,仅乳房外侧缘与胸大肌交界皱纹处留有线性疤痕。乳房未扪及硬块和结节。双上肢活动不受影响。

3 讨论

乳房是由表面的皮肤、皮下的纤维结缔组织以及乳腺组织构成,形成锥形或半球形的乳房外形。乳房的后方为浅筋膜的深层,与深部的胸大肌表面之间存在一个潜在的腔隙性结构,为疏松的结缔组织组成,故乳房与其后方胸大肌之间,有一定范围的相对移动,这个自然的间隙结构,称为乳房后间隙,为乳房手术的解剖标志[2]。乳房后间隙的作用是使乳房在胸壁上有一定的移动,并使这种移动得到缓冲,故也称乳房下滑囊。乳房后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脂肪和淋巴管[3]。这一间隙提供了从乳腺背面切除肿块的条件。

3.1腋缘切口切除乳腺肿块的手术适应证

什么样的乳腺肿块需要手术,何时为最好的手术时机,选取哪种手术切口,目前尚未统一。笔者认为,取腋缘切口切除乳腺肿块的手术适应症包括:对于患者年龄小于40岁,以25岁以内为佳,肿块存在半年以上,多次触诊或彩超检查均无明显大小质地变化,肿块直径大于1.0cm,可触及,边界清,表面光,质地韧,活动度佳,无明显压痛不适,彩超检查均提示考虑纤维腺瘤。对于不完全符合上诉要求的,可依据具体情况予以切口选择。

3.2 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行乳腺纤维腺瘤切除的优势

切除乳腺肿块的传统手术方式是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切口或乳晕旁弧形切口或沿朗格线切口,均从乳房隆起部位直接切皮进入腺体取出肿块。这些切口对于未哺乳或打算再育妇女,创伤较大,不仅乳房正面观可见手术疤痕,外观上破坏女性胸部形态美和完整性,而且部分手术同时切断了乳管,对女性哺乳时乳汁分泌产生影响,增加了哺乳期乳腺炎发生率。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切除乳腺纤维腺瘤,切口位于乳房表面皮肤的外侧,具有较好的美容效果,有利于维持和改善女性胸部美学形态。乳房后间隙为入路在乳腺背面以乳头为中心放射状的切开乳腺组织,即可以对全乳房的肿物进行切除,又能保证对乳腺腺体的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有利于保护乳腺导管不受损伤,减小术后乳腺炎发病率。另外,由于腺体切口和缝合多在深面,术后乳房表面不易扪及硬块和结节,保持了乳房的圆润外型,手感较好。总之,相对于传统手术手术方式选择,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切除乳腺纤维腺瘤,术后并发症少。对患者术后生理和心理恢复均产生良好影响。

与彩超定位下乳腺肿块真空旋切术相比较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切除乳腺纤维腺瘤,虽然切口相对较大,但作为治疗手段切除良性肿块,不仅腺体破坏少,保持了腺体完整性,对女性哺乳有积极影响,而且可以配合电刀使用保持术野的清晰,增加了手术安全性。此外,手术费用也明显较少,更利于在临床普及。

参考文献

[1] 覃彩团,黄凤碧红外乳腺诊断仪在乳腺疾病的应用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6):429-430

[2] 王向义,钟纯,聂云飞,等乳房固定结构的解剖[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0(4):637-639

[3] 李翔,刘丰春乳头、乳晕区神经分布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解剖与临床,2003,8(1):13-15

论文作者:龚世娴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3年第3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6

标签:;  ;  ;  ;  ;  ;  ;  ;  

腋缘切口入乳房后间隙切除乳腺纤维腺瘤临床分析论文_龚世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