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新思考_数学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新思考_数学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环节中若干问题的新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若干问题论文,高中数学论文,教学环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数学教学特别是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索、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能力的途径。在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实践和总结下,各种新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如山东杜郎口中学)。许多中小学通过观摩、学习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效仿,但是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好的教学模式在幼儿园、小学、初中低年级能够开展得较好,而在高中却不易实施。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关于上课举手发言:幼儿园、小学最踊跃,初中生要老师点名,高中生会也不肯说。2010年6月我校承担了高邮市“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推进会”,在高一、高二各安排了一节数学展示课,笔者既是活动的设计者,也是活动的组织者。下面就这类活动的准备和平时的教学实际,对目前高中数学教学主要环节中存在的一些新问题,提出来与大家共同审视与研讨。

一、关于集体备课

目前集体备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1)不良竞争(自己好的想法、做法不愿意说,不想让大家共享,怕失去自己的“优势”),造成集体备课流于形式;(2)拿来主义,高度统一(统一进度、统一学案、统一作业等),使教学失去个性;(3)心态各异(反正我人到场,脑子里想的却是如何搞好家教、创收实惠等个人的小九九),使集体备课出现冷场。

新课程背景下还需要澄清几个认识:(1)集体备课的思维指向是求同,还是求异;(2)集体备课的功能定位是形成教案,还是解决问题;(3)集体备课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学生整齐划一,还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4)集体备课的互助合作是重个人引领,还是重平等交流;(5)集体备课的主要任务是设计教案、导学案,还是校本教研。

毋庸置疑,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集体备课相对于个人备课有许多优势。教师之间通过集体备课提供资料、教法、计划等,互通有无,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内容的充实;新老教师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多,有利于缩短教学新手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时间,使人力资源获得最大利用;有利于集中集体智慧,共同研究学生、教材、教学方法,提出多种解决方案,取优去劣,提高授课质量,使教学效益达到最大化。

但由于集体备课是以教师的主观参与为前提,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开放性,不易控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现实是它未能产生应有的作用和效果,集体备课常常处于尴尬的境地,表现为形式主义。

二、关于数学课前的预习

笔者以为概念性强且概念较多的课、实际应用问题课、习题讲评课等学生可以提前预习一下;而有“发现规律”内容的课就不应要求学生预习,笔者一般不提倡预习,甚至反对数学新授课要求学生预习。因为这些知识预习后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意识的培养,有什么比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更快乐呢?

曾听过一节省级高一数学公开课《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老师通过初中在直角三角形中定义锐角三角函数,来启发引导学生如何来定义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花了很多时间要学生思考,提出了“为什么要放在直角坐标系中定义?”“你是怎么想到的?”等问题。事实上如果学生预习了,他们就已经知道了怎么定义,而老师所谓的启发、引导等可以说有不少是在作秀或浪费时间。没有教材、没有预习学生能回答出来才是真本事。

山东杜郎口中学主要经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其中一种重要的手段是建立在学生的预习前提之下,而实际情况是高中每节课的容量比初中多,实施有困难,因为课前要花那么多时间进行预习,高二、高三五门功课,高一九门功课这可能吗?我们一直在喊要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主要是课后作业。难道课前预习就不是一种作业吗?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课外作业,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殊不知这种“先学后教”、学在课前,是否计算过学生为第二天的课前预习需要花去多少时间和精力?

华东师大张奠宙教授指出:教师要淡化对教材的崇拜,将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如何将课本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学生通过预习基本上也就会了,不需要老师再讲。数学要不要预习,笔者认为没有必要讨论得出一个结论,重要的是教师的工夫要花在对学生没有预习或学生已经预习的内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上。学生“看得懂”,教师就“倾听”;学生“道不明”,教师就“点拨”;学生“看不到”,教师就“补充”。

三,关于教学案、导学案

过去只有教案一说,十多年之前出现了学案、一体化教学案,现在又出现了导学案等说法。总之是在不断地变化,以至于现在学生上课都不需要课本了,不光是数学一门学科,也不仅仅是理科,几乎各科都使用由学校组织、老师自己编写的所谓教学案、导学案等,或买有关现成的教辅用书(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养肥了一批资料商)。教师要淡化对教材的崇拜,但也不能丢掉课本,转化为对导学案的依赖。

有的导学案就是将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等摘录一点,将教科书中的例题抄一遍,将书中练习题、复习题拿来一些,即概念、定理、公式等的罗列,加上基础小题几条,大例题几道,巩固几条,作业几条等。有的编写“随心所欲,粗制滥造”,甚至有的简单到就是几条题目,质量可见一斑,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造成很大的浪费(质量差而不用),效果可想而知。

教学案、导学案的编写一定要依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江苏省教科院、教学研究室还根据江苏高中数学教学实际,“为使教师能准确把握《标准》,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实现《标准》提出的目标要求,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避免出现各种偏差,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确保高中数学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特制定了《江苏省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要求》)”。实际情况是有许多老师根本不看、不研究学习《标准》,特别是对后者的《要求》甚至不知道,所编写学案上的许多问题、题目没有错也很好,就是觉得给学生练习不合适,不是超前就是偏难或根本不作要求,即要么不到位,要么就是越位,既坑害了学生也累坏了自己。

导学案重在引导,是对教材的一次“再创造”。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是思维的结果——教学结论,而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应该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教师并不是教材和参考书的“留声机”,而是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进行科学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导学案。

导学案要注意收集、整理,不断修改、丰富和完善,同时教师还要有自己个性化的教案(手书的文本),从教多年的教师至少要能拿出一套像样的教案。

四、关于数学公开课

现在大多数公开课尤其是面向范围比较广的公开课几乎是集体打造的,反映的是集体磨课的水平,并非是上课老师个人的业务水平,以及课堂教学设计等方面的能力。

数学公开课教学需要常态化,不要搞花架子,不要精心打磨。恰当使用多媒体、教辅工具,不要不用,也不要全依赖于课件,板书一个字都没有。现在中学数学期刊上有关数学优秀课、示范课、研究课等的介绍,一节课少则3页,多则4~5页,繁琐零碎、大话套话(“理论解读”),“正确的废话”说得让人没有耐心看完(事实上,也没有多少老师愿意看到底)。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不太可操作,说的是一套,做又是另一回事。著名华裔数学家项武义在第七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颁奖仪式上提出,基础数学教学改革应追求返璞归真的理念,应当直观化和精简化,获得了中外数学教育专家的一致认同。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果将每天的上课比喻为做菜,则教育理论家们谈论比较多的是如何设计搭配,如何精心调料,如何烹饪装盘,做出来的菜才能美观、精致、可口等等。事实上,认真准备一两天还是能做得到的,但要每天、每顿都要计划着这样去做,好处是肯定的,却难以持久,因为我们面临的是每一天都要准备,有时候甚至还缺少“作料”。上课要简单不要复杂,课堂要简洁,要让人觉得是一种享受,而不要让人觉得难受。

不要想着要是有一个“好的现成的教学模式”让我们去套用就好了,别人实验好的经验未必就适合你去照搬照用,甚至同一个年级中的不同班级也不能效仿,不会有现成的范式可一用到底。课与课不同,人与人有区别,每节课都蕴含着创新思想和个性特征。目前学习杜郎口已有点变了味,只要将课桌重新摆放,学生分成几个组,课上主要是学生讲,老师引导,这样的形式主义就成了“杜郎口教学模式”了。这其实是不思进取、想不劳而获的懒惰老师的空想主义、拿来主义。有些教育行政领导甚至还号召从小学幼儿园一直到高三都要学“杜郎口”,然后搞个现场会开几节课展示展示,就算是学到了人家的经验等等。教学模式不能片面追求形式,一节课看上去热热闹闹,生动活泼,但若缺少对数学本质的体验和揭示,则会显得浮夸和不真实,数学课应该有数学课的味道。

公开课要关注一些教育至理名言:如“好的教师不止是讲推理,更重要的是讲道理(重结论,更重过程;讲推理,更讲道理)”;“引导学生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关注前人的结论是怎么发现的”;“教师要主导但不要主宰,学生要主动但不要盲动”等。

五、关于学生的自主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课堂成了许多教师的追求,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却不尽如人意,有的因没有真正领会其内涵而陷入实践误区:如讲自主却五目标;谈合作却重形式;说探究却摆样子。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冷静思考。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问题要注意一个度,因为不是什么问题都可以拿来给学生探索、研究和讨论的,有些问题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探究的。新课程较之旧教材,在如何将课本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上,做了很大的改进。适当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有的知识作为间接经验交给学生就行了。现在的情况是小学就开始训练学生进行探究了,似乎要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探索、发现、研究的高手。自主探究学习如同登山,要上山,无非是三种选择:一种选择世上并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上山的路,这就是爬山,这就是登山,开始可能感到很困难,但有过程性的享受,有过程性的体验,感到很快乐,目不暇接,看到无限风光在险峰,那是一种真正的享受。第二种登山是工业化以后,用水泥石块把路铺好了,那么随大流,有登山的过程,但没有个性化的体验。第三种更简单,那就是坐缆车,上索道,呼啦一下就上去了,过程省掉,于是他不会上山,不会思想,没有个性。

六、关于课外作业

教学设计中的重要环节通常是指课上的45分钟,而课外作业的设计往往是被忽视的角落。但如果没有课外作业辅助的话,教师的教学往往是不算成功的,因此,深入研究课外作业的形式,对于一名教师来说很重要。那么,为什么不在作业的布置环节上也同其他环节一样动一番脑筋呢?课外作业的布置不能简单地说课本第几页从第几条到第几条,或某一份练习、试卷,更不能不负责任的说某本资料上的相关内容的习题等。

在课后让学生做什么样的习题,做多少才能达到精炼高效上笔者倾注了很多时间。如从不随意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即使高三订正作业、讲评练习都用正课。布置的每一条练习,都事先做一遍,将不适当的习题(重复的、偏难的等)毫不犹豫的去掉,多数情况下布置作业都是去掉××条、或将某一题改为……或将课上讲的某一问题再增加一小问等。我所教学生的作业同比总是最少的,学生很喜欢,本人是学校公认的减负能手。

要控制作业的难度、作业的数量。启发学生勤学多思,训练学生数学思维。引导学生:(1)要善于观察联想;(2)要学会转化问题;(3)要注重训练运算的速度和正确率;(4)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努力培养学生:由会解、会做,到会说、会讲,再到会改、会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关于教学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进行评价的标准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主要关注老师怎么讲渐渐转变为关注老师怎么引导学生学;从主要评价老师讲得怎么样到主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评价是由“评价项目”、“权重分数”和“评价要点”等部分指标体系组成。“评价项目”包括教学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基本功、教学效果等几项。由于各项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分别给各项配有不同的“权重分数”;每个“评价项目”一般可由2~5条“评价要点”组成,每一条又划分为几个等级,并分别给出赋分或赋分范围(即通常的听课评分表)。

从实际出发、从简单易操作层面考察,除了课堂教学评价外,还可以简单地从下列角度进行综合评价:师德(出勤、迟到早退情况,是否有偿家教等);调研测试(考试)的成绩;上公开课的节数;学生及家长的满意度(问卷调查);承担导学案编写的份数及其质量、教案(手写)的质量等。

结束语:目前高中数学教师的现状是:没责任感的,事不关己;有责任心的,压力很大。不少老师浮躁,静不下心来搞点教学研究,而是想着如何搞家教多创收,赚钱实惠。他们什么荣誉、骨干称号也不要,只要把课上了,其他什么事都不问。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又希望学校能给他们一个安定、安静的环境,潜心研究教材、教法、学生等,不要太多的活动、会议,一会儿学这、过段时间又学那,干扰正常的教学工作,一些教学制度要常态化,不要老是变来变去。

我们高中数学教育教学任重道远,现阶段数学成为中学一门重要的学科,数学教师成为所有学科责任(主要是高考升学)最大的老师,期望在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下,“以学论教,少教多学”;在国家、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指导下,端正态度,严谨治教,与时俱进,努力做到“创新教育,精致课堂,幸福师生”。

标签:;  ;  

高中数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新思考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