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改革的不完全性及其成因_农业论文

中国农村改革的不完全性及其成因_农业论文

中国农村改革的不彻底性及其根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彻底性论文,根源论文,中国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 F321

一、农村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深层变化

中国农村改革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从80年代前后以改革集体经济经营体制为中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政社分立,再造农村微观组织,到80年代后半期以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为中心,发育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将国家对农产品的统购、派购改为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再到90年代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心,实行农地使用权流转,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规范股份合作制经济,发展农工商一体经营新形式,中国农村改革一马当先,率先冲破了“大集体”的禁锢,实行包产到户;率先冲破了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有计划的市场调节;率先冲破了平均主义,实行多劳多得;率先冲破了封闭的国门,走向贸易一体化的国际大市场。

中国农村改革的成功,不仅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制度性基础,而且极大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高速发展。据统计,粮食、棉花产量分别从1978年的30477万吨、216.7万吨, 增加到1996年的50454万吨,420.3万吨;油料、糖料、水果、猪牛羊肉和水产品分别增长3.2倍、2.5倍,5.4倍,4.6倍和5倍。 主要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使长期以来农产品供不应求的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城乡居民由改革前有1/3的人吃不饱肚子,很快便跨入了温饱阶段,继而膳食结构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随着农业产出的快速增长和全面发展,农村经济从以往的农业单一结构转向多产业多部门的综合发展。1996年与1978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中种植业的比重由76.7%下降到53.7%,牧业和渔业则分别提高了15和7个百分点。至1996年, 农村劳动力中已有30%从事非农产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明显地提高了农民收入和农民生活质量。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34元,1996 年达到1900元,比1978年增加了10多倍,平均增长15.89%。目前, 全国大部分地区正由“温饱”向“小康”迈进,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小康”。

农村改革的推动不仅使得农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更使得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质的变化。

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不断增强。目前,一些人从农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降至20%以下这个数量变化作出了农业基础地位下降了的判断。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据有关专家测算,目前农业增加值每增长1 个百分点,国民生产总值增长0.51个百分点。可见,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农业和农村经济主要指标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

二是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的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市场双重约束。过去农产品供给短缺,产品销路不成问题,农业发展主要受制于资源因素。现在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市场约束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目前农产品和乡镇企业产品大多供求基本平衡,有的供大于求,买方市场开始形成。

三是农业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现代技术和物质要素的投入。近年我国粮食等农产品大幅度增产主要得益于科技进步。1997年农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42%,比“八五”时期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化肥、农地膜、 农业机械等现代物质要素投入的增加和品种的更新、改良、推广,也是农业增长的重要因素。据有关部门测算,目前每增产50亿公斤粮食,就需要增加150万吨化肥、13万吨农用柴油、10亿度电。可以说, 科技进步和现代物质要素投入的增加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增长的主要力量。

四是农业生产、流通的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近些年,各地出现的产业化经营方式,各种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织、适度规模经营等,就是农业生产向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的突出例证,这既是农村生产方式的调整,也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五是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度增强。随着农业对外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产品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程度日益增强。据测算,近20年来,国际市场上小麦、玉米和大米的价格变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进口小麦、出口玉米和大米的影响。同时,国际市场也在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比如,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已对我国沿海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二、农村改革的不彻底性

尽管中国农村改革曾经一马当先,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就,但是,近年来农村改革缺乏更深层次的突破和变革,已经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表现出改革不彻底性的特点。

一是农地制度改革不深入,虽然分田到户,但是土地使用权却不能自由流转。一方面使得以固定的“均田制”为统一模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潜在的深层次矛盾日益显露出来,表现为土地使用权的封闭性和凝固性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与工业化的矛盾,与大市场的矛盾,与规模经营和吸纳先进技术、人才、资本的矛盾;另一方面使得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权仍然受到土地所有权主体的直接制约,从而在这个意义上仍然表现为传统生产队单一经营模式的简单衍化。

二是市场始终未能成为配置农业要素的主要手段。虽然农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但粮棉等主要农产品却采用“双轨制”。无论分配还是流通,计划经济的色彩都很浓,国家现在还控制着70%的粮食和全部棉花的流通与分配。另一方面,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发育严重滞后,尤其是土地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和技术市场已远远滞后于本就不发达的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农业生产要素不能在边际收益相等的条件下在农户之间自由流动,优化配置。因而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农业仍基本上游离于市场之外。

三是农业集体生产的统一指挥者与农户之间存在信息非对称性。一方面导致农村集体经济萎缩,集体组织和制度缺少创新,另一方面导致农户生产经营决策权受行政干预过多。虽然提出了“党政分家”、“政社分开”,但是政府依然利用其代理人——村自治组织,对农民扮演着行政领导的角色,不断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经营方向选择,粮食和棉花的分配、销售方式选择,施肥、施药的指导等,都带有很浓厚的行政指令色彩。这就使得微观经营主体被掩盖或替代,农户缺少独立的人格,对村自治组织依附性很强。

四是政府对农业的调控仍是直接调控,经济杠杆始终未能发挥作用。农村改革历经20年,但政府仍然直接调控农业:主观臆想的粮棉价格,指令性的商品粮基地,刚性的农产品结构,单一多环节的农产品流通渠道,扭曲的农业利润分配方式,脱离资源优势的农产品加工项目,等等,都是由上级政府直接下达给下级政府,形成“金字塔”般的调控体系,农业对市场和市场对农业的影响甚微。不仅如此,政府的宏观直接调控内容过多,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随意性强,有时过度,有时软弱,有些环节过度,有些环节软弱,导致农业经济起伏不定,市场波动很大。

五是城乡剪刀差、工农产品剪刀差进一步加大,从农机会成本进一步上升,农业比较利益持续下降,导致农业资源、人才外流。

六是农业招商引资极度匮乏,不能引进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对农业进行深度和广度开发,不能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不能对传统的耕作制度、经营方式、产业组织进行创新,阻滞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跃进。在全国招商引资中,农业所占份额越来越小。截至目前,全国批准成立的“三资”企业27万多家,实际利用外资1400多亿元,规模居世界第二位,但投入农业不足10%。由于对农业改革开放存在认识误区,从改革至今仍未建立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的良性机制。同时,从事农业的机会成本高,技术成果转化慢,农业部门比较利益低,从而导致农业引进技术和人才几近空白。

七是农民利益仍然被忽略,得不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政府的有效保护,虽然打破了集体“大锅饭”,但是农民负担这个大锅饭依然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虽然中央三令五申强制减负,但是农民的负担却有增无减。这些负担基本上按人头收取或按田亩摊派,是一种深层次的“大锅饭”。

八是“二元经济结构”构筑了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的贸易壁垒,使物质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不能在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行业之间正常循环,加速发展的工业受到农业“瓶颈”的制约,“李嘉图增长陷阱”日趋明显。

三、农村改革不彻底性的根源在于利益分配问题的两难选择

大部分农产品以市场为取向,控制粮棉等主要农产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利益分配问题:一是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即“取与予”、消费和积累之间的问题;二是工业和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即以农育工或以工哺农的问题;三是流通环节和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即如何解决全国几百万粮食系统职工、棉麻系统职工的就业问题。三方面的分配格局,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只好继续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使农民无法以平等微观经营主体的身份取得社会平均利润。

“分田到户”但禁止土地自由流转,这涉及到农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现行的“均田制”不仅要求具备经济功能,更需要为经济当事人提供社会福利和生活保障功能,而允许土地自由流转,由市场配置,在二、三产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必然会使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形成大土地所有者,造成农村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大部分农民失去公平的社会福利和生存、养老保障。

彻底改革城乡户籍制度,涉及到农民与工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如果取消城乡户籍界限,允许农民自由到城市谋生,从而形成庞大的产业后备军,将加重城市工人的就业压力、工作压力,使本已饱和的城市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劳动力价格下降,工人收入降低;另一方面,进城的农民也将加大城市负担,分享城市工人的社会福利。

实行政社分开,涉及乡村干部与农民的利益。目前,乡村党政部门机构臃肿,冗员过多,如果政社彻底分开,必然要精简机构,裁撤冗员,而精简干部的分流更难,因而这部分干部依然要农民养着。

综上所述,农村改革拓宽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涵和外延,使得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化农业,传统农村逐步走向工农、城乡一体化;农村改革的不彻底性又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现存的利益分配格局,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痛苦的选择:要么维持现状,限制和牺牲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要么改变现状,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创造相适应的制度空间。从根本上讲,中国农村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以及农村发展的出路就在于农村现代化。

标签:;  ;  ;  ;  ;  

中国农村改革的不完全性及其成因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