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家庭贫困并不丢脸_贫困问题论文

失去家庭贫困并不丢脸_贫困问题论文

家境贫困丢不丢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境论文,丢人论文,贫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学生论坛

对症下药

这件事情有几个原因。一是许多同学认为贫困是一种耻辱,他们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家里贫困;二是扶贫助学款的发放方式不够完善,许多地方搞得过于张扬,在报纸上大写特写一番,甚至还会上镜,不太顾及贫困学生的面子和感受。此外,部分富裕学生对贫困学生的歧视也有一定影响。所以,要想让扶贫助学款顺利地发放下去,首先贫困生得转变思想观念,勇敢积极地面对人生现实,以得到更多资助。其次,应适当完善扶贫助学款的发放方式,而富裕学生也应与贫困生平等相待。

怕丢面子

我是在县城上学的农村孩子,我家并不富裕,每星期妈妈只给我30元钱,还反复叮嘱我别乱花。其实,30元钱只够我吃饭的,此外还要买些作业本、笔之类的学习用品,钱不够,只能省着点花,有时候早晨我都舍不得吃饭。即使这样,班主任让申报扶贫助学款时,我也没有申报。我认为自己吃点苦,不仅能锻炼个人意志和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还能从小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而申请几十元的扶贫助学款,解决不了多大的问题,在同学面前还丢了面子。在班里,有许多同学跟我有相同的想法,因此,比我家更困难的同学也没有申请扶贫助学款。

我佩服他们

很多同学家境贫寒,学费无着落,生活费短缺,但他们拒绝了援助。我认为这些学生很要强,他们觉得接受援助会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不想得到别人的可怜和同情;也有的同学认为接受援助会使家长伤心,会让家长产生自责心理,对孩子充满歉意和内疚;还有的认为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还不如自己苦一点,克服暂时的困难,免得成绩不好有负众望,增加心理负担。我欣赏接受援助的贫困生的勇气,但我不认为拒绝援助是虚荣,我也很佩服这些同学在困难面前不认输的自强和自尊。

由衷的感谢

在我所在的那个班级里,我算得上一名贫困生,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我承认自己的家境并不宽裕,甚至连支撑我完成学业都有困难,但我并不以此为耻,因为人是无法决定出身的。接受助学金时,我也并非那么心安理得,多少次我也试图拒绝,可每当想到自己的家境时,又犹豫了。当我接过助学款的时候,我知道这份钱背后有人们的期望,这对于我是一种无形的压力,我生怕会辜负了这份好心,因此更加努力地学习。我代表像我一样的贫困生,向社会表示我们由衷的感谢。

我很矛盾

其实我的家庭不富裕,对于这份助学款我很渴望,可就是鼓不起勇气去申请。我很矛盾,明明知道人不应害怕一时的贫困,一辈子的贫困才是最可怕的,可是我认为就是那一时的贫困让人知道了也挺可怕的,我不愿别人可怜我。况且如果我申请了扶贫助学款,那就不仅要在全班同学面前宣告,而且还要在公告栏里贴出我的名字,让全校人都知道,这样的话同学们就会以异样的眼光来看我,会对我指指点点,这一切都是我的自尊心所不能承受的。

老师观点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为了维护自尊,家庭困难的孩子最不愿意让同学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而且,假如申请了助学款,还会面对什么呢?要写出书面材料,详细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困难,困难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迫使学生一次次面对自己极想回避的问题。即使写了也有很多事情要做:回本村开证明信,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交户口簿核实情况……就算保密再好,也免不了同学们的议论。有些活动组织者甚至还要被捐助者面向镜头刊登出来,这都是学生们不想面对的。中学时期,人的心理比较脆弱,如果我们操作不慎,很有可能“好心办坏事”,伤害了学生自尊心。所以,我认为老师可以通过家访、与学生个别谈话等形式,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情况,这样就会有的放矢,在发放助学款时也就不必要求学生当众报名了。

观点集粹

如果学生不敢承认自己的贫困,而其他学生又嘲笑他们,这说明我们的教育应该反思了。

这种现象表明,社会上“金钱至上,惟富至尊”的不良思潮已波及校园。如果贫困学生羞于接受救助款,就意味着可能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那多可惜。

在发放扶贫助学款时,不一定非要直接发钱,可以采取抵缴学生学杂费的方法。

现在许多农村家庭贫困,不是由于同学们的父母好逸恶劳、不懂持家,而往往是由于家人有病或者遭受自然灾害等原因所致,所以接受扶贫助学款没有什么丢人的。

这与拜金主义盛行有关系。现在,一些学生把追求高消费作为一种时尚,一些家庭富裕的学生甚至花钱雇人写作业,过生日大讲排场。与这些学生相比,家庭贫穷的学生难免自卑,认为贫穷可耻。这就要求学校加强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鼓励家境贫寒的学生,把贫穷化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学校在帮助贫困生解决经济困难时,也应帮助他们消除心理危机,找回自信。要让他们认识到:也许贫穷会成为一笔人生财富,许多成功人士,年轻时都很贫穷。一个人不能一味地拒绝帮助,只有接受,才能抓住机会改变命运。

家庭贫困的学生需要经济上的资助,不过更多的学生却急需“思想扶贫”。现在不少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关心、帮助的意识,甚至缺乏起码的同情心。当其他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仅不会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加以嘲笑、讽刺。轻蔑的话语、鄙视的目光,都会对贫困生的心灵造成严重伤害。对这些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爱心,如今显得更为重要。

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没有比家访更好的方法。通过家访,能了解到学生家庭的真实状况,而且通过多次走访,还能了解到部分学生家庭由穷到富或由富到穷的变化,从而为扶助对象的适度变更提供依据,以把有限的资金投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可以组织这些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将扶贫款变为劳动报酬。

分析原因,还是整个舆论环境对贫困生的看法有问题。很多学生领取了扶贫助学款后却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不能买好点的衣服,甚至不能吃得太好。整个舆论环境表面上是对贫困生保护有加,实际上却把他们划入了另一个行列之中。

爱心救助是社会上一些富有爱心的人们的善举。他们怀着一颗博爱的心,不求任何回报,没有一点私心杂念,接受他们的爱心救助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爱心救助不同于“嗟来之食”,它根源于人们纯洁善良的心灵,所以同学们完全可以光明磊落地接受,然后以此为起点,也去关爱别人,帮助别人。

我记得有句话说得好:“生于贫困并无憾,死于贫困才遗憾。”这句话也许对贫困学生会有一些启发。没有钱不是我们的错,但我们尽量不要因为没有钱而使自己失去学习的机会。

记得我当兵的时候,家里经济条件十分不好,当时指导员了解到我的实际情况,并没有发动全连为我捐款,而是在工作、生活中不断鼓励我、引导我。在他的帮助下,我考上了军校,现在当上指导员。所以,我认为不仅应在经济上帮助贫困生,还要培养他们健康的心态、完整的人格。

作为一名学生,一个纯粹的消费者,主要任务就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整天为生计而发愁,这怎能提高学习效率,怎能改变自身的命运呢?所以同学们要勇敢地接受社会帮助,同时也接受下一份责任,立志以后回报社会。

标签:;  ;  

失去家庭贫困并不丢脸_贫困问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