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德早期儿童教育观点的相同之处论文_Alexandra Clausen

浅谈中德早期儿童教育观点的相同之处论文_Alexandra Clausen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 200240)

摘要:中德早期儿童教育中的共同点可以追溯到德国唯心主义和中国儒学社会时代。当时两国在社会制度,价值观和哲学原则中有着相似之处。这些类似点引发对儿童教育方法和思想的相同之处。本文将探索这些中德早期儿童教育的相同之处。

关键词:中德儿童教育;唯心主义;儒学家

一、中德方在文化和社会历史发展的相似性是早期儿童教育观点同样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是由其独特的文化与社会制度所决定的。在历史上,中国和德国受社会和文化影响在开展有关儿童教育的观点与教学方法有着相似之处。这一些共同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儿童教育观点的相似性打基地。早期儿童教育在中国和德国都是以哲学思想为出发点, 即儒家思想和德国唯心主义。18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是德国唯心主义时代。当时德国社会在许多方面与周边国家大不相同。德国经历了长久的国家分裂时期,导致资本主义发展缓慢使其经济海外贸易落后于英国、葡萄牙、法国等。在拿破仑战争时代,德国不仅进入了一个动乱与苦难的时期,同时公民也备受军事和专权的痛苦。在拿破仑的军事独裁政权终于结束之后,普鲁士国王开始控制德国。对德国公民而言,这意味着一直到1871年德意志统一之后,继续跟随以前从上到下的控制老路。因此,可以说与其它西方国家相反,德国公民基本上没有机会主张和吸取当时在欧洲兴起与传播的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潮。同时,德国社会当时的传统主义也深远地影响其儿童教育观点。从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上看,德国儿童教育采用了纪律与训斥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的目标是保证社会秩序。在德国社会中,支持该教育体系的管理也是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都严格地分开。达伦多夫(1976)辩证这是社会体现为更保守化的特征。中德方在这一方面有着相同之处。诚然,我们不能将当时中国社会以古典封建制度为形容,因为严格地来讲在中国只于夏商周三代存在相关体系。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儒学社会与德国同样,经历过长期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在中国 “三代之制”结束之后就被相当长的皇权专制所替代,即君主垄断时期。中国思想学家顾准(1915-1974)将当时中国人描述为“尚若上面对下面的权利是绝对的, 不可以反抗的,那就是绝对君权,就是专制主义(…)”。此外,从儒家思想而言,它也是一个追求传统保守的体系。有助于支持由上到下的统治“整个社会根据统治者的意志判断是非曲直,压制了多样化的个性发展”。

二、中德早期儿童教育观点的相同之处

中德早期儿童教育观受哲学的影响。有关儿童教育形成概念和观点不仅从当时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上有着相似之处,也可以从其哲学基本原则中发现共同点。有关中国的哲学原则,我们要关注的是新儒学家的思想。德国唯心主义者和新儒学家者在儿童教育学的哲学原理核心有着相同之处。首先,两个哲学学说对于儿童教育都有着整体观。在新儒家学思想中“修身”是其核心组成部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Tu Wei-Ming(2000)关于修身之道强调,自我“修身”的过程需要从整体视角去理解,因为它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相关联。当我们从德国唯心主义来考虑,我们也可以发现到一种类似的观念。德国唯心主义追求“神灵合一”。与儒学家同样,个体和整体之间存在相互关系。为了形成一种共同精神与社会感,寻求个人与家庭、社会与国家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基于两个哲学思想有关儿童教育的整体观,他们也重视“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发挥的价值。虽然,古典儒学家在大程度上不将人幼稚和玩乐的行为视为一种美德 。但事实上,从孔子开始,有关游戏和游戏活动已经存在着一种乐观的态度。孔子不仅喜欢参与各种休闲活动,也认为“玩游戏”是一种有利的休闲活动。他尤其对音乐感兴趣。受孔子启发,音乐与表演后来被纳入到儒学家教学的理论中。孔子对游戏的积极态度为以后的新儒学家们关于游戏在教育中的作用开辟了道路。后来, 在儿童教学中运用“游戏”和“游戏活动”的著名儒学家者是孟子(公元前372-289)和王阳明(1472-1528)。他们不仅自己喜欢玩游戏,也认为儿童“玩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同时他们主张将游戏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当我们从德国唯心主义来考虑,对“游戏”的重视从著名教育家弗里德里希·福禄培尔起。福禄培尔创建了一种着重于游戏的幼儿教学理论与方法。同时,福禄培尔为儿童玩游戏的活动设计了一套玩具,称为“恩物”。基于德国唯心主义的整体观,他认为儿童通可以过玩游戏形成“神灵合一”。

三、总结

综上可见,从中德早期儿童教学方法和观点而言,两国在社会制度和价值观上有着相似之处。首先,中德社会体现为更传统保守化的特征。该社会现象由两国经历过长期专制主义和集权主义历史得以支持。他们对儿童普遍消极看法。与此同时,为了维护社会中的上下级地位差异,中国和德国将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都严格地分开以保证社会规则。这一些共同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儿童教育观点的相似性打基地。中德早期儿童教育以哲学学说为起点,即中国儒学家和德国唯心主义。由于,两个哲学学说主张个体和整体之间存在相互关系,对儿童教育也有着一种整体观,并且基于这个观点,德国唯心主义者和中国儒学家特别关注儿童玩游戏和其它有关游戏的活动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Liyan Huo, Susan B.Neuman, Atsushi Nanakida (2015),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in Three Cultures: China, 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2015,p.18.

[2]单世联(2011),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87,90页

[3]Deshun Li (2016), On Chinese Culture, Heilongjiang Education Press & Science& Business Media Singapore:2016,p.158.

论文作者:Alexandra Clausen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12月5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6

标签:;  ;  ;  ;  ;  ;  ;  ;  

浅谈中德早期儿童教育观点的相同之处论文_Alexandra Clausen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