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燕子飞得很高”?_小燕子论文

为什么“燕子飞得很高”?_小燕子论文

“燕子高飞”为哪般?,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燕子论文,高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辑部不断接到推荐“燕子”的电话

今年春天,《冰点》编辑接到了一个男人的电话,推荐一个“特别好的新闻线索”,“素质教育的典型”。说有一个女孩子叫燕子,才10岁,为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只身下江南,今年春节前还去大别山区和贫苦的孩子们一起过年,送去了自己的稿费和书报刊。

乍听起来这是个不错的新闻。但稍加推敲就问题丛生了:家长会让10岁的女孩儿只身去大别山?孩子到大别山的什么地方找什么人?而且这个打电话的人似乎太了解新闻运作了,“新闻点”介绍处处到位,编辑问:“你贵姓?在哪儿工作?怎么这么熟悉这个孩子的事?”

对方自称是“教育日报”的,姓“曹”。

编辑放下电话,心里奇怪,哪有什么教育日报,也许是《中国教育报》?他立即给一位爱人在该报工作的同事打电话,想核实一下。

这位同事一听“燕子”,乐了:“打电话的是不是一个中年人?跟说书似的?”

“是啊,你怎么知道?”

“我们《教育导刊》差不多人人都接过他的电话,此人必是‘燕子’的父亲!”

原来如此。

过几天,电话又响了,还是燕子……

6月4日早晨,《冰点》编辑正在家里洗漱,忽然听见电视里传出一个太熟悉的声音。他赶到电视前一看,“生活空间”正在播出专题片《孩子》,孩子就是“燕子”,而那个熟悉的声音恰恰是“燕子”的父亲!

6月中旬,电话又来了,还是那个声音,他说中央电视台6月4日、5日在“东方时空”里播出了一个叫《孩子》的专题片,他只看了上集,5日早晨没看见下集,等晚上想看时却反常地没有重播。

《冰点》编辑随后和“生活空间”的制片人通了电话,制片人告知,5日早晨播出《孩子》下集后,因主旨不是正面宣传燕子,相反指出了燕子成长中的误区,其父就开始给电视台各级领导不停地打电话,告片子如何严重违法,记者如何胡作非为等等。

事情闹到这个地步,确实构成了新闻事件。《冰点》编辑通知记者:“现在,应那位读者的要求,彻底调查清楚这件事。凡与《孩子》一片有关的人,都尽量采访到,当然也包括燕子的父亲……”

父亲说:燕子的气质就那么棒,天生丽质难自弃啊!

燕子的父亲是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

一个休息日,我去了燕子家,只有父亲一个人在等我。

我看燕子的录像,看她的文章、作文和她的绘画及手工艺品。毫无疑问,这是个聪明早慧的孩子。

令我惊叹的不止是父亲收藏有孩子第一声啼哭的录音,有燕子从7岁起到现在发表的所有文章的稿费单复印件,有名人为孩子的题字及复印件,燕子参加一系列社会活动的照片和录像,甚至所有邀请燕子演讲的请柬……

“有人认为,你对燕子所实施的儿童成长策划,其实就是一个新闻策划?”

“那些人以为我们在享受新闻报道的乐趣,这是局外人的猜测。我们与新闻单位是什么关系?我与新闻单位的关系是造势。”

“造势指的是什么?”

“比如说孩子,现在很多人来邀请她,寒暑假就可以去。如果她只在屋子里坐着,默默无闻,谁会来邀请她?这是不是我们通过新闻单位得到的好处?新闻报道给她创造了很多人生的机会,她就可以有好的选择。”

“你不断地让燕子在媒体上露面,会不会强化她的虚荣心呢?”

“常人是这样的。燕子呢,这孩子除了获得赞扬外,紧接着来到的就是中国5000年的传统文化的打压和嫉妒。她还能有虚荣心吗?我对孩子说,爸爸就像农民施肥,施的不是化肥,是有机肥,那肥效很慢,但地力持久,土地不板结,人生就应该多施点有机肥。”

“可你不觉得你现在给燕子施的是化肥吗?不是让她尽快见效吗?”

“这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啊,如果成绩不好,我吹也吹不出来啊,那是她综合素质的体现啊,你挥之不去啊,她的气质就那么棒,天生丽质难自弃啊!”

“知心姐姐”说:以后凡是有关燕子的稿子一律不发

《中国少年报》的“知心姐姐”卢勤,早就认识燕子。

“那是两年前、电视台‘大风车’节目招小记者,我是评委。那时燕子挺可爱的,也不怯场。后来我收到她的稿子,也给她在少年报上编发了。再后来就发现各报开始介绍她,越来越多。一个孩子的一件事是新闻不奇怪,但她件件事都是新闻,这就很奇怪了,而且孩子在不断地制造新闻。一会儿只身去大别山,一会儿只身下江南。无论做什么事都有记者跟在后头,都有摄像机对着她,对她的宣传是超常的,报道的频率太高了。”

“从我多年搞教育的角度看,这对孩子很不利。我对我们这儿的编辑说,以后凡是有关燕子的稿子一律不发。”

电视台编导说:燕子的成人期提前,我觉得这对她来说非常残酷。

李冰琦是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节目的编导,为了拍《孩子》,整整3个月的时间,他的摄像机总是对着燕子和她的父亲。

“我们最感兴趣的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但燕子的成人期提前了,我觉得这对她来说非常残酷。由于父亲的原因,她很多的时间是活在成人世界里,活在成人的成长思维里。而且燕子的成人世界也不是正常的成人世界,而是扭曲了的。”

“父亲安排燕子接受新闻界的采访,都是经过训练的。比如记者会怎么问,该怎么答,事先都要准备好。燕子有专门的采访服,梳采访头,还有必须佩戴的几个纪念章,一个是天下为公,一个是博爱,还有红十字标志,大队徽,雏鹰奖章等等。其实有的时候燕子也挺烦这些事的。一次,父亲对女儿说,燕子,今天下午要去接受红十字报采访,你先睡一觉。燕子当时都快哭了,还去啊?她小声对父亲嘟哝。她知道我们的镜头都是开着的,就背对着我们。但她很快就站起来了,一转脸就是笑眯眯的,简直是训练有素。”

在片中,有一段燕子到书店拿书的镜头,李冰琦特别感慨:

“那天我接到燕子父亲的电话,他说,我想你再拍一段燕子买书的镜头,这样就体现了燕子比较爱学习。过了一会儿,他又来电话说,我已经安排好了,在师大外面有一个出版社,你们去拍。拍完之后,老板还会送你们书。”

“一路上,我一直开着机,燕子在镜头前的表现很可爱。但说出话来就不一样了。她问我,叔叔,你带没带记者证啊?我说没带。那怎么办啊,这摄像机上面又没有台标。我说为什么非得有台标有记者证啊?她说你没有记者证又没有台标,人家就不认我们,我也拿不着书了。我问她带钱了吗,说没带。我说不带钱怎么拿书啊,她说我爸爸跟他们说好了。”

“走到书店门口,她从兜里掏名片和一沓报纸,一进门先打听经理在哪儿,表现得非常非常成熟。她对经理说,叔叔,这是中国教育报关于我的报道,这是我的名片。她和经理大谈素质教育,谈孩子的成长。”

“我为什么要把这一段编到片子里,我觉得这已经是个道德的问题了。你希望女儿成为一个伟人,一个善良的人。可拿书的行为与你冠冕堂皇的说教完完全全自相矛盾。”

对这件事,李冰琦一直心情特别沉重。

我问李冰琦,“在与燕子的接触过程中,你觉得她是真的喜欢那些艰深的大部头著作吗?”

“一家出版社送给她一本《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我小时候就喜欢看这本书。但是燕子不同,她说不喜欢。我问那你看什么啊,她回答看世界哲学史。”

“一次我们正在拍摄,父亲对燕子说,你知道叔叔是来干什么的吗?叔叔在给你拍你的童年时代,列宁毛泽东成名以后的资料照片很多很多,但是谁见过他们小时候的照片?叔叔是在给你做这个工作呢。”

“第一次下江南是很正常的,那时候燕子还没有怎么出名。父亲一心一意培养孩子,很真诚。但这一行一直以中央电视台小记者的名义沿途采访,有人接有人送。坏就坏在回来以后,一大批报纸炒开了,燕子成了素质教育的典型,这时父女心理上都有了变化。”

再后来,就是燕子的大别山“千里扶贫”。在燕子家,燕子父亲给我看她在大别山的录像带,那是罗田县电视台记者一路跟随拍摄的,经常可以听见编导的画外音:“等等,再重来一遍,你转过来对准镜头……”那是在拍摄燕子在穷孩子家赠钱赠书的镜头。

老师说:父母到底应该为孩子铺就一张什么样的红地毯?

燕子下个学期就要上六年级了。她是一年前转到目前这所小学的。我分别去了两所小学。

让我震惊的是,老师眼中的燕子与我听到和报纸上读到的燕子是那么的不同。

老师给了我一摞报纸,上面都是与燕子有关的报道,凡是不符合事实的部分,她都用红笔划了出来,对我说,你不能为了树立自己的形象来损毁别人啊。

在另一所学校,老师说,这孩子从大别山回来,在北京红十字会上有个发言,谈到大别山,到临终关怀医院服务。讲得不错。后来就去了好多学校演讲。那些学校来邀请,说是一个小学的学生家长打电话反映燕子讲得特别好,孩子特别受教育,坏毛病全改了。结果来这儿的学校和记者全都是听这个小学的一个家长说的,我们就纳闷了,这个家长是谁啊?

这么教育孩子,我们觉得对孩子不好。燕子这孩子口才好,声音好,表情也好。但是现在记者一到班里照相,全班同学就把脑袋扭过去,挺反感的。平常能出名的事她就爱做,可小事比如值日就不爱做。跟她谈话,她很少表达自己的观点,没有把握的话,她也不怎么说,写的作文,也不像她这么大的孩子写的。

英文版《中国妇女》主编说:没完没了地催办这个研讨会……

燕子从大别山回来,英文版《中国妇女》杂志专门为“燕子现象”召开了一个关于独生子女独立性的研讨会。

杂志主编刘中陆说:去年,我们就收到燕子父亲的电话,向我们推荐燕子这个线索。我们想,燕子毕竟是一个孩子,谈她个人也没多大意义,但是可以就这个问题讨论一下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问题。我们把这个想法也在电话里和她父亲说了。得,他就没完没了地打电话催办这个会。这期间,突然就有一大批新闻单位给我们打电话,问是不是有一个燕子研讨会。我回答说,我们的研讨会不是为燕子开的。问他们怎么知道这个会,都说是燕子父亲通知的。

有人问燕子,你去大别山那么好的事,回来跟班里同学说了吗?没说。为什么不告诉他们?这样也可以带领大家去给困难的孩子捐款啊。燕子说他们才不会捐呢。他们只注意无聊的小事。如果我告诉了他们,他们中间的三分之一会真诚地祝福我,三分之一会对我拍马屁,三分之一会嫉妒我。一听这种回答,我们面面相觑,这怎么是一个10岁的孩子说的话呢!

那天会议的主办者邀请了不少儿童教育专家与会,卢勤也去了。

“我已经预感到这孩子要面临失败,因为她过早地进入了成人世界。出了会场她问我,我的稿子要不要留给你,能不能发表。我心里非常难过,她关心的就是这些东西。”

“我对她父亲说,我很沉重,你的儿童成长策划,让孩子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家长现在的补偿心理很多,我们失去的不能从孩子身上捞回来。”

在《生活空间》的机房,那期节目的另一位编导郭嘉说:“我一见到那个孩子特别特别心疼。”

标签:;  

为什么“燕子飞得很高”?_小燕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