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深沪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行情评析

2001年12月深沪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行情评析

一、2001年12月深沪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行情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联[1](2020)在《我国股票市场差绩股板块的“羊群效应”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证券市场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多层次交易市场,交易环境日趋成熟。由于我国股市中个人投资者占比较高,因此跟风投机、追涨杀跌、消息驱动的投资现象一直存在,而散户的跟风行为往往会造成羊群效应,并伴随股价的异常波动。羊群行为是一种普遍性的群体现象,在证券市场表现为投资者的跟风买卖行为。很多学者对不同国家的证券市场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股市羊群效应较弱或者不存在,而中国股票市场的羊群效应较为明显,主要是因为散户缺少专业的投资知识,容易受消息影响,面对股票市场缺乏理性,容易产生“追涨杀跌”的跟风投资行为。本文研究的差业绩股票(简称“差绩股”),其财务状况通常出现了连续亏损或者被特别处理,有较高的退市风险,但是差绩股又具有重组、借壳、摘帽等高收益预期,因此一直是投资者关注的热点领域。由于差绩股的羊群效应更加强烈,对股价的波动影响更大,使投资者面临非常高的风险,但鲜有学者对差绩股的羊群效应和股价波动进行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很有必要。为了研究清楚差绩股在不同市场、不同行情中是否存在羊群效应,羊群效应强度如何,以及羊群效应对股价波动的影响,本文在学习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CSAD-GARCH模型,对差绩股在不同情况下的羊群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上证、深证市场的差绩股都存在羊群效应;在牛市和熊市期间,差绩股都出现了羊群行为,上证市场差绩股更倾向于“杀跌”,而深证市场差绩股更倾向于“追涨”;ST差绩股的羊群效应最强,非ST差绩股次之,上证180成分股的羊群效应最弱,说明风险越高的股票羊群效应越强。为了预防羊群效应带来的投资风险,我们通过格兰杰检验发现差绩股的羊群效应对股价波动有显着影响并有一定滞后性,在羊群效应发生约10天后开始对股价产生明显影响,30天后影响开始减弱。总的来说,本文对差绩股羊群效应的研究价值在于为我国证券市场研究开辟了一个细分领域,通过对差绩股羊群效应的成因分析以及羊群效应和股价波动的因果关系分析,为投资者和监管层提供了相关防范风险的合理建议。

胡荟[2](2020)在《基于朱格拉周期的制造业公司股票投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中国股票市场日益发展成熟,股票市场和宏观经济之间的关联也愈来愈紧密,用来描述宏观经济中周期的朱格拉周期与股票市场的关系值得关注。宏观经济中周期的波动驱动力主要来自于制造业设备投资和更替,因此理论上而言,朱格拉周期与制造业的股价波动周期应当具有较强的联动性。本文基于奇异谱分析,实证检验了这两个周期的关联性,并据此提出了制造业上市公司股票投资策略,以期对投资者提出参考借鉴。本文首先利用2006年1月至2019年12月的样本期间数据,基于多项指标运用熵权法计算朱格拉周期和制造业股价波动周期的综合指数。然后进一步利用两个周期的综合指数从时域和频域相结合的角度采用奇异谱分析方法研究分析这两个周期的周期波动性特征及其相关关系。研究发现,朱格拉周期与制造业股价波动周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177,从而表明二者具有很强的联动性。最后基于二者的强关联性,从朱格拉周期的周期性波动入手,探究设计了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策略。本文基于朱格拉周期所探究设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股票投资策略是综合性策略,具体是兼顾了买卖时机和投资方向的择时选股策略。其中择时策略是指投资者对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票可以在复苏和繁荣阶段买入,在衰退和萧条阶段卖出。选股策略则是指投资者可以在复苏和繁荣阶段投资配置周期性制造业上市公司股票,在衰退和萧条阶段投资组合非周期性制造业上市公司股票。同时,通过利用样本期间的历史数据进行回测检验,证实了本文的择时选股策略均有效,且可高胜率地获取投资超额回报。基于制造业上市公司的股票投资策略,在现阶段投资者可以对电气设备、医药生物、通信设备和计算机设备这四个制造业的上市公司股票进行投资组合,可在有效控制风险的条件下获得超额收益。

张恒[3](2019)在《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与我国矿业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将经济学中的周期理论引入矿业领域,以经济周期四种尺度为基础框架,寻找矿业在不同尺度经济波动中的周期性变化。通过对200多年以来全球煤炭、生铁(粗钢)、铜、铝、铅、锌等大宗矿产品产量及价格变化规律的归纳,发现全球矿业发展存在四种尺度的周期。对各个尺度的周期进行了划分,将不同周期进行配套,建立了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本文认为全球矿业发展存在四种尺度的周期,周期的嵌套之下推动着矿业产业不断波动式向前发展。1个矿业长周期可嵌套2-3个中长周期或5-6个中周期,1个中长周期多数嵌套3个中周期,1个中周期可嵌套2-3个短周期。当几种周期上行期叠加在一起时,往往是矿产品价格飙涨和矿业生产的快速攀升。当几种周期同时叠加下行时,会给矿业带来重大衰退。根据周期嵌套规律,2021年至2022上半年或将发生新一轮经济危机和矿产品熊市。同理,类似的衰退也可能在2029或2036年发生。全球矿业的长周期是由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的,平均每个周期持续50年左右。下一轮矿业长周期最有可能由印度等新兴国家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推动,启动时间约21世纪30年代中期。人口结构变化驱动的矿业中长周期可达18-24年,矿业主导国家三个中长周期分别对应矿业长周期的成长、成熟到衰落的三个阶段。2023年后弱势的第三轮矿业中长周期推动全球矿业长周期进入衰退期。矿业中周期大约7-11年,其基本驱动力是投资和设备的更新。通过美元指数和利率可以判断矿业中周期的转折点。当前矿业中周期自2016年1月启动,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底。中国地勘投入的中周期平均8年,与矿业中周期一致,反映了中国经济和财政中周期的共同作用。矿业短周期主要由库存周期驱动,持续时间3-4年。通过工业存货、PPI(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和狭义货币M1等指标可以判断出矿业短周期的转折端。本轮矿业短周期从2019年1月开始,预计将持续到2022年。本轮和上轮短周期的顶点较高者将与中周期的顶点重合。根据矿业发展的周期性波动和嵌套特点,提出我国矿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1.国家制定矿业政策应确保适度领先矿业周期的基本原则,做到未雨绸缪。适应周期进程调整矿产资源勘探政策、资源税费政策、对外并购政策及资源进出口政策。2.矿企开展矿业投资应力争做到逆周期投资,减少及避免顺周期投资的冲动,保护好现金流,并利用美元指数、美国利率周期等指标做好矿业中周期转折端的研判。3.矿业产业链企业要善于利用短周期,进行套期保值规避产品价格风险、利用资本市场短周期为企业长期发展融资、选择合适的入场点进行投机获取收益等。要善于通过工业存货、PPI、M1等指标的联系配合,对矿业短周期各阶段及转折点进行判断。

鲍颖焱[4](2019)在《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证券市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对证券市场的监管也是顺应历史需要而产生的。各国政府以及国际证券监管组织都已经阐明了证券监管的基本价值理念。实践中,关于证券监管本身的正当性分析更多被现实发展经验所取代。尽管各国法律制度具有可复制性,但没有因此减少证券监管法学研究的必要性。因为证券市场的发达程度并没有随着相关证券法律制度的移植而一同转移。即使在全球监管趋同的情况下,证券监管制度的运行效果仍取决于本国的国情。在证券监管研究领域,金融学研究起步较早,主要对金融监管制度的体系、内容、方法等进行研究。但金融监管制度本身却属于法律规则体系。通过研究法律制度的运行实效来探讨法治变革的具体方向,是法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证券监管制度中,国家作为最终的责任主体,拥有监督、管理证券市场中经济活动的权力,也对此负有义务。被监管对象享有合法参与证券市场活动的权利。证券监管者拥有的权力该如何行使,是否存在限制或者剥夺被监管对象权利的情形,是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证券市场作为国家重要的金融市场之一,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的健康和稳定。证券市场的治理也必须符合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和要求。第一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第一节介绍了证券监管的定义和历史。我国法制和实践语境中的证券监管,既包括政府行为,也包括自律管理组织的行为。国外对于监管的解释更广义。现代意义上的证券监管制度出现在证券市场发达的美国,美国国会在罗斯福新政中通过立法建立了SEC,以期加强对证券市场的规范。证券监管制度随着市场发展在数次经济危机中进一步体系化。围绕证券监管有众多的理论假说和研究,这些争议代表着或放松或加强监管的立场。无论是放松监管,还是加强监管,都涉及国家权力的行使,最终表现有关证券监管权的法律问题,因为权力才是证券监管体制的核心。第二节介绍了本文研究对象——证券监管权。证券监管权是在有关证券的经济活动中来源于国家的具有强制作用的影响力,具有权力主体与权力内容上的综合性。阐明证券监管权设定的因由以及权力制约与权力保障的内在关系,作为研究证券监管权的基础。第三节探讨了证券监管权的性质及特征,证券监管权是一个包括多权能的综合性权力。围绕证券监管权形成了证券监管体制,从属于金融监管体制,自身也存在诸多的权力主体。制度安排中,需要具有深化普遍联系的系统思维,形成统筹协调的意识,也要求证券监管权的配置、运行、监督的各个环节体现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共同治理的理念,从而实现更好的监管。第二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第一节是阐述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理论。证券监管权的配置始终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权力如何在政府、社会与市场关系中确定边界,即表现为政府证券监管权与自律管理权之间的分配;二是权力如何在政府主体之间排布,即政府证券监管权在国家金融监管体制内的安排,包括与其他行业金融监管权之间或统或分的横向配置关系,也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金融事权上的纵向配置关系。第二节是借鉴国外经验。金融监管体制主要分为统一化监管体制和多元化监管体制,世界各国的证券监管体制分为机构型、功能型以及目标型三类,不同程度适应了社会分工。早期社会功能分化体现为具体产品形式的差异,分业监管体制因此曾占据主流;当社会分工深入体现为产品的功能差异时,功能监管体制更适应现实需要,目标监管则更加反映了证券监管者的主观价值追求。功能型和目标型都比分业型更强调加深现有机构之间的协作,金融监管体制呈现由分业向统一发展的趋势。不同国家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决定了政府监管与市场主体自治之间的基本关系,各国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分配策略。第三节是以中国证监会系统为中心展开分析我国证券监管权力配置的现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政府与市场关系处理不当。(2)政府证券监管权横向配置不当。(3)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不当。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1)科学处理政府、社会与市场的关系。(2)统筹政府证券监管权的横向配置。(3)协调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纵向配置。第三章是关于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介绍。确定证券监管权运行指的是证券监管者行使权力对市场主体等被监管对象产生的作用。政府证券监管权分为准立法、行政、准司法权,每一种权力都有自己运行的原则。第二节是结合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域外经验进行中外比较。我国证券监管权的主要运行机制有:(1)检查机制,(2)稽查机制;(3)行政处罚及复议机制;(4)自律管理机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为例)。通过比较中外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发现政府证券监管权和自律管理权监管功能上逐步统一,发生了形式上和实质上的融合。各国证券监管权所受的制约是不同的;证券监管权行使的公开程度不同,所受制约不同;各国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也不同。第三节是整理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总结问题,并提出建议。我国证券监管权的现状包括,规则制定权的内容时常越位;行政许可权收缩集中;监管措施实施权繁杂、与行政处罚效果作用重复、行政复议作用不明显等等现象。除此之外,政府证券监管者还采用其他经济行政管理手段,实际上扩大了自己的权力。自律管理权运用较少,但在相关新规出台后,可能会改变这一情况。政府证券监管权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运动式、选择性监管;以及工作机制不合理,无法发挥作用。自律管理权存在的问题则是权力运行的法律责任不明确,与之有关的争议未被纳入行政诉讼,导致自律管理权运行内部化,难以直接观察,也缺乏制约。第四章是关于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第一节是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的一般理论。监督证券监管权的意义在于肯定和保护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防止证券监管权的滥用。我国现行的监督体系分为三大类:政府内部监督、国家机关外部监督以及社会监督。本文主要研究具有强制力的国家机关监督,即权力机关、纪检监察机关以及司法机关的监督活动。第二节是具体介绍权力机关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提出相关建议。权力机关重点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中的规则制定权发挥作用,而纪检监察机关则发挥全面专门监督的作用,对政府证券监管权以及自律管理权都进行监督。第三节是重点分析了司法机关监督。针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只有狭义的司法监督,也是狭义的司法审查,即通过审理行政诉讼案件进行监督。司法机关在个案审查中发现了证券监管权运行不公开、不合理、不合法的种种情形,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及时通过判决将其纠正,目前司法监督功能实际上较弱。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与证券活动有关的其他司法领域。但是,以苏嘉鸿案件为示范,显示出对于个案的深入审理往往能够真正指出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原因,并树立正确运行的规则,是较好的能够普遍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的方式。应当全面加强司法者的能力建设,构建金融法院,并以司法审查为主导建立“三审合一”审判机制,逐步强化司法监督的作用。最后,从证券监管的法治化方向看来,权力配置的合理化问题、权利义务平衡问题、权力制约和权利保障问题都是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只要权力、权利主体都能积极参与多元治理,就能促进证券市场法治化、市场化发展的实现。

孟德峰[5](2019)在《经济周期、行业轮动与A股市场投资策略》文中研究指明股市中的行业轮动现象很早就引起了学术界和投资界的注意。特别是量化投资兴起后,行业轮动更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直觉上,行业轮动背后的驱动力最大的可能是实体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而实体行业利润的变化往往与整个宏观经济的波动有关。因此,研究者将宏观的经济周期与股票中的行业轮动现象联系起来,通过辨别各行业股票在经济周期各阶段的不同表现,寻找行业轮动现象背后的获利机会。本文系统、全面地研究了宏观、行业、股市三者之间的变化关系,检验上述直觉结论是否成立,并根据所得到的结论制定可行的投资策略,并进行回测以验证本文结论的正确性。在结构上,本文主要分成三个大部分。第一至第三章构成了第一部分,系统研究了经济周期、实体行业与行业轮动三者的关系。这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经济领域。第四章构成了第二部分,在整合第一部分重要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以动量和反转效应概念为节点,将经济周期与行业指数波动现象连接起来,并据此分析了行业轮动的真实原因。该部分内容通过对宏观经济领域研究结论的梳理,将研究进程过渡到证券市场领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论文的第三部分由第五、六章构成。这部分内容围绕着构建行业轮动投资策略展开,目的在于通过对行业轮动投资策略的设计、执行、评测,探索行业轮动策略获利的可能性及效果。研究经济周期的文献较多,虽角度和方法各异,但在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上,主流学者的观点却比较一致。当前经济周期阶段的主流划分主要有二分法和四分法。相较于四分法,二分法虽然略显粗糙,但扩张(紧缩)与紧缩(扩张)阶段之间的波峰(波谷)的识别方法简单且精度较高。本文首先使用二分法识别经济周期转点(即波峰或波谷),并在此基础上,借鉴美林投资时钟思路,按四分法划分经济周期。美林投资时钟在经济周期划分时,只考虑通胀和产出缺口两个因素,会引起内生性矛盾。为了克服该问题,在考虑通胀和产出缺口基础上,同时考虑二分法的结果和产出缺口符号,并引入宏观经济冲击概念对经济周期四分法的各阶段进行划分。在经济周期划分基础之上,第二章使用一致性指数衡量了GDP与各实体行业以及各实体行业之间的同步性。参与计算的行业总计75个,故共计可以得到C276(28)2850个一致性指数(含GDP)。依据一致性指数显着与否的判断,构建了宏观经济与各行业、各行业间的同步网络。从网络结果中可以看到,在经济系统内,实体行业与经济周期的同步关系具有非一致性、极化性和层次性,且不存在与GDP没有间接同步关系的行业,该结果表明经济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其子系统——行业与经济整体之间的联系是必然和多层次的。同样在经济周期划分的基础上,第三章对二级行业的行业因素与行业轮动、经济周期与行业轮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首先,考察了行业总周转率与行业指数之间的协整关系。其次,构建了包含行业总周转率、行业指数、大盘指数、利率四个变量的SVAR模型,以克服大盘趋势、利率对当期行业指数的巨大影响。再次,对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中各行业指数收益率的表现情况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显示,75个行业中,只有21个行业的行业总周转率与行业指数间存在协整关系,且只有少数行业周转率对行业指数的短期波动影响较大。依据不同行业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表现,可以将行业分为周期性行业和非周期性行业。作为过渡章节,第四章在梳理前文结果基础上,将研究视角由经济系统转向金融市场领域。当股票市场为弱式有效时,股票价格反映了所有的历史信息。虽然现有文献在我国股市是否达到弱式有效性莫衷一是,但诸多文献证实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效率在不断提高。这就解释了为何只有较少行业的行业因素波动短期内对该行业的行业指数造成了较大冲击。这一结果意味着实体行业与经济周期在历史中显示的稳定关系在证券市场被投资者竞争性套利行为消融,若想从行业轮动现象中获利,实体行业的经营状况变化所能提供的信息有限,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对A股市场中行业动量现象的分析和前文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行业轮动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基于经济周期阶段的行业动量或反转效应。因此,抓住行业轮动的获利机会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及时准确的识别投资起始点时刻所处的经济周期阶段;二、基于不同经济周期阶段下的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的特征,制定合适的动量投资策略。基于以上思考,第五章对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本质上是一种预测行为,故在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法上,与第一章皆有不同。经济总量指标的变化是诸多宏观经济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最终反映。使用单一总量指标进行转点的实时识别显然会由于丢失太多信息而丧失准确性。因此,将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过程划分为历史数据的转点识别和转点的实时识别两个部分。在历史数据识别部分,与第一章一致,依然使用BB模型对单一经济总量指标进行二分法的转点识别。在实时识别部分,引入其他重要宏观经济变量,使用历史数据的转点识别结果对LVQ算法进行训练,并使用训练后的算法进行实时识别。经过反复测试对比表明,该实时识别方案在识别精度、识别及时性和识别稳健性方面都优于传统识别方法。第六章设计了一个基于前文研究结论的行业轮动投资策略,并进行了回测。该策略基于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结果,依据经济周期各阶段的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特征筛选行业和股票构建基础投资组合。考虑投资风险,使用Black-Litterman模型对基础投资组合进行优化。Black-litterman模型中的投资者观点矩阵通过GJR-GARCH-M模型确定。信心向量则依据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中的分类考察指标设定。在回测过程中,严格界定投资时点已知和未知的数据环境。依据每个月最新公布的宏观经济变量,不断更新经济周期转点识别的实时结果。据此测试该经济周期阶段的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特征,进而根据此特征调整投资组合的股票,最后依据BL模型确定最后组合权重。测试的结果表明,在大部分月份里该策略收益皆好于当月大盘指数的收益。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周期对股票市场中的行业轮动现象是存在影响的,但影响的主要中间变量并非是行业因素。虽然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会引发实体行业的同步或非同步波动,但实体行业的波动对股票市场中行业指数的冲击有限。行业轮动更多的是一种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的表现。经济周期与股票市场中的行业指数之间的联系,是通过行业动量和反转效应在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特征变化表现的。本文研究过程中,在经济周期阶段的划分、宏观经济与行业之间的领滞关系以及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等方面做了一些创新性尝试。但受限与对行业轮动现象概念的理解局限,本文未能对该定义做出更为具体和可量化的改进,而只能沿用的传统定义。这使得本文在行业轮动现象、经济周期和实体行业之间关系的研究只能局限对总体数据的观察,而无法深入到具体“某一个”行业轮动现象的微观层面。该问题既是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也是本文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黄秋怡[6](2019)在《多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研究 ——基于新集能源和锌业股份的案例分析》文中指出2007年以前,我国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准备后期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回;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并规定自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率先实施,该准则第十七条规定: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新资产减值准则规定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的项目除外)。这里所指的长期资产减值损失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长期股权投资和在建工程等资产的减值损失。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性质及后期是否禁止转回,一直受到会计实务人员、政策制定者以及实业界的广泛争论。目前,有关资产减值以及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研究上,部分实证研究也主要通过大样本数据分析,由于大样本实证研究的宏观性,对长期资产减值后续是否需要转回产生的深层次问题缺乏深入分析。因此,本文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希望通过对案例深入、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能够发现有关问题,为我国会计准则和资本市场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本文的研究将首先从盈余管理视角入手,2007年以后实施的资产减值准则在长期资产减值这一会计处理上,起到了很好的限制盈余管理的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普遍存在谨慎计提长期资产减值的倾向,以及在业绩压力下出现的“多提”和“少提”行为。其次,从价值相关性视角为切入点,剖析准则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带来的新问题。在新准则禁止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后,资产仍会随着内外环境的变化而波动,当资产出现升值时,会计信息的价值相关性将下降。最后,针对现行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中的问题,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提出完善措施。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价值,一方面希望能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价值相关性及长期资产减值行为提供相关依据;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投资者、审计师和监管机构研究长期资产减值损失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后期禁止转回,其实并未完全关闭企业管理层利用长期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路径,特别是对于处在产能过剩行业和利润下行甚至严重亏损的公司来说,在非亏损年度少提甚至不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而在亏损年度大额计提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从价值相关性角度来看,减值准备无法转回,实际上无视了资产后期价值回升的可能性,从而导致资产价值不相关的可能性更高。

黄旭成[7](2018)在《A股市场“风格现象”研究 ——风格动量、风格轮动以及风格策略》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表明,市场风格对证券投资有重要影响,在A股市场则更为明显。风格通常是针对股票组合而言的,当股票组合被称为拥有某种风格时,组合内股票往往具有一种共同的属性,使得风格组合内的股票的收益表现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从而相区别于其他股票。一般而言,风格应来自于更为基本的公司特征而非行业特征,例如市值大小、成长性等,这些公司特征也被称为风格因子。尽管市场风格对证券投资影响较大,但目前国内关于市场风格现象的学术研究并不多,本文完善相关研究方法,结合国内A股市场的实际情况,针对A股市场的一些重要的风格现象做了一个较全面的深度研究,具体包括风格动量、风格轮动、风格策略以及风格对投资策略所产生的影响等等。首先,本文研究了风格动量效应,并分别研究了个股动量效应和行业动量效应以便与风格动量效应进行比较,还进一步探讨了个股、风格以及行业这三类动量效应之间的内在规律。本文发现,A股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风格动量效应,尤其在日周期层面和周周期层面表现得较为显着;个股动量效应则要弱于风格动量效应,仅在极短期内存在;与个股动量以及风格动量相比,行业组合的动量效应则更为显着。本文进一步发现,在A股市场,个股、风格、行业这三类动量效应呈现出逐步增强的趋势,与三类动量类型所对应的价格、风格和行业三类因子,本质上是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股票的不同属性,但这些因子所反映的股票属性的深度以及对股票收益波动的影响程度是逐步增强的,从而直接导致了三类动量效应不同的强弱表现;A股市场存在显着的个股反转效应和风格、行业动量效应,且三者之间还存在清晰的规律关系,充分说明了A股市场不是一个有效市场。其次,本文在风格动量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风格轮动,给出了风格轮动的形成机制的理论解释,并基于风格轮动的形成机制进一步解释了风格动量的形成原因。本文发现,A股市场普遍存在着风格轮动现象,并且当某种风格强势时,另一种对立风格往往弱势,这种风格对立的风格轮动现象是一种普遍现象;股票价格是股票未来预期收益的折现值,如果原先定价所基于的宏观环境和定价因子发生变化,例如资金成本、相对风险溢价和相对业绩增速等,则将改变股票的定价预期,不同风格组合的价格预期的不同变化将导致不同风格组合之间相对价格的偏移;宏观环境和定价因子的周期性变化,导致了风格轮动;宏观环境和定价因子的持续性变化,并叠加投资者的适应性预期,导致了风格特征在中短期内具备持续性,产生了所谓的风格动量效应。接着,本文根据风格动量和风格轮动的相关研究结论,构建了一些量化投资策略模型并进行了策略评价。本文所发现的动量效应内在规律,实际上就是一种对市场波动的预测或把握能力,因此,既然能预测到或把握住市场波动,那么就应该能基于这些内在规律开发出具有参考价值的量化对冲策略模型。本文发现,基于风格动量和风格轮动的内在规律,确实能够设计出有效的量化投资策略,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本文提出的风格动量和风格轮动的内在规律的客观性。另外,本文还发现,在找到市场逻辑以后,通过改变思路或使用更为先进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量化策略。最后,本文进一步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风格策略做了研究,一是拓展了风格因子范围,重点对具有代表性的SMART BETA策略进行了研究;二是重点分析了风格对阿尔法策略等市场中性策略的影响,进一步观察了市场风格对投资策略的影响。本文发现,从历史绩效来看,各类SMART BETA策略指数相对于基准指数长期确实具有更好的投资绩效;SMART BETA策略指数的较高的投资绩效来自于特定的风格因子暴露;但A股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特征与国外成熟市场存在较大的差异,SMART BETA策略的基础理论就A股市场现状而言可能存在缺陷,因而SMART BETA策略在A股市场的投资绩效可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本文还发现,从整体而言市场中性策略对冲基金的绝对收益并不高于市场收益和传统型基金,但从基金绩效评价的角度来看,市场中性策略基金的绩效优势明显;各市场中性策略基金普遍存在市场风险暴露,其中阿尔法子策略基金还存在显着的市场风格因子暴露;阿尔法策略基金与市场风格因子高度相关,本质原因可能在于目前有效的对冲工具依然不足,普遍使用沪深300股指期货作为对冲工具;当市场风格偏小盘和成长时,该类策略会表现较好;反之,当市场风格转向大盘股和价值股,阿尔法策略对冲基金就会存在较大的风险。本论文关于A股市场各种风格现象的研究结论,不仅仅有效地填补了相关学术领域的一些研究空白,对投资者而言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同时也为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管工作提供重要的实证支持。

苏晓东[8](2018)在《CPI和PPI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 ——基于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有色金属行业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上占据上游源头的地位,并且与国内三大投资关系密切,因此有色金属行业在国民经济当中具有战略性意义。同时,近年来的供给侧改革也对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产生了正面效应,使得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颇受投资者青睐。本文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先从理论上分析了CPI和PPI对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机理,再根据理论分析提出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假设,最后对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和进一步探讨,并作出结论和对未来研究的提高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CPI轻微变动时,CPI与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PI与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发电量、宏观经济景气指数、换手率、市净率与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与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CPI和PPI对整个股票市场的影响与CPI和PPI对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在方向上一致,而CPI和PPI对整个股票市场的影响程度比CPI和PPI对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程度更大。在宏观经济增速上升时期,CPI和PPI均与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宏观经济增速下降时期,CPI和PPI均与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CPI和PPI分别与基本金属和贵金属板块上市公司股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分别与小金属和金属材料板块上市公司股价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管理者、监管机构和市场投资者在判断与决策过程中应当考虑CPI和PPI对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

陈洁[9](2018)在《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机制研究 ——基于监管权边界划分的重构》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股票市场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纵观其发展历程,过度行政干预的影子无处不在,与之相伴随的行政监管缺陷造成的乱象层出不穷。而以往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股票市场监管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对具体监管措施的批判抑或对某一特定监管制度的局部研究,缺少对监管目标、监管理念以及监管权边界划分等根本问题的探究,偶尔涉及,往往也只是割裂开来的讨论,缺少站在全局把握和宏观构建的角度,从理论基础到方法设计继而由权力划分再到制度革新的系统性的研究。这种失去关联性的点状问题的研究,往往会造成研究的片面和盲目。须知,股票市场监管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运行机制,涉及到监管目标的达成、监管理念的确立、监管权的划分和配置以及监管具体制度的构建的整体考量,因此在研究上必须力求系统化。孤立的研究或分析问题只会造成研究结果过于片面,失去实际价值。基于这种现状,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本文尝试运用经济法学、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借鉴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各具有代表性的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证券监管理论和监管经验以及同一经济政治体制下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经验,采取历史考察、比较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以“证券监管权边界划分”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我国股票市场和监管的特点,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监管目标作为我国监管机制重构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将市场与监管的“双向回归”监管理念作为贯穿监管机制重构的指导思想,对我国证券监管权三个维度、纵横两个方向的四条权力边界逐一厘清,继而在制度上进行配套革新,对构建我国特色的股票市场监管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我国股票市场及其监管机制的发展历程。该章节从介绍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入手,进而介绍了与之相伴随的监管目标的改变、监管理念的演变、监管手段的更新和延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了中国股票市场和监管机制的发展阶段,在整理我国股市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总结出我国股票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频发、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股价暴涨暴跌等特征,以及股票市场监管措施简单粗暴、行政干预色彩过浓、监管效率低下等监管问题。第二章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剖析。该章节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的主要缺陷及造成的乱象进行分析,究其根源,总结出造成这些缺陷和乱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监管层角色定位、监管目标、监管理念均存在的错位,以及监管权边界的模糊等,明确指出匡正监管机构自身的定位,结合我国国情,树立适合我国股票市场特征的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并据此厘清监管权的权力边界,才是解决证券监管问题的正确之道。第三章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的理论基础。该章节分为股票市场监管正当性和必要性的理论基础;股票市场监管理念的理论基础;以及股票市场监管权配置的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对通过凯恩斯主义、公共利益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私人利益学派、经济管理学派这一纵向发展的监管经济理论流派的梳理得出经济学家秉持着同一理念:认为证券市场的监管是必要的,认同经济市场的良性运作离不开监管;继而确认奥地利学派所强调的政府不过多干预市场,尊重市场本身的规律的思想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理念的理论基础,宪政理论中收缩政府监管权力边界和保护人民的个体权利的理念也为监管理念和监管目标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法律不完备论和监管博弈论的分析得出监管权配置的理论基础,即扩大立法和执法权,并在多方利益的动态平衡中寻找权力配置的最优解。第四章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的比较与借鉴。该章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世界发达国家证券监管机制的比较和借鉴。通过选取美国、英国、日本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成熟股票市场的监管机制,从监管体制的发展、监管模式、权力配置、监管特点等多方位进行对比,折射出各国在监管理念、监管目标、政府监管与市场、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间的关系的共性和差异。由此得出各国在监管目标上逐渐趋同;各国在监管理念上并非一成不变,过分强调政府管制或过分强调市场自治的监管理念在市场发展的潮流下均被证明是不可取的,现今各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监管均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本国股票市场的具体情况,寻找政府监管权力运行和市场自治的平衡点。这些启示对我国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的达成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二是与我国期货市场监管机制进行比较。通过对同一政治经济体制下的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经验的分析,得出我国期货市场监管较为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监管理念中政府干预的思想较淡,以及卖空机制的完善形成了多空平衡的市场机制,这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的重构同样提供了参考意义。第五章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的方法路径设计。该章首先厘清了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的概念和内涵并设计了监管机制重构的方法路径,即从监管目标入手,将监管目标确立为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和监管权边界划分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的,基于监管目标,确立监管理念,并将监管理念作为贯穿证券监管机制重构和监管权边界划分的思路和指导思想,通过监管权边界的划分,继而通过权力划分后各阶段具体监管制度的配套更新,最终又达致监管目标的实现,即监管目标→监管理念→监管权边界划分→具体监管制度重构→监管目标实现。而监管权边界划分作为监管机制重构中最重要的一环,上述路径也同样为监管权边界的划分方法路径,即监管目标→监管理念→监管权边界划分。继而,本章具体分析了我国《证券法》、世界各发达国家及国际证监会组织的监管目标,结合我国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组成结构,及投资者权益保护欠佳的监管实情,重新确立了投资者保护,尤其是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的核心监管目标。基于这一目标及对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特点的把握,确立了“市场回归本源,同时监管回归本源”的“双向回归”的监管理念作为贯穿监管权划分及监管机制重构的指导思想,即一方面使得市场回归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的本源,另一方面使得监管回归其引导、监督、规范市场的本源。在“双向回归”监管理念指引之下,投资者得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自主选择,而监管者专注于对市场的引导、市场秩序的维护,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真正达致对投资者保护的目标。第六章为我国证券监管权边界的具体划分。该章节为本文的重点,秉承前章确立的投资者保护的监管目标,运用“双向回归”监管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和划分思路,结合我国股票市场及监管的具体特点,对以证监会为中心的证券监管权的边界进行划分。首先,该章节将证券监管权边界界定为三个维度,纵横两个方向,共四条边界,即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所构成的政府监管权力和市场自治权利的边界;政府监管权与自律监管权的边界;政府监管权与相邻部门权力(主要是公检法部门的司法权)的边界;以及政府监管权内部的权力划分,即证监会和地方监管机构间、和地方政府间的央地权力划分。继而该章对上述四条边界划分逐一做了分析和探讨。第七章为权力划分下股票监管各阶段的具体制度重构。该章在前章监管权边界的重新厘定和划分下,在监管制度上进行配套革新,使得上述应然状态的权力划分得有制度的依托。该章从股票市场权力运行的各个阶段入手,通过股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制度的重新构建,使得监管权在股票市场运行的各个阶段得以适当介入,最终完成股票市场监管机制的重构。具体而言,首先,在股票发行阶段解析我国特色的注册制改革,着重介绍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及中介组织在注册制下的职权的重新定位,提出我国不宜采用美国证监会的权力完全隐退模式的注册制,建议我国证监会保留部分“对不对”问题的合规性审核权,而将“好不好”的价值判断的审核权下放给证券交易所,并保留谨慎的否决权;继而,在注册后证监会的权力重心从事前审批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上需对交易阶段的信息披露以及证券执法进行加强,并培育多空平衡的市场机制;最后通过完善退市制度,完成一系列监管机制重构,使得监管回归本源,并使得市场能够自主发挥作用,最终达致投资者保护这一终极目标。

雷立刚[10](2014)在《万物枯荣——一个草根股民的沉浮人生》文中研究表明题记物质的倾向是湮灭灵魂,而灵魂如何抗拒被湮灭的命运?一颗跳动的心,一个真实的灵魂,在股市与生活的道路上,陷入了怎样一个又一个命中注定般的陷阱——他曾鄙视物质,却反被物质压迫;他曾拒绝平庸,却反被平庸吞噬……而这依然不驯服的灵魂,该如何抵抗被湮

二、2001年12月深沪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行情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12月深沪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行情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股票市场差绩股板块的“羊群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 本文研究的重点创新点和不足
2 文献综述
    2.1 羊群效应概念
    2.2 羊群效应理论模型
        2.2.1 基于信息瀑布理论的羊群效应
        2.2.2 基于补偿性理论的羊群效应
        2.2.3 基于声誉理论的羊群效应
        2.2.4 基于报酬理论的羊群效应
    2.3 羊群效应的研究方向
        2.3.1 研究整个市场的羊群效应
        2.3.2 研究某个板块的羊群效应
        2.3.3 研究特定市场参与者的羊群效应
        2.3.4 研究羊群效应的成因
        2.3.5 研究羊群效应的影响
    2.4 羊群效应实证模型
        2.4.1 LSV模型
        2.4.2 CSSD模型
        2.4.3 CSAD模型
    2.5 文献述评
3 我国差绩股的市场现实表现以及原因分析
    3.1 差绩股概述
        3.1.1 差绩股定义
        3.1.2 差绩股分类和统计
    3.2 差绩股的市场特征
        3.2.1 投资者结构
        3.2.2 市值规模
        3.2.3 涨跌幅机制
        3.2.4 投资风险
        3.2.5 投资收益
    3.3 差绩股市场表现的原因分析
        3.3.1 交易因素
        3.3.2 投机因素
        3.3.3 财务状况因素
        3.3.4 股东因素
    3.4 差绩股羊群效应和股价波动
4 差绩股羊群效应的检验
    4.1 实证模型选择
    4.2 变量设计
    4.3 数据来源
    4.4 CSAD-GARCH模型实证分析
        4.4.1 相关检验
        4.4.2 沪市与深市差绩股羊群效应分析
        4.4.3 市场波动与差绩股羊群效应
        4.4.4 差绩股与蓝筹股羊群效应比较
        4.4.5 ST差绩股和非ST差绩股的羊群效应比较
        4.4.6 借壳政策对ST差绩股的羊群效应影响
    4.5 CSAD-GARCH模型稳健性检验
        4.5.1 不同市场情形下的检验
        4.5.2 不同市值的检验
        4.5.3 金融危机及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检验
    4.6 其他板块羊群效应对差绩股的影响分析
        4.6.1 蓝筹股羊群效应对差绩股的影响
        4.6.2 小市值板块羊群效应对差绩股的影响
    4.7 差绩股羊群效应成因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差绩股羊群效应与股价波动因果关系
    5.1 研究假设
    5.2 数据来源
    5.3 模型选择
        5.3.1 股价波动率模型
        5.3.2 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
    5.4 实证检验过程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2.1 对投资者的建议
        6.2.2 对监管层的建议
参考文献

(2)基于朱格拉周期的制造业公司股票投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经济周期实证研究
        1.2.2 经济周期与股市周期的关联性研究
        1.2.3 股票市场投资策略研究
        1.2.4 现有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和不足
第二章 相关理论分析和方法
    2.1 朱格拉周期理论
    2.2 股票市场周期理论
    2.3 朱格拉周期和股票市场周期的相关性机理分析
        2.3.1 朱格拉周期决定股票市场周期
        2.3.2 股票市场周期反作用于朱格拉周期
    2.4 股市投资策略方法
        2.4.1 择时投资策略
        2.4.2 选股投资策略
第三章 朱格拉周期和制造业股价波动周期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朱格拉周期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指标选择
        3.1.2 数据来源和测算方法
        3.1.3 测算结果分析
    3.2 制造业股价波动周期指标体系的构建
        3.2.1 指标选取
        3.2.2 指数的测算
第四章 朱格拉周期和制造业股价波动周期的关联性检验
    4.1 奇异谱分析
        4.1.1 奇异谱分析的算法步骤
        4.1.2 奇异值分解
    4.2 奇异谱分析实证结果
        4.2.1 朱格拉周期和制造业股价波动周期的周期波动性分析
        4.2.2 朱格拉周期和制造业股价波动周期的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制造业股市的投资策略研究
    5.1 制造业的择时投资策略
    5.2 制造业的选股投资策略
    5.3 现阶段制造业的投资策略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论文综合指数数据

(3)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与我国矿业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5 论文研究工作量
2 经济周期的基本理论、分类及分解方法
    2.1 经济周期的概念
    2.2 不同尺度经济周期理论
    2.3 各种经济周期的相互作用与嵌套
    2.4 古典周期、增长周期与增长率周期
    2.5 周期的分解方法
3 经济长波下的矿业长周期波动
    3.1 各种理论对经济长波的研究和划分
    3.2 经济长波与矿业长周期的划分
    3.3 产业结构变动和主导产业转换与矿业长周期的形成
    3.4 全球产业转移和工业化国家(地区)轮动与矿业长周期的形成
    3.5 经济和矿业长周期与国际政治格局变迁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人口结构变化的矿业中长周期波动
    4.1 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理论
    4.2 中国的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矿业周期
    4.3 日本的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矿业周期
    4.4 美国的人口周期与经济周期、矿业周期
    4.5 人口周期、人口结构影响经济增长和矿业发展的原理
    4.6 印度能否成为下一个全球矿业引擎?
    4.7 矿业中长周期与矿业长周期的关系
    4.8 本章小节
5 经济中波下的矿业中周期波动
    5.1 经济中波理论的提出和研究
    5.2 全球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中波
    5.3 矿业中周期的划分
    5.4 矿业中周期与美元指数、美国利率周期
    5.5 矿业项目的勘探与建设周期
    5.6 本章小结
6 中国的经济中波与地勘投入周期
    6.1 我国财政周期与经济波动周期
    6.2 地勘投入周期的划分
    6.3 地勘投入和地勘周期的影响因素
    6.4 历次地勘周期的深层经济政治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节
7 矿业短周期与库存周期
    7.1 库存周期与价格周期
    7.2 中国的库存周期与矿产品价格/矿业短周期
    7.3 库存周期的普遍存在: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短周期
    7.4 1961年以来全球矿产品价格短周期的分解
    7.5 本章小结
8 矿业周期的嵌套及预测
    8.1 矿业周期的嵌套
    8.2 矿业周期的预测
    8.3 周期嵌套与经济危机、矿产品熊市的产生
9 对我国矿业产业发展的建议
    9.1 国家矿业产业政策的制定与矿业周期
    9.2 矿企利用矿业中周期逆周期开展矿业投资
    9.3 矿业产业链企业利用矿业短周期避险、融资和投机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
    10.1 取得的主要成果
    10.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五、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证券监管权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证券监管的意义
        一、证券监管的由来
        二、证券监管的正当性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的界定
        一、证券监管权的解释
        二、证券监管权的本原
    第三节 证券监管权与证券监管体制
        一、证券监管权的内容
        二、证券监管体制的系统
    小结
第二章 证券监管权的配置问题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配置的一般理论
        一、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界定
        二、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相关理论
        三、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具体原则
    第二节 境外证券监管权配置的经验
        一、金融监管体制分类比较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的配置
        三、证券监管权的分配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问题及对策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内容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存在的问题
        三、关于我国证券监管权配置的建议
    小结
第三章 证券监管权的运行问题
    第一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的一般理论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界定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分类以及原则
    第二节 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比较
        一、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的国外经验
        二、我国证券监管权的运行机制
        三、证券监管权运行机制之比较
    第三节 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一、我国证券监管权运行现状
        二、证券监管权运行的问题及建议
    小结
第四章 对证券监管权的监督问题
    第一节 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一般理论
        一、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界定
        二、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体系
        三、对证券监管权监督的原则
    第二节 权力机关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一、权力机关监督
        二、纪检监察机关监督
    第三节 司法机关监督
        一、司法机关监督的界定
        二、司法机关关注个案监督
        三、证券司法的总体表现及对策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5)经济周期、行业轮动与A股市场投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周期划分
    第一节 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及理论发展
        二、经济周期的阶段性划分和识别
    第二节 美林投资时钟模型
        一、美林投资时钟模型
        二、美林投资时钟模型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同比数据时滞问题一个简短讨论
        一、同比指标时滞现象的数理分析
        二、同比指标时滞现象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
        一、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思路
        二、中国经济周期划分的数据准备
        三、中国经济周期的划分结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
    第一节 产业及产业波动概述
        一、产业的概念及其划分
        二、行业波动
        三、行业波动与经济周期关系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经济周期对行业波动影响的机理分析
        一、需求变化
        二、货币环境
        三、产业政策环境
        四、市场结构
    第三节 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的同步性研究
        一、经济周期同步性概念及研究意义
        二、同步性研究的主要方法
        三、行业选择和数据设置
        四、中国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同步性测定结果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轮动
    第一节 行业轮动现象
        一、行业轮动现象的定义
        二、行业轮动现象的研究综述
        三、行业轮动现象产生的原因
    第二节 行业轮动现象观察与描述
        一、行业轮动观察数据说明
        二、行业轮动现象观察思路
        三、曲线相似度的衡量
        四、曲线相似度对行业轮动现象的观测
        五、计算结果分析
    第三节 行业因素与行业轮动
        一、行业因素对行业轮动影响的检验方法
        二、模型设计
        三、行业因素对行业轮动影响SVAR模型分析过程
        四、行业因素对行业轮动的影响
    第四节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轮动
        一、分析方法
        二、数据说明
        三、结果分析
        四、依据经济周期内的行业收益率表现的行业分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市场有效性与行业轮动
    第一节 经济周期对行业指数的影响
    第二节 行业轮动现象的套利机会分析
        一、市场有效性
        二、市场有效性与行业轮动
        三、股票的内在价值与价值投资者
        四、行业轮动的套利机会分析
    第三节 再论行业轮动的原因
        一、实体层面的行业波动不是A股市场上行业轮动现象的主要原因
        二、实体经济中行业之间的领滞关系并不是股市中行业轮动的主要原因
        三、A股市场中的行业轮动现象最大原因是理性投资者与非理性投资者博弈的结果
    第四节 我国A股市场行业动量的证实
        一、动量效应与行业动量效应
        二、行业动量存在性的证实方案
        三、行业动量存在性的证实结果
        四、经济周期中的动量和反转效应
    第五节 关于构建行业轮动投资策略的思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
    第一节 二分法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定义
    第二节 二分法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总体思路
    第三节 转点识别与LVQ
        一、转点识别与自动数据分类
        二、学习向量量化算法
    第四节 二分法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实现
        一、使用BB算法对经济总量指标进行经济周期的转点识别
        二、LVQ算法的基础设定
    第五节 参于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的数据说明
        一、样本选择与指标选取
        二、数据处理
        三、季节调整
        四、计算环比数据
        五、滞后期的确定
        六、BB模型识别结果与LVQ实时识别的数据衔接
    第六节 中国经济周期转点实时识别结果
        一、BB算法的识别结果
        二、LVQ识别结果
        三、LVQ实时识别结果的稳健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Black-Litterman的行业轮动策略研究
    第一节 投资策略与投资组合
        一、投资策略
        二、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
        三、CAPM与套利定价理论
        四、Markowitz均值-方差模型存在的问题
        五、Black-Litterman资产配置模型
    第二节 A股市场经济周期行业轮动策略的设计及实践
        一、策略设计思路
        二、经济周期四分法转点的实时识别
        二、行业动量特征的实时探索
        三、选股
        四、Black-Litterman投资组合的构建
        五、样本设定
        六、BL模型解算
        七、业绩评价
    第三节 结果分析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主要启示与建议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月度数据季节调整的详细说明
        一、环比价格指数的补充
        二、CPI指数的季节性调整
        三、结论
        附录A 参考文献:
    附录B:各章节补充图表
        第二章 补充图表
        第三章 补充图表
    附录C 各章节R语言源程序
        第一章 经济周期理论与中国经济周期划分R语言源程序
        第二章 经济周期与行业波动R语言源程序
        第三章 经济周期中的行业轮动R语言源程序
        第四章 市场有效性与行业轮动R语言源程序
        第五章 我国经济周期转点的实时识别R语言源程序
致谢

(6)多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研究 ——基于新集能源和锌业股份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相关概念界定
        1.6.1 长期资产减值概念界定
        1.6.2 盈余管理概念界定
        1.6.3 价值相关性概念界定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相关理论
        2.1.1 会计目标理论
        2.1.2 会计计量的相关理论
        2.1.3 盈余管理理论
        2.1.4 价值相关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盈余管理视角下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文献综述
        2.2.2 价值相关性视角下的文献综述
    2.3 文献评述
3.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制度分析与理论分析
    3.1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制度分析
        3.1.1 国外关于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制度变迁
        3.1.2 我国关于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制度变迁
        3.1.3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差异分析
    3.2 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理论分析
        3.2.1 盈余管理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理论分析
        3.2.2 价值相关性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理论分析
        3.2.3 多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后果的理论分析
4. 盈余管理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研究—基于新集能源的案例分析
    4.1 案例简介
        4.1.1 公司简介
        4.1.2 新集能源历年长期资产及减值情况
    4.2 盈余管理视角下的动因分析
        4.2.1 外部分析之行业周期性与结构调整
        4.2.2 内部分析之公司业绩压力
    4.3 盈余管理视角下的验证分析
        4.3.1 归母净利润平稳性分析
        4.3.2 亏损年度长期资产减值的验证分析
        4.3.3 非亏损年度长期资产减值的验证分析
5. 价值相关性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研究——基于锌业股份的案例分析
    5.1 案例简介
        5.1.1 公司简介
        5.1.2 锌业股份历年长期资产及减值情况
    5.2 价值相关性视角下的原因分析
        5.2.1 外部分析之宏观环境变化
        5.2.2 内部分析之公司战略调整
    5.3 价值相关性视角下的效应分析
        5.3.1 锌业股份财务数据的效应分析
        5.3.2 锌业股份非财务方面的效应分析
        5.3.3 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综合评价
6. 多维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完善
    6.1 会计准则视角
    6.2 监管视角
    6.3 审计视角
    6.4 公司治理视角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A股市场“风格现象”研究 ——风格动量、风格轮动以及风格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
        1.3.1 风格动量
        1.3.2 个股动量以及行业动量
        1.3.3 三类动量的内在规律关系
        1.3.4 风格轮动以及其形成机制的理论解释
        1.3.5 基于风格动量和风格轮动的风格策略
        1.3.6 代表性的风格策略的进一步研究
    1.4 投资实践和市场监管方面的意义
        1.4.1 投资参考价值
        1.4.2 监管借鉴意义
    1.5 学术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
        1.5.1 市场风格研究方面的贡献
        1.5.2 动量效应研究方面的贡献
        1.5.3 风格轮动和风格动量形成机制解释方面的贡献
        1.5.4 风格策略研究方面的贡献
    1.6 论文框架结构
第二章 经典金融理论以及动量效应理论概述
    2.1 经典金融理论以及其所面对的质疑
        2.1.1 有效市场假说
        2.1.2 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之CAPM模型
        2.1.3 金融异象对CAPM的质疑
        2.1.4 Fama-French三因子模型
        2.1.5 三因子模型的挑战
    2.2 动量和反转的相关理论
        2.2.1 动量效应和反转效应
        2.2.2 动量和反转的投资策略类型
        2.2.3 对于动量效应的质疑
    2.3 风格轮动和风格动量的相关理论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3.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风格动量
    3.1 引言
        3.1.1 国际学者对风格动量的研究
        3.1.2 国内学者对风格动量的研究
    3.2 动量效应实证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3.2.1 经典的Titman和 Jegadeesh的JT方法
        3.2.2 动量效应实证的另一种方法——CD方法
        3.2.3 JT方法和CD方法的比较
        3.2.4 JT方法和CD方法的序列均值一致性和检验方法的差异
        3.2.5 WRSS方法
        3.2.6 数学模型归纳
        3.2.7 动量研究方法小结
    3.3 风格动量效应实证检验的方法
        3.3.1 风格组合的构建方法
        3.3.2 风格动量CD方法的数学模型归纳
        3.3.3 风格动量WRSS方法的数学模型归纳
    3.4 样本区间、数据周期以及样本范围的整体介绍
        3.4.1 样本区间的选择
        3.4.2 数据周期的选择
        3.4.3 样本股票的选择
    3.5 风格动量效应检验的相关数据处理的进一步说明
        3.5.1 样本数据的处理
        3.5.2 检验区间、数据周期、形成期和持有期的确定
        3.5.3 收益率计算方法
    3.6 风格动量效应的实证结论
        3.6.1 风格分组的收益统计
        3.6.2 SIZE(市值规模)风格分组实证结论
        3.6.3 BE/ME(账面市值比)风格分组实证结论
        3.6.4 SIZE因子和BE/ME因子联合风格实证结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股动量和行业动量
    4.1 个股动量效应的相关研究
        4.1.1 个股动量效应的国际相关研究
        4.1.2 个股动量效应的国内相关研究
        4.1.3 个股动量相关研究小结
    4.2 个股动量效应检验的相关数据处理的进一步说明
    4.3 个股动量实证结论
        4.3.1 长周期检验——月周期数据
        4.3.2 中周期检验——周周期数据
        4.3.3 短周期检验——日周期数据
    4.4 个股动量实证研究小结
    4.5 行业动量效应的相关研究
        4.5.1 行业动量效应的国际相关研究
        4.5.2 行业动量效应国内相关研究
    4.6 行业动量效应实证检验方法
        4.6.1 行业组合的构建方法
        4.6.2 行业动量效应检验的CD方法的数学模型归纳
        4.6.3 行业动量效应检验的WRSS方法的数学模型归纳
    4.7 行业组合指数介绍和行业组合收益特征描述
        4.7.1 申万一级行业指数介绍
        4.7.2 申万一级行业指数收益统计
    4.8 行业动量效应实证结论
    4.9 行业动量实证研究小结
第五章 三类动量效应的内在规律
    5.1 个股、风格、行业的动量效应研究的归纳总结
        5.1.1 个股动量效应
        5.1.2 风格动量效应
        5.1.3 行业动量效应
    5.2 三类动量效应的内在规律
        5.2.1 三类动量效应之间的规律关系
        5.2.2 三类动量因子内在属性的区别
    5.3 价格、风格、行业三类因子分组的离散趋势实证
        5.3.1 实证方法和检验过程介绍
        5.3.2 三类动量因子分组的离散趋势实证结论
        5.3.3 三类动量因子分组的离散趋势的进一步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风格轮动
    6.1 引言
    6.2 国内外学者对风格轮动的相关研究
    6.3 样本数据选取和风格组合构建
        6.3.1 数据的选取和处理
        6.3.2 风格组合的构建方法
    6.4 A股市场的风格轮动现象
        6.4.1 按SIZE因子和BE/ME因子分组的收益特征统计
        6.4.2 A股的风格轮动现象和特征
    6.5 风格轮动的形成机制理论探讨
        6.5.1 市场收益因子对风格轮动现象的解释能力不足
        6.5.2 基于股利贴现模型的风格轮动形成机制的理论解释
        6.5.3 三个因子变量的经济意义解释
    6.6 风格轮动过程中的风格特征的持续性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风格内在规律的风格投资策略
    7.1 量化投资介绍
        7.1.1 数量金融理论的发展历史
        7.1.2 量化投资在国外的发展历史
        7.1.3 国内量化对冲策略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7.2 基于风格动量和风格轮动的对冲策略模型
        7.2.1 风格动量和风格轮动的内在规律回顾
        7.2.2 简单的风格动量对冲策略模型的收益和评价
        7.2.3 新的对冲策略思路——基于日周期收益的择时策略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风格投资策略的进一步探讨
    8.1 基于风格因子暴露的SMART BETA策略研究
        8.1.1 SMART BETA策略的概念和相关研究
        8.1.2 SMART BETA策略的理论基础
        8.1.3 策略类型和绩效表现
        8.1.4 策略收益的业绩归因
        8.1.5 A股市场SMART BETA策略的潜在风险
        8.1.6 SMART BETA策略研究结论
    8.2 市场风格对市场中性策略的影响
        8.2.1 市场中性策略的整体情况
        8.2.2 样本数据和数据处理
        8.2.3 “市场中性”的研究方法
        8.2.4 市场中性策略指数的“市场中性”实证结论
        8.2.5 市场中性策略指数的进一步分析
        8.2.6 对各个市场中性对冲基金的实证检验
        8.2.7 结论和建议
第九章 总结和展望
    9.1 论文的主要结论和发现
        9.1.1 风格动量效应的主要结论和发现
        9.1.2 个股动量效应以及行业动量效应的主要结论和发现
        9.1.3 三类动量效应的内在规律关系
        9.1.4 风格轮动的特征以及风格轮动形成机制的理论解释
        9.1.5 基于风格动量和风格轮动的风格策略
        9.1.6 基于风格因子暴露的SMART BETA策略的特征和风险
        9.1.7 市场风格对市场中性策略的影响
    9.2 建议、问题以及进一步研究展望
        9.2.1 论文的建议
        9.2.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CPI和PPI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 ——基于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 有效市场理论
    2.3 戴维斯双击与双杀理论
    2.4 CPI和PPI对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机理
第三章 研究假设、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3.1 研究假设
    3.2 变量设定与模型构建
        3.2.1 变量设定
        3.2.2 模型构建
第四章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4.1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1.1 样本选取
        4.1.2 描述性统计
    4.2 各变量的变化特征
    4.3 相关性分析和多重共线性检验
        4.3.1 相关性分析
        4.3.2 多重共线性检验
    4.4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1 回归结果
        4.4.2 结果分析
    4.5 对实证结果的进一步探讨
        4.5.1 关于宏观经济分期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4.5.2 关于有色金属行业细分领域问题的进一步探讨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机制研究 ——基于监管权边界划分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与监管机制之变迁
    第一节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股票市场的萌芽阶段(1981年-1992年)
        二、我国股票市场的扩张阶段(1992年-1997年)
        三、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阶段(1997年-2005年)
        四、我国股票市场的纵向探索阶段(2005年-今)
    第二节 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的发展变迁
        一、监管机制的雏形阶段——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分散监管(1981年-1992年)
        二、监管机制的摸索阶段——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多头监管(1992年-1997年)
        三、监管机制的确立阶段——全国集中统一监管(1997年-2005年)
        四、监管机制的磨合阶段——在政府监管与市场自治中寻求平衡(2005年-今)
    第三节 我国股票市场现行监管权力之架构
        一、证监会享有股票市场全方位的监管权
        二、证监会派出机构在证监会授权范围内行使监管权
        三、自律机构享有少数的特定监管权
        四、证监会对自律机构的权力行使享有监督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的缺陷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缺陷及具体表象
        一、行政干预市场严重——从“政策市”到“政府救市”
        二、人为控制供给数量——股票估值体系混乱
        三、执法不力效率低下——违法违规行为频发
        四、制度缺陷抑制做空——股票价格暴涨暴跌
    第二节 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缺陷的成因分析
        一、监管者角色定位成因:所有者与监管者,调控者和监管者角色错位
        二、监管目标成因:宏观调控目标与监管目标错位
        三、监管理念成因:行政管制理念与行政监管理念错位
        四、权力配置成因:边界模糊、配置失当、协调不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股票市场监管必要性的理论基础
        一、凯恩斯主义
        二、公共利益理论
        三、公共选择学派
        四、私人利益学派
        五、监管经济学派
        六、政府监管经济学理论流派对股票市场监管必要性的启示
    第二节 股票市场监管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奥地利学派
        二、宪政理论
        三、奥地利学派和宪政理论对股票市场监管理念的启示
    第三节 股票市场监管权配置的理论基础
        一、法律不完备论
        二、监管博弈论
        三、法律不完备论和博弈论对监管权边界划分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之比较与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监管机制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一、美国——政府主导型监管
        二、英国——自律主导型监管
        三、日本——严格政府主导型监管
        四、对我国监管机制重构的借鉴和启示
    第二节 我国期货市场监管对股票市场监管的启示
        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之解构
        三、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之借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证券监管权边界重新划分的方法路径
    第一节 我国证券监管核心目标的重新确立——证券监管权边界划分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的
        一、证券监管目标之解析
        二、证券监管需应对的现状
        三、基于国情的监管核心目标的重新确立——保护中小投资者
    第二节 我国证券监管理念的重新确立——证券监管权边界划分的指导思想
        一、监管理念的概念厘定
        二、监管理念的内涵明晰
        三、基于国情的监管理念的重新确定——市场和监管的“双向回归”理念
    第三节 监管目标、监管理念及监管权配置的内在逻辑——“双向回归”监管理念下证券监管目标的路径实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证券监管权边界的划分设计
    第一节 监管权的内外部划分:政府监管与市场自治的边界划分设计
        一、证券监管中的政府与市场:政府管制到市场自治的两极推演
        二、我国证券监管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与互动探讨
        三、注册制改革背景下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市场分权探讨
    第二节 监管权边界的纵向划分:政府监管权与自律监管权的边界设计
        一、政府监管权和自律监管权配置趋势
        二、证监会与交易所之间的监管权配置分析及设计
        三、证监会与证券业协会之间的监管权配置分析及设计
    第三节 监管权边界的横向划分:政府监管权与相邻部门权力(司法权)边界设计
        一、证券监管司法权介入的方式和特点
        二、当前我国证券监管司法权介入现状和问题
        三、证券监管中政府监管权与司法权的边界与互动探讨
    第四节 监管权边界的央地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证券监管权划分
        一、我国证券监管央地分权历史变迁及现状
        二、我国证券监管地方分权的必要性及其限度
        三、注册制背景下我国证券监管权的央地划分构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股票市场各阶段具体监管制度重构
    第一节 股票发行阶段监管制度重构——注册制改革
        一、现行核准制的缺陷
        二、核准制与注册制的本质区别
        三、从核准制向注册制的改革路径
    第二节 股票交易阶段监管制度重构之一——对持续性信息披露的监管
        一、对市场失灵的修正:信息披露以公开原则为核心
        二、防止政府失灵:信息披露以适度原则为补充
        三、持续性信息披露的强化路径
    第三节 股票交易阶段监管制度的重构之二——增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机制
        一、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规制的转变
        二、证券执法价值的重构
        三、执法及行政处罚和现行法律的协调——以内幕交易执法为例
    第四节 股票交易阶段监管制度的重构三——培育多空平衡的市场机制
        一、我国融资融券现实情况分析
        二、多空平衡是投机市场的本质特征
        三、完善做空机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第五节 股票退市阶段监管制度重构——完善退市机制
        一、我国现行股票市场“退市难”问题
        二、注册制下退市制度的改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万物枯荣——一个草根股民的沉浮人生(论文提纲范文)

题记
一、时间
二、命运
三、感恩
四、死过一次
五、陆公子
六、热爱自由
七、蒋处长
八、旁观者
九、新股民
十、简潞
十一、老童
十二、九七年
十三、韭菜
十四、那年烟花特别多
十五、总有一个陷阱等在你前面
十六、结婚
十七、小贾
十八、信使
十九、顺势
二十、偷心窃贼
二十一、远离股票的日子
二十二、下派
二十三、新千年
二十四、辞职
二十五、破碎之夜
二十六、荒芜丛林
二十七、去别处
二十八、破碎虚空
二十九、戒掉理想
三十、熟悉与陌生
三十一、穿越低谷
三十二、卓泓
三十三、牛市前夕
三十四、卖房炒股
三十五、思维烙印
三十六、转机
三十七、得与失
三十八、买房圆谎
三十九、如果爱
四十、女神
四十一、花期
四十二、恐惧
四十三、坏女人
四十四、贪婪
四十五、三只鹰
四十六、波罗
四十七、琥珀
四十八、离开学院
四十九、感谢时光
五十、在一起
五十一、路虎
五十二、热潮
五十三、飞蛾扑火
五十四、股灾
五十五、罪人
五十六、雨滴
五十七、消失
尾声

四、2001年12月深沪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行情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股票市场差绩股板块的“羊群效应”研究[D]. 王家联. 浙江大学, 2020(02)
  • [2]基于朱格拉周期的制造业公司股票投资策略研究[D]. 胡荟.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3]全球矿业周期嵌套模型与我国矿业发展对策研究[D]. 张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4]中国证券监管权配置、运行及监督问题研究[D]. 鲍颖焱.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5]经济周期、行业轮动与A股市场投资策略[D]. 孟德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多视角下长期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研究 ——基于新集能源和锌业股份的案例分析[D]. 黄秋怡. 苏州大学, 2019(04)
  • [7]A股市场“风格现象”研究 ——风格动量、风格轮动以及风格策略[D]. 黄旭成.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CPI和PPI对上市公司股价的影响 ——基于中国有色金属行业的实证研究[D]. 苏晓东. 兰州大学, 2018(11)
  • [9]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机制研究 ——基于监管权边界划分的重构[D]. 陈洁. 东南大学, 2018(01)
  • [10]万物枯荣——一个草根股民的沉浮人生[J]. 雷立刚.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4(03)

标签:;  ;  ;  ;  ;  

2001年12月深沪有色金属行业上市公司行情评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