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论文_任爱花

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论文_任爱花

任爱花

(山西省汾阳医院 山西 汾阳 032200)

【摘要】 目的:探讨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方法:观察不同部位肿瘤患者放疗期间最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针对不同部位肿瘤患者的不良反应制定出应对措施。结论:针对不同患者,做好放疗前,放疗中,放疗后评估及应对措施,确保患者在能耐受的前提下顺利完成放疗。从而减少肿瘤患者早期并发症,提高晚期生活质量。

【关键词】 放射治疗;不良反应;对策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5-0183-02

放射治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放疗是给予肿瘤准确的,均匀的剂量,周围正常组织剂量很小,因此在正常组织损伤很小的情况下,消灭了癌细胞,或减少了癌细胞的数量,又最大限度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治性放射治疗是指在足够剂量的放射治疗后肿瘤可治愈,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在治疗过程中或治疗后可发生一些放射治疗毒副作用是不可避免的,但应控制在可接受的限度内[1]。

1.不良反应

包括全身反应局部反应;骨髓抑制;及其他反应等。

1.1 全身反应包括周身疲乏,四肢酸软,易疲劳,头晕头痛,嗜睡,反应迟钝,失眠等。

1.2 局部反应包括放射性皮肤,黏膜反应;急性放射性腮腺炎;放射性肠道损伤;放射性肺损伤;放射性食管炎等。

1.2.1放射性皮肤,黏膜反应禁用刺激性清洁剂;尽量避免暴晒;禁止抓挠,热敷等物理刺激,皮肤有破损请及时就诊,防止感染。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处理主要是对症处理,可采用漱口水,消炎的喷剂,含麻醉剂的含漱液,促进黏膜愈合的制剂。

1.2.2急性放射性腮腺炎放疗作为抗肿瘤三大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在头颈部肿瘤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照射野往往很难完全避开周围正常组织,易导致放射性腮腺炎,出现不同程度口干,龋齿和营养不良等症状。

1.2.3放射性肠道损伤人类肠道中定殖着各种菌群,放射线作业下菌群分布会发生变化,而人为对肠道菌群进行干预能有效改善放疗后的急性肠道损伤。放射性肠道损伤包括急性损伤(早期反应)和慢性损伤(晚期反应)。急性症状包括腹泻,腹痛,里急后重,恶心,这些症状通常发生在放射开始后的2~3周,在放射结束2周内消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慢性肠道损伤在放射结束3个月至30年才出现症状,轻微症状包括营养吸收不良,慢性持续性腹泻,严重表现为肠坏死,肠粘连,肠穿孔。

1.2.4放射性肺损伤在放疗后期出现刺激性呛咳或干咳,胸闷痛,胸片检查出现肺纹理增粗或条索状改变,严重者有淡片状阴影。发生率约占30%,发生原因与肺部照射野大,高剂量,快速照射等有关。症状包括发热,晚期并发症多发生在放疗结束6~18个月,多为不可逆的组织损害,如慢性肺纤维化[2]。

1.2.5放射性食管炎在放疗的中期,患者可感到胸骨后不适,进食时有烧灼感,这是食管粘膜出现充血水肿所致。放疗的晚期有时会出现疼痛,可能是因为食管肌层和周围的组织反应引起。

1.3 骨髓抑制造血系统的反应主要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重者红细胞及血色素减少,患者呈贫血貌。

2.对策

2.1 全身反应无需特殊处理,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对症即可。

2.2 局部反应

2.2.1保护射野内的皮肤保护放疗区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化学及物理因素的不良刺激。预防感冒,防止发生急性蜂窝织炎。一度放射性皮肤反应,切忌用力撕扒,可用思密达收敛。二、三度皮肤反应,则用暴露方法,保持局部干燥。三度皮肤反应应密切观察其变化,给予抗感染,支持治疗等,必要时应停止放疗。严重皮肤损伤长期不愈者,给予外科手术的帮助。

2.2.2注意口腔卫生,急性放射性腮腺炎一般出现在放疗的1~3天,处理原则为对症处理。关键在于预防,在放疗前后告知患者,放疗的前几天内,不要吃刺激唾液分泌增加的食物和水果,清淡饮食即可避免。餐后应及时漱口或刷牙,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在放射治疗结束后应避免拔牙,如果出现牙齿或牙龈疾患,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不得已才考虑拔牙,并且在拔牙前告知医师接受放射治疗的病史。

2.2.3急性放射性肠病主要治疗为对症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病的治疗效果较差,急性期应卧床休息,调整饮食,以无刺激、易消化、营养丰富、少食多餐为原则,限制纤维素摄入,腹泻严重者暂停放疗。全胃肠外营养可供给充分能量,使胃肠道休息和促进损伤的愈合,是严重放射性肠病的首选措施,在部分患者还可促进内瘘自行闭合。

2.2.4放射性肺损伤在放疗期间出现干咳,胸闷,气喘,发热时,应及时做胸部检查,目前对该病的临床研究不多,缺乏严格的诊断标准,重点在于预防,主要用大量糖皮质激素和扩张支气管的药物,必要时给予吸氧,酌情用抗生素,由于放射性肺损伤多为不可逆的一种病理变化,治疗效果不理想[3]。

2.2.5放射性食管炎疼痛症状较轻者,可不做特殊处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自行缓解;疼痛较重者,可用粘膜表面麻醉剂,也可用抗生素对症处理;疼痛剧烈者可静脉输液及对症处理。

2.3 骨髓抑制应每周查血液指标,同时增加营养,发生骨髓抑制时,可饮食调整或给予促进白细胞生长的药物,如果影响治疗时应给予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必要时调整放射治疗计划。

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治疗前,治疗中,治疗后评估,评估内容包括患者及其家庭对患者疾病的了解程度,术后心理变化,家庭经济状况和社会活动状况,对进一步治疗的了解程度,放疗中可能出现的副反应及避免副反应的应对措施等。再分阶段有计划的进行全程立体强化教育,包括视频,科普手册,治疗过程中的讲解,常规问卷巩固宣教内容,根据患者心理及治疗中病情变化进行针对性强化教育,确保患者从心理上,具体执行上能积极配合治疗,保证治疗顺利完成。从而减少肿瘤患者早期不良反应,提高晚期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谷铣之,殷蔚伯,余子豪等.肿瘤放射治疗学4版[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7.1.

[2]殷蔚伯,李晔雄,王绿化等.肿瘤放射治疗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129.

[3]麻富卯.李杰.兰胜民等.山西省抗癌协会放疗专业委员会第5届学术大会[M].太原:山西医科大学出版社,2014.113.

论文作者:任爱花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9月第2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7

标签:;  ;  ;  ;  ;  ;  ;  ;  

放射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对策论文_任爱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