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结构线弹性及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高层结构线弹性及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何邵华[1]2008年在《局域大空间复杂高层结构抗震失效机理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建筑高度不断增加,而且平面和立面日趋复杂。在这些复杂高层建筑结构中,有时还需要在结构的特定楼层或多个相邻楼层的特定部位设置局部大空间或立面大孔洞,形成局域大空间高层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表明:该类结构的动力特性复杂,存在着明显的扭转振动反应,结构的破坏呈现显着的扭转破坏特征。本文首先对复杂高层结构扭转振动效应和国内外规范关于抗扭设计规定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并结合一例典型的局域大空间复杂高层结构的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对该类结构的地震反应规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根据动力学基本原理和结构动力自由度缩聚技术,给出了局域大空间复杂高层结构的降阶力学模型。由于目前尚难以利用现有软件进行该类结构的精确非线性分析,采用降阶力学模型,可以同时实现计算精度和计算成本的兼顾。利用上述降阶力学模型,在SAP2000中对一典型的局域大空间复杂高层结构进行了建模,完成了模态分析、弹性时程分析和弹塑性时程分析。其中,在结构弹塑性分析时,采用了结构扭转自由度的恢复力滞回模型。通过与试验结果的比较,验证了降阶模型和恢复力滞回模型的有效性。本文最后还对本课题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方明霁[2]2002年在《高层结构线弹性及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超高层建筑在各大中城市逐渐增多。这类建筑由于造价昂贵,结构形式复杂,其抗震设计与分析在国内外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和广泛研究。我国又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目前仍处于地震高潮期,因而结构抗震性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一超高层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一核心筒结构的模型试验与有限元动力分析,对超高层筒体结构的动力特性作了具体研究分析。 应用线弹性有限元程序对超高层筒体结构进行动力特性分析。超高层筒体结构近似悬臂梁弯曲受力构件,在动力作用下,外框剪力墙的动应力反应要大于核心筒墙的动应力反应。计算结果表明,结构的中间偏上楼层是变形和受力的薄弱部位,试验破坏也是发生在大约位置,说明超高层建筑的动力反应受高阶振型的影响较大。 在开发运用叁维非线性程序CANNY的基础上,对高层结构进行弹塑性动力响应分析,研究了高层建筑的破坏过程。在不断加大的地震荷载下,随着结构塑性变形的增强,结构的薄弱楼层位置会有所变化。论文还将目前流行的弹塑性静力分析方法(Push-over Analysis)与时程反应方法进行了比较,弹塑性静力方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结构的弹塑性变形能力,但它对结构抗震能力的估计与时程反应法相比要偏于保守一些。 论文还针对原结构的受力特性,通过比较提出了改进方案,经过与原方案的弹塑性计算分析的对比,验证了改进方案的抗震性能优于原结构的抗震性能,达到了优化的目的。

陈宇[3]2008年在《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自由振动与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高层结构的迅猛发展,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在实际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设置加强层时会遇到各种问题,研究该类结构体系的受力特性和破坏特征对工程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了下列研究工作:在一些假定的基础上,运用结构动力学关于分布参数体系的振动理论,考虑核心筒剪切变形、核心筒和外排柱变刚度以及加强层弯曲变形的影响,对带有一道或两道水平加强层的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进行了动力分析,编制了计算机算法程序。并根据核心筒与外排柱刚度之比、核心筒与水平加强层刚度之比、核心筒和外排柱沿高度变化的刚度之比的不同取值,得出了该体系前叁阶自振频率与加强层位置的关系,对剪切变形所引起振动频率的变化进行了分析。通过有限元软件ETABS,对一栋50层带加强层的钢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结构进行了静力分析、反应谱分析以及弹性时程分析。主要计算和分析了框架梁与核心筒墙体间不同节点连接形式、加强层数量和位置等因素下结构的楼层位移、层间位移角、结构构件的内力以及框架与核心筒间的内力分配。并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Gen,对该栋结构进行了叁维静力弹塑性分析。通过改变加强层的数量以及侧向加载模式,重点研究了罕遇地震作用下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塑性铰出现次序及位置,加强层对相邻层的影响,相邻层是否出现薄弱层,以及针对结构能力曲线的比较,P-△效应的影响分析,得出了该种结构体系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反应特性及进行静力弹塑性分析的相关建议。

赵艳[4]2015年在《百米级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动力测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型建筑结构体系纷纷涌现。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体系,具有强度高、延性好、耗能能力强等与钢筋混凝土结构相近的特性,又有工期短、用钢量少、节省模板、减少墙面抹灰、增加使用面积等优点,符合我国倡导的节约型社会发展要求,因此该结构体系的应用前景非常广泛。目前,针对百米级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较少,环境激励下的振动测试试验还未见报道,其中的一些科学与技术问题亟需解决。揭示此类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工作行为特征,对该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基于上述原因,论文对拟建的百米级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办公楼示范工程,进行了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和弹塑性数值模拟分析,并在建设过程中对不同高度的结构进行了环境激励下的动力性能测试,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拟建百米级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高层建筑的特点和力学特性,设计并制作了一个1/4比例10层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模型结构,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探索大开间、大洞口、弱连梁、长周期高层结构的破坏模式和动力响应规律,为分析百米级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的地震反应提供试验基础。探讨了模型结构的破坏模式、损伤状态及动力响应规律。从结构的破坏过程可以看出,连梁端部首先出现裂缝,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墙肢逐渐出现沿灰缝的水平裂缝,模型整体呈弯剪破坏模式,实现了强肢弱梁的多道抗震设防目标。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结构处于中等破坏状态。试验研究表明,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和较强的变形能力。(2)揭示了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抗震机理,为进行百米高层结构的数值分析提供理论基础。收集并整理了已完成的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拟静力试验数据,探讨了各参数对墙体骨架曲线形状的影响,建立了刚度衰减方程,对比服从两种不同概率分布的刚度损伤因子,并分析了刚度退化系数与位移角之间的关系。回归了标准化耗散能与位移之间关系,探讨了等效粘滞阻尼比和功比指数的变化规律,给出墙体能量耗散系数和等效粘滞阻尼比的范围。提出了适用于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的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此种墙体滞回曲线严重的“捏拢”现象。(3)为实现在六度抗震设防区建设百米高层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办公建筑,进行了以下研究: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中的INP建模方法,对试验模型结构进行有限元模拟,灌芯砌体采用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简称CDP模型),将本文提出的刚度损伤因子带入灌芯砌体受压本构模型。计算模型结构的频率、振型、加速度和位移时程曲线,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和所选材料本构模型的准确性。参照试验模型结构的建模方法和材料模型,对百米高层结构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考察整体结构的破坏模式和动力响应。研究表明,百米高层结构的侧向刚度、扭转比和剪重比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弱轴方向连梁首先破坏,然后与之相邻的窗下墙和窗侧墙破坏,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大,各层墙肢从下到上逐渐破坏,实现了多道抗震设防目标。在8度罕遇地震作用下,各层的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可见此百米高层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性能。(4)在百米高层建设阶段,分别对完成建设的10层、18层和28层主体结构进行了环境激励下的振动测试试验,并利用测试结果对有限元模型进行验证。采用基于频域的峰值拾取法和基于时域的随机子空间法,对整体结构进行了模态参数识别,得到了固有频率和振型的变化规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别计算了结构不同高度时的频率和振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有限元建模方法的正确性和材料力学参数的准确性。综合上述研究成果可以得出,在地震区采用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体系建设百米级高层建筑是可行的,完成的百米高层办公楼示范工程建设,突破了我国规范中关于该结构体系应用高度的限值,为该体系向高层、超高层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技术支撑,所得成果可为编制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田佳慧[5]2016年在《大底盘非对称双塔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大底盘双塔结构以其建筑造型新颖、建筑功能多样化的特点满足了众多业主和建筑师的需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也日益普遍。但由于底盘与塔楼连接处竖向刚度的突变使得此类结构受力变得复杂,由于其平面布置的不对称性以及不规则性大大加剧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历次震害表明,复杂超限高层结构易形成整体结构的破坏甚至坍塌。为此,本论文对大底盘非对称双塔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本文首先应用结构分析软件SAP2000,分别对大底盘非对称双塔模型及单塔模型进行模态分析、反应谱分析,而后对大底盘非对称双塔模型进行了弹性时程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双塔结构比单塔结构振型更为复杂,平扭耦联现象严重。两单塔结构的各阶振型相似,质量参与系数在低阶振型较为集中,而双塔结构在每阶振型的质量质量参与系数分布较分散,高阶振型影响较大;(2)底盘连接部分的存在使得双塔结构相对单塔结构的抗侧刚度有一定的增强;(3)双塔结构的各项动力特性不是单纯的两个单塔结构对应动力特性的相加,而是使各塔对应的动力特性值有所减小;(4)地震波作用下双塔结构的最大剪力与弯矩均出现在底层,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发生在中间层,与应谱法分析结果一致。然后,探讨了底盘或塔楼参数的改变对双塔结构的地震反应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由于质量和刚度双重因素同时变化的影响,使得结构的动力特点变化非常复杂。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增大底盘刚度可以有效地减小结构的顶层位移;(2)增大底层层高使结构的抗扭能力、顶层剪力均减小,顶层位移、最大层间位移均增大;(3)两塔层高、层数相同,仅平面布置不同时,较合理的左右塔层数比为0.38-0.69;(4)最后,应用考虑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对大底盘非对称双塔结构进行了7度罕遇地震下的静力弹塑性分析,分析了结构在性能点状态下的塑性铰分布和发展规律,剪力墙受力状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结构具有抵抗罕遇地震的能力,并能保证在正常使用状态。结构的底层底部和底盘顶部为抗震最薄弱部位,设计时应注意加强。

武成浩[6]2010年在《基于桩土共同作用理论的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考虑土—结共同作用效应对于正确预测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以及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当前结构工程研究领域里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一些学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不少成果,但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高层建筑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体系的耦合作用机理,提出了具有四个广义位移的平板弯曲理论以及高层建筑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体系整体建模与分析方法,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考虑土—结共同作用效应的高层建筑结构叁维实体有限元精细化整体模型,分析了土—结共同作用效应对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响应影响,并对影响结构地震反应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详细参数对比分析,揭示了体系动力共同作用的内在规律,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建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能力谱方法考虑土—结共同作用效应的改进高层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高层建筑结构—桩(筏)基础—地基的共同作用机理和分析方法,指出了现有机理分析和分析方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具有四个广义位移的平板弯曲理论,考虑了横向伸缩广义位移Φ3,用变分法推导了弹性地基上四边自由矩形中厚板的控制微分方程,丰富了筏板计算理论,将土、(筏)桩基础、高层建筑结构作为一个整体,采用桩侧土体和桩端土体分别建模的方法,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体系的整体建模与分析方法,为共同作用体系有限元地震响应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高层建筑结构—桩(筏)基础—地基共同作用体系整体建模方法,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经历汶川地震的某高层建筑结构共同作用体系叁维实体线弹性有限元精细化模型,研究了该体系的自振特性并结合土体参数的变化进行了影响性分析,揭示了桩端土体和桩侧土体对上部结构自振周期影响的不同规律,比较了考虑与不考虑共同作用效应情况下结构的地震反应规律,对比分析了桩侧土体和桩端土体分别建模方法与常规建模方法对结构地震响应的不同影响规律。(2)采用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反应整体建模与分析方法,考虑了混凝土和土体的材料非线性、桩(筏)基础与土体的接触非线性,利用ABAQUS建立了高层建筑结构—桩(筏)基础—地基的叁维实体非线性有限元精细化整体模型,根据场地土特性合理选取了强震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比较了考虑与不考虑共同作用效应情况下结构的地震反应规律,分析了不同工况罕遇地震作用下共同作用体系的非线性地震反应,并对影响结构地震反应的关键因素(上部结构非线性、土体材料非线性、土体参数变化、边界条件变化,接触非线性等)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结合汶川地震震后调查揭示了高层建筑结构共同作用体系动力反应的规律,提出了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建议。(3)研究了FEMA440考虑土—结共同作用效应的能力谱方法,并对其计算土弹簧刚度的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改进的基于共同作用理论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使其能够与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相容,适用于我国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并为我国抗震规范的修订提供了参考。在此基础上,选取了某工程实例,利用改进后的考虑土—结共同作用效应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对其进行了非线性静力分析,将其计算结果与非线性动力时程反应分析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改进的基于共同作用理论的抗震性能评估方法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行性。

吴大鹏[7]2007年在《L形平面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复杂体型和不规则的高层建筑,在地震区也日见增多,且已成为建筑发展的趋势。然而随着复杂体型和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的大量出现,震害也不断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对复杂体型和不规则的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了。本文结合一个平面L型不规则超高层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模拟振动台试验,采用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选定叁条地震波,对该模型进行了33种工况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测定了模型结构的加速度、位移反应,观察了裂缝出现和发展情况。根据各阶段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分析判断结构和构件的抗震性能。本文在振动台试验的基础上,采用目前通用的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对模型结构进行了弹性动力时程分析,计算了模型结构的周期和地震作用下的加速度、位移、和扭转等地震反应,将试验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对比,验证了试验和有限元程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最后的结果表明结构扭转效应明显,整体性较差,需要适当加强。同时研究和讨论了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原理,假定,实施步骤,该分析方法的优缺点和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抗震性能评估原则。

王家祥[8]2008年在《斜柱斜框架结构的静动力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首先阐述了针对斜柱斜框架等复杂高层结构的静动力分析基本理论,重点讨论了基于壳元理论的组合有限元分析方法以及全叁维空间动力分析模型的建立。之后本文阐述了结构地震振动分析的有关理论,包括直接积分法、振型迭加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以及结构频率与振型的计算方法。根据上述理论,本文对浙江某凯悦酒店进行了结构选型、方案调整和静动力分析与研究。首先利用ETABS软件建立该结构的空间分析模型,通过多次结构方案调整和计算分析,否定了上部承受巨大楼层荷载的单向斜柱结构的可行性,最终采用了人字形支撑的结构方案。然后对该结构进行了反应谱分析和弹性时程地震反应分析,最后本文针对该结构一系列特殊问题进行了逐一分析研究,包括对斜柱的加强措施,楼板不规则大开洞对结构的影响,长悬挑构件以及屋面装饰楼层的构件尺寸控制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得出了一系列针对本工程的结论,这些结论对本工程的设计具有指导意义,对类似斜柱斜框架复杂结构的静动力分析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最后,关于进一步工作的方向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王涛[9]2006年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要求对于一些高层复杂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但是对于目前复杂高层及超高层建筑,如何进行罕遇地震下的弹塑性变形验算以实现“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仍是未解决的问题。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是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之一。数值模拟技术是研究建筑结构地震反应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国内外可以进行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动力反应分析的计算软件并不多,而且其中绝大部分结构模型属于二维或拟叁维分析模型,而对于大多数框架-剪力墙结构来说,很难将其简化为平面结构,所以建立叁维空间模型来进行叁维空间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在对框架-剪力墙结构进行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时,采用适当的剪力墙分析模型,建立合理的滞回模型是非常关键的。由于剪力墙的滞变性态复杂,工作机理及延性性能方面的研究也远没有柱和梁研究得深入和成熟,目前还没有提出一个比较完善的数学模型,而且传统的剪力墙宏观单元模型(如DRAIN-2D和IDARC-2D中所采用的各种模型)难以用到叁维分析之中,微观模型同样也是应用困难。目前较有希望解决结构叁维弹塑性分析的单元模型就是纤维模型以及类似的多弹簧模型。纤维模型可以考虑变动轴力和双向弯曲之间的耦合作用,能够表达压弯杆件在多轴荷载作用下的力学特性,但是它们的模拟性能到底如何,与传统模型相比有何差别,是否可以应用实际结构分析,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采用纤维模型(CANNY99)和传统单元模型(IDARC-2D4.0),分别对九层1:6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振动台试验模型和美日联合七层足尺框架-剪力墙结构伪动力试验模型的纵向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并在结构顶层位移、加速度,基底剪力及各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等多个方面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综合评价了它们的模拟效果。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基于纤维模型的叁维弹塑性分析方法与基于二维平面分析模型IDARC-2D4.0模拟结果十分相似,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而且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比较一致,可以比较真实地模拟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反应。这对研究结构叁维弹塑性地震反应有较大的参考意义。随着震害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地震时的地面运动是多维的,不论是对称结构,还是偏心结构常常会产生扭转破坏。因此将结构简化成平面模型并只考虑单向地震动作用的弹塑性分析不能全面反映和揭示结构地震反应的本质。那么,单、双向输入地震动结构弹塑性反应有多大程度上相似和差异,这是人们十分关心的问题,因此应进行多维地震动作用下的结构反应分析。本文将利用叁维结构非线性分析程序CANNY99,对一个规则、对称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立叁维空间分析模型,分别在单、双向输入地震动情况下进行了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对两种情况下结构顶层位移、加速度、扭转角,基底剪力及各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层剪力、层扭转角等反应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比分析表明:对于规则、对称结构在单、双向输入时,最大楼层位移、最大层剪力、最大层间位移角等反应变化不大,顶层位移、加速度时程曲线吻合较好,曲线幅值大小及波形变化也十分相似。但值得注意的是,双向输入时的结构顶层扭转角时程反应和楼层最大扭转角反应都远大于单方向输入时的扭转反应,而且扭转反应与地震波的选择紧密相关。

董攀[10]2010年在《复杂双塔连体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文中认为法门寺合十舍利塔采用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高147米,外型呈“双手合十”造型,为复杂双塔连体高层结构。首先,本文以该复杂结构为研究对象,对结构选型进行了说明,并对结构作出初步分析。为分析结构“双手合十”造型的优劣性,本文把该结构与两造型规则的结构做比较,分析叁个结构在侧向力和竖向力作用下的不同反应,得出合十舍利塔在侧向力和竖向力作用下比常规结构较为不利,特别是在竖向力作用下,合十舍利塔结构位移变化明显,说明在对该结构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时,应考虑地震竖向加速度对结构的影响。第二,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与实际情况相符的结构模型。对该结构进行模态分析,得出结构的基本周期和频率,对结构的扭转刚度进行探讨,分析结构的振动形态,找出结构刚度较弱的方向,并以该刚度较弱方向做为地震时程分析时的主要控制方向。第叁,对结构进行弹性时程分析。针对合十舍利塔结构的复杂性,本文分别考虑不同阻尼比、不同地震波输入维数以及不同地震波类型对结构地震反应的影响,得出分别输入不同维数的地震波时,结构的竖向位移值相差较大,且叁维输入地震波时,结构的竖向位移值最大。因此,对结构进行地震时程分析时,尤其是复杂结构,宜考虑叁维地震波输入。根据该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结果,从整体上对结构的抗震性能做出评估,得出该结构的布置比较合理。最后根据有限元计算数据,对合十舍利塔结构平面、竖向和体型的规则性进行了判断。最后,对合十舍利塔主体结构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建立钢与混凝土材料的弹塑性本构关系模型,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并与该结构振动台试验相比较,验证本文所建立本构关系的合理性。然后对结构在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 局域大空间复杂高层结构抗震失效机理分析[D]. 何邵华. 同济大学. 2008

[2]. 高层结构线弹性及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D]. 方明霁. 大连理工大学. 2002

[3]. 带加强层框架—核心筒结构自由振动与抗震性能研究[D]. 陈宇. 湖南大学. 2008

[4]. 百米级配筋砌块砌体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研究与动力测试[D]. 赵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

[5]. 大底盘非对称双塔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D]. 田佳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

[6]. 基于桩土共同作用理论的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性能评估方法研究[D]. 武成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10

[7]. L形平面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研究[D]. 吴大鹏. 广州大学. 2007

[8]. 斜柱斜框架结构的静动力分析与研究[D]. 王家祥. 同济大学. 2008

[9]. 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D]. 王涛.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06

[10]. 复杂双塔连体高层结构地震反应分析[D]. 董攀.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高层结构线弹性及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