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性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管理的突破及管理观念研究论文_陈志磊,王士峰

调查性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管理的突破及管理观念研究论文_陈志磊,王士峰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北京 100875

摘 要

《新闻调查》在内容管理上的突破与创新,使之主题明确,形态简明,社会反响强烈。本文将选取我国典型的调查性电视栏目《新闻调查》,重点探究调查性电视新闻的内容管理特点及管理观念。

关键词:新闻调查 内容管理 创新

调查性电视新闻报道,就是在电视采访现场,利用声画一体的电视技术手段,新闻记者对某一新闻事实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从而揭示新闻事实真相的报道。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而CBS(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60分钟》则奠定了电视在这种报道中的显著地位;而在中国,央视的《观察与思考》、《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分别于1980年7月、1994年6月、1996年5月开播[1]。这些标志着调查性电视新闻报道在我国的电视报道中接触、渗透与融合,并逐渐成为我国电视新闻样式中一个不老的神话。中央电视台副主编孙玉胜曾评价道:“这个潜心钻研了多年的栏目已经可以毫不逊色地代表中国电视新闻的制作水准”。[2]《新闻调查》的主题明确,形态简明,社会反响强烈,这些都归功于《新闻调查》在叙事文本上的突破与创新。

经典叙事学理论认为,每一个“叙事”都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故事(story)——“什么人碰到什么事”;话语(discourse)——“故事怎样被讲述出来”,[3]换句话说,“故事”即叙事内容,“话语”即“故事”的结构与组织方式。本文就试从这两个叙事层面对以《新闻调查》为代表的调查性电视新闻报道进行叙事学分析。

1、新闻题材——选材精准 注重品质

从题材选择上看,《新闻调查》以具有影响性、趣味性和故事性的社会事件为中心,深入挖掘新闻背后的新闻事实,充分展现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进一步揭示新闻事件发生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它“记录正在发生的历史”,探索“新闻背后的新闻”,它所选取的调查素材通常是当下社会中的热点话题,而不是细微末节的东西,由于是热点话题,关注度就高,而之所以会形成热点,则是因为问题具有一定的争议性,没有得到解决;另外,选取的都是在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时候出现的各种现象与问题,针对这些素材,比如《大山里的校车》(20120114)、《医保新路》(20111112)、《百万大移民》(20111105)、《被质疑的红十字》(20110806)、《都江堰 民意的重建》(2011.05.21)等,《新闻调查》选取这样的热点话题可以吸引更多受众,与此同时,它并不局限于“收视率经济”,不是为热点而热点、一拥而上的盲目选择,而是注重节目严肃、深刻的高端品味,以实现经世济民的“答疑解惑”为最终目的。

考察《新闻调查》的发展阶段,我们可以发现,《新闻调查》也是一直在摸索着着前进,在发展初期,它以主题性报道为主,同时还兼顾多种节目类型,但结果是,节目自身个性不强,无法给观众造成既定的收视预期;之后,《新闻调查》提出了“揭示事实真相”,又进一步明确的节目诉求,即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从而解决了节目的核心竞争力问题,吸引了大批目标受众,保持了稳定的收视率。反观国内不少调查类电视节目,通常也会出现节目定位不准确的问题,而主创人员迫于收视率的压迫,没有勇气与能力继续对节目主题进行探索,在选材上逐渐陷入跟踪报道社会花边新闻的桎梏,降低了调查性节目的品味。

2、新闻导语——“集聚效应”引出话题

《新闻调查》的新闻导语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开头的节目片花与紧随其后的本期内容引言,开头的节目片花通常不是组织严密的逻辑性语言,而是选取本期内容中富于表现力的采访片段,由多个采访嘉宾的只字片言连缀而成,这些“只字片言”往往是采访嘉宾采访段落中的“点睛之笔”,或者具有争议性、或者具有揭秘性、或者具有新鲜感、或者具有震慑力,这些话语前后衔接在一起,就形成了很好的“集聚效应”,容易调动观众的胃口,吸引他们观看下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脏油之链(20111217)》片花中出现的第二位采访嘉宾说出“这个圈子里,好多做食用油贸易的,也有针对饲料厂来做生意的”;第三位采访嘉宾王文义针对记者“并不是什么花生油,只是调了花生油的香精”的问话,直接回答“对”,这些片段都是具有揭秘性的话语。[4]而紧随片花之后的本期内容引言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引出话题,另一方面进一步设置悬念。而电视新闻节目中悬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事件本身所构成的悬念,另一种是记者设置的悬念。[5]在《脏油之链(20111217)》中,片花过后出现一段话,前一部分的陈述性话语是叙述者对现实当中地沟油存在并六道餐桌的事实的真实描述,由于地沟油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它成为事件本身所构成的悬念,观众非常想知道“地沟油经过处理后变成食用油”是否是真的,所以,本期《新闻调查》对这一事实的再描述能够引起受众对事件的关注;后面记者设置两个问题作为悬念,它没有对前面流行的说法给予直接回答,而是用疑问句顺延了真相揭示的时间,加强了观众的心理预期。这种问题意识,也从侧面强调了节目的“调查”特征,只有通过记者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才能清晰地展现事实真相。

由于新闻导语在整个新闻中通常占据很小的比重,不少调查类电视报道的创作人员容易忽略新闻导语的制作,殊不知,“马蹄钉效应”在这里同样起作用,《新闻调查》的制作者就是意识到这一点,对新闻导语这样的小细节也花费不少心思,这对于调查内容比较枯燥的节目来说,这样的努力无疑必不可少。

3、新闻事件——运用策略 讲好故事

《东方时空》是我国第一个运用把新闻故事化的理念引入到电视新闻报道的节目,自此之后,这种理念逐渐在我国电视新闻报道中逐渐流行;所谓“新闻故事化”,用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得住富兰克林的话来说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和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显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6]《新闻调查》作为深度报道类节目,更是自觉地将故事化手法视作节目的生成方式,在早期的节目宣传中就出现“社会背景下的新闻情节跌宕起伏”的表述,其后则将其明确为“新闻事件化,事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个性化”的叙事策略。[7]在具体操作与运用中,《新闻调查》的故事化手法主要表现为:

对事件过程的关注:由于《新闻调查》属于深度报道类新闻节目,制作过程需要耗费相对更多的时间,所以,节目的时效性相对于消息类新闻来说不是很强,每期节目所关注的新闻事件通常都是已经发生过了的、有结果的事件。但是,《新闻调查》能够变不利为有利,它在关注事件中人物命运的同时更关注事件的来龙去脉,通过记者的跟踪调查,建构不同因素之间的逻辑关联,详细展现事件发生的始末,而故事的结构一般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所组成,需要占据一定的时间流程,这样,《新闻调查》就有了与故事相似的时间跨度,也就具备了故事化的基本条件。

对细节的有效表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细节往往能够有效地推动情节发展,是“新闻故事化”的最好体现。比如,在《脏油之链(20111217)》中有一个细节是环宇公司的销售合同上对饲料油酸价的要求,正是这一细节使得叙述者的疑问“地沟油如何变成地沟油”获得了解释的途径,从而进一步推动“调查”内容向下一个环节移动;又如, 《新闻调查》中有不少细节画面,从景别角度看,它常常利用特写或近景来表现画面细节;比如,《黑哨内幕(2011.03.30)》片尾采访对象与记者的对话,配合着近景画面,被摄对象犯罪嫌疑人周伟新、黄俊杰目光的飘移不定,面部肌肉的阵阵颤动, 双眉的上挑下皱等细微的变化,都细致的反应着被摄对像内心的波动,无不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更给现在的裁判极大的震动——手不能再伸了。

悬念与冲突的设置:悬念与冲突无疑是故事化结构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美国学者罗伯特·赫利尔德就曾说过,一个好的完整的新闻故事应该类似于戏剧表演,故事中要有明显的矛盾冲突”[8],矛盾意味着问题的出现,冲突表征着问题的悬而未决,矛盾冲突成了故事的关节点,构成情节的基本悬念,新闻起承转合的故事化结构是随着悬念的出现、发展与解决完成的。比如《脏油之链(20111217)》,节目开始提出的疑问“地沟油如何流到餐桌?”,这是本期节目最大的悬念;它吸引着观众收看下去,随着调查的逐步深入,这个问题才得以最终解决。此外,《新闻调查》为了增强节目的可看性,有时还会设置不止一个悬念,比如《第二次生命》,母亲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要为其捐肾,但是他们的家人是否同意?这是第一个悬念,而在其家人同意捐肾行动后,捐肾手术能否成功,这又成了第二个悬念,这两个悬念成了调查内容的两个“闪光点”,符合观众的收视心理,使他们能够保持持续的观看动力。

由于《新闻调查》选择的大部分新闻事件本身并不具备太多的“故事性”,通过故事化手法的运用,节目的可视性就增强了,从而也就增强了观众的接受与理解的容易程度,这对于有志于制作同类调查性节目的创作人员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1]刘宏宇.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分析_新闻调查_个案研究[J].电视研究,2003,(9):39

[2]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223

[3]刘宏宇.电视新闻调查性报道的叙事分析_新闻调查_个案研究[J].电视研究,2003,(9):39

[4]新闻调查.[EB/OL]http://news.cntv.cn/china/20111217/119400.shtml

[5]曾祥敏.电视采访-第2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102

[6]裴钰.电视新闻的故事化结构分析[J].科技传播,2010,(12上):11

[7]曾祥敏.电视采访-第2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95

[8]韩振亮.故事化电视新闻报道的注意事项[J].广电传媒,2009,(7):94

参考文献:

[1]曾祥敏.电视采访-第2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王晓红.电视画面编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3]任金州 陈刚.电视摄影造型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4]高鑫 周文.电视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

[5]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6]曾庆香.新闻叙事学[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陈志磊,王士峰

论文发表刊物:《语言文字学》2017年7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6

标签:;  ;  ;  ;  ;  ;  ;  ;  

调查性电视新闻报道的内容管理的突破及管理观念研究论文_陈志磊,王士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