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赤潮发生的多因素分析_赤潮论文

长江口海区一次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的多元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赤潮论文,海区论文,过程论文,发生论文,长江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X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336(2000)04-0001-05

赤潮与环境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环境因子可以诱发赤潮,而赤潮的形成又可导致环境因子的变化,彼此之间的消长关系颇为复杂。如何寻找影响赤潮的主导因子,成为人们感兴趣的问题之一[1~3]。

本文就长江口1990年6月上中旬一次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赤潮发生全过程的环境因子与赤潮生物量的数据,运用SAS(statistical analysis system)软件[4],进行聚类、相关及回归、主成分与判别等多元统计分析,试图寻找影响本次赤潮发生的重要因子与主导因子,同时通过赤潮线性判别模型的研究,为赤潮的预报作一些初步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采样

调查站为长江口赤潮多发区[5]中的C[,13]观测站(图1)。调查时间为1990年6月9日至15日。内容有环境因子〔风速(u[,w])、风向、流速(u[,c])、流向与气压(p)〕、理化因子〔水温(t)、盐度(S)、浊度(Tu)、DO、pH、CO[-,3]-N、NO[-,2]-N、NH[+,4]-N、PO[3-,4]-P、SiO[2-,3]、Fe与Mn〕和浮游植物的种类及数量。水温、盐度、浊度、DO和pH项目,每2h取样一次,层次分0、5、10、15m和底层,表层共取样69次;营养盐项目,赤潮发生期间,每2h取样一次,层次为表层、4m、和底层(水深20m)。

1.2 数据处理

本次赤潮,根据其发生过程的浮游植物种类组成、数量变动和理化要素变化特征分析,分为四期即起始期(6月9日20:00~11日16:00)、发展期(6月11日18:00~14日10:00)、维持期(6月14日12:00~15日00:00)与消亡期(6月15日02:00~15日12:00)[3,6~8]。按这四个发育期,本文将数据集分成四个子集,子集样本号分别为1~24、25~56、57~63、64~69。建立数据库时,采用关系数据库结构,每行为一个记录,每列为一个字段,在SAS中分别称为观测值与变量。分析方法主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相关与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判别分析。聚类分析分观测值与变量聚类分析两种情况,回归分析用逐步回归方法。骨条藻生物量数据计算时取对数,风向与流向数据舍弃。

2 结果与讨论

2.1 聚类分析

2.1.1 观测值聚类

最终结果见图2。观测值分成较为明显的两类:以起始期与消亡期的样本(样本号1~24,64~69)为主归并在一起构成A类,表明消亡期的环境因子开始向赤潮发生前的水平恢复;以发展期与维持期的样本(样本号25~56,57~63)为主归并成B类,表明赤潮的增值和巨大种群的维持所需的环境条件大体相似。A类中有34%的样本属于B类,B类中有25%的样本属于A类。这一结果显示了赤潮发生过程中,环境因子的错综复杂。

2.1.2 变量聚类

基于观测值聚类的结果,我们选择维持与发展期的环境因子作斜主成分聚类,结果为(类间相关系数见表1),第一类:气压、水温、盐度、NO[-,3]-N、PO[3-,4]-P、SiO[2-,3]-Si;第二类:风速、浊度、Fe、Mn;第三类:DO、pH、NO[-,2]-N、NH[+,4]-N。

这一结果似乎打破了我们常规的认识,仅从水文、气象及化学的角度难以对上三种类别合理地解释。当我们将第一类的环境因子与相关系数较大的因子比较时发现,这一类中除SiO[2-,3]-Si外,气压、水温、盐度、NO[-,3]-N、PO[3-,4]-P正是相关分析中求得的重要环境因子。这些环境因子之所以能聚集在一起构成一类,可能反映了它们对赤潮影响的相似程度。

表1 类间相关系数(%)

类别

1 2 3

11.000 -0.2720.415

2

-0.271

1.000

-0.030

30.415 -0.0301.000

2.2 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降维,是用较小的变量来表达多个观测变量的一种方法,而这些综合变量往往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它们通常反映事物的本质[4]。

通过计算,我们选出前三个主成分:

f[,1]~0.95x[,t]-0.95x[,s]+0.85x[,pH]-0.78x[,p]+0.81x[,NO[-,3]]-0.74x[,PO[3-,4]]+0.93x[,SiO[2-,3]]-0.70x[,Fe]

f[,2]~0.74x[,DO]+0.92x[,Tu]+0.74x[,Mn]

f[,3]~0.71x[,u[,w]]-0.79x[,NO[-,2]]-0.83x[,NH[+,4]]

前三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见表2。

表2 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

Tab.2 Cumulative percent of main factors

类别 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

第三主成分

贡献率 44.57 23.78

18.36

累计贡献率 44.57 67.55

85.91

仔细审视第一主成分f[,1],可发现除SiO[2-,3]-Si外,其余的环境因子都是重要因子,这些因子在一起构成第一主成分,反映了它们综合地影响着赤潮的形成。

2.3 相关与回归

2.3.1 相关系数

将环境因子与赤潮生物量作相关分析,求得相关系数(表3)。赤潮的形成与气压、水温、盐度、pH、NO[-,3]-N、PO[3-,4]-P和Fe密切相关。气压较低时,高温低盐的海水环境有利于骨条藻赤潮的形成。如本次赤潮发生前后温、盐度增减幅度分别为2.01和-6.15;又如1991年8月发生在嵊山水域的骨条藻赤潮,温、盐度增减幅度分别为1.3和-2.6[3,7]。在营养盐中NO[-,3]-N、NO[-,2]-N、PO[3-,4]-P与赤潮的相关性比NH[+,4]-N、SiO[2-,3]-Si高得多;微量金属元素Fe与赤潮的相关性比Mn高。

表3 赤潮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系数

Tab.3 Coefficient of correlation between red tide andenvironment factors

环境因子 r 环境因子 r

p -0.877NO[-,3]-N 0.606

u[,w] -0.396NO[-,2]-N 0.602

u[,c] -0.250NH[+,4]-N 0.072

t 0.851PO[3-,4]-P-0.826

S -0.979SiO[2-,3]-Si -0.080

DO 0.576Fe 0.686

pH 0.798Mn-0.490

综合变量聚类、主成分分析与相关这三种方法所获得的结果表明,影响本次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有:气压、水温、盐度、pH、NO[-,3]-N、PO[3-,4]-P和Fe。SiO[2-,3]-Si在本次赤潮中的作用较难确定,它与赤潮生物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很小,但在聚类与主成分分析时,均归并于重要环境因子之类。

2.3.2 逐步回归分析

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可以在建立回归议程中筛选自变量,从中挑选出对因变量影响显著的因子。将发展与维持期的赤潮生物量作因变量,环境因子为自变量,在0.15显著性水平下,求得逐步回归方程如下:

y=29.9-0.69x[,s]+2.4x[,Fe]-6.74x[,PO[3-,4]-P],

r=0.9452。

上由述方程得知,本次骨条藻赤潮形成的主导因子是盐度、Fe和PO[3-,4]-P。这是因为骨条藻是一种低盐性的浮游硅藻。正如郭玉洁[9]报道,在黄河口及长江口本种密集在水温25℃左右、盐度为12~20的夏季;在厦门九龙江口的混合盐水(盐度为5~18)也能生活[10]。而Fe是影响浮游植物生长最关键的微量元素[12]。在海洋中,有关Fe为营养限制因子已有很多报道,河流及地面径流带来的Fe与当地赤潮的发生有明显的关系。Fe为酶系的辅助因子,光合作用依赖于Fe。另外,在硝酸盐还原过程中,Fe为还原酶系的一个组分,它对增强藻类对亚硝酸态氮的还原作用十分明显[11]。关于PO[3-,4]-P是本次赤潮形成的主导因子之一,这一结论与洪君超等[8]以前根据Redfield比量得出的结论一致。

2.4 判别分析

本统计分两种情况来构建线性判别函数,判别时将样本变量数据代入,谁的计算值y大,就将其归为那一类。

2.4.1 5项营养盐的线性判别函数

选择NO[-,3]-N、NO[-,2]-N、NH[+,4]-N、PO[3-,4]-P及SiO[2-,3]-Si等营养盐构成的判别函数如下:

非赤潮类:

y1=24.35+0.34x[,NO[-,3]]+21.93x[,NO[-,2]]+0.46x[,NH[+,4]]+12.57x[,PO[3-,4]]+0.31x[,SiO[2-,3]] (1)

赤潮类:

y2=28.45+0.30x[,NO[-,3]]+25.24x[,NO[-,2]]+0.53x[,NH[+,4]]+14.78x[,PO[3-,4]]+0.35x[,SiO[2-,3]] (2)

2.4.2 11项环境因子的线性判别函数

选择水温、盐度、DO、pH、NO[-,3]-N、NO[-,2]-N、NH[+,4]-N、PO[3-,4]-P、SiO[2-,3]-Si、Fe与Mn等环境因子,计算所获得的线性判别函数如下:

非赤潮:

y1=-29.8+0.27x[,t]+0.27x[,s]-0.25x[,DO]+5.84x[,pH]+0.022x[,NO[-,3]]-2.8x[,NO[-,2]]+0.27x[,NH[+,4]]+1.87x[,PO[3-,4]]+0.08x[,SiO[2-,3]]-1.67x[,Fe]+0.29x[,Mn]

(3)

赤潮:

y2=-32.0+0.26x[,t]+0.28x[,s]-0.26x[,DO]+601x[,pH]+0.023x[,NO[-,3]]-2.9x[,NO[-,2]]+0.28x[,NH[+,4]]+1.9x[,PO[3-,4]]+0.09x[,SiO[2-,3]]-1.71x[,Fe]+0.34x[,Mn](4)

2.4.3 判别

选择长江口骨条藻赤潮发生全过程的环境因子,将其分别代入方程(1)和(2)、方程(3)和(4)中进行判别,结果见表4。

利用5项营养盐函数进行判别时,对于非赤潮类,判对率极高,达到100%,而对于赤潮类判对率为62.5%,当用11个环境因子构成的函数进行判别时,对于赤潮类,判对率高达100%,对于非赤潮类判对率较低,仅为33.3%。这也与观察值聚类的结论相吻合,即环境因子聚类时有“赤潮类中出现了非赤潮类因子,非赤潮类中出现了赤潮类因子”的现象。

3 结 论

(1)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如聚类、主成分分析、相关与回归等可用来提取影响赤潮形成的环境因子。(2)观察值聚类结果表明,在赤潮的形成过程中,环境因了在发展与维持期呈相似性,赤潮消亡时,水域环境因子向正常水平恢复。(3)相关、变量聚类及主成分分析三种方法求得的结果基本一致。由此可知,影响本次赤潮形成的重要因子有:气压、水温、盐度、pH、NO[-,3]-N、PO[3-,4]-P和Fe。(4)逐步回归分析确立了影响本次赤潮形成的主导因子为盐度、PO[3-,4]-P和Fe。(5)线性判别函数应用在本次赤潮发生的环境因子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致谢:在本文的资料处理及其应用中,得到复旦大学李贤平教授的指导以及刘建斌研究生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谨致谢意!

收稿日期:2000-01-05,修改稿收到日期:2000-06-13

标签:;  ;  ;  ;  ;  ;  ;  

长江口赤潮发生的多因素分析_赤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