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蓝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研究

甘蓝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研究

郭向华[1]2001年在《甘蓝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研究》文中提出甘蓝根肿病是一种难以防治的土传病害,近年来在我国发生面积急剧增加,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甘蓝根肿病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属专性寄生菌,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故研究较其它非专性寄生菌困难。目前国内对该病的研究报道很少,且集中在发病和防治方面。本文首次就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根毛侵染与发病的关系做了深入研究,同时还对发病条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根肿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P.brassicae休眠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24℃,最适pH值6.0~6.7,致死温度45℃,肿根腐烂处理可以显着提高萌发率,且光对休眠孢子萌发有明显抑制作用。该菌休眠孢子在感病寄主的根分泌物溶液中萌发率最高,达75%。此外,耐病甘蓝品种及非十字花科番茄作物的根分泌物均能刺激其休眠孢子萌发。2、电镜观察根肿病菌休眠孢子与游动孢子的形态结构 扫描电镜观察到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近球形,孢壁有乳状突起,个别孢子之间有絮状物相连;孢子直径为2.1~3.1μm(平均直径2.5μm),其在寄主细胞内排列不紧密。在透射电镜下可见休眠孢子萌发产生的游动孢子近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1.6~3.6μm,同侧着生不等长尾鞭式双鞭毛。3、侵染发病条件研究 分别比较了菌土接种、蘸根接种、小肿块接种对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菌土接种的发病最严重,其病情指数达53.9%,发病率达86.9%。在pH3~9范围内,以pH5时发病最严重,其病情指数为49.8%,发病率为87.0%。4、根毛侵染与品种抗性鉴定的关系 P.brassicae主要浸染寄主主根1~3cm处的根毛。接种后5d,根毛内首次观察到明显分化的游动孢子囊,随后逐渐增多;8d后,根毛内可观察到部分排空或全排空的游动孢子囊,同时还首次观察到皮层侵染;到13d根毛侵染达最高峰,以后逐渐减少。 WMHMWot4f4PffbtMM 对同一甘蓝品种而言,在接种浓度<2.2 X 106个抱子l毫升时,休眠抱子浓度的对数与根毛侵染数的对数呈线性相关;而不同甘蓝品种的根毛侵染数与病情搭数之间无相关性。故采用计数根毛侵染数来鉴定品种抗性的方法不可靠。为探明根毛侵染与发病之间无相关性的原因,本试验进一步研究了次生游动抱子侵人寄主的部位,发现次生游动抱于能够侵染健康根毛,并在根毛内重复游动抱子囊阶段。因而,寄主根毛侵染数多,其侵人皮层细胞形成肿根的次生游 ’动抱子并不一定多。

张梅[2]2014年在《芸薹根肿菌致病性及其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也称根癌,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aphora brassicae Woronin)侵染引起的世界性土传病害,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危害严重。目前生产上主要采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但鉴于农业防治劳动强度大、周期长且容易造成土壤板结;化学药剂防治,容易造成农药残留;生物防治研究不太成熟且生防菌种类有限等种种因素导致整体防效并不理想。因此,在生产上培育具有根肿病抗性的十字花科品种是最根本最安全的途径。但当前我们对于根肿病抗性的遗传规律并不十分明确,培育出的抗病品种通常具有生理小种特异性,加之病原菌变异迅速,使得其抗性不能持久,所以,要想有效地防治根肿病,一方面必须加大抗性品种筛选力度,为抗病育种提供多来源的抗性资源,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明确病原菌的致病机理,加强根肿菌的早期检测,从而开展根肿病的综合防治。本研究通过比较不同接种方法的发病情况,研究室内接种的适宜方法,利用正交试验探讨接种最优发病体系;以收集到的130多个芸薹属蔬菜品种为材料,通过插入法进行抗病性鉴定,筛选抗病品种;利用光学显微镜鉴定和PCR检测的方法检测根肿组织中存在的根肿菌,并利用ECD系统鉴定了七个不同地区的芸薹根肿菌生理小种;分析了不同生理小种ITS序列的差异。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插入法接种易感植株的病情指数最高,接种浓度是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本试验研究了叁种接种方法对易感植株发病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发病程度为插入法>蘸根法>注射法,病情指数呈依次递减趋势。同时利用正交试验探索室内接种的最优条件,主要研究接种浓度、接种次数、接种量和接种时间四个因素。结果表明,接种浓度是影响发病的关键因素。接种浓度越高,病指越高。另外,以新鲜和冷冻感病肿根为材料研究其致病性差异,结果显示,相较于冷冻病根,新鲜感病肿根的致病性更强,前者的病指为72.04,后者的病指只有27.78。(2)不同病原菌存在致病性差异。用采自浙江省江山市白菜、上海青浦区白菜、浙江省温州市榨菜和浙江温岭甘蓝四个种植区的带菌土样对收集到的130多个芸薹属蔬菜品种进行抗病性筛选,结果显示,温岭地区和上海地区的病原菌致病性强度显着高于江山地区和温州地区。对于白菜类寄主,除了温州地区的病原菌致病性较弱外,其他叁个地区的病原菌致病性都较强;对于芥菜类寄主,四个地区病原菌的致病性都表现的较强;而对于甘蓝类寄主,四个地区病原菌的病情指数则呈现比较大的差异。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病原菌之间以及不同品种之间的p值均为0,表明不同病原菌和不同品种之间存在极显着的差异。(3)抗性鉴定筛选获得2个广谱高抗品种。利用插入法接种四个不同地区的带菌土样,分析36个白菜类品种、78个甘蓝类品种、15个芥菜类品种和1个花叶芝麻菜的抗病性差异。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寄主品种对同一菌源或不同菌源的抗性反应有明显不同,而同一寄主品种对不同菌源的抗性反应也多表现不一致的现象,甚至截然相反的现象。本研究共筛选到具有广谱性的高抗品种2个:‘雪剑四号’和‘271’,广谱性的中抗品种5个,分别是‘777-1’、‘553-4’、‘544-2’、‘Y38-4’和‘573-12’,筛选得到的7个抗性材料均属于甘蓝类。(4)湖北省火烧坪根肿菌生理小种为ECD17/31/31,湖北省利川根肿菌生理小种为ECD16/4/0,浙江省温岭根肿菌生理小种为ECD17/15/15,上海青浦区根肿菌生理小种为ECD16/0/5,西藏林芝、湖北省双河镇和浙江省温州根肿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同为ECD16/0/0。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和PCR检测等手段验证了根瘤组织中的确存在有根肿菌,同时,利用欧洲根肿病鉴别系统(ECD)对采自上述七个不同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区的芸薹根肿菌进行了生理小种的鉴定,结果显示,火烧坪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7/31/31,温岭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7/15/15,青浦区生理小种为ECD16/0/5,利川地区的生理小种为ECD16/4/0,西藏林芝、湖北省双河镇和浙江省温州根肿菌的生理小种类型同为ECD16/0/0。(5)利用已开发的叁对引物,对芸薹属根肿菌rDNA ITS序列进行扩增,并筛选出两对可用于区分不同根肿菌的常规PCR引物。利用己开发的叁对针对根肿菌rDNA的引物进行PCR扩增,扩增结果与NCBI数据库中的芸薹根肿菌rDNA序列信息进行比对,结果显示,1RF和2RF (18SF-18SR)引物可用于芸薹根肿菌的早期快速检测。

费维新[3]2015年在《甘蓝型油菜与根肿菌互作机制及病害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根肿病是由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侵染十字花科作物引起的重要的世界性土传病害,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和北美等十字花科作物种植区。在我国,十字花科蔬菜作物根肿病危害面积达320~400万公顷,平均产量损失在20%~30%,近年来在我国长江流域冬油菜主要产区油菜根肿病发生逐年加重,油菜根肿病已经成为我国油菜生产上主要新病害,严重危害我国长江冬油菜的安全生产。本学位论文开展了根肿菌对寄主侵染条件、油菜品种资源与根肿菌小种的抗性互作、根肿菌侵染甘蓝型油菜的致病机理与基因表达等研究、并探讨了播期与杀菌剂对油菜根肿病防治效果等,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营养基质和接种浓度对油菜根肿病发病的影响专性寄生菌根肿菌人工繁殖与接种对营养基质的配方及接种浓度选择有严格的要求,为了探索准确高效的根肿菌接种鉴定的方法,本文研究了6种营养基质配方和7个根肿菌休眠孢子悬浮液浓度对根肿菌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2号(石英沙)与6号(泥炭-蛭石-珍珠岩)营养基质配方的处理均有根肿病发病症状,其它处理(1、3、4、5号处理)均不发病。其中6号营养基质配方的处理根肿病发病率达100%,病情指数达69.6,是一种理想的根肿病接种用营养基质配方,其发病率高、发病稳定可用来进行根肿菌生理小种的鉴别与抗根肿病育种材料的鉴定筛选;2号处理的营养体生长旺盛容易形成较大的根肿,在研究中可用来作为根肿菌的扩繁的营养基质。根肿病的发病率随着休眠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表现升高,其中孢子浓度为1×106、1×107和1×108 spores/ml的处理在接种后50dai(day after inoculation)发病率均达到100%,而且根肿病发病稳定是理想的接种浓度。2、根肿菌的致病力与甘蓝型油菜品种对根肿病抗性研究为了鉴定评价我国油菜根肿菌致病性的分化、油菜主要品种资源和国外引进的根肿病抗性资源与根肿菌4号优势小种的抗性互作关系,本文利用Williams鉴别寄主系统鉴定研究安徽、四川、云南等7份油菜根肿菌致病性的差异,利用根肿病病圃鉴定及人工接种鉴定技术分别对征集的188份油菜品种资源和国外引进的12份根肿病抗性材料进行了抗性鉴定与研究。鉴定结果表明来自安徽休宁、黟县、广德与四川广汉的油菜根肿病菌为4号小种,安徽宁国与云南楚雄的菌源为2号小种,安徽绩溪的菌源为5号小种;田间病圃鉴定结果获得抗根肿病品种22份,其中蓉油9号、宁杂21号为高抗品种;油菜根肿病的病情指数与油菜籽中硫苷及芥酸的含量呈极显着的负相关,与油菜的硬脂酸(C18:0)则呈极显着的正相关。温室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12份抗性资源对4号小种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抗性材料cr5对来自安徽休宁、黟县、广德、宁国和绩溪以及四川广汉的菌源均表现出完全的免疫抗性。。3、根肿菌侵染甘蓝型油菜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及其基因表达研究本实验研究观察在不同侵染时期根肿病菌对一个抗病品种和一个感病品种的侵染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根毛上的初次侵染在接种后7d在感病品种和抗病品种中根毛侵染率均达到90%以上,此后,根毛侵染率下降,接种后14d至35d根毛侵染率下降到20%以下。在两个品种中,根毛初侵染率的水平在每个时间点都是相似的;二次侵染在接种后5d和7d每个品种都很少观察到,到接种后14d时比较容易观察的二次侵染。在14d至28d时,二次侵染在抗病品种中比感病品种表现出更高的侵染程度。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抗病品种在侵染后期约束限制了病原菌的发育;因此在抗病品种中比同一时间点的感病品种有更多的次生原生质团聚集在根部。在不同时间点序列中,通过反转录qpcr研究了12个候选的根肿菌基因在植物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在抗病品种中,所有的候选基因在接种后5d或7d与其他时间点比较均表现出上调表达;在感病品种中,根据这些基因的表达模式12个基因被分化为3中类型,其中2个基因在接种后14d有一个表达量的高峰,3个基因在接种后14d和35d出现了两个基因表达量的高峰,另外的7个基因均在接种后35d达到基因表达量的高峰。这个研究结果将有利于油菜育种和根肿病抗性资源的利用研究,以及进一步的研究选择候选根肿菌致病性基因。4、播种期对油菜根肿病的发病影响及产量损失研究油菜根肿病是由根肿菌引起的土传病害,由于我国水旱轮作为病原菌的传播提供条件,油菜根肿病的快速流行已经是我国油菜生产面临的新问题,为了研究利用栽培技术防控油菜根肿病的综合治理技术,本文研究通过调整油菜的播种期研究不同播期的处理对冬油菜根肿病的发病情况以及其对油菜的产量损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早播的油菜根肿病发病重,随着播期的推迟油菜根肿病田间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呈下降趋势,早播的油菜产量比迟播的油菜产量高,但是由于根肿病害的影响,二者的产量之间的差异不显着。因此在生产上可以通过选择种植耐迟播品种适当推迟播种期,一方面有利于达到油菜生产的增产与稳产目标,另一方面利用迟播控制根肿病害,因为油菜形成的根肿较小,有利于降低田间根肿菌总的菌源量。冬油菜适当迟播技术是油菜根肿病综合防控的重要措施之一。5、杀菌剂对油菜根肿病的发病影响及产量损失研究本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处理间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及油菜产量的平均值差异均达极显着水平(p﹤0.01)。5种杀菌剂处理与石灰处理均有较好的防效,其中50%多菌灵wp防效达90.82%;从产量损失方面比较,10%氰霜唑sc,50%多菌灵wp,75%百菌清WP和60%硫磺·敌磺钠WP处理可显着减少根肿病引起的产量损失;油菜根肿病的病情指数与油菜产量呈显着的负相关性,相关系数r=-0.7962,油菜产量(y)与病情指数(x)的回归方程为y=-32.65 x+2372。

吴凌婧[4]2014年在《湖南主要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综合治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1984年湖南首次报道十字花科根肿病以来,该病发生和危害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抗性资源的匮乏和防治困难,该病已成为影响十字花科作物的主要病害。因此,筛选利用新抗性品种和抗性资源及研发适宜该病综合防控技术是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对湖南现有栽培的十字花科作物进行了抗病性鉴定;分析了导致根肿病发病的各项影响因子,开展了根肿病防控效果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分别采用田间自然诱发鉴定、温室和组培室内人工接种等3种鉴定方法,对55个供试栽培十字花科蔬菜品种进行了根肿病抗性鉴定,不同供试栽培品种对根肿病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经3种方法鉴定均表现抗病的白菜品种有16个,如晋菜叁号、改良夏帅、津科绿60和新津绿75等,甘蓝品种有26个,如华甘一号、世农591甘蓝、YR春蕾甘蓝;1个芥菜品种;1个萝卜品种,这些品种可以在湖南病区种植。而感病的白菜品种有5个,如澳归9912特种大白菜、黄美春白菜等;感病的2个芥菜品种,如细叶雪里蕻、柳兴榨菜等,这些品种不宜在病区种植。2、本研究在病区田间测定了几种生防菌、化学药剂、物理措施、及抗病白菜、红菜、油菜品种对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Real-time PCR法检测得到示范区土壤中根肿病休眠孢子含量的基础上,施用氰霜唑、百菌清等化学药剂、移栽前采取施石灰,调土壤pH值7.5等物理措施、选用沣油792F1、中油杂11、湘杂油199F1等油菜品种,CR09-2、CR11-6和秋绿60等白菜品种对十字花科根肿病有较好的抗性,且苗期是防治根肿病的关键时期。

杜艳, 李建斌, 乔俊卿, 王神云, 梁雪杰[5]2014年在《PEG介导的甘蓝根肿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in)侵染引起的甘蓝根肿病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土传病害,严重影响甘蓝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有效防治该病害,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致病相关基因,分析其功能和调控机制,从而更好地完善寄主—病原物互作的相关机制。其中,可遗传操作体系是研究病原菌致病相关基因功能的关键技术,是研究病原菌生长发育与致病过程分子机制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以甘蓝根肿病菌HSP1为供试菌株,通过PEG介导的方法将含有博莱霉素和GFP表达基因的质粒pYF11导入根肿病菌基因组中。在休眠孢子浓度10~8/ml、休眠孢子摇培6h和博来霉素浓度300μg/ml条件下,转化效率可达1000/mg(以单位质量DNA计)。获得的转化菌株通过PCR鉴定、荧光观察和继代培养后,结果表明:GFP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甘蓝根肿病菌的基因组中,转化菌株可以发出清晰的绿色荧光。经3代培养后,转化菌株的博莱霉素抗性和GFP基因可以稳定遗传。因此,本研究建立了PEG介导的根肿菌遗传转化系统,为研究根肿菌的致病相关基因提供了有效便捷的工具,同时,为探索该病原菌的侵染机制奠定了基础,有助于制定长期有效的根肿病防治策略。

杨文强[6]2009年在《小白菜根肿病发生规律、发病条件及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来随着蔬菜栽培面积的扩大,十字花科根肿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威胁着四川蔬菜的生产。本研究以成都市小白菜根肿病菌为试验材料,提取休眠孢子,对病原物的形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田间调查小白菜根肿病发生规律;在室内,对小白菜根肿病的发病条件和药剂杀菌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其结果如下:1小白菜属于感病品种,在苗期和成株均可感病,以苗期感病为主。该病主要危害植株的根部,病菌侵染寄主后在根部形成大小不等的肿瘤,一般主根上肿瘤体积大而数量少,须根上肿瘤体积小而数量多,为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典型症状。2扫描电镜下观察不同寄主来源根肿病休眠孢子,结果显示不同寄主来源根肿病休眠孢子形态相似,大小有差异。小白菜根肿病休眠孢子为圆形或近圆形,孢壁不光滑,有乳状突起,孢子直径为1.8~4.2μm,平均直径为2.8μm。3小白菜根肿病菌休眠孢子适宜萌发温度为24℃,致死温度48℃,适宜萌发pH为6.3,病根组织腐烂后显着促进休眠孢子的萌发,光照抑制休眠孢子的萌发,寄主组织的根分泌物能够有效促进休眠孢子的萌发,在过滤根分泌物溶液中萌发率最高,达71.07%。与已报道的甘蓝、油菜根肿病的生物学特性相似。4成都市根肿病菌常年侵染小白菜造成病害的发生,5~9月是根肿病的适宜发病时期。5月至6月中旬和7月下旬至9月初是根肿病的发病高峰期,6月下旬至7月中旬,因高温对小白菜生长有影响,病害下降。9月中旬至11月初病害进入缓慢期,11月中旬至2月进入休眠期,次年3月又开始发病。不同时期病菌侵染作物的危害程度主要取决于温度高低,夏季田间播种小白菜后第16d根部出现病症,比秋季播种植株出现病症早5d;同一时期,无菌土育苗后移栽的植株病害严重度比直播植株明显下降。5比较菌土接种、蘸根接种、病株组织接种、灌根接种法对小白菜根肿病发生的影响,灌根接种法植株病情指数达48.23,发病率达75.92%,均为最高,是室内理想的接种的方法。土壤类型对根肿病的发生影响明显,供试土壤使植株根肿病发生严重度依次为:水稻土>紫色土>潮土,水稻土种植植株病情指数为68.28,发病率88.89%。在紫色土中加入营养土或河沙后,病情指数和发病率略有增加。用不同pH营养液浇灌接种后的小白菜,在营养液pH4~9范围内,以pH5发病最严重,病情指数为58.73,发病率为81.48%。6油菜、小白菜、白菜3种不同寄主来源的根肿病菌接种小白菜,病情指数和发病率无显着差异,对小白菜致病性相似;而小白菜根肿病菌分别接种油菜、小白菜、白菜时,对小白菜致病性最强。7生石灰和庄伯伯药剂杀菌效果明显,庄伯伯药剂平均抑菌率为30.44%、生石灰平均抑菌率为29.73%,两者无显着差异,但其抑菌效果菌极显着高于科佳、福帅德药剂和芽孢杆菌粉剂。

宋琼[7]2015年在《土壤根肿病菌FQ-PCR定量检测、根肿病发生与土壤特性的关系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根肿病是受芸薹根肿菌侵染引发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该病原菌的休眠孢子存活能力极强,防治难度大。目前根肿病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的十字花科作物的重要病害之一,湖南蔬菜产业的发展也受到较严重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开展了土壤根肿病菌休眠孢子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根肿病发病与土壤理化特性的关系及综合防控技术叁个方面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研究以PbF和PbR为引物,进行PCR扩增,构建标准重组质粒制作标准曲线,在此基础上对来自湖南省湘潭县响水乡、长沙县路口镇、桃江县桃花江镇十字花科作物根肿病发生地的109份土样进行了FQ-PCR定量检测。采集的土样中根肿病菌含量介于104~106个休眠孢子/g土,休眠孢子含量≥104个/g的土样对应的田块均明显发生根肿病,含量为102个/g的土样采集地未发生根肿病,检测结果与采集地发病情况相符。由此可见,当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量≥104个/g土时,该地区发病风险较大,需采取相应措施降低根肿病的危害。2、对采集自湖南根肿病多发地区的30份病土样进行了根肿病菌休眠孢子含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含量、全磷含量、交换性钙含量和有效硅含量7项指标的检测,并用该土样重新种植感病品种得到相应的病情指数,初步探究这些土壤理化指标与根肿病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含量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关系,整体上含量级越高,发病越严重,但处于相同含量级的土样的病情指数不一定随着孢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但其病情指数仅会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根肿病菌喜好偏酸性的土壤,在偏酸性环境中发病明显;土壤中的交换性钙离子和有效硅含量与根肿病的发生呈负相关关系,全氮含量与根肿病发病率呈正相关,而阳离子交换量和全磷含量与根肿病发病无明显的相关性。同时,土壤的pH值与有效硅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以此推断pH值与有效硅可能协同影响根肿病菌的发生。3、研究并应用了药剂防治、抗病品种利用、生防菌和施用石灰等综合防治技术。药剂防治,评价了8种化学药剂对红菜苔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红菜苔苗床期共施药2次,防治根肿病效果达90%以上的药剂有81%甲霜·百菌清WP、75%异菌·多·锰锌WP、69%烯酰·锰锌WP和75%百菌清WP 4种,;红菜苔移栽后再施药2次,成株阶段防治效果高于90%有81%甲霜·百菌清WP、75%异菌·多·锰锌WP、85%波尔·甲霜灵WP、69%烯酰·锰锌WP、75%百菌清WP 5种药剂。但其中22%嘧菌·戊唑醇SC药害严重,不适宜在田间施用。抗性品种运用,选取本课题组已筛选鉴定出的20个抗病品种进行小范围田间试验,结果显示紫甘2号、夏宝甘蓝、盛杂优和湘杂优4个抗病品种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对根肿病产生免疫,其余品种均表现为高抗。并运用了施石灰、4%绿色木霉·哈茨木霉WP和芽孢杆菌叁种措施田间防治红菜苔根肿病,结果显示4%绿色木霉·哈茨木霉WP苗期和成株期对根肿病的防效均达到了90%以上,效果突出且稳定。综上所述,81%甲霜·百菌清WP、75%异菌·多·锰锌WP、69%烯酰·锰锌WP、75%百菌清WP、4%绿色木霉·哈茨木霉WP 5种化学药剂和生防菌防治红菜苔根肿病效果突出,可用于田间防治根肿病,紫甘2号、夏宝甘蓝、盛杂优和湘杂优4个抗病品种对根肿病表现免疫,可在病区种植,减少根肿病对作物的危害。

司军[8]2002年在《甘蓝对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给甘蓝抗根肿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加速育种过程和改进育种方法,本实验继续完善甘蓝根肿病苗期的人工接种方法及探讨了最适接种浓度。并采用4×4完全双列杂交,按格瑞芬(Griffing)的方法Ⅰ、模式Ⅰ分析双列杂交组合,抗根肿病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和特殊配合力效应,按海曼(Hayman)的方法,通过F_1代双列表计算各阵列的方差Vr,各阵列与其共同亲本的协方差Wr,进行回归分析,并估算相应的遗传参数,最终得出了甘蓝对根肿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果如下: 1 根肿病室内苗期人工接种方法的研究 本文就接种方法,接种浓度对该病的影响做了一些研究,比较了菌土接种、蘸根接种两种方法,发现该两种接种方法以菌土法接种效果最好,平均发病率为74.87%,平均病情指数51.2;蘸根法接种效果较差,平均发病率为46.7%,平均病情指数为12.5。在研究接种浓度对发病的影响时,发现浓度越高,发病率越重。每克菌土中含2×10~8个孢子作为接种浓度时,接种结果各重复间较稳定,不同供试材料间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差异,方差分析极显着。其它接种浓度不同材料间虽有抗病性差异,但方差分析差异不显着。 本试验用重庆市涪陵地区芥菜上的根肿病菌和四川成都地区甘蓝上的根肿病菌对甘蓝作了接种试验比较,结果为甘蓝上的根肿病菌接种的甘蓝病情指数为53.5,而芥菜上的根肿病菌接种的甘蓝病情指数为67.6,后者比前者致病性强,更易使甘蓝感病,这表明它们的致病性强弱不同。 2 对不同材料的抗病性鉴定 本试验利用重庆市涪陵区芥菜上的根肿病菌作为致病菌,通过室内苗期人工接种,田间苗期人工接种、田间自然诱发对四个亲本材料99076、99046、99033、99037作了抗病性鉴定,发现叁种方法的鉴定趋势是一致的(并确定两个抗病材料99033、99037,两个感病材料99076,99046),从而验证了四个材料的抗病稳定性。 3 对病情分级标准的探讨 本试验采用定量分级的方法,对甘蓝根肿病进行分级。室内接种采用国家“九五”攻关课题组统一“单株分级标准”(见附照1)及“群体抗病性分级标准”;对于田间苗期人工接种抗性鉴定,还没有统一的单株分级标准,为此本实验借鉴李惠明对上海地区十字花科作物田间单株病情分级标准,以及重庆市涪陵区农科所对芥菜根肿病的田间单株分级标准,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一种新的甘蓝田间单株病情分级标准(见附照2)。 4 甘蓝对根肿病的抗性遗传分析页博灰业大笋厨士学位玻X 甘蓝V粉肿厉肃栓撂洋滞净历疥究 遗传分析表明甘蓝对根肿病的抗性为不完全隐性,平均显性度司;回交效应极显着,正反交效应差异不显着,主要受核基因控制,细胞质的影响小。通过对F;、F。代分析,可知甘蓝对根肿病的抗性由至少两对以上基因控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量性状。狭义遗传力较高,说明甘蓝对根肿病的抗性遗传中,存在一个较大的加性方差,而非加性效应成分所占比例不多,甘蓝对根肿病的抗性遗传力较强。 对四个亲本材料完全双列杂交后代进行了方差分析,配合力分析。表明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达到极显着水平,但一般配合力较大,其比值(G.C.A/S.C人)为 66.sl,说明甘蓝对根肿病的抗性以加性效应为主。经阵列方差对阵列协方差分析。抗性符合“加性——显性”模型,进一步说明该抗性是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与显性效应为主,而非等位基因之间的互作效应并不明显。表现在甘蓝抗根肿病育种上,由于该抗性的遗传表现为不完全隐性,配制组合时最好双亲均抗根肿病。

吴健雄[9]2013年在《湖北省十字花科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十字花科根肿病是目前蔬菜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到蔬菜的可持续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用化学药剂防治根肿病虽然能取得一定防效,但存在成本高、危害生态安全等缺点,不适合大范围推广。目前,根肿病最经济、高效的防治手段是种植抗病品种,但是,根肿菌存在的致病力分化现象给抗病育种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进行根肿菌生理小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明确湖北省十字花科根肿病菌的群体结构和遗传变异,对抗病品种的科学选育和合理布局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研究从上述角度出发,对采自湖北省各病区的根肿菌田间分离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本试验借助相差显微镜对根肿菌侵染寄主及其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发现根肿菌对寄主植物的侵染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当十字花科植物种植后,土壤中的休眠孢子在适宜条件下萌发,释放出游动孢子。(2)游动孢子接触到寄主根毛表面时,通过芽管穿过细胞壁进入组织内,形成初始原生质团,进而形成游动孢子囊,产生并释放次生游动孢子。(3)释放出的次生游动孢子为皮层侵染的侵染源,侵入皮层细胞后形成次级原质团,并广泛分布在整个根部组织中。侵染后期,次级原质团分化成休眠孢子囊,充满整个细胞。(4)寄主死后,肿根腐烂,休眠孢子囊释放出休眠孢子,长期存活在土壤中,成为下一次侵染的初侵染源。2.借助Williams系统,本试验对采自湖北省各地区的37个根肿菌田间分离系进行了小种鉴定。结果发现,目前湖北省十字花科根肿病菌群体主要有1号、2号、4号、7号和10号小种构成,其中优势小种是4号小种,其次是7号小种。不同地区根肿菌生理小种的群体结构存在显着差异,长阳地区由1号、4号、7号小种构成,优势小种是4号;当阳、枝江和鹤峰发现的生理小种均为4号;宣恩地区由2号和4号构成,优势小种是4号;利川地区由4号、7号和10号小种构成,优势小种是4号和7号。试验结果还表明,同一田块不同田间分离系之间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差异,且表现出随机的致病力分化现象。另外,试验还对不同寄主上根肿菌田间分离系的小种鉴定结果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侵染不同寄主的根肿菌群体也存在明显的致病力分化,供试的37份田间分离系中,就小种多样性来看,白菜的上根肿菌致病型最为丰富;就致病力强弱来看,油菜上的根肿菌全部为致病力最强的4号小种。3.在生理小种鉴定的基础上,试验还用RAPD技术对根肿菌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试验结果显示,13个引物在24个样本中共扩增出136条RAPD谱带,平均为10.46个,其中115条为多态性标记,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9时可将24个田间分离系分为3个RAPD组群,第叁个组群的20个田间分离系以相似性系数0.70为界可以划分为A-H8个亚组,说明根肿菌田间分离系间的遗传背景与地理来源没有明显的关联性。同时,试验结果还显示,在0.79相似水平上,来自利川汪营同一病田的田间分离系被分为5个亚群,这表明同一田块的分离系之间也存在遗传变异。

李金萍[10]2013年在《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检测技术及畜禽粪便传播病原菌研究》文中提出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是由芸薹根肿菌(Plasmodiophora brassicae Woron)侵染引起的一种重要土传病害。近年来,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在我国云南、四川、湖北等主栽区大面积暴发流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论文以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为研究对象,研究根肿病菌检测技术及畜禽粪便在根肿病菌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创建了Hoechest33342-PI荧光双染检测新技术,检测不同介质中根肿菌休眠孢子活力。休眠孢子染色特征为,有活力的孢子发蓝色荧光,无活力孢子发红色荧光。最佳染色条件为,Hoechest33342的工作浓度为5μg/mL,染色的最佳时间为在37℃下孵育10min;PI的工作浓度为5μg/mL,染色时间为在4℃条件下染色15min。该技术适用于检测物理、射线及化学药剂作用引起的根肿菌休眠孢子失活,也可检测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活力,包括镰刀菌属(Fusarium)、葡萄孢属(Botrytis)、壳球孢属(Macrophomina)、疫霉属(Phytophthora)等17个属植物病原真菌。2.建立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快速、高灵敏性检测技术。建立了基于根肿rDNA-ITS区序列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最低检测限点为70个拷贝数/反应,相当于1000个休眠孢子·g-1土壤,其灵敏性比常规PCR至少高出2~3个数量级。采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法对样本中根肿菌休眠孢子进行富集,进一步提高了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灵敏性,检测限点为10个休眠孢子·g-1土壤,灵敏性较单独荧光定量PCR使用时提高了100倍。3.证明了畜禽粪便是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传播途径之一。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带菌鸡粪及猪粪,平均带菌量分别为6.42×106个休眠孢子.g-1鸡粪和5.62×106个休眠孢子.g-1猪粪;Hoechst33342-PI复染法检测带菌鸡粪及猪粪中休眠孢子活力,有活力孢子比例分别为62.20%和68.89%;接种感病寄主植物后病情指数分别为47.22和52.78,叁者结合证明了禽粪便可传播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4.初步明确了畜禽消化道环境对根肿菌休眠孢子活力的影响。体外模拟畜禽消化道环境,评价高温(41℃和37℃)、高胆盐浓度(0.3%禽畜胆盐)、强酸环境(pH值2.0,3.0)处理后根肿菌休眠孢子存活率。根肿菌休眠孢子在鸡的消化道高温、高胆盐浓度及强酸作用后有活力孢子比例为53.24%,猪消化道环境作用后有活力休眠孢子比例为57.86%;接种感病寄主植物后病情指数分别为48.34和52.78,根肿菌休眠孢子对消化道的高温、高胆盐浓度及强酸环境具有很强的耐受性。5.采用高温堆肥技术可以杀灭带菌猪粪中的根肿菌,实现根肿菌无害化处理。整个堆肥过程中共进行2次发酵,温度均维持在55~68℃之间,持续时间均为10d左右,水分含量在55%左右,整个堆肥过程中堆体温度和水分含量有利于杀死根肿菌休眠孢子,在堆肥进行40d时可以完全杀死猪粪中的根肿菌休眠孢子,无活力孢子比例为100%,接种感病寄主植物不发病。发酵结束时堆肥pH值为8.32,呈微碱性适于农作物生长;毒素敏感植物种子的发芽率超过90%,完全符合植物生长的要求,对植物生长无抑制作用。本研究创建了Hoechest33342-PI荧光双染检测技术,用于检测不同介质中根肿菌休眠孢子活力,首次将荧光双染技术应用到植物病原菌活力检测领域,可为植物病原菌活力、致病力检测及杀菌剂活性筛选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建立了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快速高灵敏性检测技术。该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根肿病的流行规律及早期诊断和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有效的技术手段。同时,通过体外模拟技术初步明确了畜禽粪便传播根肿病菌的机制,证明了畜禽粪便是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的传播途径之一。通过高温堆肥技术实现了猪粪中根肿菌无害化处理,该研究结果为根肿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甘蓝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研究[D]. 郭向华. 西南农业大学. 2001

[2]. 芸薹根肿菌致病性及其生理小种分化的研究[D]. 张梅. 浙江大学. 2014

[3]. 甘蓝型油菜与根肿菌互作机制及病害控制技术研究[D]. 费维新. 安徽农业大学. 2015

[4]. 湖南主要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 吴凌婧. 湖南农业大学. 2014

[5]. PEG介导的甘蓝根肿病菌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C]. 杜艳, 李建斌, 乔俊卿, 王神云, 梁雪杰. 2014年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4

[6]. 小白菜根肿病发生规律、发病条件及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D]. 杨文强. 四川农业大学. 2009

[7]. 土壤根肿病菌FQ-PCR定量检测、根肿病发生与土壤特性的关系及综合防控技术研究[D]. 宋琼. 湖南农业大学. 2015

[8]. 甘蓝对根肿病抗性遗传规律的研究[D]. 司军. 西南农业大学. 2002

[9]. 湖北省十字花科根肿病菌生理小种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吴健雄. 华中农业大学. 2013

[10]. 十字花科蔬菜根肿病菌检测技术及畜禽粪便传播病原菌研究[D]. 李金萍.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

标签:;  ;  ;  ;  ;  ;  ;  ;  ;  

甘蓝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致病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