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论文_高帅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论文_高帅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渐呈现出大众化的发展趋向,其中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构成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部分之一。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多数学生都来自于农村、偏远地区等,即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大。

1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现状

贫困生是高职院校中较为特殊的学生群体,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大众化发展,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愈来愈大,相应的贫困生数量也呈现出递增态势,给高职院校的学生资助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与挑战。

近年来,国家和学校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帮扶,如实施奖助学金政策、助学贷款政策、"绿色通道"政策,提供助学、助教、助研岗位等。学生填写家庭情况调查表,到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盖章,然后交到所在学校。学校结合学生在校的生活情况,以民主评议的形式确定符合资助条件的学生,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资助。这些政策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度过了难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虽然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逐年加大,但是在具体政策的实施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整体效能的问题。

2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认定困难

科学合理的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界定,明确资助对象是做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主要依靠两种评定方式,一是学生家庭所在地的认定,二是学校的民主评议。但是这两种评议方式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都存在着诸多漏洞。一是学生来自不同的省市,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对家庭经济困难评价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如发达城市和偏远乡村相同的家庭年收入,却对是否经济困难有着不同的界定。二是学生的诚信度不够,一些学生在报家庭经济状况时存在着弄虚作假的情况,学校难以掌握其家庭经济实情。三是民主评议操作过程不科学,有些学生在陈述中会夸大自己家庭的困难程度,但是有些学生碍于面子,却不愿意公布自己的家庭状况,这种过程公开的方式反而造成了结果的不实。四是对家庭经济困难的认定缺乏量化的指标,无论是民政部门的认定,还是学生的民主评议,都没有明确的标准,很大程度上都是一种主观的评判,评价标准的模糊必然造成评价结果的偏差。

(2) 资助分配的不平衡引发的不公平

目前,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的资助方式有很多,如"奖、贷、助、免、补"等多种形式。这种混合资助的体系能够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大量受助的机会,但是也给管理者资助的公平发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在现实中,一些学校存在着将资助平均化的倾向。如学校对各个院系实行按学生数量分配指标数量,而不考虑这个院系的学生家庭经济的具体情况。同时,在同一个院系里也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分配现象,把国家奖学金给了一个学生,那么就把国家励志奖学金或者国家助学金分配给其他同学。这种平均化的资助,会使一些特别困难的学生所获的资助不足,而使相对条件较好的学生得到了资助。资助分配的不平衡带来的是资助的不公平。

(3)部分被资助学生,产生依赖思想

国家和学校对困难学生进行资助的本意是解决其生活困难,帮助其更好的完成学业,但是在具体的实施中,却造成部分学生对无偿资助产生依赖思想。有些学生可以通过勤工俭学获得一些生活费用,但是在拿到国家资助后,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勤工俭学的动力就不够了。甚至有一些学生在拿到资助金后,产生享乐主义的思想,购买高档服装、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物品。对于这些学生,对其资助的越多,其依赖心理和惰性就越强,甚至会产生不劳而获的念头。这种情况下,助学金不仅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而且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巨大的危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具体对策

(1)构建科学的贫困生认定政策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不能简单的凭着主观臆断,决定其是否需要资助,而应在现有的考核方式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可以量化的指标,科学的认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身份。如对学生家庭类型、父母职业、家庭成员情况、家庭所在地、家庭年收入、家庭负债情况、学生消费情况等要素进行量化分析,对每个要素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量化考核准确度量出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资助措施。

(2)建立完善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是高职院校顺利开展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建立完备的学生资助系统,将接受资助学生的家庭背景、学习状态、个人诚信、生活变故等多种情况都详细记录在案,为后续工作提供充分的信息参考与依据;二是构建合理的评选体系,明确贫困生的评选标准、评选程序以及资助额度等,确保贫困学生资助的精准性与持续性;三是实现学生资助工作的公开化与透明化,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助学金、奖学金等有关资助制度,保障学生资助的公正与公平。

(3)构建科学合理的个人资助配置模式

针对学生资助分配的不平衡现象,我们应该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资助配置模式。使资助金的数额和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相适应,避免有些学生"资助过多"有些学生"资助不足",使国家的资助金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资助模式,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是对来自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等各类的资助进行统一的管理,明确资助金额的具体数量。二是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得资助"进行量化,通过计算一个学生大学期间的合理花费和家庭能够承担的相应花费,得到学生所需的资助量,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资助。三是丰富资助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方式和资助金额的最佳组合,发挥资助的最大效能。

(4) 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

国家现行的奖助学金等措施,大多为无偿资助,直接拨付钱款给学生,对具体使用和偿还却没有相应的要求。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不劳而获"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可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国家应进一步优化学生的资助模式,变"无偿资助"为"有偿资助"。一对资助金的使用设立一定的条件,并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通过这些限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约束,避免惰性心里和依赖思想的产生。二是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收入不仅能够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自立意识。高职院校通过提供一些勤工助学的岗位,能够将"济困"和"育人"结合起来,既能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又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5)宣传工作的深层次与广范围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宣传工作要努力做到深层性与广度性,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本校的学生资助政策。譬如,充分借助于广播站、黑板报、校园网、手机等媒介形式,将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与本校的学生资助政策进行深入宣传,确保无死角、无空白,提升学生资助工作的透明性。

综上所述,与当前公办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对此,只有增加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学生资助经费的投入力度,制定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积极拓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路径,强化针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与感恩教育,全方位提升其能力与素质,才能切实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

参 考 文 献

[1]刘祝平,韦广中,杨小山.民办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与对策--以紫琅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职教育,2013,(5):265-266.

[2]刘峰,田志鹏.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贫困生"的心理援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137-138

论文作者:高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西部科技》2019年第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22

标签:;  ;  ;  ;  ;  ;  ;  ;  

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改进对策研究论文_高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