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相关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相关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产业结构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分析,是深刻揭示产业结构的变动的内在机理的一种重要方法。(注:李建波.王建新.刘建雄.云南省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度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1) 产业关联是指国民经济中一个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一个产业的发展对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不合理一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痼疾。针对这个问题,我国分别于1961年1月、1979年4月、1989年底、1993年6月进行了四次产业结构调整,将产业结构从较低阶段的“一、二、三”结构逐步过渡到较高阶段的“二、三、一”结构,但伴随时代的发展,新的问题仍不断涌现,因此进一步探讨我国产业结构的特征和关联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利用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指标,以中国1995、1997年和2000年三张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通过对产业结构的相关分析,为有关部门采取不同的政策调整产业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提供参考。由于目前最新的投入产出表就是2000年的表,而且通常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技术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变量(注:李永.我国目前产业关联结构效果的实证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3.3),因此我们把2000年表看作是目前我国投入产出状况的近似替代。

一、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

针对各产业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日本经济学界提出了影响度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的概念。在引入这两个概念之前,首先必须了解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

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用下式表示:(I-A)[-1]=(B[,ij])[,n×n]

式中,I为n阶单位阵,A为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里昂惕夫逆矩阵系数的列合计,反映了该部门对所有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涉及与拉动的绝对水平,也就是表示当某一部门增加单位的最终需求时,通过直接与间接关联对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涉及程度,可称之为影响力程度(注:李建波.王建新.刘建雄.云南省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关联度分析[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2.1),各列的和的总计除以各部门列和的平均值的比率即为影响力系数,反映了该部门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相对水平。影响力系数小于1,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小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影响力系数大于1,则表示该部门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超过了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影响力系数越大,说明该部门对利用其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的其他部门的影响也越大。

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a[,j]=∑B[,ij]/((1/n)∑∑B[,ij]) (j=1,2,...,n)

式中,n为部门个数,分子为(I-A)[-1]第i行之和,分母为(I-A)[-1]的行和的平均值。

感应度系数是与影响力系数相类似的另一个衡量各产业关联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都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

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β[,i]=∑B[,ij]/((1/n)∑∑B[,ij]) (i=1,2,...,n)

当感应度系数小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程度水平;当感应度系数大于1时,表示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系数越大,表明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该产业部门的需求越大,不仅该产业的最终需求扩张余地大,而且引起的中间需求也大,同时也表明了该部门受到的其他部门的影响也越大。

不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往往是不同的。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较大,而影响力系数较大的产业对社会生产的辐射能力也较强。如果一个产业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均较大,那就表明该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产业关联程度分析

(一)中国17部门投入产出关联分析

本文将研究对象划分为两个阶段:1995~1997年为第一阶段,1997~2000年为第二阶段,利用1995、1997和2000年三张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出1995、1997、2000年中国三大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由此得出1995~1997、1997~2000年两个阶段的变化,列表如下:

表1中国17部门投入产出关联表

1995 1997

2000

1995~1997变化1997~2000变化

感应度系 影响力系 感应度系 影响力系 感应度系 影响力系

感应度

影响力

感应度

影响力

数/位次 数/位次数/位次 数/位次

数/位次

数/位次 系数 系数 系数 系数

1

1.368652 0.873754 1.067439 0.770442 1.174313 0.755894

-0.301

-0.103

0.107-0.015

(4) (15)

(5) (16) (5)

(16)

2

1.389135 0.988143 1.334297 0.812313 1.420623 0.870241

-0.055

-0.176

0.086 0.058

(3)

(9)

(3) (15) (4)

(14)

3

0.826010 1.111613 0.645663 0.959981 0.695544 1.000102

-0.180

-0.152

0.050 0.040

(11)

(3) (14)

(9) (14)

(9)

4

0.779141 0.830518 1.016117 1.171277 1.052811 1.1206640.2370.341

0.037-0.051

(15) (17)

(9)

(4)

(8)

(5)

5

0.900162 1.053418 0.894456 1.068990 1.057763 1.050948

-0.0060.016

0.163-0.018

(9)

(5) (10)

(7)

(7)

(8)

6

0.821509 0.995473 1.049351 0.959537 0.771824 0.9394830.228

-0.036 -0.278-0.020

(12)

(8)

(7) (10) (11) (10)

7

0.869465 1.227154 1.028813 1.024468 0.735979 1.0968320.159

-0.203 -0.293 0.072

(10)

(2)

(8)

(8) (13)

(6)

8

1.166470 0.860644 1.750295 1.187619 1.664098 1.1558440.5840.327 -0.086-0.032

(5) (16)

(2)

(3)

(2)

(3)

9

0.923757 1.095931 0.596471 1.099411 0.790070 1.081672

-0.3270.003

0.194-0.018

(8)

(4) (15)

(6) (10) (7)

10 1.161660 0.925872 1.331852 1.238836 1.455512 1.2411840.1700.313

0.124 0.002

(6) (13)

(4)

(2)

(3) (1)

11 1.529891 1.010367 2.002397 1.283398 1.846135 1.2093840.4730.273 -0.156-0.074

(1)

(7)

(1)

(1)

(1) (2)

12 0.593980 1.235440 0.454803 1.165556 0.469096 1.151304

-0.139

-0.070

0.014-0.014

(17)

(1) (17)

(5) (17) (4)

13 1.032581 0.928616 0.891943 0.895437 0.882509 0.851845

-0.141

-0.033 -0.009-0.044

(7) (12) (11) (14)

(9) (15)

14 1.436959 1.011618 1.061247 0.921125 1.097895 0.888163

-0.376

-0.090

0.037-0.033

(2)

(6)

(6) (12)

(6) (13)

15 0.784581 0.903463 0.751484 0.925775 0.751016 0.913912

-0.0330.022

0.000-0.012

(14) (14) (12) (11) (12) (12)

16 0.813064 0.978914 0.656801 0.610499 0.660352 0.747888

-0.156

-0.368

0.004 0.137

(13) (10) (13) (17) (15) (17)

17 0.602984 0.969061 0.466573 0.905336 0.474460 0.924638

-0.136

-0.064

0.008 0.019

(16) (11) (16) (13) (16) (11)

注:序号1~17分别表示农业,采掘业,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其他制造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建筑业,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

表中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9、2004三期。

1.影响力系数分析

静态来看,1995年,我国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有7个,它们分别是:建筑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商业饮食业,机械设备制造业。1997年,影响力系数较大的部门包括机械设备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建筑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他制造业以及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

与1995年相比,1997年各部门除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还有其他制造业外,大多数部门的影响力系数均变化较大,其中机械设备制造业一跃升至第1位,建筑业则从第1位降至第5位,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以及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则从原来的16位、13位、17位升至第2位、第3位和第4位,商业饮食业则从1995年的第6位降至第12位,而农业则一直排在最后,表明1995—1997年间,建筑业作为我国的瓶颈产业,对其他产业的拉动程度有下降趋势,但相对其它产业来说,影响力系数仍是较大的。工业各部门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对其它产业的波及程度也较高。而农业由于其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对其它产业的直接或间接关联则较少。

2000年,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部门数增至9个,依次是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建筑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其他制造业和食品制造业。与1995~1997年相比,这一时期变化相对较小,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食品制造业影响力系数突破1,其他各部门仅在排序上略有调整。表明1997~2000年间,各部门影响力系数趋于稳定。

从动态的角度考虑,1995~2000年间,各部门影响力系数变化如下:金属产品制造业呈现持续上升趋势,表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步提高;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则在两个阶段有不同变化,走的是先升后降,总体上升的路径;呈现持续下降趋势的部门有农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运输邮电业和商业饮食业,表明该部门对其他部门的波及影响效果越来越小;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采掘业、食品制造业还有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则显示出先降后升,总体下降的趋势,将来的发展趋势还难以判定;此外,建筑业、其他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部门总体也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于1995~1997年间则呈上升趋势,在1997~2000期间才出现了下降,表明这些部门对其他产业的拉动效果可能会发生下降方向的逆转。

2.感应度系数分析

静态上看,1995年感应度系数较大,超过平均水平的部门有7个,依次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商业饮食业、采掘业、农业、化学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和运输邮电业。1997年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分别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采掘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农业,商业饮食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与1995年相比,变化较明显的主要是商业饮食业由第2位降至第6位;运输邮电业由第7位降至第11位,系数跌至1以下;此外,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和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则突破了1的水平,表明社会对这几个产业的需求在增加。

2000年,感应度系数超过平均水平的部门是机械设备制造业,化学工业,金属产品制造业,采掘业,农业,商业饮食业,其他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共有8个部门。与1997年相比,变化很小,前几位的排序仅略有变动,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和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系数又降至1以下,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其他制造业,系数达到了1以上,表明这一期间该产业的需求感应度较高。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1995年~2000年间,感应度系数变化特征为:呈明显上升趋势的产业有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和金属产品制造业,说明社会对这些部门的需求将趋于上升;采掘业、其他制造业则呈现先降后升、总体上升的趋势,机械设备制造业和化学工业呈现先升后降、总体上升的趋势。运输邮电业和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则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农业、食品制造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建筑业、商业饮食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都呈现先降后升、总体下降的趋势,还有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则呈现先升后降,最终下降的趋势,但其感应度系数仍然大于平均水平,说明其重要性依然存在。

(二)中国三次产业关联分析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国民经济17个部门间的产业关联程度,但却无法对三次产业间的关联程度有一个直观准确的把握。为便于更清晰地了解我国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关联度,本文将投入产出表中的17个部门做了进一步的细分,分别划归到三次产业中去(见表2)。

表2按投入产出表细分的三大产业结构

产业名称包括的行业

第一产业农业

工业:采掘业,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化学工业,建筑材料及其

第二产业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产品制造业,机械设备制造业,其他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缝纫及皮

革产品制造业

建筑业

第三产业流通部门: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

服务部门: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

在3张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合理的统计口径,整理归纳出三大产业的33投入产出表。

表3中国三次产业投入产出关联表

1995 199720001995~1997变化 1997~2000变化

感应度影响力感应度影响力感应度影响力 感应度 影响力 感应度 影响力

系数 系数 系数 系数 系数 系数

系数

系数系数

系数

第一产业 1.412276 0.649669 0.45693

0.754422 0.578858 0.829217 -0.955346

0.1047530.121928

0.074795

第二产业 0.555694 1.695926 1.907823 1.314582 1.669080 1.222698

1.352129 -0.381344

-0.238743 -0.091884

第三产业 1.032030 0.654405 0.635247 0.930995 0.752062 0.948085 -0.396783

0.27659 0.116815

0.01709

表中原始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1999和2004三期。

从上表可以看出,三大产业结构呈现下列特征:

从1995到2000年间,三大产业中感应度系数较大的产业集中在第二产业上,虽然1995年,第二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很低,仅为0.555694,但随后系数迅速上升,1997年达到峰值1.907823,2000年时略有回落,但仍在1以上。表明第二产业在所有产业中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以上,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对第二产业部门的中间需求很大,最终需求的扩张余地也很大,同时也表明了第二产业极易受到社会需求的压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较大。从影响力系数来看,第二产业的影响力系数虽然趋于下降,但系数值仍较大,都在1以上,表明第二产业对社会生产具有较大的辐射能力。由于第二产业两项系数均很大,这就说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与当前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第二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的事实是相吻合的。

1995年~2000年期间,农业感应度系数除1995年在1以上外,其余两年均在1以下,且呈现先降后升、总体下降的趋势。之所以1997年系数会骤降,主要是受到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低迷的影响,2000年系数又有所上升,表明农业已逐渐从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但由于危机的打击沉重,感应度系数相对1995年降幅仍然很大,作为基础产业的农业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弱化。在影响力系数上,农业的影响力系数一直低于1,但趋于上升。说明该部门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小于社会平均影响水平,对社会生产的辐射作用不大。

与农业类似,第三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也只有1995年高于1,1997、2000年均低于1的水平,而且经历了先降后升、总体下降的过程,原因也与农业相同。2000年第三产业的感应度系数为0.752062,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表明第三产业的感应度系数在三大产业中属于平均水平以下,该产业不易受到社会需求的巨大压力,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较小。第三产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比农业高比工业低,一直处在低于1的水平,但趋于上升,2000年已达到0.948085。这表明第三产业的影响力系数在全部产业中处于平均水平,虽然目前第三产业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尚不高,对社会生产的推动能力也不强,但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

(三)中国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和就业构成分析

表4中国三次产业产值构成及就业构成分析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GDP构成 就业人员构成 GDP构成 就业人员构成 GDP构成 就业人员构成

199027.10 60.10

41.60 21.40

31.30 18.50

199520.50 52.20

48.80 23.00

30.70 24.80

199719.10 49.90

50.00 23.70

30.90 26.40

200016.40 50.00

50.22 22.50

33.42 27.50

200115.80 50.00

50.10 22.30

34.07 27.70

200215.32 50.00

50.37 21.40

34.30 28.60

200314.40 49.10

52.20 21.60

33.40 29.30

200415.20 46.90

52.90 22.50

31.90 30.60

原始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由上表可知,从1990年到2004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和就业构成上呈现总体下降趋势;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则呈现上升趋势,从业人员保持相对稳定,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在GDP构成上波动不大,但从业人员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三、结论及对策建议

(一)第一产业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是社会稳定以及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2000年我国农业的感应度系数大于1997年,而影响力系数则小于1997年,这说明了社会对农业的需求在上升,而农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则出现了下降。农业在GDP中的占比和从业人员下降,一方面体现了我国工业化建设的成效,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农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当前及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亟需研究的课题。我国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传统农业向新型现代农业过渡,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工和流通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检验体系,将具备潜在优势的肉食、蔬菜、水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转变为现实的竞争力。鼓励农业科技创新,改革农业投融资体制,以确保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注:武海峰.牛勇平.产业政策的国际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J].工业技术经济,2004.2)

(二)第二产业

由表3可以看到,第二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均较大,在GDP占比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表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增大。

从表1可以看到机械设备制造业、金属产品制造业、化学工业等重工业和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等轻工业部门的影响力系数是较大的,而“九五”期间,在政府的积极支持下,机械工业、食品工业、服装皮革制造业这几个产业的确都保持了较快的增长,这从实践上证明了我们前面分析的合理性。针对机械及金属产品制造业等增长较好的国内优势重工业,应推行“引进来”方针,通过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技术革新的步伐,以实现跨越式发展。对于纺织服装业等轻工部门,则应继续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努力打造中国自己的国际品牌,将其发展成为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在工业部门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等能源行业。这些行业在自身技术进步阶同时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扩大了对其他部门的影响,这说明各产业内部,高能耗产品和行业规模扩大了,这是在技术尚未出现重大突破的前提下,伴随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出现的产业结构升级的体现。(注:武海峰.牛勇平.产业政策的国际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J].工业技术经济,2004.2) 我国目前面临的能源问题主要有能源开发利用程度低,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开发不足;煤资源消费过多,对环境保护构成严重威胁;电力等能源生产总量大,但加工利用效率却很低,供求存在巨大缺口;原油对外依存度高,国际油价高企致使国内石油供求矛盾突现,石油安全成为我国能源安全中最脆弱的环节;人均能源占有量少。可见,现行能源战略并不能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就在于调整现行能源结构,加强能源的优化控制,实行可持续能源发展战略,如发展洁净煤技术、加大我国西部天然气开发的投入、发展核能和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工程等。(注:冯述虎.我国能源开发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3)还要注重引进与自主开发相结合,鼓励企业走出去,利用境外资源,并积极寻求替代品,以规避能源短缺的风险。

建筑业是我国的一大支柱产业,其影响力系数也较大,值得特别关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为加速工业化进程,对工业特别是对基础能源、原材料行业进行了大量投资,从而在全国掀起了一轮“土建工程热”,各地方政府纷纷建立经济开发区,并上马各种城市基础设施。这股热潮拉动了建筑业的迅速崛起,社会对该部门的需求大大增加,到1995年时正处于发展顶峰,其影响力系数位居各产业之首。建筑业的兴起也相应带动了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木材及家具制造业的发展。随后几年,建筑业影响力系数虽略有下降,但总体来说,系数仍然较大,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还是很大的。因此,仍应加大对基建工程项目的投资力度,继续推进建筑节能工作,以充分发挥该产业对其它产业的拉动效应,刺激内需。由于制造业是能耗最大的部门,因此应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环保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应成为发展重点。(注:武海峰.牛勇平.产业政策的国际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J].工业技术经济,2004.2)

(三)第三产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消费者除了满足物质需求外,开始倾向于追求精神享受,第三产业应运而生。商家们为满足消费者需求,提出了全新的服务意识和理念,并创造了多样的服务供给,成为推动第三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从表3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第三产业虽然当前影响力系数与感应度系数都不大,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也不高,但影响力系数一直上升,表明该产业是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部门。

由表1可以看到,金融保险业、其他服务业等新兴服务业2000年的两项系数较1997年均有所扩大,而商业饮食业虽然感应度系数仍较大,但运输邮电业、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则一直趋于下降,说明伴随第三产业的崛起,新兴服务业将在第三产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既适应了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也是我国市场化改革深入、经济快速增长的必然结果。国际上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历史也表明,第三产业的社会化、信息化、国际化有赖于技术知识含量较高的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注:李惠娟.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产业关联分析[J].改革,2003.1)

由表4可知,第三产业是缓解当前我国就业压力、扩大就业渠道的主要途径。虽然当前我国第三产业的现状尚不容乐观,但伴随工业部门结构升级步伐的加快,工业对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和其他服务业)的中间需求将会加大,必将成为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助推器。我国应充分发挥入世后外资进入带来的示范效应,改造运输邮电业、商业饮食业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教育培训、物流等新兴服务业,拓宽服务空间,提高第三产业的社会化、信息化、专业化程度,并逐步放开金融保险等领域,引入竞争机制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加速转变。

标签:;  ;  ;  ;  ;  ;  ;  

中国产业结构的投入产出相关分析_国内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