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治疗效果论文_郭清山

比较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治疗效果论文_郭清山

郭清山

黑龙江省传染病防治院 150500

摘要:目的:比较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1 月 1 日至 2014 年 10 月 1 日在我院确诊或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1组采用吡嗪酰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2组采用乙胺丁醇治疗结核性脑膜炎,将临床效果进行统计、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在疗效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副作用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治疗效果都很好,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结核性脑膜炎

前言: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一线药物,常联合使用以使作用更加显著,疗效更好。但是本研究希望通过100例病例来确定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的治疗效果,以及在医学行业的推广应用。众所周知,结核性脑膜炎的致死率很高,也会留下后遗症。由于治疗时间长,容易对药物产生耐药性,而使临床效果越来越差。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 1 月 1 日至 2014 年 10 月 1 日在我院确诊或临床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100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分为两组,1组采用吡嗪酰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2组采用乙胺丁醇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每组50例患者,1组患者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龄15岁。2组患者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龄15岁。其中有 51例患者从脑脊液中分离出细菌,有11 例患者的抗酸染色镜检呈阳性,有 38 例患者经过临床检查脑脊液情况符合结核性的脑膜炎标准(即患者的脑脊液蛋白增加,呈现低糖,脑脊液的淋巴细胞增加)。该病临床表现以头痛(92%)、发热(78%)和呕吐(68%)最常见,其中高热占 55.6%,中度发热 30.9%。脑膜刺激征 90%,病理征阳性 42%。

1.2方法

从病历中收集 50 例结脑患者的人口学资料、职业、入院时间、住院天数、临床症状和体征并进行记录,1组使用吡嗪酰胺500mg,每天3次,另外配合利福平,每天450mg,每天使用异烟肼300mg,左氧氟沙星每天750mg。每日乙胺丁醇25毫克/公斤,经过大约 40天治疗减为每日15 毫克/公斤,同时并用异烟肼每日 10 毫克/公斤配合链霉素每日30 毫克/公斤,合并用药在乙胺丁醇减量时停用。收集患者的脑脊液进行细胞总数以及白细胞的计数,同时测定其中的葡萄糖以及蛋白质的含量,然后做细菌培养和染色的镜检,停药之后再次进行细菌学培养。

2.结果

两组在疗效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副作用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本组病例中 40 例(80%)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脑脊液部分或全部指标恢复正常,出院后继续抗结核治疗;6 例(12%)临床症状、体征、脑脊液指标无明显好转;2 例(4%)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 例(2%)死亡,死于呼吸循环衰竭;1 例(2%)因 HIV

阳性转传染病医院治疗。副作用方面,均有 1 例导致永久性的偏瘫,而吡嗪酰胺治疗组患者的副作用较多,且具有不耐受性,和乙胺丁醇比较具有差异性,对患者的眼底进行检查,所有患者的眼底和眼压均正常。

3.结论

3.1 结核性脑膜炎的概述

结核性脑膜炎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结核病,占神经系统各部位结核病的

70%左右,其发病率是结核疫情严重性的指征之一。儿童患者中,最常见的症状是恶心、呕吐和行为异常。成人患者的神经系统症状与儿童相比,头痛常见,一般无恶心;情感淡漠、意识模糊和行为异常较多见,其程度轻重不一。脑膜受累明显,纤维蛋白渗出较多的患者可出现局部神经体征,多为单侧脑神经麻痹,偶为双侧,约30%患者有此表现。在任何年龄组患者中,严重结核性脑膜炎所致的脑积水均可引起昏迷。诊断脑膜炎一般需要进行以下常规检查:血常规检查无特异性,部分患者的常规生化分析表现为低钠、低氯血症;结核菌素试验;在结核性脑膜炎时,除椎管阻塞者外;脑脊液压力通常明显升高;应多次送微生物学检,对于那些病程长、不典型患者,一旦结核菌培养阳性即可确诊。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脑脊液中分支杆菌的 DNA片段,是目前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最快捷的方法,但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核性脑膜炎药物治疗的目标是预防耐药性产生,早期杀菌和最终灭菌。为达到这一目标,结核性脑膜炎的药物治疗必须根据其特有规律,掌握正确原则。

3.2吡嗪酰胺的效果分析

吡嗪酰胺(pyrazinamide,PZA)具有良好的血脑屏障通透性,而且可作用于细胞内、外的结核杆菌,故在治疗的强化期应选用吡嗪酰胺。吡嗪酰胺作为抗结核药,对酸性环境非繁殖期结核菌具有抑制以及杀灭的作用,但是,有些患者不耐受毒副作用,导致不能得到有效的正规治疗.近年来一些新合成有效药面世,但死亡率依然较高.结脑是重症肺外结核,在抗结核药问世前,病死率几乎达 100%。治疗6月末有吡嗪酰胺组与无吡嗪酰胺组痰菌阴转率分别为65.43%、44.44%(χ2=4.537,P=0.033);而其中吡嗪酰胺敏感组与吡嗪酰胺耐药组分别为67.74%、64.0%(χ2=0.118,P=0.732);、治疗6月末有吡嗪酰胺组与无吡嗪酰胺组病灶吸收率分别为74.07%、55.56%,(χ2=3.953,P=0.047);、治疗6月末有吡嗪酰胺组与无吡嗪酰胺组空洞缩小率分别为42.03%、21.21%(X2=4.236,P=0.04);

3.3乙胺丁醇的效果分析

乙胺丁醇:成人750一 1000 mg/d,顿服或分次服用。约有5%患者服药后可出现球后视神经炎,停药后视神经损害可自行恢复。乙胺丁醇一般能被成人和儿童接受,缺点是对视神经造成副作用。因此,使用乙胺丁醇应作常规眼科学检查,便于早发现、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时乙胺丁醇在脑脊液中的浓度仅为血药浓度的15%—40 %,不是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的首选药物,但若链霉素出现毒性反应、耐药时或巩固期可选用乙胺丁醇。吡嗪酰胺(PZA)、盐酸乙胺丁醇(EMB)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肝损害他们的剂量多少、疗程长短与毒性大小有明显关系这可能与药物排泄缓慢以致在肝脏内蓄积有关。两组不良反应比较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4.结语

结核性脑膜炎作为医学的一大难题,其致死率居高不下。本研究比较了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治疗效果,得出了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脑膜在疗效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在副作用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论。并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概述进行了具体阐释,还将吡嗪酰胺的效果分析、乙胺丁醇的效果分析进行了分别说明,使它们的作用机理更加明确。大多数医学工作者认为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盐酸乙胺丁醇的联合治疗效果显著,没有明显副作用,治疗方法经济、简便、有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所以,对于结核性脑膜炎的研究还在继续,会有越来越多的医学工作者进行更多的医学实验来进一步探索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理论和方法,为医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永昌,高振昌,邢宝春,丁卫民,来中海,曹青山,楚云萍,李洁.改进侧脑室穿刺引流在结核性脑膜炎高颅压治疗中的价值[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04):1357.

[2]陈启亮,陈亮,尹建军.含乙胺丁醇及卷曲霉素方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近期疗效分析[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13,(08):126—127.

论文作者:郭清山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比较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在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的治疗效果论文_郭清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